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智者的无奈(刘俊山)
范蠡是越王勾践最重要的谋臣。他帮助勾践“卧薪尝胆”,恢复越国,消灭吴国,会盟中原,当上霸主。随后成功隐退,行商致富。被后世称为“智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人,明知处事将致大错,确难以制止,反而只能任其错下去,造成终身遗憾。真是可悲可叹啊! 可能是司马迁也感觉到这件事可悲可叹,所以特地将此事很详细地写进《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范蠡辞官时已有两个儿子。到一个叫陶的地方定居后,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范蠡早成巨富,人称“陶朱公”。就在这时,二儿子却在楚国杀了人。范蠡说:“杀人抵命,这是应该的。然而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富家公子,不应死于大庭广众的刑场。”意思是还是得想办法挽救一下,说不定能保住二儿子的性命。于是,范蠡拿出一千镒黄金(古时黄金是黄铜,不是现在的黄金。据测算,一千镒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二万两),用麻袋装着,放在牛车上,准备叫小儿子到楚国去打通关节。
这时,大儿子不高兴了,来对范蠡说:“爸爸,让我去吧!”范蠡不准。大儿子说:“世人都认为长子是家里的主责人,现在二弟有难,您不叫我长子去,却教小弟弟去,外人不是会说我这个长子没用吗?”范蠡还是不准。长子气不过就要自杀。范蠡的夫人这时也出来说话了:“你叫小儿子去,救不救得了二儿子还是个问号,倒先白白失去了大儿子,这不知到底是为了什么?”夫人的话真是在理且厉害,范蠡没办法,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去。
范蠡给自己在楚国的好朋友庄生修了一封求助书,交给大儿子,反复叮嘱(多担心大儿子不按庄生的话去做)说:“你到楚国找到庄生先生后,把书信交给他,把一千镒黄金全送给他,他叫你怎么做,你一定要照着他的话去做,千万不能违背。”大儿子满口答应了。
大儿子心想,自己是在强烈请求下,父亲才让去楚国的,一定要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他担心,如果庄生帮不了忙怎么办?因为他家有钱,于是大儿子在上路时,又私自另带了数百金,以防庄生办不了,好另找门路。
到了楚国,大儿子费了好大的劲,才在偏远乡下一个破草房子里见到了庄生。大儿子心中就有怀疑,这样一个又穷又老的村翁,能够救得了弟弟吗?但是有父亲的叮嘱,还是代表父亲问候了老人家,递上父亲的信,把黄金送给他。庄生说:“把黄金搬到我屋里来,然后你赶紧走,迅速离开楚国。你弟弟出来后,你也别问是怎么出来的。”大儿子唯唯,把黄金卸下后,只好跟庄生告别。然而他并没有按父亲的要求照庄生的话去做,而是继续留在楚国,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去结交楚国的贵族,以防庄生办不成时好叫贵族们帮忙。
送走范家大儿子后,庄生对妻子说:“那些黄金是范家的,你千万不要动。等事情办完了,再还给他。假如我突然死了,来不及还给他,你也要一文不少的替我还给他。”
庄生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来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说:“老先生有什么高见指教我。”庄生说:“我夜观天象,好象有些对楚国不利。”楚王十分迷信,又非常信任庄生,说:“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庄生说:“只有做仁德的事情才能避免。”楚王说:“我将照着你说的去做。”
于是楚王下令将楚国所有的钱库封起来,这是准备大赦天下的先兆。因为如果大赦天下前不封钱库,盗贼就会赶紧抢钱库后等着大赦。大儿子结交的楚国贵族,立即赶来告诉说:“你弟弟快要放出来了,楚王封了钱库准备大赦。”大儿子听了十分高兴。可是又一想,弟弟是大赦放出来的,庄生什么忙也没帮,送那么多黄金给他似乎太不值得。
于是,大儿子又来到庄生家,想把黄金要回去。庄生一见惊问:“你怎么没走?”大儿子说:“楚王将要大赦了,我弟弟将要放出来了,我这就来跟您辞行的。”庄生明白他的意思,说:“你把黄金全带回去吧!”大儿子也毫不客气,装上黄金就走了。
庄生受到了污辱,气愤不过,又跑去跟楚王说:“大王将大赦天下,可我听外面传说,是陶朱公的儿子犯了罪,关在我们楚国。陶家行贿大王左右,大王为了释放陶家公子,才决定大赦的。”楚王大怒:“陶家再有钱,对我楚国来讲又算得了什么呀!那这样吧,先杀了陶公子,再大赦。”于是陶家二儿子终于被杀了。
大儿子本来高高兴兴,等着接到弟弟后,帯着原封未动的黄金,一块儿回家好向父亲表功的。现在弟弟还是被杀了,他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悲痛得放声大哭,不知回家如何向父亲交代。没办法,只得拖着弟弟的尸首和原封未动的黄金往家走。
到家时,他们的母亲和亲戚邻居悲伤大哭,而范蠡却在那儿笑,说:“我早知道大儿子这一去,二儿子一定会被杀的呀!不是他不爱他的弟弟,不想救弟弟,是他舍不得花钱啊!他小时跟着我过过苦日子,知道钱得来的艰难,所以舍不得花。小儿子一出生就看见家里很富有,花钱如流水,不知吝惜,故我教小儿子去,就是看他舍得花钱啊!但大儿子要自杀,救了二儿子就保不了大儿子,我也是没办法使其两全啊!大儿子一出门,我就一直在望二儿子的尸首回来啊!这是必然的结果,没什么值得悲伤的。”
司马迁写到这儿就停止了。在接着的“太史公曰”里也绝没有评价这件事,司马迁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也不得而知。
司马迁没明说,但结合范蠡最后讲的话,我们是不是能够体会出这样的道理来:
第一、有些事物的道理,智者是能够预见的,但却不可能去验证,因此智者也不能使任何人相信。范蠡早知叫大儿子去,二儿子必死。可是没办法验证,说出来他夫人、大儿子也是不会相信的,而反倒会说范蠡偏心、糊涂。
第二、明知是错的事,因没法验证,智者也是阻止不了的,只得任其错下去。
第三、少数人掌握了真理,要让大多数人相信,照着去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四、家事比国事还难处理。我想司马迁之所以郑重其事地记载这件事,认为范蠡那么有能耐,国事处理得那么好,却处理不好一个家事,是不是想说明“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样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里蕴藏着人生很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如果一个人能把故事里的五个人物(范蠡、范妻、大儿子、庄生、楚王)各自的道理弄明白,那他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比率就相当大了。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