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09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31(14篇)
发布时间:2012/11/30  阅读次数:750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31(14篇)

目 录

心灵碎语(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阳光总在风雨后(汝宁镇一中   正   文)

知识就是力量(汝宁镇一中   孙晓丽)

犯错,是孩子的特权(汝宁镇一中   罗守凤)

有乐趣才能有兴趣(汝宁镇一中   尹   政)

习惯决定命运(汝宁镇一中   尹   政)

心理纠偏是纠正学生“偏科”的关键(汝宁镇一中   正   文)

从“失败乃成功之母”谈起(汝宁一中   罗守凤)

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汝宁镇一中   孙晓丽)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汝宁镇一中   张焕萍)

沁园春·二中(汝宁镇二中教师   刘   璐)

【眼儿媚】(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论习惯(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说成见(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心灵碎语(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
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时候,是非恩怨全在一念之差。
让心灵安静下来,还她美丽。

凡事要有限度、分寸。
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

烦恼会造成我们的种种心理上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患无穷。
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折磨。

永不休止的变换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
由于人的认知有限,事物的发展变化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所以结果也不是都像人们预料的那样。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
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一切万象必定都得自然的变化!

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感谢死亡。
与其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美德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谦虚不是太高了别人,也不是降低了自己。
谦虚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能力。

我们的心好比灯。
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
心中满是忧伤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
点燃生命的灯,在生命的夜色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忘记有脚,说明鞋是大小合适的。
忘记世间的是是非非,说明一个人的心灵是纯洁安静的。
忘记适应,忘记宁静,忘记幸福的人就是世上最能适应、最懂安静、最最幸福的人了!

读书,读到心神领会,理解书中的乐趣。
精髓语言是用来传达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语言。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耕自己的心田,播种信心,开放智慧,精进努力,追求真实的自我。
拔除妄念的杂草,这样才能不愧于天地的养育,坦然的前进!

只有过不去的心情,没有过不去的事情。
有时阳光不仅仅源于太阳,还源于自己的心。

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才是梦中的故园。
幸福的标准是:具有“捕捉快乐的能力”,具有“保持理智的能力”。

竹林的影子扫过台阶不会扬起灰尘。
月轮的运动倒映到池水中,而不会在水面上留下痕迹。
用这样的心境待人接物,身心是多么的自在。

快乐是指人们的欲 望获得满足以后的那种心情。
快乐仅仅是一种心情感觉而已。
真正的快乐在外在事物中找不到的。

真正的快乐,是无所挂碍的精神的舒展,是那种了无愧怍的心灵的放松。
那种乐天知命、获得精神的自由的快乐。

体力劳动不知休止,是大害;
脑力劳动不知停歇,就疲惫;
疲惫就使人的生命枯竭。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但是障碍却唤醒我们体内潜伏的力量。

人的苦恼往往是因为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对它寄望太大。
事情不如己愿,人们就失望、痛苦、憔悴,甚至都不想活了。

如果抱着爱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活就是快乐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心里想什么,我们眼里看到的就是什么。

人应该支配自己的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
一个人不能改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

我们是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
因为我们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展现在前面的就是一条曲折而又艰辛的人生之路,
就面临着生活的苦恼。所以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苦难和痛苦。

苦、乐----人生的一对孪生子。

  

阳光总在风雨后(汝宁镇一中   正   文)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了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太极张三丰》很有感悟。
相信看过《太极张三丰》的朋友们一定会记得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张三丰在被朋友张天宝出卖后,自暴自弃,整天疯疯癫癫,不敢面对现实,是“枯木发新芽”“迎接新生命”两件小事给了他启发,使他认识到“过去

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不是负担。放下包袱,迎接新生命”。故事虽然是虚构的,里但这句话却让我终生难忘。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鹰怎样再活30年”。鹰是自然界最长寿的鸟,可以活到70岁,但是当它活到40岁的时候,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到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无法进食;羽毛又浓又密,使翅膀沉重而无法飞翔。这时候,它就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要么等死,要么重生。再获新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先用喙击打岩石,使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喙把指甲一根根拔去,等新的指甲长好,它又用新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自己的羽毛,等到新的羽毛长出来,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经过这样一次痛苦的历程,它可以再活30年的岁月。
       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起中国古代的对联,其中有几幅至今还记得起:“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三千铁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所以,我想说的是:人的一生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正是挫折让我们增识、坚强,让我们一步步走

向成熟,我们应该感谢挫折。在遇到不幸的时候,始终记着:阳光总在风雨后。条条马路通罗马,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耐心,我们前面的路是很多的,没必要为了一时的失利而懊恼!胜利往往寓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知识就是力量(汝宁镇一中   孙晓丽)

