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往事回忆 > 详细内容
记忆中的儿时过年(范诗杰)
发布时间:2025/2/4  阅读次数:33  字体大小: 【】 【】【


记忆中的儿时过年(范诗杰)

儿时盼过年,那时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还相当匮乏,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可以解馋瘾,而且非常好玩。一是有不少地方演电影、唱调(地方戏);二是可以打鞭炮、拜年;三是如果哪年过年有新衣服或新鞋子穿,就更甭提有多高兴了;四是哪家请客划拳可以看热闹。

看电影、听调。那时逢年过节,传出放电影或唱调的消息,不管多远,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一窝蜂赶去。如果太远,小孩子吵着要去的话,大人嫌麻烦,就一句话威胁:来去都自己走!少部分胆小的小孩子权衡一下,就不敢去了,但大部分小孩子不管怎么威胁,就是要跟着大人走。尽管是室外,没有凳子,大家还是高兴得很。如在这里你能从亲戚朋友家弄条长板凳给同去的人坐,那你就是最可爱的人。

穿新衣、新鞋。每当看到别人穿了新衣服,我好羡慕。不敢跟父亲说,就跟妈说:哪个哪个又穿新衣了。我年年过年前都这么说,妈就哄我说:过年给你做。一旦哪年兑现给我做了新衣服,年后干活也好,读书也好,我都特别有劲。我记得我每一件新衣都很长,与身高不成比例,其它小孩子新衣也差不多,为的是可以多穿几年。新鞋子一般是自做的布鞋,好一点是解放鞋,要是哪个小孩子能穿出一双白网鞋,那就像一个王子或公主。热天看见哪位大姑娘穿了一件涤绸凉衬衣或冷天哪个穿上涤绸卡外衣,除羡慕得要死外,就是猜测他(她)家怎么这么有钱!

打鞭炮、拜年。每年正月初一男孩子都特别兴奋。清早父亲一起床,我就跟着起床,为的是参与打那封开门红的长鞭炮,往往是父亲打了才一小截,我就霸蛮要过来,接着打,听着那震耳欲聋鞭炮声,我呲着牙,半眯着眼,提着那鞭炮门里门外到处转,特别的过瘾,父亲一进里屋,我就趁机掐一截鞭炮塞进裤兜里,用来以后慢慢耍。这时全村鞭炮声响已是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吃完早饭我们男孩子就成群结队给每家每户拜年,一进门喊:爹爹、婆婆、大伯、大娘、叔叔、婶婶拜年发财!主人家就笑的合不拢嘴,说:小子、小子在行(懂事有礼貌)!然后就给每个人发鞭炮、冲天炮,家里再穷的也发啪啪纸(一种火药粒纸,击打就响),这时混在我们中的女孩子也想要鞭炮,一般主人家是不会给的,只给一些瓜子、花生和糖果。小孩子给全村家家户户拜完年后,各家各户才安排自己家的拜年活动。

请客、划拳。大人除了年前筹备过年愁眉苦脸外,正月里也是快乐的。正月里请客或来客请人陪客,特别热闹,请客前必须先烧几坛子酒备用。坐席是有些讲究的,最尊重的客人坐上席,主人坐朝席,其它客人依自己的身份找位置坐好。那时农村没有圆桌和转盘,所以好菜、大菜往上席边摆。一般父子不同席,女客不上席,女的只能在桌子边夹些菜就离开。我拿一个中号碗装半碗饭,为的是可以多盛菜,然后就到父亲身后蹭,他知道我用意,给我夹个鸡鸭腿和些小菜,低声说:快走,快走。我屁颠屁颠走开。这就是农村当小子的优势,其它姊妹就要老实得多。宴席开始,主人讲几句客套话后,说:我起四杯酒(三钱的杯子),祝大家四季发财!大家附和说:好,好!一起干四杯。酒量小的此时说话,舌头开始伸不直了。喝酒还只是开了个头,然后就是划拳,主人定规矩,大家通过。规矩的基本内容:如何当官、过关、每一关多少杯、每一杯多少酒、如何罚酒。拳序语为:拳不兴,高兴。然后进入口令:独一个拳、二笃梅拳、三多拳、四季发财拳、五魁手拳、六位高兴拳、七巧拳、八马拳(八仙过海拳)、久长拳、满堂红拳。猜中为赢,拳输者喝酒。初学者也可以直接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带花、彩。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划拳,像两个将军对阵一样,真是好看、好听,又激动人心。一席按十人计,主人第一个当官,一关六杯,对阵九人,六九五十四杯,每一杯至少二钱以上,总计酒量一斤多,十人当完官下来,耗酒将达三十斤。所以正月每家每户不烧几坛米酒或红薯酒是不行的。事实上,有些人在当官的过程中就倒了下来,有的人还没当官,在对阵中便倒了下来,都因为对阵中输多赢少,后面的活动当然参与不了了。高潮迭起时,邻居、客人的家人都来看热闹。有些客人看见家人来了,便开始耍巧(作弊),把输的酒小杯倒作大杯,说一起喝掉,其实是想方设法让家人偷偷代他喝掉。但只要被抓到,肯定要罚酒。这时倒下的人有的便装不省人事,有的便讲些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话,惹得看热闹的人笑的揉肚子。没倒下的人更是豪气冲天,看热闹的评头论足,掌声不断。一场酒下来,便为村里的人们第二天和今后增添了不少的谈资和笑话。那时大人正月里的快乐就这样一年年延续着。

后来在外读书,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宽,又在县城工作,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文明、很精彩:电视、电影、剧院、卡啦OK等,应有尽有,想玩、想看什么再也没有多大限制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兴致和感觉了。

如今自己的小孩也十多岁了,年年过年小孩伸手要的是红包,亲朋好友给的也是红包。过年大人们谈论小孩,总是抱怨。这个说:我的小孩鸡鸭不吃,肉也不吃,不知道买什么给他吃。那个说:我们买的东西他不吃,总是他自己拿钱买,吃些什么酸萝卜、羊肉串、肯德基。衣服是校服不穿,衣服、鞋子必须是名牌。另一个说:还是把孩子放到农村去吃一点苦。马上有人反驳说:现在农村的小孩也不是像我们那时一样,每天要扯猪草、砍柴、干农活才有饭吃,好多家庭条件比城里还好!又有人说:现在有什么过年不过年的,哪天吃的不像过年?不知谁不着边际地嚷一句:都是独生子女惹的祸。

如今住得也舒适、宽趟了,只是很多人住楼房连一个单元的人也不认识,甚至对门对户的人也没有往来,走动。又哪谈得上邻里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啰!

真不知是发展的缺陷,还是文明的悲哀!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