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王继伟 > 详细内容
延安,山峦里的一颗珍珠
发布时间:2014/8/25  阅读次数:558  字体大小: 【】 【】【
  

延安,山峦里的一颗珍珠

宝塔山,延河水,黄土高坡,土窑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是儿时就烙在我心中的延安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许多的心愿梦想,渐渐淡忘。惟独课本上贺敬之的那首《回延安》,时常常在耳边回响,多少年来,魂牵梦绕,总想到陕北,总想到延安去亲手触摸一下那里的红色印记。

直至最近,才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行程。

当列车驶进延安境内,蓝天一下子地多起来。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山峦,我心生疑惑:那些赤红色的沟沟坎坎,看上去就像有人用巨大的刀子横切割似的,平如直线,被满眼的绿色紧紧包裹! 尽管只能透过车窗,只能像放电影似地看到出现在眼前的陕北的景色。

第一次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心中有一股别样冲动,心头矗立的窑洞、土坡与高山的集合被满目陌生的高楼、满耳听不懂的延安方言所缠绕。小时候,听老人讲:陕北就是个赤黄色的荒坡野岭,就是个不毛之地。但此行我看到的是:今天的圣地延安不见了往日的贫寒,人们大多从窑洞搬进了小洋楼,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山城。

一、宝塔山下的风光

常有人说: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盛夏的傍晚,我一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早让我魂牵梦萦。伫立在晚风习习的山顶,仰望这座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其实和我往常在家乡见过的古塔没多大区别,也不像我一直想象的那样高大雄伟。打量每块砖木,并未看出什么神秘。当时是什么力量使之成为如此强大的磁场?让全国的爱国青年冒着炮火硝烟不怕牺牲汇聚在这塔下?让许多人一见宝塔就双膝跪地热泪盈眶?让我们党在此扎根最终打败强大的敌人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延安城依山傍水,建在黄土高原腹地,“三山(西山、清凉山、宝塔山)对峙,二水(延水、南河)环绕”。延安像嵌在山峦里的一颗珍珠,挺立在那里守卫着黄土地的文明。延安郡,距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唐以后多使用“延安”为其郡、府、路的名称,治所肤施县。明清设延安府,治所仍在肤施县。进入民国,废府设道,肤施县隶属陕西榆林道。1937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在城区设立延安市,第一次有了“延安市”行政称谓。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为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其高九层,约44,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刻“高超碧落”,北门额刻“俯视红尘”。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宝塔巍峨雄壮,直刺苍穹,像一柄利刃撕破阴霾,又象一把火炬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它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是任何一座名塔都取代不了的。登山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来到这里的每个游客自然都想登上神圣的宝塔,俯察延安的市容和山山水水。

“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鸡鸣回城应。”今天的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延安的化身,延安的“城徽”,更是延安的代名词。

站在宝塔山上,延安城尽在眼底,套用贺敬之的信天游: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增加的是些许高楼大厦。

海拔1050的清凉山与宝塔山隔延水相伴,山势高耸峻峭,殿宇嶙峋。清凉山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山顶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历代名人吟咏的诗、词甚多,文化积淀厚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登临此山,咏诗曰:“金明阻西岭,清凉寺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

早在1937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是中共中央新闻出版机关所在地。党的方针和建国大略,从高高的清凉山上,传向全中国、全世界,犹如战鼓,催征着革命的进程。就在这种极为简陋的环境中,诞生并成长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都在巍巍清凉山上见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望着这一个个人去洞空的旧址,仿佛还能听到来自延河水畔的红色之声;还能感到当年轰鸣的印刷机响;还能闻到那浓浓的油墨香;还能看到那虽然纸张粗糙却内含丰富的书籍报刊。当我们享受在现代化的传媒世界中,被电视机、收录机、网络、五颜六色的报刊杂志困扰时,是否忘记了这段艰苦的时光?

凤凰山隔河与清凉山遥遥相望。19371月,毛泽东来到了延安,他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是凤凰山。他的两位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也一起住在山上的窑洞里,直到1938年11月才离开这里。在此期间,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确定了把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方针。毛主席在那里起草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文献。

我终于来到了记忆中的宝塔山下。193510月,毛泽东率部来此,一样的秋天。回想来时路,延安城外的清凉山中有宋代范仲淹屯兵的山寨,宝塔山上他屯兵的烽火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900多年前,范仲淹也同样是“秋来风景异”的日子在此吟唱,沉郁而悲壮。

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翠绿的树林下,那些登山锻炼、休闲乘凉的人们,也是歌舞升平的美景。

