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往事回忆 > 详细内容
童年记忆29:红薯(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发布时间:2021/12/7  阅读次数:232  字体大小: 【】 【】【
  

童年记忆29:红薯(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小时候,家里的地都是沙岗薄地,最适合种红薯。加上红薯的产量高,只上一些农家肥一亩地能产两三千斤。所以在那个吃不饱的时代,红薯的高产量就是人们喜欢种的首要原因,不光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以喂些牲畜换钱贴补家用。

芒种节气后,布谷鸟在树上歌唱,催着勤劳的人们赶快干活。人们就忙着收获了地里的小麦,地里的小麦收割完毕。就用架子车把家里农家肥拉到地里,堆成一个一个的粪堆。等到要犁地的时候,提前用铁锹或粪叉把粪堆均匀地洒在地里,有条件的话还稍微撒些氮肥。把地犁出来,平整后打成红薯埂。一切准备妥当后,就只差栽种了。

那时因为栽的红薯多,一般都是自行育苗。闪过年,人们就从地窖挑选出大个的红薯,在菜园里压上一畦红薯母。红薯发芽后慢慢长大,它和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会长一茬,只不过后几茬的苗就越来越瓤。一般最多用前两茬就足够栽了。

夏日的阳光强烈,一直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后,人们就从红薯母上剪下秧苗,在篮子里码齐,为了防止干蔫儿,通常用瓢泼上一些水。然后就拉着一车水,带上锄头、水桶、水瓢去地里栽红薯。刚犁过的地十分松软,一踩脚就深深陷了进去。人们用锄头挖出一个个的洞穴,再浇上一瓢水,把秧苗放在洞穴中。等到水完全喑下去后,就用手把里面的湿土贴着秧苗按下去,再把外面的土埋上。等到一块地种完,天也大黑了,有时还出现了月亮,人们才收拾工具,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去。

栽下去的秧苗如果运气好,适逢一场透雨,就会很快泛苗生长。不几天就绊倒了秧匍匐生长了。秧苗越长越长,碧绿茂盛。用不了多少天,红薯秧就铺满了整个地块。为了让红薯的秧不扎根地下,影响主根的产量,通常在生长期间进行几次的翻秧。

夏季的早晨,东方的天空刚泛出鱼肚白,人们就起床了,挎着篮子,拿着小铲到地里给红薯翻秧。路边小草上挂满了露珠,移动的脚步掠过草叶,滑落了露珠,打湿了鞋子。庄稼苗经过露水的洗涤,越发湿润碧绿。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充满湿气,一切都那么舒心惬意。

人们来到地里,拔去田间的野草,用小铲把秧下的须根铲断,用手把秧苗翻到过去,还要顺便把土地翻松一下,除去地面的小草。不一会儿,露水就把手湿了个透,有时还会起出小皱褶,并且手上沾满了泥土。翻秧的时候还会甩起泥屑,有时站粘在脸上,有时粘在头发上。干了一会儿,头上冒出汗珠慢慢往下淌,加上翻秧甩起的泥屑,形成了一道道的土痕沿着面颊而下。人们累了,就直起腰来,用毛巾擦擦额头的汗水,捋捋耳边的湿发。望着一眼看不到边的红薯地,看着茂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秧苗,浑身的累意瞬间烟消云散,好像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红薯经过几次翻秧,减少了秧的养分流失。主根得到充足的营养,结的红薯个大、数量又多。劲大的还把地面裂开硕大的缝隙,从上面就能清楚地看到地下的白薯。说到红薯裂缝还饶有一些趣事。

