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工作文稿 > 家教讲义 > 详细内容
第六讲 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发布时间:2021/10/15  阅读次数:370  字体大小: 【】 【】【
  

第六讲 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同志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谈一谈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问题。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思想、感情、感觉等活动过程的总称。健康心理,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感觉等活动行为发展健全,不邪、不偏、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的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然的话,孩子学习再突出,而思想上不健康,势必要走了邪路。

一、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儿童是指七周岁至十二周岁的孩子,少年是指十三至十五周岁的孩子,泛指少年儿童。他们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上进心强。这是少年儿童的一大优点。荣辱观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不甘落后,追求上进,憧憬未来,富有理想。如果家长引导得力,教育有方,能使他们珍视黄金季节,就有可能成为造成人生成才的基础。

2、自尊心强。这是少年儿童独立意识的集中表现。他们渴望父母和老师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不愿意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看,许多事情希望自己独立去干,不满意父母命令式的管教,而父母的棍棒教育只能引导他们的对立情绪,甚至采取离家出走等反抗手段。

3、可塑性大。这是少年儿童较为普通诉特征。他们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深起来,心理活动也复杂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不高、看问题既单纯又幼稚、判断事物常常感情用事,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这就需要父母予以关心指导、不断给予积极的影响,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孩子做了一点错事或出了一点毛病,只要及时纠正,孩子能较快地转变。

4、好奇心浓。这个特点格外突出。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只是刚刚开始,许多问题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完了,在他们的脑子里,未知数还多得很,所以对新鲜事物都特别好奇。如果能把好奇心引导到刻苦学习和钻研上,就有可能少年成才。反之,让好奇心驱使去胡思乱想,也完全可能做出蠢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5、求知欲盛。这一特点与好奇心关系密切。孩子精神旺盛,渴求知识,希望知道更多的事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急待父母给予关怀、支持、指导和帮助,以便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如果充分发挥这一特点,满足孩子精神食粮的需要,他们就可能避免闲得无聊,闷得慌而去惹事生非。年龄稍大的甚至还去寻找刺激,堕入泥坑。

6、盲目性重。这是少年不成熟的主要表现。由于认识能力差,有些孩子对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的鉴别能力较差,往往容易从“义气”出发,很少考虑后果,以致自己做错事,犯下罪还不知道错在何处,这是少年期的主要弱点,一旦被坏人引诱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7、自制力差。这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弱点。少年尚不成熟,所以感情比较脆弱,意志品质缺乏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差,极易冲动,甚至反复无常。这一弱点在有的少年身上,如果再加上盲目性,就容易被坏人所利用而干出坏事,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

以上这些少年儿童的七个方面的典型特征,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如果父母在这方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就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有位班主任曾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几个学生围着她闲谈,纷纷表示对班集体和教师个人的关心,有的说:“我爸爸是管车的,他那有好多的车,咱班春游用汽车,他说只要签字就行。”有的说:“我妈可有路子啦,她说老师要是想买彩电、电冰箱、进口录音机等她可以帮助,能省好多钱。”这件事说明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孩子的影响,并使人想到家庭教育的一个问题。

做父母的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职务和一定的工作条件与必要的社会交往。有些同志办事不讲原则、规定和程序,而讲私情、拉关系,利用工作职权与条件之便,为个人家庭或亲支谋利益,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或损大公肥小公。他们还常常以此自夸“神通广大”,甚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显“能”,这就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儿童正在成长,是非观念正在形成。他们对社会生活勇于追求和探索,但又缺乏知识,缺少经验,容易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简单理解,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接受,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是非观念的形成。父母拉关系、走后门,利用工作职权和条件之便办私事,孩子往往误认为这就是正常的社会生活,因而从中学习,甚至把它作为好事积极效仿,作为一种真本事去追求,这就深受其害了。所谓受害,我认为有两种害处:一是孩子受害,二是父母受害。这是因o :

父母利用职权办私事,会使孩子产生优越感,脱离群众、孩子以父母“能”、官衔大、神通广大为荣,认为其他学生家长办不到的事自己的家长能办到,人们办事都得求自己的父母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看不起别人,不能合群。这是孩子受害。