女儿喜欢边吃零食边看书。今天因读到一则笑话大笑不止而误吞了一只枣核。记得女儿六岁时曾因咽了一只枣核而哭着问我:“枣核在肚子里发芽了怎么办?”那时我半开玩笑的告诉她,只要以后吃东西时小心不再咽枣核,它就不会发芽。从那以后她吃东西总是细嚼慢咽。

今天她重蹈覆辙,却无惊慌之色。于是我计上心头,准备恐吓她一下。我装

着神色慌张的说:“孩子,坏了,这回枣核非在你肚子生根发芽不可了。”女儿神色安详,笑眯眯的看着我。为了引起她的恐慌,我极力渲染一个可怕的场景“你想想,那枣枝会从你嘴里钻出来,而枣树枝的刺会扎得你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

能说话…孩子,你说那将会多恐怖!”

女儿等我说完,毫不畏惧的说:“我才不信呢,生物老师讲过。胃液中的胃酸相当于0.2%~0.4%的盐酸,它能杀死食物里的细菌。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枣核如果不能被消化,它在胃酸里也不能发芽,它最后只能排出体外,嘻嘻…”说完后女儿向我拌了个鬼脸,又手舞足蹈的补充道:“知识就是力量!”

看着快乐而又自信的女儿,我不得不点头赞同。

  

犯错,是孩子的特权(汝宁镇一中   罗守凤)
  课堂,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展示,作为教师,听到的可以是花开的声音,看到的可以是花开的灿烂,感受的可以是花开的蓬勃。于是,阳光的明媚将爬上教师的脸上,清泉般的赞美将叮咚般唱响,深情的目光投向的将是爱的光芒。课堂,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展示,作为教师,听到的可能是窃窃私语,看到的可能是松散之举,感受的可能是萎靡不振。于是,心底的火山将涌上教师的喉口,雷鸣般炸响的是对学生的训斥,生气的目光燃烧着的是怒火。
  其实,犯错是孩子的特权,课堂内外,面对着学生表现出来的一切,作为教师,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引导孩子去认识自我,认识犯错并改正错误。毕竟,童心无邪,即使犯错,也是出自于无意识的言语与行为。因此,面对学生的犯错,教师不要偏见与功利心,而应意识到我们教书育人,重要的还是培育那些需要扶持与矫正的学生;应意识到爱生是我们天职,从爱的基点出发,所有的一切语言和行动,将会是阳光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应意识爱的方法——尊重生命,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挖掘生命的闪光点。其实,如果我们用爱心去度量,用爱的目光去观看,我们会发现,许多错误不单可以纠正、可以原谅,甚至是可爱的。
  美国科学家史蒂芬。葛雷,在7岁的一天,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大瓶牛奶出来,结果将瓶子掉到了地上,地上成了牛奶的湖泊。他的母亲闻声来到厨房,看到这情景,采用的是与他在牛奶的湖泊玩了起来,玩够后一起清理干净牛奶,再带他到屋外的园子里,用装牛奶的瓶子装水,教给孩子如何用双手抓住瓶颈来拿取瓶子的方法,让他掌握了争取拿奶瓶的方法。从这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错误有时是一种资源,巧妙而又合理运用这种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兴趣中掌握学习方法,去学习新的东西的机会,从而迈向的是成功的第一步。
  因此我想,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学生——课堂做小动作,作业不完成等,教师不妨从了解他们的兴趣入手,和他们一起玩,在玩中让他们感受爱的温暖,感受信任的力量,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在玩中挖掘学习的潜力,迁移中将精力慢慢转化为学习动力。
  因此我想,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孩子——与同学争斗,说谎,甚至弄坏东西等,教师不要急于训斥或者下定论地说教,而应该用耐心去倾听,以教师富有魅力地人格修养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给予一个犯错的理由申述。
  因此我想,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孩子——旷课,厌学,甚至吊儿郎当等,教师用爱心去度量,站在他们的立场,分析犯错原因,感受他们的内心与意愿;用身教去感染,让他们看到老师知识的渊博,真情地关爱,处处为他们着想,让榜样的力量去感化他们;用真心去呵护,走到他们身边,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理由,

帮助他们认识事态发展的后果,真正认识错与对。因为,这些犯错的学生往往缺少的就是信心与毅力,在他们的心灵天空,布满的总是迷茫的雾。因此,教师可以与这些有偏差的学生相处,处处关注他们。特别是课堂,设计一些问题,给予他们站起来能摘得到果实,感受收获,增强自信,并充分赞赏他们,让他们心灵的天空充满着温暖的阳光,去驱散迷雾,抬起头向前走。
  犯错,是孩子的特权,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在允许孩子犯错的同时,要懂得用方法去引导学生反思中改正错误,甚至把错误当成是一种可生成的资源——反面教材、动力源泉、创造开端、知识技能等,让这资源成为净化心灵,促进自我成长的良方。

