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第八讲 怎样适度地关心孩子
同志们,我们在第五讲里已经谈了如何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那只是针对孩子的身体方面而言的。今天,我想就关心孩子全面发展问题谈一点看法,重点是谈谈如何适度地关心孩子。就是说,家长在关心孩子时如何注意分寸。
一、不能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伞下
同志们,您知道我国目前独生子女的人数吗?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达八千多万。到本世纪末,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婴幼儿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将是独生子女,他们约占人数的六分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家庭对子女,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关怀备至,一个双职工家庭的总收入,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用在独生子女身上,不少家庭由于对孩子要求不严,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成了说一不二、为所欲为的“小皇帝”。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成功。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注重智育,忽视德育。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品行自然也会好起来,有的家长甚至对学校、社会向其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抱有抵触情绪。
二是家庭中几代人对孩子慈爱,导致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集体观念十分淡薄。有的家长缺乏为国教子,为社会育才的思想。
三是家庭中“全包全替”的照顾,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低,一些家长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使孩子耳濡目染,沾上坏习气。
总之,家庭教育的不成功,使独生子女产生了娇骄二气,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十分娇惯。我县第二高中孙××,其孙子在我校上学,孩子做值日扫地,爷爷、奶奶、姐姐等都多次到校为他干活。当老师看到这种情景,心中很是不好受。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更是娇惯成性,金钱把孩子推向泥坑的例子是很多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在某中学上初二,虽说个子不高,却是班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下课铃一响,全班足有近二十位男同学围着他转,听小明自我介绍。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每月父母给他的基本零用钱是三十元,有时一个月花去五六十元。在同学面前,他常常以阔佬的身份出现,同学只要听他话,跟他走,经常可以受到小明的款待和优惠,每人请吃一根雪糕、一块巧克力是常事。是金钱,使小明这个家庭中的“小太阳”,在伙伴中也放出“金光”,大家从他的身上得到“恩赐”,渐渐地,在小明的以上中推导出一个奇妙的公式:金钱=友谊。
轮到小明做值日,只要拿出两角劳务费,他便可以在放学锥一响后,背着书包扬长而去。一次,小明不慎将文具盒撒落到地上,他懒得弯腰,便向四周同学“招标”:“一角钱,谁帮我拾起来!”果然,金钱产生了效应。在一次看电影回家的路上,小明与高年级的一个同学发生了口角。事后,他感到自己有点失面子,就以五包烟为代价,请了一帮人,把那位同学打了一顿。这样,小明的复仇心理得到了满足。渐渐地,小明的心口以推出一个新的公式:金钱=力量。
小明的父母有点过高地估计了金钱的威力,他们认为金钱可以叫孩子听话,不闯祸;可以刺激他好好读书,考试得好分数。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家长对孩子在金钱的需求上无限度地迁就和满足,使这种需求与社会绝大多数孩子的需求水平不协调。在家长的刺激下,小明对物质的追求明显地超前和早熟。在学习上,他害怕艰苦。随着每门功课“红灯高挂”,他对学习已经没有兴趣了。一天,他在社会上一个小兄弟的纵恿下,竟偷了家中五百元现金和一张存折,不告而走,去外地“见世面”去了。家长后悔莫及。他们这才意识到:金钱铺成的路,决不可能把孩子引向幸福,只会导致他落进充满铜臭味的泥坑。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曾对雨天家长给孩子送伞和孩子给家长送伞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观察。
同志们听了这个问题可能会感到好笑,为什么观察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不了解这引动看来平凡却意义深刻的事情,是搞不好家庭教育的。当天气突然变化下起雨的时候,有多少孩子要靠家长送雨具,又有多少孩子给家长送雨具?就拿我校来说呢,送雨具的家长可以说是成百上千,挤满了校园各个角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也有姥姥、姥爷等,离放学还有半个钟头,他们就挤在教室门前,唯恐学生淋上一个小雨滴。
有一天下午五点半,我到通达鞋厂给爱人送雨具,借机观察有多少孩子给家长送伞。我在厂门口停了十分钟,只见下班的工人走出来,有骑车的,也有结伴徒步而行的,其中有不少人并没有穿雨衣或拿雨伞。厂门口有几位中年妇女犹豫片刻,又回到大门内避雨。在这十分钟里,我始终没有看见一个孩子来给家长送雨具,一个也没有!
上面的事例不是鲜明的对比吗?对于这件事,我的心里经常思考着。马克思1839年写级父亲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确实,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是,请不要把这种爱理解为一味地娇宠,无边的照顾。这种爱应该是有理智有、有分寸的。如果让孩子从小只知“被爱”,沉溺有甜蜜蜜的乳汁里,而不知“施爱”,不懂得关心别人为何物。那么,我们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下雨为孩子送雨具固然可以理解,但晴天好日头好还要学校去接,尤其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有的也非要等着家长接,这我始终不能理解。北粮站离我校不过二百米,可有位家长每天都是两趟接送他那在二年级读书的女儿;三年级以上经常让家长接送的也不乏其人。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乌克兰民间故事:小伙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妻子很讨厌婆婆,先是把老人赶出家,后来命令丈夫把老人杀死,掏出心来见他。儿子带着母亲到河边去,走过石块累累的河滩,年迈的母亲被绊了一下,儿子发怒了:“你眼瞎啦!”在河边,儿子杀死了母亲,并且掏出了那颗还在跳动着的心,带着往家走。再过河滩时,儿子被石头绊倒了,母亲的心也被摔在石头上,流着血,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那流血的心还在关切地问:“我的儿,你摔着了没有?”这种爱是痴迷可悲的,我们断断不能效仿他!