父母利用职权办事,还会造成孩子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父母在职在业时能为孩子“走后门”,孩子就认为有用。父母一旦调换职业、离职或退休,不能为孩子谋私利了,他们便以为父母无用了,因而冷眼相看,冷落相待,这是父母受害。

当然,家长借一定工作条件在原则范围内,通过正当程序,为学校教育工作创造条件,是应当提倡的,但具体做法需要注意,时刻不能忘记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些父母,溺爱孩子成性,明知孩子有错,甚至明知孩子要上邪路,但也要强调护短,为孩子大开绿灯,促进孩子走上邪路,有这样一件事:

在武当山下有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位姓王的家庭有一独生子,叫王国荣,十三岁的时候上小学高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王国荣看到四个大人在树下打牌,一圈完了,有的人掏出钱包,一元、二元……都奉给了胜利者。王国荣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镜头,心理直发痒:假如连续取胜,那人民币不比捡一张废纸还要便宜!

王国荣心动了,悄悄地在同学中发展对象。放学后,用他们熟悉的扑克干起了一分钱、二分钱的赌博勾当。说来也巧,王国荣虽然是组织者,但却不是胜利者。每次输完才罢休,王国荣心里当然不服。有一次,他的钱又输光了,三毛钱对他来说,不亚于一份财产,他不愿就此罢休,一气之下,将同村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的书包抢过来,不管伙伴的哭闹哀求,硬是将书包以一元钱的价格强行卖给得胜者。第二天,事情闹到学校,老师如实告诉家长,希望配合教育孩子。王国荣的母亲间发起火来:“小孩子玩几分钱算什么,书包是别人给他的,哪能怪我家国荣……”强词护短,更使王国荣得意洋洋!妈妈的绿灯亮了,王国荣更加有恃无恐,他的赌瘾在增加着砝码,一元、二元……人民币以成倍的速度从母亲的口袋流到了儿子的手上。

王国荣迷上了赌场以后,十六岁时就远近“闻名”,1982年,19岁的王国荣中学毕业。回到了家,在母亲的倡导下,全家的经济大权交给了他来掌管。王国荣尽管上学时视赌如命,可手上的钱毕竟太少了,如今当了家,钱多了,自然不会再玩扑克。他干起了“有排场”的“交易”,也许是因为有几年的“经验”,王国荣旗开得胜,一夜工夫,他口袋里就增加了一大叠皱巴巴的“大团结”。他望着“赌之即来”的票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连续的得手,王国荣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做起了美梦,勾画着“幸福的蓝图”……

然而好景不长,命运之神开始惩罚他了。有一天夜里,不到五个小时,五百元现款无影无踪了,这个时候,假如他能够悬崖勒马,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是他想到的是追本,捞钱!他又回家将二千元现金的存折拿来。他哪里想到,凌晨五时,他又输得分文没有了。几年的积蓄,一家人的心血又付之东流!赌友们满怀喜悦;王国荣呢,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里,一睡就是三天!

通过几天休整,精神复原了。亲朋好友,赌徒无赖,都成了他借钱的对象。一番准备之后,王国荣又踏进了黑窝!一天、二天……十几天过去了,王国荣不但身无分文,而且浑身债务象根难以挣脱的绳索,紧紧地卡住了他!最后,他想到了偷窃,希望侥幸成功。可还没来得及变卖赃物,他就公安机关抓获。

释放之后,他绝望了。眼前一片漆黑!人人都用一双白眼看着他;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说长道短的议论……

他虽然明白,双亲需要他赡养,年幼的妹妹需要他照顾,然而,他想起那些逼债的赌徒就不寒而栗。终于一天深夜,他摊开纸墨,给父母写了一封遗书,就捧起一瓶剧毒农药……

听了这件事,同志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王国荣上学时的赌博行为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有力控制和及时教育,也许他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相反,他母亲却为他大开赌博的绿灯。事情就是这样,有了发展的条件,它就尽情地发展。他母亲的纵容,使王国荣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看来我赌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母亲就会制止了。”可以这样说,王国荣走向犯罪是他母亲纵容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当经常这样想: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关键时刻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决不可等闲视之。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我们知道了孩子的心理状况之后,就要研究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这一问题。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培养成才,就打好了思想基础和认识基础。

1、克服孩子的消极意识

所谓消极意识,就是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为难退缩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稚嫩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意识。

