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王继伟 > 详细内容
壶口观瀑
发布时间:2014/9/1  阅读次数:486  字体大小: 【】 【】【

壶口观瀑

汽车盘山而上,到了山顶,白云就在我们身边飘过,隐约看见到半山腰的汽车象蜗牛。当我们乘坐的汽车下山的时候,忽然拨云见日,我看见了母亲河——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大峡谷中,缓慢地流淌着。

黄河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宽,1020的深槽,是全黄河最狭窄处。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在河道约束下,河水奔腾咆哮,浊浪翻滚回旋,气势磅礴。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

《尚书•禹贡》说:“黄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由此得名。

《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壶口瀑布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壶口瀑布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瀑布排江倒海,涛声轰鸣,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慑人魂魄,如狮吼,如惊雷,震声数里可闻。

走下台阶,一道壮观的瀑布从两山岩石之间倾泻而下,泻在岩石上,发出震耳的轰鸣,真是惊涛拍岸,声音如雷,气势磅礴。被摔碎的河水,互相碰撞,化为水沫,变为水雾,水雾把游人的衣服都打湿了。看,溅上来的水花直“冒烟”,在阳光折射下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这道“彩虹通天”的大奇观让游人大饱眼福,纷纷拍照留念。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的诗句。导游告诉我:“只因九曲黄河,自北向南流至此,浩瀚的水面骤然收成一束,倾泻在高差三十余米深的石槽内,像一个巨大的茶壶正在向下注水,故名壶口”。瀑布冲进水潭,然后又汇成激流,浩浩荡荡地奔出山谷,流向远方。

伫立在临近瀑布上的巨石上,听轰鸣的涛声,看满目浊浪排空,常有窒息眩晕之感;感受风挟水气劈头盖脸而来,常会浑身湿透。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听之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谷涧响雷”的轰鸣。只有亲临壶口瀑布,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走到壶口瀑布傍边,感觉有湿乎乎的东西往脸上糊,原来是咆哮的河水溅起的泥水打在我的脸上。在瀑布傍边我们必须大声说话,因为黄河的怒吼声盖住了所有的声音。滔滔黄河水到壶口这个地方突然变窄,尤如被困住的巨兽,在狭窄的山谷中,300余宽的洪流骤然变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吼,万马齐喑,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奇观。我看着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心里默默哼着《黄河大合唱》这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如此零距离接触到壶口瀑布真是不虚此行!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再细观察脚下的石。瀑布上下基岩上,到处可见水流冲蚀槽及大大小小流水携带砂砾的掏蚀圆形坑,一个个储满清水,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这便是著名的“石窝宝镜”。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

壶口瀑布如陕北悲情的信天游,酣畅淋漓的秦腔,原始而豪放。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让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没有跌宕,河水会变得平庸;没有奔腾,河水会觉得平淡;没有咆哮,河水则是一团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死水。目睹汹涌澎湃的瀑布,看气势磅礴的浊浪猛烈撞击河床,水雾弥空,滚滚浓烟久久萦绕不散。我被彻底征服了,震撼着、感动着、敬仰着,浑然不觉水雾湿透了衣袖。遥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抗日战争烽烟正炽,诗人光未然受其震撼,写下不朽诗篇《黄河颂》,冼星海谱曲,创作《黄河大合唱》响彻天下。

此时此刻,站在瀑布边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雄伟壮阔,什么叫惊心动魄,什么叫一泻千里。漫天落下的飞雨,听那震耳欲聋的惊雷。天空如线,一抹淡蓝,黄河自天倾泻而下,瀑布如墙倒如城倾如千军万马蜂拥而来,那时,才顿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涵义所在。河在震动,岩石在震动,大地在震动,耳朵在震动,心也在震动。

黄水汤汤,浊浪滔滔,跌下河谷,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此次并不虚行,今生有幸一睹壶口瀑布真容也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相思了。

壶口,从远古走来,一路呼唤呐喊,历经苍桑。

壶口归来,我仿佛又为今后的奋斗方向找到了新的动力。

2014828于灯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