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听读观感 > 详细内容
要辩证看待“死记硬背”(三门峡卢氏县实验中学 张 雷)
发布时间:2021/9/1  阅读次数:317  字体大小: 【】 【】【
  

要辩证看待“死记硬背” (三门峡卢氏县实验中学 张 雷)

——读《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有感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共发放去记诵规则和结论……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文中的一段论述。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抽象定理规则。

是啊,如果单纯死记式的识记,那么应用题在他的眼里就是一大堆数字;在语段阅读中看到的只一道道单纯乏味的问答题……长此以往,非但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求知欲导致其厌学情绪,对于发展人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都是无益的,而他们所谓的知识仅仅是平面的感性的甚至是虚假的伪知识,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不过,苏老的这一观点是有前提的,他强调的数、理、化等学科,强调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并逐渐成为学习的主导。尤其在抽象思维训练最有效的理科学习上,这一点更为明显。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看待这一的观点呢?语文的学习和理科不同,有时候“死记硬背”也是有益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绝对的不理解。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记住许多唐诗,把它们读得滚瓜烂熟,就一定能学会吟诗、写诗。这显然涉及的是人的记忆及其作用的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读记多了,模仿、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一种积累,它讲究的是“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你一定会有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先生的“不甚了了”意味深长,既不是不了解也不是全了解。朦朦胧胧,若即若离,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写意精粹。假如非要在背诵之前做到完全理解,那是不可想象的。

苏老说:“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这一观点在尊重科学性的严谨方面说无可厚非,本人也反对死记硬背,但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辨证地去运用它,而不是一刀切。背诵需要理解,可是未必需要完全理解,能够理解更好,暂时不能理解,必要的记忆积累也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理解苏老教育理论精髓才是最为关键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