同志们,我的脑海里经常映出这样两个形象:一个是野地荒郊,山涧崖边的小青松;一个,是温室里长出的绿豆芽。我们巍巍的中华大厦,是要靠无数根栋梁材去支撑的;那细脖大脑壳的豆芽菜又能干什么呢?好心的家长们啊,我们为什么总把孩子拘在自己的保护伞下,以至要替代他们走路呢?下面就谈谈第二个问题:
二、将来,谁能代替父母保护孩子们
一个小宝宝给家长添了无限的天伦之乐,谁能不爱他,不疼他呢?然而,在全家人众星捧月般的“保护”中,有的孩子两岁不会走路,四岁还要喂饭,九岁上学还要接送。老师批评了,父母还要去找校长、老师说理……
我们都明白,哪个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孩子长大了要上学、要工作、要走上社会,还要建立家庭。谁能保证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会得到老师的称赞、得到同学的友谊、得到人们的器重?又有哪一个父母能保证将来他(她)和他(她)的朋友、家长、孩子都能和睦相处呢?父母对子女如果只有爱的感情,而缺乏爱的理智,又不懂得爱的科学,只图孩子眼前的高兴和舒适,不能为他们的将来着想,那么,他们将来会是怎么样呢?
现在,孩子的发育普遍提高,比过去的孩子聪明多了,刚一出生就能睁开眼睛,“月子”里就会东张西望了。可是,很遗憾,伶俐的小宝宝常常得不到丰富的、可以促进他生长发育的环境。他们有眼没看的——屋里遮得暗暗的,怕光线伤了眼睛;有耳没听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怕声响吓着他;有胳膊有腿还被捆得紧紧的,一点动弹不得。从摇篮时起,宝宝就失去了发挥和施展潜在能力的机会。
其实,大脑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健全,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熟的,它除了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外,还非常需要第二种营养——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只有在外界复杂的环境对于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心理和智能也是靠外界刺激通过脑的活动而发展的。
下面,我就把这方面的问题谈以下三点:
1、父母的紧张心理对孩子生长不利
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都有一种紧张心理,唯恐孩子“吃得不饱”、“穿得不暖”,流了点鼻涕“是感冒了吧?”“打了针怎么还不退烧?”等等,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胆。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精神上有些紧张是难免的,不过,父母应该尽量克服紧张情绪,特别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因为父母的紧张情绪对孩子有直接影响。我举个例子,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想在晚上去看电影,希望小宝宝快些入睡时,平时很容易入睡的孩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你越是着急要走,他越是睡不沉。最后你终于决定放弃这场电影时,小宝宝很快就睡着了。这就是说,孩子虽小,“察言观色”的本领很高,所以,父母的紧张情绪还会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疾病。不少父母常常这样抱怨:“别看这孩子小,脾气可大子,特别任性。”任性,不是孩子从胎里带来的,往往是由于父母心理紧张,对孩子过分注意造成的。经常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他就学会用“发脾气”、“不吃饭”作为要挟父母的手段。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经常注意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2、要让孩子从“保护”中“解放”出来
由于父母对孩子不放手,事事替他去做,处处包办代替,把孩子“保护”得只会动嘴,不会动手。正是在这种爱的保护伞中,孩子的智力发育特别是手的技能发展受到限制。比如说,幼儿自己吃饭常常撒得满桌、满身、吃得很慢,家长看着着急,索性喂他吃。父母以为这样孩子吃得多、吃得饱,又不会弄脏衣服,这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又比如,有的家长长期把孩子抱在手上不让他自己走路,到了四五岁还抱着上幼儿园。父母的这些“保护”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阻碍了孩子潜在智能的发挥,所以,父母们对孩子还是少一点“保护”为好,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尝试、探索的机会,使孩子对生活保护好奇、求知的积极态度,让他充分发展思维和技能。
3、孩子玩得开心就“开窍”
父母都盼望孩子聪明、成才,我通过观察认为,孩子玩得开心就“开窍儿”。比如,刚刚来到人间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接触等,来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凡是语言发展好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接受教育的能力,适应环境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要发展孩子的语言,就要进行训练,引导孩子学说话,其中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玩好,家长的态度应该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让孩子愉快地玩,并加以必需的保护。
总之,父爱、母爱是一门微妙的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并不是保护、包办、代替可以解决问题的,它必须通过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地、充分地生长发育的环境来更好地体现。
三、怎样适度地关心孩子
关心孩子要适度,就是说要掌握住分寸,爱不能过了头,任何事情走向极端,它就会起反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适度地关心孩子。
1、转变传统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
