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作品 > 天中散文 > 详细内容
宿鸭湖的前世今生(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发布时间:2024/9/9  阅读次数:36  字体大小: 【】 【】【


宿鸭湖的前世今生(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湖畔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在湖面上,犹如金色的细纱丝,轻轻拂过每一片波纹,点亮了整个水面。湖边的树叶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每一个宿鸭湖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我坐在湖畔的石凳上,闭上眼睛,任思绪在空中飘荡。湖水的波纹似乎在耳边荡漾,带着一股安静而悠远的气息,仿佛是自古以来的诗人们共同创作的一首寄托心灵的篇章。

要想说宿鸭湖,我想问你一个字“陂”,怎么读?这么读什么意思是什么?我告诉陂有5个读音:1、读pí,用于地名,如黄陂(在湖北)2、读pō,义不平坦,如陂陀。3、读陂 bi 用于方言,如“陌陂”(mobi):地名,河南南阳社旗县陌陂乡。4、读bì,倾危。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5、读bēi,义池塘,池塘的岸或山坡。

汝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美誉。如果你问起由来,很多人会说或许只是“禹分九州”说,或许周公筑土垒石测天下之中“三尺三,一步可登天”的天中山。如果今天我告诉你,天中大地历史上还有一项对后世影响堪比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宿鸭湖的前世鸿隙陂。这里陂读作bēi,蓄水曰陂,而今却灰飞烟灭了。

鸿隙陂始修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因为黄河经常泛滥、决口,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就兴起了大修水利工程以及治水的运动。在今天的驻马店、信阳2市一带,当时地势低洼、河流众多、陂塘林立,还是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夏季洪水由西向东顺势而下,水势极猛,造成严重的洪灾。时任汝南太守的郑当时恰巧是位治水专家,他根据这一带的地势,把天然形成的鸿隙湖、莲花塘、黄中塘、冷水塘、吴陂塘、赵陂塘等200多个陂塘深挖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带状的人工湖,雨季可以控制水势,旱季可以提供水源。

鸿隙陂之名来源于上蔡县北部华陂镇的鸿隙湖,而鸿隙湖之名则是来自于著名的鸿沟。鸿隙陂建成后,使它所在的汝南郡变成了鱼米之乡,到了西汉末年汝南郡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后汉书》则记载“晨兴鸿隙陂,数千顷田,汝土以般,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在东汉时,今天山东省、河北省一带的灾民曾到“移地汝南就食”也就是逃荒。

从公元前132年(汉武帝瓠子堵口时间)到公元800年后,鸿隙陂延续千年。正是这千年时间,造就了“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汝南。

鸿隙陂的兴建,使大片土地得到灌溉,并且可以种植水稻。汝南郡(治所在现上蔡县,辖境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成了当时富饶天下的鱼米之乡。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汝南郡掀起了办学的高潮。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直接导致了政治上的“汝半朝”现象。整个东汉中后期汝南籍位居600石秩位的高官有63人。

其实在历史上,这一带却有着一个面积广大的名字为“陂”的水域,其大小甚至可以和今天我国最大的湖泊相媲美,它就是“鸿隙陂”。

今天在河南省南部的驻马店市、信阳市一带,虽然没有天然形成的面积较大的湖泊,但也有像蓄水面积239平方公里宿鸭湖、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的南湾水库等人工水域,再加上周边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水库,哪怕地处中州大地,但也有着一幅江南水乡的模样。

起源何时?普遍说法是汉武帝亲临黄河瓠子堵口后兴建。但近年有学者考证,汝南在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在上蔡还发现一处春秋晚期具有渔猎聚落特征的遗址。根据以上内容推断,鸿隙陂兴起的年代应早于西汉时期,可能建于春秋战国时代,或自然积水形成。

规模多大?西汉时期并未表述规模,但西汉末年,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鸿隙陂每年的修堤费“三万余钱”都拿不出,规模可窥一二。丞相翟方进奏明汉文帝,废了鸿隙陂,致使汝南连年水旱,百姓复坝呼声很高。东汉时期决定修复鸿隙陂,起塘400里,筑坝400里,经过近10年的建设,才把废弃半个多世纪的鸿隙陂重新修复。

位置何处?百度百科标注为鸿隙陂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今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这是片面的,片面理解了古代淮河、汝河位置就是今天的地理位置。据考证,鸿隙陂应当北起今上蔡县的华陂镇,向南跨上蔡平舆正阳与新蔡县的交界,直到淮河畔息县,跨400余里。

