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工作文稿 > 家教讲义 > 详细内容
第七讲 怎样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发布时间:2021/10/15  阅读次数:328  字体大小: 【】 【】【
  

第七讲 怎样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同志们,今天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批评孩子的艺术问题。孩子年龄较小,识别能力不高,难免做一些错事。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需要认真对待,这里边就有个批评艺术问题。批评的方法得当,就能够促使孩子改正错误,吸取教训;反之,一味责怪,痛骂甚至责打,那只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呢?

一、父母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家庭中,当孩子出现了缺点或错误时,父母是否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只有父母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孩子出现缺点或错误时,才不会怒火攻心,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训一气,或者茫然失措,乱子方寸。把握不住教育孩子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父母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临事不乱,妥善冷静地运用教育手段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有利,使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成名以后,回忆起在六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看见气球充气后能腾空飞起来,联想到人充气后是不是也可以飞起来。于是,他苦思冥想,人如何充气?当他想到一个人泻肚子时,大便里不是有许多泡泡吗?如果多吃泻药,那么肚子里的泡泡一定会更多,人可能会飞起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邻居家的一位要好的朋友,并买来了泻药,对小朋友说:“你先吃,吃了你先飞,我后飞。”那个小朋友吃了泻药以后,不仅没有飞起来,肚子却疼得很厉害,回家腹泻不止。家长来告诉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南希问明原因后,没有责骂孩子,而是非常认真地对他说:“你爱动脑筋,这是好事,但是要问问大人才好。瞧,这一回不差点就闯了大祸吗?”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爱迪生幼年时不止发生一回。他感慨地说,要是小时候母亲像他父亲一样,发现他稍有不轨,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那很可能就不会有我爱迪生的今天了。

好奇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它往往是创造的先导。但是,好奇有时也会驱使孩子肇事惹祸,有的孩子出于好奇把父母新买的闹钟、照相机拆开,想看一看其中的秘密,结果无法复原,父母看着东西被弄坏,火冒三丈,这种心情也不难理解。但是,如果再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得知识,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减少付出高昂的代价,对孩子尽量做到教导在前。尽管如此,这样那样的事故仍有可能发生。做父母的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增强了。

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父母,一听说孩子闯祸,心理就承受不了,又是打又是骂。他们没想到这样做,会把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和人生的兴趣扼杀在萌芽状态。和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的愿望背道而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听一位母亲诉说她的小儿子白天把她新买的一块金表拆坏,被她打了一顿的事后,非常幽默地说:恐怕一位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父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待孩子的缺点或错误,先来个冷处理,然后因势利导,发扬孩子的优点,指出某些不足,让孩子的潜力获得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二、管教孩子的五种措施

我们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跟家长斗气的孩子,家长要她这样做,她偏偏那样做,不管家长说也好,骂也好,甚至动手打也好,无无济于事。但同样在这种场合,我们也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要求尽管不全部赞同,但也能够尊重,而不是肆意与父母对着干。为什么有的家长把孩子管教得那么好,有的家长却总在与孩子斗气中打发日子呢?今天我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供在孩子面前束手无策的家长们参考。

1、加强孩子正当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不管正当与否,只要能得到父母的注意,引起父母的反应,都会得到鼓励,受到强化。孩子爬到墙头上去,母亲吓得不得了,赶忙把孩子抱下来,一再嘱咐,再不要爬墙了,可一转眼孩子又站在墙上朝着母亲傻傻地笑。他觉得母亲的惊吓十分有趣。我们还常常在商店里看到这样的家长,如果孩子平静地向他要东西,他不理睬,没有反应。直到孩子提高了声调,或者哭闹起来,她才开始做工作,又是劝,又是哄,并且夹着骂和打。这位妈妈的行为本身,无疑是在教养孩子,你只有哭闹和大声喊叫,妈妈才会理你,你也才能有希望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许多家长似乎天天在忙着训练孩子们不听话,却又不断地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听话?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要孩子的行为正当,提的要求合理,都要给予积极的反应,称赞一下,满足他的要求,这自然就会加强孩子的正当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当孩子做着不当的事情时,或者耍脾气,闹别扭时,不要理睬他,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决不让他不合理的要求获得任何满足。