  

有乐趣才能有兴趣(汝宁镇一中   尹   政)

我们都有这类体验,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事来有力量。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
       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工作和学习顺利开展。
       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要靠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充满乐趣,让教育对象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
       学习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着乐趣,学到新的知识是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圣人早就讲过的。读书、上课、完成作业、同学交往、切磋学问都是很快乐的事。教师要时常赞美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充满喜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经常搞竞赛、评比。。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满意、愉快、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可见,乐趣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乐趣才能有兴趣。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满腔的热情,高度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习惯决定命运(汝宁镇一中   尹   政)

习惯者,习染而惯之也。它是一种一般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行为系统,是所谓下意识的。人在做判断的时候,多靠知识或理性,而人在做事的时候,则多凭习惯。细细想来,习惯的影响之大,是很惊人的,可以说是成也习惯,败也习惯也。
       就说鹰吧,我们大家都很艳羡,因为它有振翅于长空,能随心所欲地翱翔的能力。这样的自由,我们谁不想拥有?时而凭虚御风,泰然地滑翔,时而逆风而行,搏击于长空。这样自由的潇洒,难道不美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早已默认了,因为我们都觊觎得到它。

      
然而,听说野生的鹰是喂不活的。可是,从小就人工饲养的鹰却能喂活,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野生的鹰早已习惯了大自然的风霜,习惯了自由的觅食;而从小就人工饲养的鹰只习惯在笼舍里有主人宠养罢了。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听一位教育专家讲过: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天分或者说是智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习惯。他说,现在,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人们的学习条件也相差不多,关键要有好的习惯。过去我们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今天我们还要对学生说:习惯决定命运!

  

心理纠偏是纠正学生“偏科”的关键(汝宁镇一中   正   文)

偏科现象在学生中并不罕见

学生出现“偏科”现象,老师和家长一般采取增加“弱科”学习时间,额外进行辅导等方式,促使学生“纠偏”,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与其心理上不喜欢这门课程,存在畏难发愁情绪大有关系。纠正学生“偏科”,应该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心理上。
       首先,要采取措施淡化学生对“弱科”的惧怕心理。老师和家长不妨先把学生的“弱科”放一放,不作过分的要求,使学生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再利用学生的强项,一边强化鼓励,一边渗透“你的弱科也一定能学好”的意识,让学生把“要学好”的外因慢慢地向“能学好”的内因转化,帮助学生树立起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自信心。这是转化“弱科”的基础。
       其次,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纠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学生渐渐对“弱科”产生了信心,这时,老师和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出扭转“弱科”的计划,监督学生一步一步地实施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重基础、密台阶、多鼓励、不指责”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成功的喜悦中夯实知识基础,逐步把成绩提升上来。对待“偏科”学生,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是会给你一个惊喜的。

  

从“失败乃成功之母”谈起(汝宁一中   罗守凤)

“儿不嫌娘丑”,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母亲”的确有点丑,谁喜欢呢?她苍老憔悴,她令人痛苦,她让人惟恐避之不及。是的,如果我能够躲开,甚至真不想要失败这个“妈”,我愿意付出我的所有,包括我的“快乐”。朋友们想一想,我时时成功,我天天成功,我年年成功;我事事成功,我处处成功,我永远成功,我还有快乐吗?我还能快乐吗?
      
成功这个“儿子”呐,他的确特别受人宠爱,他白白胖胖,花容月貌。他给人欢乐,让人振奋。他是那么的迷人,在姑娘眼里,他是英俊潇洒的帅哥;在小伙子眼里,他是青春亮丽的靓妹,谁不喜欢呢?以至于我都多么想振臂高呼:我要成功!我不要失败!我要“儿子”!我不要“妈”!
      
问题是,可能吗?我们是不可能没有妈妈,也离不开妈妈的,”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我们追求成功,不论是大成功,还是小成功,我们为之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面对失败,甚至多次的面对失败。而人生最大的快乐,正在于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失败,赢得成功,然后再重复升华,得到生命的真谛。
      
至于面对学生,我们应当告诉他:在人生的路上,总会有成败!你过去有过不少的失败,但也有很多的成功,只要坚持不懈,哪怕今后你仍然会遭遇失败,但你绝对有成功的可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人对此有精辟论述。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是这个道理。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让我们成长,面对现实。成功让我们长大,展望未来。因此,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和在成功中成长一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失败乃成功之母”

  

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汝宁镇一中   孙晓丽)

美国奇勒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的愉快和悲惨,我可能是制造悲剧的工具,痛苦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和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从这充满崇高责任感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教师的道德、情操,师德修养,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作为教师要既有常人的情感,还要有超越常人的情感。
      
