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散文随笔 > 日常杂谈 > 详细内容
日常杂谈112:谈“新闻”
发布时间:2024/11/18  阅读次数:19  字体大小: 【】 【】【


日常杂谈112:谈“新闻”

“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这些活灵活现的消息,耸人听闻的故事,一时间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众人无不为之震惊。然而,事后查明,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受骗上当的人们不禁质问,是什么人在搞虚假新闻?为什么要炮制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为什么能够传播?对此,新闻界也在深刻反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时有发生的虚假新闻告诉我们,还必须记住这样一条:虚假是新闻的大敌,是新闻界之耻,虚假新闻则是社会的大敌。

如此强调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表明,几乎每一次虚假新闻,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实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一条香蕉致癌的虚假新闻,就让蕉农损失惨重。一则纸箱馅包子的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么,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应当看到,那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的信息,已越来越受到现代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心,始终是社会瞩目的焦点。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方面的信息传播本身又是一个“名利场”,记者的报道可以让自己一举成名,获得不小的利益,媒体的关注可以迅速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和巨大效果,就可能放松警惕,把关不严。记者为追求名利,就可能铤而走险,弃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虚假新闻的教训一再警醒我们,越是涉及焦点题材,越是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可掉以轻心。在新闻工作的始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少不得,严防虚假新闻出笼,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要知道,炮制和播出虚假新闻,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恶劣影响,也会让记者自己身败名裂,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伤害。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抵制虚假新闻,重在自觉践行。这个践行,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在新闻现场,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不到现场不报道,有时候眼见的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我们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去核实,去印证。对于媒体来说,就是对那些重大的焦点的题材,对那些影响可能较大的新闻,一律奉行核实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宁可牺牲新闻的时效,也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哪怕是某些权威媒体记者的报道,也要对那些敏感的、焦点的报道的产生深入了解,细致问询,一有疑点就必须求证。

虚假新闻最怕核实,一核实,狐狸就会露出尾巴,不核实,虚假的东西就可能蒙混过关。许多媒体着了虚假新闻的道儿,说到底就在于没有真正核实上。愿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多些核实的意识,多些求证的意识。如此,我们方能给公众提供真实的准确的报道。

上一篇:日常杂谈111:谈“三不”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