红薯成熟的季节,我们几个好伙伴便三五成群,飞奔到东南地或是西北地,开始我们的烧红薯大行动。当然,这个事儿不需要怎么仔细分工,我往往是指挥者,随口一讲,大家就开始忙活了,有拣柴禾的;有做锅的:用手刨个小沟,周围几块土坷垃一砌即成简易地锅;有眼睛亮的到人家地里找洋红薯,这种红薯的特征是叶儿呈浅紫色,比其他红薯要甜,所以我们就满地找,但是又辨认不大清楚,有一次,小栓不知在谁家的地里发现一个“洋红薯”,露着黄黄的头儿,没错是洋红薯,他叫喊着要大家来帮忙挖洋红薯,我们几个伙伴儿齐上阵,撅着屁股以小手代铁锹费尽的扒土,好久不下雨,土很结实,我们累坏了,后来就来硬的,小白兔拔萝卜似的一齐用力往外死命拽,呼啦啦,我们都向后倒成一片,坐了个结实的屁股墩儿,再看前面那个手里拔出的红薯,我们个个哭笑不得,原来是个愣头青!愣头青不是洋红薯,是因为凸现在外面的部分风吹日晒皮儿像洋红薯,就像现在中国姑娘把黑头发染黄了让人误以为是外国人了。我们都捶胸顿足喊冤。

等万事俱备,我们就开始烧红薯,火势大小不光是由柴禾控制,风力风向也很重要。所以有时我们怕火灭了,就得撅起屁股对着柴鼓足了劲儿吹风,有时风向陡转,我们都被风呛的咳嗽又直流泪。待火烧得差不多时,熄掉火,还要盖上土焖一会儿。不知多久谁喊一声:“行了!”大伙儿齐上阵,七手八脚扒土找红薯,谁都挑个大的啃,然而最终也会谁都满意自己手中得这块红薯。海啃完毕,大家开心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都捧腹大笑。每个人的脸都吃成了花狗脸:嘴巴,鼻子,牙齿,甚至连额头都成黑色的了。我们便憨笑傻疯着齐奔地头儿那清澈的小河边去“销赃”,要不回家,父母看到我们又没干好事儿,准挨揍。

霜降前的一段时间,地里庄稼差不多都收完了,只有红薯还长在地里,依旧是那么油亮碧绿,叶密繁茂。寒霜过后,红薯的叶子遭受了寒气,叶子已经开始枯萎在正午强光下慢慢变焦,人们就开始着手出红薯。红薯的秧太长,在出红薯以前要先用镰刀把秧割去,留下五六指高,我们称为红薯的笼头儿。用大抓钩离红薯远一些下地,以免把红薯出烂。刚出的红薯都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并不把它们掰开,这样便于装车运输。

运输红薯的工具是架子车,为了一次能多运些,减少运的次数。人们把架子车扎上荆靶。先提着红薯的孔头儿把白薯放在篮子里,再一篮一篮地运到地头的架子车上。最后还要装上一些红薯秧,以防红薯滑落。

运到家的红薯,为了存放时间长一些,要立即下地窖,不然容易坏掉。人们把那些完好无损的白薯一篮一篮地放入地窖,还要码齐,封好窖口。剩下的红薯数量多的,人们就用铁擦擦成红薯片,一车一车地拉到场里晾晒,有的直接在沙岗上晾晒。如果天气好,在沙土的热气、阳光的照射、干燥的秋风吹洒下,用不了几天,白薯片儿就干了,一片一片卷起来。人们就拉着车子,提着篮子,满沙岗地拾红薯片儿。若是天不作美,滴起了雨,那就让人烦透了顶,有时大半夜就要去沙岗上抢拾红薯片。

寒冷的冬天,人们农闲了,村里的十字街周围坐满了人。人们有的靠着围墙晒暖,有的几个人围在一起打扑克,还有的在聊家长里短。到了中午做饭的时候,人们总是煮上一锅红薯。那时候吃饭都爱端到街上吃,每人端的饭很简单,就是一小盆红薯。经过窖藏的红薯已没有刚出土时的干面,变得软甜还流着糖油,美味极了。人们吸流着红薯瓤,畅想着来年的光景。冬日的阳光照在人们的脸上,慈祥而祥和,幸福而安康。

过了年,地窖里红薯也将近吃完,这时红薯片就派上了用场。红薯片能熬汤,加些食用碱面,熬成糊糊状,喝上一口面糯爽滑,还有白薯的丝丝甘甜。人们还把红薯片加上高梁、大豆磨成面粉,蒸成窝窝就又能吃上几个月。

现在,尽管也吃红薯,但红薯干已经多少年没吃过了,似乎忘却了它的味道。有关红薯的一切记忆却一直烙在心里。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