二、杨家岭的灯火

跨过了王家坪大桥,顺着延河北行3公里,我们一行来到了杨家岭。这是一条风景秀丽的小山湾,也是19381947年中共中央所在地。193811月至19473月,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进入旧址大门,翻过一座小石桥,迎面便是浑厚朴实,庄重壮美的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两次著名的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一次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那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另一次便是在这里举行的被载入史册的党的七次代表大会。此次会议之所以著名,是由于它确定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杨家岭大礼堂建成于1942年,砖木结构,正门上方的圆形图案有“1940”和“中央大礼堂”的字样。室内房顶呈穹窿式,分大厅、舞厅、休息室三部分。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大幅画像及六面党旗,正面两边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弧形的前檐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下面的红色的布额上写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两边墙上插着24面红旗,插旗的木座为“V”字形,是英文胜利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下面书写“坚持真理”四个字。大厅里摆放着二百多张木质花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她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现在会场里专门给游人安排了照相的位置,以满足大家以“七大”主席台为背景留影的需要。

我们从杨家岭大礼堂出来,接着参观领袖旧居。在杨家岭的半山处,由西向东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孔孔窑洞。这些窖洞里曾经居住过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群人物,他们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其中最西边的就是周恩来当年住地,东边是朱德当年住地,而在最东边有一个用土垒成的院子,背靠南山并排的六间窑洞,这就是毛主席当年的旧居。在毛主席的旧居里,我深情地凝望着窑洞中那张普通的桌子,那盏珍贵的油灯,又仿佛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灯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中国革命而呕心沥血的光辉画面。193811月至19435月毛泽东居住的3孔坐北面南的土窑洞,中窑是办公室,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帆布躺椅、木柜等家俱。左窑是卧室,里面陈设带蚊帐的木板床、书架、书柜躺椅、茶几等,右窑是工作人员的住室。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反对投降活动》、《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近二十篇光辉著作。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南洋侨领陈嘉庚,与著名作家艾青畅谈过文艺工作的方向。在毛主席旧居院外有一个小石桌,旁边有几墩石凳,毛主席当年就在这里接见过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首次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争取新民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我在这里默默停立,久久不愿离开。我想起毛泽东1940年说的一段话:“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当年,人们在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令人神往的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虽然我们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在我的脑海里却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震撼,倍受启迪。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回忆和思考……

三、枣园的故事

史料记载,整个延安古城呈“王”字格局,前面两道大抵相平,后一道呈弧形,是个底座。我在延安的走访中惊奇地发现,南川河与延河在宝塔山下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而这个“人”字正好顶在“王”字的上面,也许这仅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巧合。“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可我觉得当年伟人毛泽东早就发现领悟这一玄机,形象地把人民比作“土地”,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没有土地的滋养,再好的种子都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他为一个因烧炭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召开隆重的追悼会,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并将此确立为我党我军的宗旨,并化为行动指南。

枣园革命旧址,土黄色的窑洞里,陈设异常简单。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就是每个窑洞的全部家具。这些窑洞的主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在延安吃小米、喝菜汤、穿破衣、住窑洞,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尤其是关心群众疾苦,喜欢倾听群众心声,即使是骂声,他也以宽大胸怀虚心接受。19416月,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在开会中不幸被雷击死亡。消息传出后,一位来延安赶集的农民就借此发泄胸中的不满:“老天爷没长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公开谩骂毛泽东,有人主张要严加查办。可毛泽东听到对自己的骂声后,并未生气,而是思考我们党当时的一些政策、做法是否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他当即指示有关方面进行专门调查。原来,这一年政府向农民预定征收20万石公粮的任务过重,群众难以承受,便借雷电击死人的事发牢骚。毛泽东知道原委后,立马做出了减少公粮4万石的决定。与此同时,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机关、部队、学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有研究中共党史的外国学者这样评价:群众路线是“延安道路”的精髓,是我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

就在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走向胜利铜像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同志携手同行,向前迈进的形象……

忽然,远处传来了: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棵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这首陕北民谣的音乐的声音,是啊,来到陕甘宁怎么也得带回一点特产——大红枣。

宝塔,还是昔日的宝塔,延河水,仍旧不停地浩浩东流而去。古城繁华似锦绣,莺歌燕舞日日春;百代贫弱随风去,千年盛世在今朝。今天,在我们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请不要忘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愿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得到慰藉,愿今日的繁荣胜景万古长青!

无奈行程匆忙,延安只能短暂停留,留下的是感叹和敬仰,带走的却是满满的感动和回忆。告别延安时,我回望宝塔山,古塔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一轮轮璀璨夺目的光芒,犹如山之巅立着巨大火炬,照亮我们前行之路,也一定能照亮我们民族复兴强大之路!

延安的天,真蓝!

2014823

上一篇:登天梯 下一篇:壶口观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