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肖永成 > 详细内容
探访汝南县和孝镇冀桥北“三王墓”
发布时间:2022/6/6  阅读次数:165  字体大小: 【】 【】【
  

探访汝南县和孝镇冀桥北“三王墓”

读高中时,一次给吴东华老师誊完稿子,我随手在吴老师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书中有选自晋代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一篇《干将莫邪》,快速地读一下译文,才知道战国时铸剑名匠干将为楚王铸剑、献剑后被杀,儿子赤和一侠士为其复仇的故事。那时虽然觉得这个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故事中的人物至孝侠义的精神,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5月初,女儿在南京报团,让我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风景区游玩。到景区看到了“剑池”,才得知此山因干将莫邪在此铸剑而得名。当然,这里也有一个感天动地的传说故事,并且故事的反面角色楚王变成了吴王。在山上武陵春小憩,我写下:“竹海云端慢行走,莫干豪情自停留。借来剑池灵泉水,英雄大义壮志酬”的诗句,赞美莫干山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无论是传世奇书,还是天下名山,“干将莫邪”传说故事的结局,真正给后人有迹可寻,并留下实物的便是河南省汝南县和孝镇的“三王墓”了。关于“三王墓”,《汝南县志》及相关资料均有明确的记载。它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铸剑名匠干将、莫邪夫妻,为楚王铸剑、献剑后被杀,儿子赤为父复仇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干宝《搜神记》“干将莫邪”一篇中叙述最为详细而生动。说是干将铸雌雄两剑三年而成,在楚王自郑国返回楚国途中,路经汝南北宜春(今汝南县和孝镇)时献上雌剑。楚王得知尚有雄剑,一怒之下杀掉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在母亲莫邪的指点下,获得雄剑为父报仇。之后,赤遇到一侠义之士,侠士给赤分析了贸然复仇的严峻形势,遂规划了一个以赤的人头和雄剑作为献礼而面见楚王的复仇计划。

赤相信了侠士,侠士带着雄剑和赤的人头献给楚王,楚王大喜。侠士谎称赤非凡人,人头必以汤锅煮后才免后患。煮了三日,侠士对楚王说,赤的人头眼晴在眨,嘴在唱歌。楚王好奇,伸头去看,侠士瞬间抽出佩剑斩下楚王头颅,人头落入锅内。侠士也自刎头颅,落入汤锅,三个人头混在一起,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不得已,人们只好把头骨和汤分成三份装入瓦罐,埋在宜春境内,后来人称此墓为“三王墓”。

今年5月末,我从汝南县东官庄镇向南骑行10余公里,来到汝南县和孝镇薛岗行政村冀桥村民组。刚行至村东边向西一望,远远看见一个巨大的凸起的土堆,我直觉判断那就是“三王墓”了。进入冀桥村,在村民指引下,我来到村北300米处的大土塚前,村民说,这就是流传千百年的“三王墓”。我环顾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看到这里以土塚为中心,是一处纵横约1000米的大土台,土塚正是土台的中心,堆土高出地面23米,上面长满杂草。绕土塚一周,三王墓现存堆土部分东西宽80余米,南北长60余米,占地约5000平方米。土塚四周均为刚收割后的麦田,紧邻土塚的庄稼沟垄整整齐齐,界限分明。可惜,环顾三王墓四周,竟没有一个文字标志,千百年来,任凭这大大的土堆在这里静静地沉睡。

在冀桥村头,我问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对“三王墓”的故事摇头不知。有人让我到村子里问问,很快,我碰见一位叫冀全献的村民,他对“三王墓”传说很感兴趣,还特意请来了今年82岁的冀国安老人。冀国安是村里的文化人,但听力很差,要问什么,需伏在他耳边一遍遍大声喊叫。据冀国安讲,他小时候,三王墓前还立有墓碑,墓前有砖砌的墓门,大墓的堆土比现在大而高。在墓的西南角还有一座寺庙,叫“搬挪寺”(),寺内供奉有高大威严的众神塑像。1956年,当地群众在三王墓墓门处挖土寻宝,挖出了陶龛、瓦罐和一些陶器碎片,还挖出了一把三尺长的青铜宝剑,后来这把剑也不知所踪,可能有人卖给了收废铁烂铜的人。听着冀国安老人的讲述,我和众人都发出了阵阵的惋惜声。

我拿出刚刚在墓边黄土里捡到的一块带花纹的残片,冀国安老人仔细辨认后说,这是墓门上一块花砖的一角,至少也是清朝以前的东西了。老人还说,这些年总有三三两两的人来看大墓,到底想干什么,最终也不知什么究竟。

三王墓作为一处地表存在的物体,已经年代久远了,其被历次破坏的情况也已无可查考。据村民讲,自从那次挖墓后,领头的几个人不久就得怪病死了。还说,三王墓一带有“赖八庄”,即赖大庙、赖屯、赖楼、赖菜园、赖柳树、赖柏树、赖寨和赖小庄。只因赖小庄有个村民夜行时,冒犯了往大墓上游动的红灯笼,回家后不久就死了。接着,赖小庄上的人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村庄上活着的人害怕了,就搬家到别处,于是,赖小庄就消失了,“赖八庄”变成了“赖七庄” 。此说真实可否勿需细究,但此后,人们对大墓就多了敬畏之心,再也没人敢动大墓上的一锨土,就连在墓的四周种庄稼耕地时,都小心翼翼的。

三王墓的故事,最早见于1700年前东晋干宝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其内容也离不了作者采集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但有一点,三王墓作为墓葬,要早于干宝著书的年代。据资料显示,三王墓汉代已有,这说明墓葬本身不是传说,传说的只是墓葬中的人物而已。无论神话故事也好,民间传说也罢,这些虽然不是历史记录,但它们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没有文字的历史印痕。至今,若论其真实性来说,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才是对冥冥之中保存下来,又穿过历史的烟云,至今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尊重和敬仰。

最后,我还是想到了三王墓所在的地点:和孝镇。和孝镇两汉时属汝南郡宜春县,因豫章(今江西南昌)亦有宜春,故称北宜春。至今,和孝镇尚有宜春故城遗址,和汉代三王墓,同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刘备台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宜春”如何演变为“和孝”的不得而知,据查,“和孝”的称谓始于民国二年(1913)。我推测,命名者或许受到了三王墓故事中宣扬的至孝大义的影响。“和”与“孝”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若从这个层面来说,三王墓作为一个孝义文化遗存,政府进行保护并开发利用,对教化民众,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发展当地旅游经济,都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2.06.03(端午节)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