产生消极意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过失去信心的体验,失去信心时的“恐惧”、“不安”形成了一种“痛苦”。这种痛苦的体验潜留下来,当再一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便会起作用。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同做一件事情,同样失败了,有的孩子容易感到不安,有的孩子就没有不安的感觉。还有一种孩子,他们决不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气馁,还要进行第三次挑战。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即使对某件事不擅长,学不会,做不好,他肯说出来,表现出来,或者把不愉快的情绪发展出来,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消极意识;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遇到不擅长、不会做、做不好的事,不爱说、一个人想着,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消极意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气馁。

要克服消极意识,首先要使孩子有勇气,树立自信心,想办法使孩子产生“不擅长也要试着做”的力量,如果一个劲儿地说孩子胆小,斥责孩子,那么,孩子将永远也摆脱不了消极意识,可以说,勇气是摆脱消极意识的关键。

孩子产生了消极意识,对不擅长的事物,不知不觉就会畏缩不前。例如,因为不爱讲话,当预料老师要叫到自己的名字时,便把头低下,尽可能不引人注意。

不愉快的事情,实际上是从微小的痛苦体验中扩大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在孩子的痛苦体验还没有扩大之前,就要创造一种气氛,使孩子感到轻松愉快、感到放心、缓和他的情绪,使他的消极意识在尚未积累之前,就能够得到消解,而绝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加重他的畏缩情绪。例如,有的孩子不擅长讲话,对这些孩子,父母和教师就不要强迫他在众人面前讲话,而是使听众尽可能少些,或者让他在熟人面前慢慢地进行练习。这样,渐渐地恐惧情绪就会消失,消极意识就会得到缓和。

在有些事情上,当发现孩子有消极意识的时候,纠正孩子的举止、动作、帮助孩子掌握要领,也是克服消极意识的一个办法。例如,不擅长讲话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讲演,根本不看听众的脸,两只手也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应该给他纠正一下姿势,姿势对了,可以起到镇定情绪的效果,还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放开喉咙大声说话,能够抑制不安。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帮助孩子练习说话的方法。

为了防止产生和克服消极意识,父母和教师都应当培养帮助孩子的爱好,有些孩子讨论运动,并不是讨厌所有的运动,是讨论那种比赛的学校体育运动。有的人在学校里不擅长单杠、球类运动,参加工作后,对游泳、滑冰却很喜欢。有些家长认为,正因为孩子不擅长运动,才要让他们去游泳学校,强迫他们游泳、跳绳,更增添了他们的消极意识。

克服讨厌运动的消极意识,首先要使孩子感到,锻炼身体是一种乐趣,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这种乐趣,有的孩子不喜欢走路,可以让他们去郊游,徒步去河边钓鱼,或者节假日全家人不乘车步行出门付出游玩。尝到一次这样的甜头,孩子对运动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他会逐步感到,哪怕在比赛时的最后一名,心情也是舒畅的。

孩子的消极意识克服之后,就要培养他的毅力。毅力,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孩子有了毅力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压取学习、工作和体育竞赛活动的胜利,未来的人才有了毅力,才能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呢?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运用激励法。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一天,她的独生子佳佳参加学校运动会回来对她说:“妈妈,明明每天跟他爸爸一块儿跑步,在这次运动会的100米比赛中,他得了冠军!”母亲听罢,笑着说:“佳佳,明明能得金牌,难道你就得不到?”“能,我只要每天刻苦锻炼,也一定行!”从此以后,夫妇俩天天早晨带着孩子跑步,从不间断,并逐步加大运动量。有一次,佳佳不慎摔了一跤,腿出了血,他爬起来仍然坚持向前。在第二年的运动会上,佳佳果然得了200米的第一名。又有一次,佳佳对妈妈说:“我们班上的龙龙,每天能讲许多新鲜故事,他知道许多事,人家说他是‘小灵通’!”母亲故意问孩子:“龙龙这些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龙龙是从书上、报上、电视中看来的、广播中听来的!”于是母亲因势利导地激励道:“你知道了他的知识是怎样得到的,他能行,你当然也一定行啊。”“妈妈,我只要每天坚持看书、读报,经常收听少儿节目,我也一定能行!”马上为孩子买来不少书刊,订了不少报纸,指导他天天读书看报,并召开了“家庭信息交流会”,鼓励孩子当众向全家人介绍从报刊、广播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在学校信息交流课上,佳佳每次都能讲出一些信息,被师生誉为“信息大王”。