2、把要求说清楚并且绝不让步

孩子是应该在妈妈面前撒娇的,向妈妈哀求、哭闹也很自然。但在有些事情上,当父母的必然说话算数,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照办,不这样就不会有对孩子的管教。

因此,当父母的要学会命令孩子,这可以采取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说话声调,特殊的面目表情,或者盯着孩子的眼睛说话来加以表示。无论怎样,都是让孩子知道,当家长出现这种更加地,他们就得绝对服从。请同志们设想一下,当汽车开过来,而孩子却要向马路上跑,家长这时会怎么做?她绝对不会说:“我求求你,你不要跑!”也不会慢条斯理地诉说汽车会撞伤人的道理。她会用最清楚、最强烈的语气喊孩子回到人行道上来,孩子听到这种语气的话也会很自然地奉命照办。

命令孩子的时候,家长往往会有些激动,这是很自然的。期望家长从不对孩子发怒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命令不能经常地下,不能事事都是“不准”、“必须”。其实,家长只要平心静气地自问一下:你的孩子非得“不准”和“必须”的都是些什么,就是说需要命令的都有哪些,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那是非常少的。

3、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在管教孩子时,还必须让他的感受自由地表达出来,孩子被责罚的时候委屈地器了,我们不能不让他哭 ;孩子一边挨训一边在偷偷地笑,我们不能因为他笑而加重责罚。这是培养健全的心理所必须做到的,因为感情受到压抑会危害心理健康。如果我们逼着孩子压抑他们的愤怒惧怕,那很可能使他们连爱和亲情都压抑了,他们会变得不会笑,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把故意、仇恨、愤怒发泄出来,友爱、欢乐和真诚就无法注入他们的心灵。

然而,感受是一回事,行为又是一回事,感受可以自由地发泄,而行为都必须遵守合理的规矩。比如妈妈带孩子到公园,孩子高高兴兴地玩,到该回家的时候,孩子没玩够,妈妈应如何做做呢?先警告他时间到了,过十分钟就得离开。十分钟后就带他回家,孩子自然会说:“我不回去!”妈妈就应该回答:“知道你不想回去,你玩得很高兴,可时间到了。”孩子会说:“不,我不走。”妈妈就应该强调:“你玩得那么高兴是不愿意走,可非走不可,天晚了。”这时孩子可能会哭起来,如果妈妈被吓住了,让孩子继续留下来玩,那就等于教他成为为所欲为的人,不遵守规矩的人,如果不让他发泄内心的感受,就否定了他正在形成的自我认定感和自尊心。

可能有些家长会问:“不这是允许孩子不尊重你、恨你吗?”其实,孩子一时的感受和真正的尊敬和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孩子觉得你比他懂得多,又关心他、爱他,他会尊敬你和爱你的。但他仍然会时而向你发脾气,情感是一定要发泄出来的,否则会一直使人难受,结果更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4、让孩子从行为的后果中吸取教训

行为的后果是令人愉快的,孩子自然会继续做同样的行为;行为的后果是使人不快的,他自然会改变其行为。所以,行为的后果本身自会教育孩子,不幸的是它们常常不起作用,因为父母常常介入其中,使其免于尝受到行为的恶果。如此一来,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不肯好好地吃早饭:到处跑,玩弄食物,妈妈又是哀求,又是威胁,似乎饭是妈妈吃的,天天如此,妈妈为此又抱怨又哀愁。其实,当妈妈的根本无须骂也无须求,他不吃饭就把饭收起来,像在幼儿园里一样,不到中午不许再吃,孩子用不了多久就会要吃的,这时只要坚持住不到中午决不开饭。那么,肚子饿这一不吃饭的后果,会比母亲的任何责罚都有效。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不护着孩子,行为结果自会教育他。当然,以此作为段时,必须以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为前提。如果你让孩子随随便便地尝受行为的后果,很可能闯出大祸来。

以上说的是行为的自然后果的教育,但并不够用,还必须运用行为的人为后果教育,这就是责罚。下面谈谈——

5、必须施行责罚与责罚的办法

有人认为,好孩子不用责罚。可是,不管是谁,只要他回忆自己的幼年时代,总会回想起被父母责罚甚至痛打时的羞愧、悔恨与悲伤。当然也会回想起他被长辈赞许时的自豪、欢快与昂扬。如果一个人从未被责罚过,也从未被赞许过,那么,他绝不会成熟起来,长成一个社会的人。因此,责罚和赞许同样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责罚既然是必要的,那就要研究怎样责罚才是正确的,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可以归纳为以下八项:

①责罚必须立即执行。对于幼小的孩子这一点特别重要,不少父母不愿当着客人的面教育孩子。可是,待客人走了以后再训斥往往效果不好,因为事过境迁,已丧失了当时的真情实感,孩子不易理解自己错在哪里。

②必须讲明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责罚,他犯了什么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有什么危险,责罚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③责备必须蛤有一贯性,不能随父母的心情而随意改变。如果孩子做了错事,父母高兴时不闻不问,情绪不会就滥加惩罚,那只会把孩子教得表里不一,专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④一件错事不能责罚两次,更不能总揭孩子的“短”。比如,孩子有错,母亲责罚过后,父亲知道了也不应再训斥了,重复责罚只会白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责罚并不因为重复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恰恰相反,效果更差。

⑤该责罚的,家长本人就责罚,不要威胁说告诉父亲、报告老师或告诉警察等,这是毫无权威的母亲常常做的。这种责罚方式不仅无效,而且会培植孩子对他人不该有的恐怖感和不信任感,同时教育者本身也会越来越感到管教不力。

⑥责罚的轻重和方式应考虑到孩子的性格。一般来说,开朗、活泼、乐观、淘气、性格外向的孩子,责罚得可以重一些,严一些;而胆小、轻弱、总闷声不响、性格内向的孩子,以及有某种神经质的孩子,责罚他们则要多加小心,他们会因为经受不住责罚的震惊而造成精神创伤。

⑦要细致地观察孩子被责罚以后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就要想一想责罚得是否适当,并采取相庆的补救措施。

⑧在实际责罚孩子的时候,其原因极为复杂。因此,做父母的应经常平心静气地反省自己对孩子的责罚;有多少是对的,有多少是“罚不当罪”的,有多少是该罚没罚的。

有人说,如果做父母的心情愉快的话,孩子受到的责罚会减少三分之二,这里有道理的,还有人说,现今年轻的父母太过于爱护孩子,这里有道理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一定要牢记,该赞许的一定赞许,该责罚的也一定要责罚。

三、批评孩子的九种办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升入小学三年级不久,妈妈为他洗衣服,翻衣袋时,发现了几要细细的烟丝,她大吃一惊,肯定是小明吸烟了!她心里忐忑不安,本想立即找小明问个究竟,但转念一想,要耐下心来,还是先仔细想想再说。

准备晚饭时,小明妈妈忽然想起出差在外的丈夫,丈夫每天饭后,放下碗就立即抽上支烟,为了这件事两口子不知争论了多少次,小明妈不满地说:“吃完了就抽,你不会喘口气!”而丈夫却悠闲自得地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儿子小明不懂得什么叫神仙,好奇地问爸爸:“爸,什么是神仙?”想到这儿,小明妈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她似乎明白了很多,面对那衣袋中的几要烟丝,又如何对儿子进行教育呢?

傍晚,小明妈刚从儿子学校回到家,就高兴地说:“小明,今天我从老师那儿知道,你们班正在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是吗?”一听妈妈提到小实验,小明的劲头来了,便滔滔不绝说起来,他告诉妈妈,有的同学用白矾水往纸上写字,晾干后,字不见了,又放在水里泡一泡,白色的字又出现了等等。小明妈妈打断儿子的话问道:“小明,你搞了什么?”小明说:“我还没想好。”说完像泄了气的皮球,劲头一下子没了。小明妈妈一看时机成熟了,便说:“小明,别着急,今天妈妈教你做个科学小实验。”说完便从里屋里拿出来三个罐头瓶,小明仔细一看,只见瓶子中分别着着土鳖、蜥蜴、小老鼠。小明一见妈妈真的要教他作实验,又来了精神。小明妈并不关键,她一反常态,表情严肃起来,一声未吭。走到爸爸用的写字台前,把那用了多年、出差时落在家里的烟嘴递给了小明,小明不解地问:“实验用烟嘴干什么?”小明妈说:“你把烟嘴中的烟油用火柴棍捅出来点儿,然后塞在瓶子里小动物嘴里,看看有什么反应。”小明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依照妈妈的话去做,只见瓶子里的土鳖挣扎了一会死了,蜥蜴全身发抖,小老鼠像发了疯,过了一会儿,全都不动了。

