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散文随笔 > 古稀回忆 > 详细内容
票证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4/6/26  阅读次数:116  字体大小: 【】 【】【
  

票证的记忆

打开抽屉,拿出一个连自己都早已忘记了的尘封多年的旧信封,倒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堆藏放了50多年的粮票和面票。

在这些票证里,大部分都是全国通用的,其中10斤、52斤、1斤,甚至几两的都有。

看到这些印刷并不算很精美的各种票证,让我不禁回忆起当时的那个年代,从60年代算起,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却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时候,因为是“计划经济”,穿衣要布票,最初发放的布票是按大人、孩子的身份来发放,一个人大概是几尺,后来形势好了一些,就不分大人、孩子了,“一丈七尺三”这个名词大约停留了将近十多年。

既然有布票,买棉花就得要棉票,记得当时谁家添床被褥,像儿子娶媳妇,姑娘要出嫁的人家,就得要找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去凑,因为谁家一下子也拿不出这么些票来。

买油、买肉也是要票的,但数量都不多,除非是过年,政府给多发一些,平日吃油就得非常俭省,记得当时几乎所有的家庭用得都是外面腻乎乎的油瓶子,瓶嘴子上竖立一支竹筷子,我记得母亲每逢炒菜时,都是用筷子头往锅里蘸滴,一瓶子油够一家人吃半年的。

那时候,无论你买什么东西都得要到“供销社”去买,所以,凡是被分配到这个部门的人大都很吃香,按时下的说法,就是进这个门的人都要有“路子”,因此在这里上班的人大都会甩脸子,见了人都带搭不理。

烟和酒是不要票的,也许是因为那时人们钱都少,除了大叶烟以外,很少有人抽得起香烟,就是谁家有了喜事,“白河桥、支农”就是最高档次了,这两种烟价格都在每包两毛左右,还有一种“经济烟”,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一毛找”,意思就是每包烟才几分钱,那时候所有的烟都不带过滤嘴。

至于酒,瓶装的很少,即便有,也是几毛钱一瓶,绝大部分都是散白酒,管卖酒的服务员见到坛子里的酒少了,就往里兑凉水,反正是酒精勾兑,一般人是品尝不出来的。

买糖要糖票,但供销社里卖的大都是粗红糖,白糖几乎看不到,青酱、醋好像也是不要票,但味道非常淡,醋简直就是一股子酸水,苏打、碱面不要票,但得凭证供应,还有好些日用杂货品都在证上注明着。

票证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但它见证的是我们一度的物质匮乏,同时票证的结束又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段苦痛般的回忆。

  

上一篇:撂梁馍儿 下一篇:表哥“刘先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