这些母亲的激励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激将法。她善于用激励的办法引导孩子,使孩子做某种事之前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人家能,我为啥不能”的自尊心,从而产生“我要干”的毅力,勇往直前,战胜千难万险,取得成功。

2、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要孩子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说这种事不能做,他偏要做;你说这种书小孩不能看,他却偷偷地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就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结论产生的一种相反情绪,逆反心理人皆有之,它具有两面性。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主动利用人的逆反心理来达到教育目的,上面说的“激将法”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就谈谈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先谈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一般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遇事“婆婆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在教育孩子时,事无大小,老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会说要注意这,一会又说要注意那;一会儿说这样不行,一会儿又说那样不好。开始孩子会感到厌烦,无所谓,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是“过头话”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说,别家的小孩都比自己的小孩聪明;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说他老是做错,甚至算旧帐,揭老底等,这些过头话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是违反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等特点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求知欲、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宝贵特点,是他们勤于学习,追求真理的内部动力。如果你采取“封锁”、“禁固”的教育方法,以为孩子知道的事越少越好,那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四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那种挖苦、辱骂、甚至体罚等错误的做法,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会引起小孩的逆反心理。

下面我想举几具这方面的例子:

有个男孩叫维维,他养了一盆小蚕,天天观察、喂养,正当他感到无穷乐趣时,一天妈妈检查作业,看到数学作业的红批为“65分”,顿时生气,认为养蚕影响了学习,便将蚕盆扔到地上并郑重宣布:“再不准养蚕!”维维依恋小蚕,难过得流泪后,偷偷地将小蚕扫起来,埋在门外的土坡上,从此每天见到那土坡就心情抑郁,不想学习。他的妈妈进家长学校以后,想到自己教育上有失误,就又热情地支持并帮助维维养起蚕来,这才弥补了孩子的心理伤痕。

还有个男孩叫青青,他是个爱动脑、动手的孩子,由于好奇心的影响,总想把事物弄个清楚明白,多次将家里的用具设施损破,因而爸爸的思维上形成了定势:只要家里出现了用具的故障和东西的损坏,首先就怀疑是青青造成的。一次大风,窗台上的金菊盆景被打破了,青青边扫瓷片边想:我又要挨打了。果然,爸爸一进屋就怒孔起来:“你这孩子太不像话了,破坏性太大了!”青青就委屈到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喊:“不是我,是风吹的!”一怒之下,冒雨冲出大门,几乎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是不是可以比较一下,维维的妈妈和青青的爸爸的做法,哪个正确地对待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还想举一个例子,以引起同志们的注意。孩子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会出现“危险期”,这是家庭教育一大难关。

有个叫灵灵的女孩子,性格较内向,从小体弱多病,有点多愁善感。她酷爱影视表演,很赞赏刘晓庆、潘虹等演员的演技,但立志不模仿她们。十四岁那年,一家电影博物发表了她《我想演电影、电视》的文章,使她十分欣喜。但做工程师的妈妈和当警察官的爸爸,不是说一些演员的坏话,就是从“关系学”上叫她别做这样的“梦”。这样以来,她便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遇事自己拿主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起来。与此同时,她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听信师生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学习和辩论,愿于同龄人交往,以获得平等的待遇。

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灵灵的数理化成绩普遍下降,她的父母开始恼怒起来,继而扣下了同龄人与她来往的信件,并时时训斥、指责她,使她在反感、顶撞中出走到千里之外。到画家的外公那里,外公理解她的心情,在积极引导的同时,暑假里将她推荐给制片厂,她如愿以偿地参加了一部影片的拍摄,谁知,妈妈得知后她她拉回去就是一顿打骂,她再一次出走,险些误入歧途。

以上这些例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要从孩子的心理状态出发,做到小事不苛求,大事不马虎,宽严得当,适可而止;教育方法既要通情又达理。当你看到孩子的缺点时,就同时要想到他的优点,启发他自觉、主动地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你的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提出两条意见:

第一,要冷静。绝不能认为这是伤了家长的尊严,而去采取“高压政策”。不然,就会破坏了你和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要反思。想一想,你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正确的地方?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有些情况是否还未搞清楚?一般地讲,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家长教育效果的一面镜子,它能帮助你进一步讲究家庭教育艺术。

3、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春节期间我回老家,坐在公共汽车上,听见两位中年人的议论,很有感触。甲说:“现在的孩子,真不了得,你让他往东,他非往西。”乙说:“可不是,这年头当爸妈也难了,咱们瞅着孩子不顺心,孩子看咱们也不顺眼。”甲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那孩子根本不听这话,心里有事宁可找同学,也不跟我商量。”乙也说:“我那个也一样,前些日子,因为学跳舞说了她几句,好几天不理我……”这是对话的一部分内容。

听了他们的话,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就是八十年代青少年真的比过去任性、固执、难管教吗?我想,这话得从两头说。孩子方面,和五、六十年代,他们的信息来源多,世面见的多,知识面宽,对来自成人的思想教育。他们不盲目接受,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发现不少成人说一套,做一套。同时,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也使不少青少年滋生了骄娇二气。

父母方面,他们是在思想传统、生活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有思想坚定、不畏艰苦的长外,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难免显露出保守的一面:看不惯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希望孩子寸步不离地在自己监护下成长,也企图维持我国传统的家教方式。于是,在思想政治观点,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以及道德、审美等价值观方面,两代人之间出现了很不一致之处。当这种不一致尖锐化并爆发冲突的时候,就出现了父母眼里的“孩子任性”和子女心目中的“父母保守”。

看来,子女的任性、固执、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我们感到孩子任性,不听话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查找一下,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任性和独立性只有一步之差,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举个例子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某个问题,家长有家长的看法,孩子有孩子的主意,如果孩子事事不考虑父母的意见,毫无商量余地,自己的意见又不尽成熟,这样的孩子便是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是一味违抗,只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成人考虑和采纳自己的意见,那么,这就不是任性,而是一种独立性的表现,还应该给以鼓励和支持,我的这种看法,不知同志们是否同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也就是双方互为监督者,可以互相提意见时,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现在不是提倡培养创造型人才吗?缺乏独立性,处处依赖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在管束、压抑、限制的气氛中,也是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来的。

4、正确对待孩子精神上的要求

我先向同志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和对于身体上的需求哪种最强烈?

我先讲一个例子。星期天,天气格外晴朗,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正在一起高兴地玩耍,楼上,八岁的小女孩扬扬咬着铅笔,坐在窗前,注视着正在玩耍的那几个孩子,生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院里玩一会儿。”妈妈命令说:“不行,写完作业再去玩!”扬扬仰着小脸用商量的口气向妈妈要求:“让我先玩一会儿再回来做作业吗?”妈妈板起面孔说:“说不行就是不行,快写作业,别胡思乱想。”扬扬无可奈何地再次坐到桌前,可她怎么也无法集中精力,脑子里总是想着楼下院子里的事,就在妈妈到厨房转一圈的功夫,她一溜烟跑到楼下,和那几个孩子们玩了起来。

妈妈来到窗前,看看楼下,皱着眉摇了摇头。

年轻的母亲,仅仅认为是孩子不听话,爱玩儿,但她却没有仔细地想一想,孩子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是因为,作为儿童来说,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是他行为的一种综合动机,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孩子便会感到压抑,不安以至不满,如果父母长期地一味简单地压制孩子的这种需要的话,很可能造成孩子敌视父母的情况,或引起神经方面的某些疾病,从而大大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扬扬之所以将作业置于一边而跑到院子里去玩耍,正是由于她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某种需要决定的,那就是,过分单一枯燥的家庭生活使她想到外面去接触自己的同伴,想使自己也成为这小小集体中的一员;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产生了大脑的疲劳,她想去伸展一下四肢,换换新鲜空气,想在更大一些的空间里心情地享受一下这自由自在的欢乐;同时,还有可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显示自己的某些特长,从而引起同伴们的注意和得到他们的承认。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比身体上的需求更加丰富和强烈,有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急于想了解和认识他们所不曾了解和认识的客观,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例如,看到马路上奔马的汽车,便想汽车为什么会跑,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他可能会拆开玩具汽车,看看里面有啥东西,而有些孩子,则很看重自己的情感,换句话说,就是有一种想引起同伴关注和赞许,并在公共场所里表现自己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做出许多在大人们看来是荒唐可笑,而他们自己却认为是了不起的“壮举”的事来。作为父母,要仔细研究孩子在精神上的种种要求,从而采取正确而稳妥的教育方法。