请听下面他娘儿俩的对话:“小明,你知道这个实验的题目叫什么吗?”“烟油的作用!”“烟油从哪里来的?”“从烟里来的。”“它们为什么会死呢?”“有毒!”“对!烟里有一种毒叫尼古丁,这种东西毒很大,抽烟对人身体可不好了!”小明沉默了,这里,小明妈突然望着儿子问道:“小明,你和妈妈说实话,你抽过烟吗?”小明吞吞吐吐地低下了头。“你怎么想起抽烟呢?”“我见爸爸抽得那么香,那么多,有时还抽一种有巧克力味的烟,就想尝尝,那天爸爸不在家,我拿了根。”

小明妈仔细思索着儿子的回答,她通过几要细细的烟丝,想到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相互影响,尤其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会有深刻的影响。

我举这个例子,一是要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的则是说明批评教育儿子的方法问题。我们知道,越是禁止的东西,越不好禁止,小明妈如果看到烟丝后就不加地批评甚至进行打骂,恐怕小明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还会去吸烟,这说明,批评孩子要讲究艺术。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批评孩子,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但要行之有效,还得讲究艺术,还得注意一些原则和方法。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打骂孩子

很久以来,流传这样的说法:“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不爱。”从表现看来,这种手段收效很快,孩子挨打后能停止他不好的动作或行为,但他不一定能知道以后应当如何正确行动,所以,效果是短暂的,虽然仅是拍打几下屁股,这仍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引起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员逐渐疏远,感情上出现距离,即使是事事听从,也是由于怕再挨打。

我们知道,孩子犯错误往往是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好活动或估计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做家长的想靠一些恶言恶语甚至棍棒来迫使孩子改正是无益的。年龄大些的孩子会对父母不满,即使知道是自己的错,也要加以抵触,而年龄小些的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表示“改正”,也是口服心不服,以后还会重现。不打骂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重要的是要弄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过程,讲明白其间的道理和危害。

2、不能唠叨不休

“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孩子往往认为父母对他犯的错误一直记在心上,从而不从主观上找原因,误认为父母是存心找岔。

3、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马卡连柯概括教育经验时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孩子一天天成长,自尊心随之便成为他主中较敏感的角落。因此,批评孩子时要注意场合,尽量不当众斥责他,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然后单独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其要注意,但对细小的孩子应及时批评,以便及时抵制不良行为。

4、要说明批评的理由

批评孩子时,说明为什么那是错误的,应如何改正,这样可以使孩子在碰到类似情况时,知道如何处理,避免重现错误。另外,自认没错的孩子也能明白其究竟,以便改正。

5、要允许孩子反驳

孩子反驳可以让你明白他的思想,以利于你批评时的针对性。另外,父母难免也有失误,如果孩子让你压得不敢说话,很可能还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但要注意不能让孩子养成任性顶撞耍赖等坏习惯。

6、要在孩子初犯错误时就批评

孩子在初次犯错误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姑息迁就,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或者认为父母反正不会批评、而按自己的意识办事,以至犯更多的错误。

7、孩子改正了错误就要及时肯定

肯定或鼓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肯定的方式不限于表扬,有时或以用微笑来表示。微笑能使孩子引起情感上的愉快、起正面强化的作用。

8、父母间要相互配合

批评时,父母双方的态度和意见必须一致,否则,孩子无法明辨是非,觉得 反正有人在护着他,批评不批评无所谓,这样不利于孩子认识他所犯的错误。

9、要采取多种批评方式

批评方式并不一定限于说理,保持沉默,父母带头做等方式有时也许更有效。在孩子无理哭闹时,可以采取“不予理睬法”,他就自然不哭不闹;比如孩子因所要的东西得不到而拒不吃饭时,父母不要再拿别的东西给他吃,孩子用哭闹来要挟家长,以满足他不正当的要求,可以不予理睬。时间一长,他就不哭闹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无效法”,更适合于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和态度。

总之,父母采用的批评方法可多种多样,目的是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