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王继伟 > 详细内容
一支骨笛照亮世界
发布时间:2023/9/22  阅读次数:98  字体大小: 【】 【】【

  

一支骨笛照亮世界

笛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岁月在雨水洗刷过的田野间缓缓展开……

田里玉米苗青青,路边向日葵金黄。一条南北路和东西路在这里交汇,远古和现实的时空也在这里交汇,在我的面前,交汇处立着一块黑色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贾湖遗址”。路北是两层仿古建筑的村委办公楼,楼前的广场中央一面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

这里是中国河南漯河舞阳贾湖村,一个仙鹤死后也会唱歌的地方。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了,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于是一支骨笛诞生了。

贾湖是一块深埋地下的璞玉,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讲解员告诉我说:“时间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考古人员在河南省舞阳贾湖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称作贾湖遗址。1984年,张居中带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组建的贾湖遗址考古队到贾湖村进行考古发掘。随后,国家考古队也来了。在贾湖遗址的八次挖掘中,共发现32支丹顶鹤翅骨做的骨笛,还有大量陶片等。特别是在这里出土的骨笛,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了。”

原始村落的人们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虽说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开启了一个文明的时代。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的,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所以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两空到五孔,再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正反映着这种文明的进化。

贾湖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酿酒史和文字起源。它也因此被确定为20世纪的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依据丰富的出土资料,贾湖遗址的时代得到较准确界定,这个遗址始于约9000年前,终止于约7500年前,持续使用了大约1500年。根据墓葬、房基等因素综合考量,学者们认为石器时代的贾湖人口在160-260之间,早期少,晚期多。也有人认为,晚期可能有三四百人。

自九千年前第一次吹起,笛声便与时间一起似仙鹤一般邀游历史。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悠悠骨笛,开启了那个时代的文明。这笛声,是文明的先声,是“乐”的开端,是音符第一次谱写的文章。虽吹奏它的人已被历史尘封,可笛声却传遍千秋,有喜庆,有悲伤,有卑微,有高贵,有自豪,有耻辱,这些不都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个音节和音符吗?

骨笛之声,孕育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此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引领着文化开辟历史,翩然出中华文明灿烂的音乐之光。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除此之外,遗址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手工纺织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等多项世界之最。

离发掘现场不远,是刚刚布展完成的贾湖遗址博物馆。造型古朴的几个圆形建筑被一条长廊连接起来,仿佛新石器时代的聚落。从悠扬的贾湖古笛声到香浓的贾湖美酒,从深奥的契刻符号到原始自然的生活场景……六个不同主题的展厅内,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动画视频等形式,再现了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的生动场景。

在追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形成基础和起源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居于黄河流域,筚路蓝缕,赤手空拳,却征服了洪荒蛮野,开创了光辉历史,但夏代以前甚至更早的文明遗址却始终难以找到令世人信服的地方。从中华文明探源角度讲,贾湖骨笛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让站在黑夜里苦苦求索的我们,打开了远古紧锁的记忆,点亮了中国文明探源的灵感之光,照亮整个世界,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信心——因为从此开始,我们中华文明史不是五千年,而是九千年了!

20235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贾湖遗址博物馆正式落成挂牌,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预展。贾湖遗址把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和现代数字光影技术,向全世界展示其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因此,贾湖遗址不仅仅是漯河的,河南的,而且是中国的,世界的。

正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说的那样,“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华夏初音,千年古乐,余韵流响,绵延至今,这是贾湖骨笛创造的传奇,更是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随着贾湖遗址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夯实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基础,解读这片遗迹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相信不久,这里将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们和我一样,蜂拥而至来到这里,追寻9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足迹。

7500年前一场突然而至的大洪水,贾湖先民被迫迁往他乡,一层厚厚的淤泥把遗址永远封存在地下,直到上个世纪才发现。如今贾湖村民九成以上都姓贾,据说他们的祖上在明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迁移来的,现有200多户千余人,基本实现或接近于了小康。

一座石桥静静地矗立博物馆前小河上,时值盛夏,我轻抚着桥栏斑驳的雕花,凉意渗透指尖,带着岁月沧桑的质感。

站在贾湖村古沙河岸边,追寻着人类年少时的蹒跚步履,旧时的码头已没了痕迹,连同那些来往的船只也已悄然远去,不远处车水马龙取代了曾经的热闹,伫立艳阳下,我似乎看见,那沙河水随着船的划行而扩开好看的波纹,那河水也曾随了那笛声而漾开,恍然间,自己正站在远古的贾湖岸边,碧水蓝天,芳草萋萋,仙鹤翩翩起舞,骨笛声声悠扬……

2023713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