一般来讲,学龄前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一旦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采取耍态度的方法来向父母示威,如哭闹、摔玩具等。这种表现,其性质相当复杂。父母也当然不能简单地对待,如果他的要求是正当的,那就应当使孩子感觉到,他的这些需要是能够得到满足的,但又不是简单地得到满足。而是需要以付出某种努力来做前提的。这样,在开始时,孩子为了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就须努力达到父母对自己的某些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觉到,生活决不是一帆风顺,他的要求不可能全部都得到满足。这样,他便会感到失败的折磨和经努力而得到某些成功的乐趣,并进一步认识到,若自己的要求一旦于客观情况所不允许,或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将会损害他人利益时,自己就须放弃这一要求,从而节制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健康地成长。

5、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

孩子说谎并不都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根据一些心理学观察表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说谎,但是一般学前儿童说谎,并不都是有意要欺骗的,孩子说谎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想象型 。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头脑里不时会滋生一些幼稚的夸张和天真烂漫的想象,如说看见一个人有电线杆一样高。

二是自慰型。儿童往往好胜心强,喜欢做白日梦,如谎称自己有一个能主宰一切事物的“法宝”,将自己的幻想等同于事实,以此来弥补自己幼小无能的不足,达到自我安慰。

三是虚荣型。明明是这样的事,硬要编造谎言,在众人面前夸口,以免丢脸或得到赞许的眼光。

四是模仿型。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大人之间出现不诚实的行为,无形中给孩子的说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是侠义型。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相好”的伙伴,有时会包庇伙伴的错误行为而说谎。

六是被迫型。孩子犯了错误,因怕受责罚,便把说谎作为自己的手段。还有的是家长出于某种私利而指使孩子说谎,孩子又不得不照办,这是最有害的。

纯洁无邪的孩子,并没有非说谎不可的习性。针对上述类型,首先是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自慰型和想象型说谎并无大的害处,家长稍加引导即可。而对后几种成人似的说谎,则要摆事实,讲道理,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其次,是要善于抓住时机,针对孩子的特点,施用可行的教育方法,尤其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如果家长点拨得当,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再次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己要成为值得孩子效仿的榜样。做事、说话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平时要帮助孩子提高明辨事非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忠诚老实的故事,使孩子受到生动、形象的正面教育,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有一对夫妇是这样对待孩子说谎的:

女的叫文秀。这一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儿子小勇不知到哪儿去了,她做好了饭,丈夫刚好进门,丈夫问:“小勇呢?”文秀不慌不忙地说:“大概上哪儿玩去了,先吃饭,一会儿我去找。”

这时,门轻轻地开了,小勇悄悄溜进屋来,丈夫厉声问道:“上哪儿去了?”小勇头也不抬地说:“在学校做功课。”文秀看着小勇满裤腿的土,冲丈夫使了个制止的眼色,然后对儿子说:“洗洗手,吃饭。”

趁添饭的空档,文秀到里屋打开小勇的书包,看到下午课程表只有一节课,语文没留作业,数学只有五道题,她心里有了数,打着丈夫到一旁小声说了几句。

吃过饭,小勇和妈妈一起收拾完碗筷,文秀发话了:“咱们开个故事会,欢迎爸爸讲一个。”丈夫开口道:“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闷得慌,就喊……”

“又是《狼来了》,不听,不听。”小勇已经活跃起来了。

文秀说:“我讲。有个小孩放学后和同学玩打仗,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他心里很害怕,怎么跟爸爸妈妈说呢?”听到这里,小勇脸红了,文秀不动声色的接着讲:“是说个谎,还是如实告诉爸爸妈妈,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呢?他脑子里出现了放羊的孩子和那只大灰……”

小勇坐不住了,凳子上好象长了钉子,文秀问:“小勇,你说他该怎么办?”小勇脸更红了,小声说:“应该说实话,做个诚实的孩子。”“好,我们的小勇说得对。”文秀显得很激动。小勇终于忍不住了:“我错了,我没在学校做功课,是到李军家玩去了。”文秀和丈夫一起说:“好孩子,今天你敢于承认错误,应该插上一面红旗。”

