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听读观感 > 详细内容
李清照《声声慢》:为何如此凄惨悲戚?(汪培勇)
发布时间:2023/10/29  阅读次数:197  字体大小: 【】 【】【
  

李清照《声声慢》:为何如此凄惨悲戚?(新密市第一初级中学 汪培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词的创作时间,至少有如下四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作于赵明诚居住、任职青州(11071121)后期或莱州(11211124)初期,一说作于建炎三年(1129),一说作于绍兴十七年(1147)。

对这首词写作时间的认定,关系到对词意的理解:词中的凄惨悲戚,究竟是因为爱情——夫妻感情出现问题,还是因为家国——国破家亡。可见,事关重大。

主张作于建炎三年者的理由是,赵明诚卒于当年八月十六日,李清照作此词以为悼亡。主张作于绍兴十七年者的理由有:一、李清照另有悼亡之作《孤雁儿》,表现了新寡之痛;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说的是室内无一物(赵明诚收藏的文物和李清照的财物全部失去),必在绍兴十六年前后;三、曾慥于绍兴十六年编成《乐府雅词》,没有收入这首词的原因是,此词尚未写出或写出不久流播未广。(见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主张作于赵明诚居住、任职青州、莱州期间者的主要理由有: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等待寻觅的人是赵明诚;二、严格主张词“别是一家”的李清照这首词中“一无乡国之意、惟有儿女情事”,丈夫的“武陵”之行(赵明诚有青楼冶游之事)和自己的“被疏无嗣”;三、悲苦基调是由于爱情,李清照悼亡用“梧桐落”,“梧桐更兼细雨”指爱情处于困境中;四、李清照多首词涉及“被疏无嗣”、“庄姜之悲”。(见陈祖美《李清照词评注》)

词作于哪一年不容易确定,但是,季节是确定的:秋季。证据是,各种版本的词题不一样,但都有个“秋”字,《秋情》、《秋闺》、《秋词》。

2、这首词的文字,有一些版本上的差异,有必要略作讨论。

最难,一作“正难”。最字有比较意思,正字指出事情发生时间。前者更有利于把情感往强烈深沉方向渲染。

两盏,一作“两杯”。“三杯两杯”,用字重复,且“杯”字平仄不合。《声声慢》仄韵体,这一句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仄”。

晚来,一作晓来。自从梁启超提出这首词是“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见其《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现当代学者多主张是“晓来”。例如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我倒觉得,“晓来”固然讲得通,“晚来”也并非不可解。首先,如果是一整天的事,从早上调到傍晚,词意节奏太快,不如只写傍晚,更适合表现悲情。其次,晚来、黑、到黄昏,从词汇到词义都并非简单的重复;再者,即使重复,也跟词中的叠字运用相呼应。再次,近义词的重复使用,可以收到回环缠绵、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外,俞平伯先生引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作参照,称“三杯两盏淡酒”即《念奴娇》词中的“扶头酒醒”,以此证明是早酒,“雁过也”即《念奴娇》词中的“征鸿过尽”。可惜,俞平伯先生遗漏了一个重要的情况:《念奴娇》词并非写一整天的事,而是只写早上的事。《念奴娇》、《声声慢》,正好凑成一早一晚。

风急,一作风力。风力是强度,风急是速度;在表现心情愁苦烦乱时,强度不如速度。

正伤心,一作纵伤心。纵伤心,语法生硬。

忺摘,一作堪摘。堪摘,谁当指菊花,句法别扭;而忺摘(愿意采摘)则指人,句法自然。杨雄《方言》:忺,齐鲁呼意所欲为忺。

守着,一作守定。守着、守定,难分轩轾。

3、词的开头几句,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代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例如:

宋张端义《贵耳集》:词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茅映《词的》: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清徐[金九]《词苑丛谈》:……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出奇制胜,匪夷所思。

清陆以湉《冷斋杂识》: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清人陈廷焯的意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声声慢》评价不低,但他认为:“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我认同的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叠字不是李清照首创。罗大经《鹤林玉露》列举了前人各种叠字使用情况,有一句叠三字、一句连三字、两句连三字、三联叠字、七联叠字等。李清照的过人之处是,一开篇即连续使用叠字。其二,这样的叠字法终究只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只可使用一次,无法效仿。

4、关于词意的解读,无论是因为夫妻情感出了问题还是因为丈夫病死、王朝败落,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凄惨悲戚之情都是真实、深沉的。

但是,从词的语言运用上看,实在有些可疑。

同为宋朝词人、比李清照晚生半个世纪的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丑奴儿》词,是这样的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讲了一个道理:为了创作新词,会很努力地表现忧愁,那是未经人世沧桑的少年人的特点;而上了年纪、饱经沧桑之后之人,已经连话也懒得说了。众所周知,写作上,年轻人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喜欢在词语运用上别出心裁,花样翻新;而上了年纪饱经忧患之人,语言趋于简洁,平淡,朴素。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语言上的花样实在不少。大量使用叠字只是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一、多用俗语方言。唐宋俗语有将息(保养身体)、怎生(怎样,如何),方言有忺摘(忺,齐鲁方言,心里想)、了得(章丘方言,了结)。二、语音上花了不少心里。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指出了李清照《声声慢》用字声母上的讲究:“……用舌声的共十五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全词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古代舌音、齿音声母,对应今天北京话dtzcszhchshjqx等声母)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所言甚是。清彭孙遹《金粟词话》也指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处于悲惨凄戚状态的词人,作词的时候,会在语言的形式上花这么多心思,用这么多花样!因此,我甚至怀疑,这是李清照年轻时带有一定撒娇玩笑成分的作品——她这是借一点点由头,比如说赵明诚为了子嗣问题欲意纳妾时,逗赵明诚玩,拿赵明诚开涮。

李清照的悼亡词《孤雁儿》,就不是这样的路数。请看:“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抒情、写景直截了当,不耍任何花样。

有一个宋朝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宋陈世荣《随隐漫录》记载: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八月,太子邀请皇帝到东宫观赏芙蓉花和桂花。一个名叫陈盼儿的头牌歌女手捧牙板唱起了“寻寻觅觅”,理宗皇帝说:“愁闷之词,非所宜听。”回头命太子让一个叫陈藏一的人作一首应景的快活版《声声慢》。五轮进酒后,词作成;再两轮进酒,数十位歌女已经能合唱了。理宗听后,龙颜大悦,赏赐了不少绢帛银两。可见《声声慢》词牌,是可以表现快乐内容、供人娱乐消遣的。

5、对李清照这首词,历代词人、学者大多赞赏有加。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赞同许昂霄的意见,称其为“知言”。

以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审美标准衡量,许昂霄、周之琦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意见,不能说全无道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