何时消失?不同于大规模的灌渠建设,汝南的水利设施以陂塘为主,除了当地平坦低洼的地势和较为密集的水网外,陂塘亦像现在的水库一样,对季风气候变动所导致的干旱和洪水有调蓄作用。然而后代不断决陂开垦土地,加上泥沙淤积,鸿隙陂又延续了数百年,公元800年以后逐渐堙废。

那么面积如此巨大的陂墉,或者说湖泊为何今天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点踪迹了呢?按照地方志的说法是“安帝永初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日就颓废”,汉安帝刘祜的永初三年是109年,“假与贫民”是汉朝时期振兴国家经济经常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把由皇家或者官府经营的园林、田地借给贫民耕种,并且还给种子及过渡时期的粮食,并且不收税赋。那么鸿隙陂是皇家还是官方的吗?显然不是的,因此“以陂假与贫民,自是日就颓废”这种原因造成鸿隙陂消失的结论是错误的。鸿隙陂消失的原因主要是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和人们不断决陂开垦土地同时作用造成的,在唐德宗建中年间至宪宗元年被彻底堙废。

鸿隙陂(Bei,碑),据《后汉书》《水经注·淮水》《史记·河渠书》《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古籍记载:鸿隙陂,中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之一。东汉初年建武中,邓晨出任汝南太守,任命民间水利专家许杨为都水椽(Chuán,传),负责修复位于正阳与息县间的鸿隙陂,许杨根据地势高下,历时数年,起塘(渠)四百余里,灌溉广大农田,遂使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隙陂是汉代武帝时期修建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淮河干流洪水与南汝河之间,即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根据《水经注》的记载,陂水从淮河分出后,经鸿隙陂蓄积调节作用,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个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

  

嘉庆《汝宁府志》中的山川和水利条对它都有记载:山川。鸿郗陂,在府城东,汉翟方进奏毁,建武中许扬修复。在县东十里,淮北诸水溢而为陂,汉成帝时翟方进为相,议决去陂水,其地肥美,且可省隄防费,而无水忧。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建武十八年,邓晨为汝南太守,使许扬修复之,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就。郡赖以富。亦曰鸿隙陂,又曰鸿池陂,又曰洪陂。

安帝永初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日就颓废。

但是在汉武帝后期,由于国家连年打仗,国库空虚,地方财政吃紧,造成堤防失修,多次酿成水灾。到了汉成帝时,全国各地水灾不断,房屋倒塌和人民死亡不断发生。灾情传到朝廷,时任丞相的翟方进派员考察鸿隙陂灾情后,认为扒掉鸿隙陂的堤防、放掉积水是个好办法:一无水患之忧,二省堤防之费,三可得到大片肥沃的土地。汉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毁了鸿隙坡。

鸿隙陂被平毁后,水田失去灌溉之利,成为了旱地,无法种稻,只得改种低产却耐旱的豆类作物。到了王莽时期,由于连年大旱,人们越来越怀念当初的鸿隙陂之利,疾呼重新修复。

东汉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全国又进行兴修水利运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汝南太守邓晨请许扬主持对鸿隙陂的修复工程。他“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根据地势形成了面积更大更坚固的鸿隙陂。

“起塘四百余里”就说明了这个鸿隙陂的大小,古人在说范围大小的时候并不说面积,而是说周长。400余里换算成今天的公里约等于200余公里,但是陂的形状肯定是不规则的,我们就以古人常说的“方圆”多大多大为标准计算一下鸿隙陂的面积,就是说把它看成正圆或正方的两种形状,取个中间值,大概可供今天的我们可以参考性的得到其面积。

今天我国湖泊面积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青海湖为4625.6平方公里、鄱阳湖为3150平方公里、洞庭湖为2579.2平方公里。先以圆来计算,200公里的圆,运用中学时所学的几何公式来计算,其半径约32公里左右,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左右。再以正方形的面积,200公里的正方形,每边长50公里,面积则为2500平方公里。所以,鸿隙陂的面积就在3215平方公里到2500平方公里之间。也就是说如果鸿隙陂存在到今天的话,它的面积有可能跻身全国湖泊面积排行榜的第二位。

1087年,38岁的秦观被派往汝南任蔡州教授(相当于今教育厅厅长)。

秦观,苏轼的得意门生,婉约派一代词宗,“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出自他手。一般人读罢秦观的作品,会把他想象成一个柔和多情的白面书生。但实际上他长相勇猛威武,家祖是南唐武将出身,脸颊有浓须,如钢铁侠。当时汝南正逢水患,此情此景,秦观甚是感慨,赋诗《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秦观登城眺望,汝南水灾后汝水奔流、烧痕新绿,灾区家散人亡、拭泪招魂。“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痛说的正是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上奏废除汝南水利工程,从此水无归宿,贻祸无穷,诗人追忆往事,哀伤愤慨。

这里说的水利工程,就是鸿隙陂!