同志们,文秀的做法你认为怎么样?孩子说了谎,家长往往是很气恼的,特别是很多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说了谎,一般都严厉地加以训斥,甚至打骂,生怕孩子从此恶习缠身,但是这样做效果不一定好。

孩子初次说谎,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他的心里也是惶恐不安的。家长如果能象文秀那样观察细微,耐心引导,一方面明确指出说谎是错误的,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可信赖的,是诉说的对象,就能使孩子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

6、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习

先解释一下,这里的“学习”不是单指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泛指孩子在接触生活和社会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里讲三个问题:

1)家长集体的教育职责。这里说的“家长集体”是指家庭中负有教育孩子责任的人的集中。孩子就象一块玉石,家长集体好比雕刻家,想把孩子雕刻成什么模样,他就能成为什么模样。有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也有的家长只要孩子读书识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形成自私自利等一些不良品质,家长集体的教育职责,在于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职责呢?从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可以吸取以下三条经验:

一是家长集体要团结和睦,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对长辈孝顺,而长辈也体贴小辈,时时处处关心家中每个人,夫妻婆媳间的和睦相处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家长集体的模范行动和精神上的团结一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家长集体对孩子要有一致的要求,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比如不片面追求读书成绩,重视孩子从小锻炼身体,不挑食等,不要意见不统一,迁就孩子的缺点。

三是家长集体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家长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他们的言行所表现的高尚品质,在孩子最初的生活里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在教育中,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特别重要。

2)要把孩子作为家庭集体的一员。父母不能对孩子搞特殊化,当掌上明珠,也不要把孩子当私有品,任意打骂。要让孩子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无话不谈,要使孩子从小懂得:他不但有自己的愿望,别人也有愿望,要学会了解他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了他人,有时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此外,还应让孩子懂得,除了家长外,还有很多人在为他辛苦劳动,所以应当关心大家,要引导孩子去关怀周围的小朋友和老人,为他人做好事。

我们要孩子认识自己是家庭集体中的一员,形成父母子女的平等关系,还要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进行劳动教育。比如让孩子承担某些家务劳动,这个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这里不多说了。

3)让孩子在儿童集体中学习。许多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强烈要求与自己同龄的孩子玩,但是他们可能不善于同其他孩子友好相处,有的父母对于这种情况不理解,他们认为,如果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容易闹矛盾,最好的办法是不让他们在一起,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独生子女和其他孩子交往很少,不容易学会在孩子间友好相处,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处好关系,还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比如,帮助挑选伙伴,邀请到家里来,让孩子学习招待客人等等。

7、让孩子当“小先生”好

有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当“小先生”,他们认为,孩子给同补课,会成为别的孩子的“牺牲品”,因此要求孩子与差生“绝缘”。如果差生登门求救,有的叫孩子藏起来,有的拒差生于门外,更有甚者,大声训斥别人的孩子,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三种害处:一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三是会造成家长之间的隔阂。

有个孩子叫李强,他爸爸是普通工人,妈妈是大夫。李强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拔尖,班主任分给他包教两个差生的任务,李强满口答应,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他爸爸妈妈不但不反对,而且满腔热情地支持,并对孩子说:“你要当好‘先生’,必须先当好学生,要把功课学的扎实。”李强听了父母的话深受鼓舞,学习更刻苦了,当好“小先生”的信心更足了。在他的帮教下,这两个差生的学习成绩上升很快,李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这两名差生也分别考上了中专和技校、老师、孩子、家长皆大欢喜。

事实证明,孩子当“小先生”不但不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于人于己都有利,归纳起来,有三条好处:

第一,为教而学,教学相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师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教然后不足,这是确实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通过“教”学习差的孩子。知识的某些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压力,硬逼着他问题往深里钻,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可以提高能力。孩子通过“讲课”,语言表达能力、说理能力、书写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锻炼,而这些能力是光为学的孩子所不及的。

第三,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这种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正是新中国少年儿童应具有的可贵的思想品质。

由此可见,让孩子当“小先生”不仅不会使本人学习成绩下降。相反会在知识、能力、责任感上都能得到提高。既然如此,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

同志们,有关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问题,今天就谈到这里。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