教学中缺乏情感,不注重情感陶冶,枯燥单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讲解,让学生反感,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而沟通两者的桥梁就是爱。学生的成长需要爱,爱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而且是教育的目的。没有健康情感的人就不是高素质的人。学生与教师的“爱”是相互作用的,教师给予学生的深沉无私的爱,学生在师爱中感受爱的温暖,爱的神圣,学会去爱别人。学生的爱,激励教师更爱事业,更爱生活和工作。教师爱学生不仅要有爱的情感和行动,更要有爱的能力,要潜心研究“爱”的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的道德教育,力图引导受教育者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引导着年轻的心灵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深切的体认。引导人生对世俗功利和有限性的超越,唤醒、弘扬、提升人性深处对正义与光明的期待。因为千百年的人类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缕阳光,它便会照亮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我们就会有更多友善的、真诚的、甜美和微笑;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一份美好,生活就是最甜美的清泉。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汝宁镇一中   张焕萍)

寓教于乐作为新时期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寓教于乐作为新时期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应怎样体现它呢?我认为要满足学生爱、求知、兴趣等的心理需要,才能实现寓教于乐
  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教育应渗透着爱,是用爱进行教育。作为学科教育者,教师不应把学科看成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提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得到爱,也要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爱。这种双向的爱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出发点。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及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如现在的独生子女聪明,自信,渴望有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如能善用这些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去乐学爱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对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将大有益处。其次,应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愉快体验和反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仍会反作用于增进人的愉快感受。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爱好,促进他们发挥潜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无处不需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内容的挖掘,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唐宋文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感受唐宋文化的灿烂,进而要求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灿烂的表现。再用表演的方式感受自己处于那个环境中的见闻。最后用抢答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明白我国古代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引发学生的兴趣,由爱历史上升到爱祖国。爱是愉快的源泉,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学科教育者均不可忽视体验对学生学科的促进作用。
  学生对新知识都有一种求知欲望,绝大多数力求获得新知识,并且希望学有所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当前社会政治文化最新动态,解决教学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知识相衔接。
  兴趣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鼓励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兴趣总是和情感,愉快相联系的,没有情感的参与,愉快的支持,就不会有兴趣。兴趣乃是引发情感,产生愉快的源泉。兴趣越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愈仔细,反映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常常从唤起兴趣开始。要培养学生完美和谐的个性,也是从培养学生广泛而高尚的兴趣开始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使学生在学科上成为“乐之者”,就应引起学生兴趣,使历史教学内容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心田。

  

沁园春】二中(汝宁镇二中   刘   璐)

天中大地,

汝宁二中,

享誉四方.

赏红砖绿瓦,

格外怡人;

巍巍楼宇,

残阳西沉,

高楼斜影,

欲与名校试比高.

须明日,

看二中风采,

分外妖娆

  

二中如此多娇,

引无数学子尽折腰.

观学科教育,

方兴未艾;

创新理念,

独领风骚.

汝宁二中,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二中

  

【眼儿媚】(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不见东风弄柔丝,雨雪伴春愁。

早莺未啼,池蛙先语,怎地知羞!

  

而今且断当前绪,万事抑心头。

相思只在,合欢梦里,欲泪即收!

  

论习惯(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说成见(汝南三中   水上兰舟)

常听得人在争执时说: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入为主的执着;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这就叫做“成见”。一件事情,往好处去看,执着成为“成见”,倒也罢了;往坏处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见”定为坏事,把一个好人用“成见”定为坏人,则是罪不可恕!
    “成见”好象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即使倒入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用;“成见”好象田地里的荆棘、杂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种子,也不容易成长。有成见的人,自己不肯承认,因此执着成见,不肯更改成见,更不肯放弃成见。
  见,本来是一种意见、见解、见识、见闻,并非不好;但是见解一旦成为“断见”、“常见”、“成见”,甚至成为对“邪见”的执着,那就非常的不该了。
  一件好事,本来是有益于国计民生,但由于他的看法不同,持反对意见,这种成见,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个好人,本来可以付以重任,前途有为,然而因为他的好恶不同,持反对意见,致使人才不得其用,殊为可惜。
  人,都喜欢带着有色的眼睛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例如戴黄色的眼镜,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黄色的;戴红色的眼镜看人,所睹所见必然也都是红色的。因为有成见,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有成见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在智者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幼稚、愚痴的无知小儿。有先入为主的看法,那怕是错误的,只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一再固执“成见”,成为执着之病,那么有见解倒不如无见解还来得好些!放弃成见,凡事用客观的态度看人、看事,不必预设立场。“是”的,就还给它一个“是”的本来面目;“非”的就还给它一个“非”的真相。唯有放下“成见”,去除我执,才能认清实相,才能拥有真心。
  你有“成见”吗?不妨三思!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