不过,秦观对于翟方进的指责,估计是习惯性思维。翟方进,上蔡人氏,本身就是这一水利工程的受益者,怎能有意毁坝?作为公元前1世纪的政治家,距离秦观所处年代1000余年。这,相当于让我站在现在去指责“靖康之耻”。

鸿隙陂,造成了天中在两汉时期的辉煌

其实两汉时期,汝南县城以东方圆数百里沟壑纵横,水资源充沛,非常有利于农业灌溉。然而遇到暴雨等灾害天气,易成水患。因此兴利除弊,根治水患,成为当时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的主要任务,鸿隙陂水库的修复治理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

汝南境内的鸿隙陂水库,是汉武帝元光年间由治水专家、汝南太守郑当时主持修筑的初名“龙渊宫”,又名“濯龙渊”,因其中心地区原是名为鸿隙陂的自然水泊,所以又叫“鸿隙陂”。从历史沿革与实地考察的地理位置来看,该遗址在今上蔡、汝南、正阳、平舆、新蔡到淮滨境内,大致位于豫南丘陵向豫南平原过渡的接合处,淮河支脉洪河、汝河从其境内流过。此陂的兴修,改变了昔日每遇夏季涨水“道路化为陂池”(嘉庆年《重修汝宁府志·水利》)的现象。但是,到了汉武帝后期,国库空虚,堤防失修,洪水外溢,重新出现水患。上蔡人翟方进当丞相后,奏请汉成帝扒堤放水。陂废后,虽然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耕地,节省了一批堤防费用,但不久气候干早,无水可灌,农业连年歉收,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民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复,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深刻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修建鸿隙陂的热切愿望。

湖边飘来阵阵花香,那是湖畔的野花们散发出的馥郁芬芳。它们迎着微风摇曳,如同一群快乐的精灵,用它们的美丽点亮了整个湖畔。我深深地吸入花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我抬头望向远处的蓝天,没有一丝风云的痕迹,湛蓝得像一块洁净的碧玉。天空中飘浮着几朵洁白的云彩,它们自由地漂浮着,像是即将化作我的心愿。我闭上眼睛,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与大自然相融合。

汝南人民修复鸿隙陂的愿望,在40余年后才得以实现。建武十九年(43),汉光武帝刘秀巡视新野等地,召其姐夫汝南太守邓晨随行,决定修复鸿隙陂。邓晨返回汝南郡后,请“晓水脉”的水利专家许扬商议此事(许扬,字伟君,汝南郡平舆人,东汉时杰出的水利专家)。许扬对邓晨说:“昔成帝用方进言(指奏废鸿隙陂),寻而自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败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多致饥困。”并称赞邓晨修复鸿隙陂的决定,不但顺天意,也182 合乎民心。许扬把这项工程与“音大禹决江疏河以利天下”相提并论,认为“兴立废业”,能够“富国安民”。

许扬表示,为实现家乡人民修复鸿隙陂的愿望,诚愿“以死效力”。邓晨大喜,于是任命许扬为都水掾,专门负责修复鸿隙陂。连扬经过认真的考察,严格的测量,精确的计算,根据豫南丘陵向豫南平原过渡的“高下形势,起塘四百里”。所谓“塘”就是水库的坝堤,即修筑了长达400里的大坝。由于工程很大,花了数年时间,才使废弃的鸿隙或得以修复。修复后的鸿隙陂其规模效益超过前代,“百姓得其便”,汝南郡成为当时天下最富的郡之一,而且“鱼稻之饶,流衍他郡”(嘉庆年《重修汝宁府志·水利》),附近地区也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美的鱼米之乡。

