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站长文集 > 齐云轲 > 详细内容
怀念恩师王奎山
发布时间:2014/5/26  阅读次数:618  字体大小: 【】 【】【

怀念恩师王奎山

每当看到恩师留下的文字,看到他的照片,感觉他依旧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身边,从未走远。每当我在灯下写一些拙劣的文字时,就会想起恩师曾给予我的教导,每当我写的小说四处投稿四处碰壁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浓稠的愧疚,深感愧对恩师的殷切期望,每当一封留用通知发到我的邮箱时,我会十二分的欢喜,我想如果恩师知道的话,他肯定会更高兴的。

与恩师认识是在200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下午。一听说著名小说家王奎山先生来教育学院为我们开讲座,大家沸腾了。忙一拥而入电教室,抢占有利地形坐下。虽然说那时我们都没拜读过恩师的作品,但是我们中文系主任、恩师王文平教授曾向我们提及过他的为人和为文,同学们,特别是像我这样经常写点东西并怀揣着文学梦想的人十分渴望能见见他,聆听他的教诲,接受他的指导。不久,在我们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中,在学院高其良院长和恩师王文平教授的陪同下,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年逾花甲的王老师到了。他向我们点头示意,随后坐在主席台上,用我们驻马店方言说:“其实以前我也是教师,写小说是半路出家。同学们将来大多数也是教师,有的也会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咱都是同志,在同一条路上走,我走的早些,你们晚些。我也谈不上有啥子经验,只是和大家在一起聊聊侃侃,交流一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讲课时,恩师爱举例子,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总能从平凡的故事中揭露出深刻的意义,讲出别人意想不到的道理,令人叹服。他常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打比方,如何找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提炼精华,如何把故事写的真实可信,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他说要想使自己的小说写的成功,首先要让自己的小说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如何感人?真实才能感人。如何写的真实可信?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心观察,会思考,能突破。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小说里去,进得去出得来。人物的语言动作要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最后,他说他认为:小说写作关键在于构思的奇巧,不在于多修改。一篇小说好不好,在构思时已经决定了,构思的好,就能写出好小说;反之,再改也是徒劳无益。修改,主要是字句上的斟酌,语言上的锤炼。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大家围上去想请恩师为自己签名题词,留作纪念。他微笑着点点头,用力在纸上挥洒,勉励大家:“我们文学的明天就全靠你们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孩子们,努力啊!加油啊!”“好!”我们雀跃起来。见此,他赞许地点点头,并伸出了大拇指。从他的双眼中我分明看到了些什么,或者说感受到了些什么,只是当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后来,加入了驻马店市作家协会,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学前辈,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我逐渐明白,恩师眼中流露出的是文人所特有的鄙视庸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气,这是有良知的文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使然。

之后,逐渐读到了一些恩师的作品,特别是《确山文苑》创办后,每一期都会刊发两篇恩师的小说,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恩师作品的魅力。恩师的小说篇幅简短,十分耐读,回味无穷。特别是小说中的语言,来自于农村方言,生活气息浓郁,读来倍感亲切。小说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时代印记。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无论是喜是悲,总能使读者感动,抚慰读者心灵,给人一种力量。例如《别情》,讲的是一对农村青年恋人在车站分别的故事。小伙子想再拉拉姑娘的手,亲亲她的脸,这种事搁现在太平常了,甚至大庭广众之下做此事也并不稀罕,在那个年代却很困难,尽管他们很渴盼。他们就等着天黑,可巧父亲找来了,小伙子很遗憾:咱农村人办点事可真难啊!不明就里的父亲却说:难啥?现在都通公路了,进城可快了!读者在笑声中享受到了阅读的愉悦,感受到了恩师作品的魅力。再如《一对红》,在那个年代,富成有这种冲动也是难免的,女孩的一声“大”犹如一记耳光打醒了他,这“罪”尚未犯成,他就感到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遂用自杀来向女孩谢罪。让人心酸,使人心痛,;无论如何也“罪”不至死啊!农民憨厚朴实的本性,大多数情况下颇令人钦佩,可有时候又显得有些愚昧无知了。可这也恰恰说明富成是多么的淳朴,心里是多么的干净。不像有些人明明干了坏事,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开脱。这篇小说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小说主题的不确定,也是恩师小说的一大特色。这样一来,就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2012524日,恩师因病去世,享年66岁。我感到非常震惊:怎么可能?之前没听人说过他有什么病啊!问几位文友,大家也感到震惊,没听说他有什么病。回头一想,恩师为人谦和,又不喜欢参加活动会议之类的,还不许人去拜访,他的几位好友见他一面都有难度,他有病的消息肯定也难外传。据说,他弥留之际还一再交代家人:大家都很忙,就别打扰他们了。所以,他去世几天后消息才传开,宛如一块巨石落进了文坛这个大湖里,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的文友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祭念活动,有的在网上撰文纪念,有的甚至不远千里来到河南驻马店吊唁。一时间,网上祭文如雪片,悲痛情牵小说界。得知《确山文苑》要开辟纪念专栏,刊登全国各地以及本地朋友们纪念恩师的文章,我深以为然,十分感动。

本来想着还会有机会与恩师相见,可偏偏天妒英才,让他老人家英年早逝。六十六岁,正是人生阅历丰富,写作已入佳境如鱼得水的好时候,恩师此时去世是小说界的一大损失,也是家乡的一大损失。他给我上了一堂课,就是我的老师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可以自豪地说:“王奎山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学生。”恩师,值得我永远崇敬并引以为荣,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是我夜晚伏案写作时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也是我面前最光明的那盏灯。

恩师用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用作品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家乡增添了光彩,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是家乡的一张名片,是天中作家群中一面鲜艳的旗帜,是中原小说作家中一座巍峨的奇峰,是中国小小说作家中一道奇丽的风景。

附:王奎山老师生平及创作介绍:

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68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下乡劳动锻炼和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多年,1985年调入确山县文联。曾担任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

主要获奖作品:

《画家和他的孙女》获《百花园》第二届(1992年)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二等奖,后被《小说月报》转载并获当年度“百花奖”。

《红绣鞋》获《小小说选刊》1993-1994年度(第五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阿姨家的苹果》获《百花园》第四届(1994年)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

《别情》获《小小说选刊》1995-1996年度(第六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扶贫经历》获《小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第九届)全国小小说佳作奖。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获《百花园》第三届(2005年度)全国小小说金奖大赛二等奖。

《偶然》获《百花园》2006年度原创优秀作品奖。

《布袋子》获《小小说选刊》2007-2008年度(第十二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主要文学荣誉:

2002年,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36星座”。

2003年,入选“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2009年,入选“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

2011年,荣获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

主要著作:

《加尔各达草帽》(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王奎山小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别情》(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乡村传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