鸿隙陂大坝建成后,上达京洛,下通关越,通过鸿隙陂水域,贯通娄成、汝阳、慎阳、新蔡、富波等县,便利漕运。今天我们在大坝附近发现多处汉代小城镇遗迹,可以想象,昔日宽广的堤坝上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的壮美景象。坝堤内舟舫往来,百舸争流,沿岸商业集镇,客贾充盈,一片繁荣景象。鸿隙陂的修复,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壮举。许扬对修复鸿隙陂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了汝南地方豪强势力的打击。原来鸿隙陂废弃后,陂中良田大部分被那些豪强地主霸占,有的还盖起庄园。修复鸿隙陂,这些地当然被划在陂内。在确定坝堤位置施工线后,那些豪强地主都站出来公开非难,有的豪强地主向许扬行贿,乞求更改施工标线,绕过其庄田。许扬正气凛然,力排干扰,施工标线无所改动。豪强地主们见此招不行,便千方百计陷害许扬,诬告许扬在大坝施工前接受贿赂,于是许扬被邓晨逮捕下狱。据说,当许扬被捉进监狱,牢门关不住,戴上刑具,刑具自动解脱。实际上,可能是许扬修复鸿隙陂为民谋利的业绩在汝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感动了狱支,狱吏根本没有锁牢门,也没有给许扬戴刑具,并把事先编好的谎话禀告邓晨,借助迷信为许扬辨冤。邓晨一听大惊失色,以为果然是没有查证落实,错施刑罚,并认为许扬的忠信之4感动了上天,便马上把他释放回家。许扬出狱后不久便因病去世。邓晨自知误铸冤狱,内破难平,特为许扬建起庙宇,供奉其画像。百姓思其功绩,每逢节日便从四面八方案集到局中,祭把这位有功于民的杰出水利专家。

我轻轻触摸着湖水,感受着水的柔软和凉意,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气在温柔地拥抱着我。湖水中的倒影像一面镜子,展现着自然界万象中的细微之美。我看见了远处的白鹭展翅翱翔,看见了水面上微风拂动的涟漪,看见了不远处孩子们欢快嬉戏的身影。

这湖水,它见证了无数的春夏秋冬,沉淀了岁月的痕迹。它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与天空相映成趣。无论是阳光的灿烂,还是云朵的飘逸,都在它的映衬下变得无比美丽。这湖水,它承载了无数个心灵的故事,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为什么说鸿隙陂的作用和后世影响堪比都江堰?

我们先把鸿隙陂的一些基本情况弄清楚它起源于何时?本情况弄清楚::它起源于何时?规模多大?位置何处?又是何时消失的?

因为仅存的物证少之又少,只能从学者的研究中来分析,但不乏有学者或承袭旧说而不加考辨,忽略了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或另辟新说而证据乖谬,脱离史实,妄加推断。记者也只能从烟波浩渺中理出一二:

恩泽与灾难相伴是水的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息县由于河港失修,水系紊乱,易旱易涝,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仅有小农时期遗留的小塘小堰,无一处较大水利工程。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白天看见淮水淌,夜晚听到淮水流,有心想把淮水用,只是淮水不回头”。

治理水患,汉武帝、光武帝曾两次在驻马店地区修筑鸿隙陂。因朝代更迭、战争频仍,鸿隙陂在日后多次兴修又终被荒废。直到1949年以前,汝河两岸还流传着“汝河水弯又弯,十年就有九年淹,一年不淹是大旱”的民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天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对山山水水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改造,谱写出水利建设新篇章。

造湖,就是造福!1958年,党和政府组织10多万民工,在驻马店以东的洼地,东、北两面筑起一条70里长的半圆形土坝,把经常泛滥成灾的汝河、练江河和臻头河等大小10多条河流,拦腰截断,凭借西、南两面较高的地势,围成了一个近700平方公里的大湖,不仅保护了下游豫皖约3500平方公里、3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使周围近百万亩洼地变成良田。

一甲子之后,宿鸭湖因大量冲积物沉积,面临库容枯竭。2018年,总投资30多亿元、轰轰烈烈的宿鸭湖清淤扩容工程开工,清除淤泥和土方9100多万立方米,水库清淤面积36.36平方公里,比澳门的面积还要大。

目前,清淤扩容已接近尾声,不仅有效保障周边80万亩农田灌溉需求,更成为驻马店生态富民的又一张名片。

当前,天中大地正在规划建设宿鸭湖水上旅游景观,环湖建设10万亩生态果园,湖内湿地建设10万亩生态草原,借助清淤弃土建设宽300米、长17公里的坝上公园,打造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新高地。

自西汉算起,天中人与水患斗争的历史长达两千年,锤炼了天中人坚韧、自强的性格,凭着“过去穷在水上,誓要富在水上”的精神,终将水害变水利,书写了崭新的治水史。

一阵风过,晚霞映照的湖面上,泛着淡淡的橘红色波光,显得梦幻而又诗意。湖边绿树红花,花草飘香,景色自然,晚风徐来,让人凉爽舒适,不愧为散步聊天的绝佳去处。我带着满满的宁静和满足,慢慢走向远方,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这片湖畔,将成为我永远不会忘怀的记忆,也将成为我心灵的永恒归宿。

202499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