中国有个怪现象:再严重的事,只要不死人,就不会被重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连续几起事件发生:夏斐之母置儿子于死地的悲剧刚过,就发生了王林杀死父母的惨痛事件。当年的八月三日,大边三十中学的李国斌又被其生父活活打死,这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似乎明白而又不太容易实行的问题,就是怎样爱孩子。
我不由想起一件这样的事:有次到医院,只见从挂号室到候诊室,到处都是人。了解后才知道,一个孩子看病,除了他父母外,还有父亲的父母,母亲的父母共同陪同,有人排队挂号,有人排队交费。那些孩子稍有感冒,当看到人人围着转,个个满头大汗为他服务时,好不得意。前边讲到的放学时成群结队的家长到校接学生的状况就不再和重复了。看到这些场面,谁都会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孩子来到人世间受到的第一阶段的“教育”。
但是,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个性、爱好的特长,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那种“小皇帝”式的地位,就变成绝对服从的奴隶。多数家长的要求是:考高分,升大学,不准有其它爱好,不准有自己的理想。最终,发展到父母包办子女的专业选择、婚姻、就业、甚至具体的工作安排。
有人认为,孩子在家庭的地位是“小皇帝”与“小奴才”兼而有之。我认为,前者地位是为后者服务,其实仅只有后者,这就像有小鸽子,先精心养到翅膀硬了,才能在飞行比赛中为主人赢得荣誉一样。因为,不管是“小皇帝”或是“小奴才”都是家长主宰一切。另外,“小皇帝”稍不听话,即施行打骂,实际随时都可降为“小奴才”。
所以我认为,爱孩子,首先是转变传统的封建的家庭观念。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封建观念,是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子女的前途和命运由父母安排。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领导对下属,享有主动权。到孩子成为父母、师长,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边,形成一代对一代压制发展、扼杀创造的传统观念。而在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就提出以儿童“自然”本性看待儿童的问题。以后,杜威的“儿童中心”和“儿童犹如太阳”的观念更重视儿童的本性,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所以,在国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很少有人身依附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实事求是。那个夏斐考分没达到母亲的要求,但在班里还算前几名,说明孩子经过努力起码有进步,本是应该鼓励表扬的事,却遭打骂。另外,人的智力由各种因素组成,某种能力有所长,也是经过漫长过程,在各种心理和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怎能绝对服从父母的主观愿望呢?
2、孩子受期凌时头脑要冷静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斗、打架,尤其受到欺凌之后,做父母的必须保持冷静态度,克制自己,并安慰孩子,让他从激动中平静下来,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当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挨打吃亏,就会火上心头。拉着孩子叫到人家家里去骂对方小孩子,甚至波及其家长,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父母这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殊不知大人大闹之后使双方父母对立,最悲伤的还是孩子。因为他们将失去小伙伴。另外,父母也不要埋怨孩子,因为这种埋怨无非是一些气话,它只能挑起孩子对同伴的不满,而不能使孩子明白是非,确立正确的态度。
当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之后,父母可向孩子了解发生矛盾的经过和原因,从而帮助孩子分清是非,鼓励孩子公平合理地解决矛盾,以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孩子发生争斗、吵架,总有其原因,父母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认真对待,必要时双方家长也可以互相联系,商量帮助孩子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注意克服一种偏见,那就是一般人总会把挨打而哭泣的认为是正确的一方,而给予保护,并一味责怪打人者。固然,打人是错误行为,理应受到批评和责备,不过仅就上述情况,并不能完全断定谁是谁非;因为孩子发生争斗,起因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不要以为自己孩子哭了就一定是别的孩子先错。有时,可能是由于被打的孩子任性、利己,从而破坏了别人的游戏而引起,也可能由于被打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引起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嫉妒心。当看到别人玩得高兴自己却无法进入孩子的集体,不受朋友的欢迎时先打了人家而引起,也可能由于被打孩子坚持自己错误意见或爱挑别人毛病而引起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软弱、胆怯,而被那些好强、不讲理的孩子欺凌了等等。对于孩子之间的种种纠纷,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提高他们的认识,同时不要包办代替处理孩子的问题,也不要停留在一般的说教上,而要指导孩子,鼓励孩子独立解决矛盾,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告诉孩子解决争压玩具的办法,可有协调轮流、谦让、一起玩、用猜拳等民间游戏的胜负决定谁先玩等。要让孩子亲身去经历如何处理这些事、亲自去饱尝痛苦和欢乐、去掌握处理这些事物的能力,要重视孩子的经验作用。
父母决不能同意自己孩子打人、骂人的行为,对于这些不良行为,阻止的方法可以用批评、责备的说理方式,对那些严重的和一再重犯的不良行为,甚至可采用必要的惩罚,如暂时不让他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取消一次预先计划好的处出等等,使他获得痛苦的体验,从而产生克制不良行为的自制力。父母还需防止处理这类问题的两个极端,一是把自己的气愤转加到孩子身上,比如乱打一顿;二是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其实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因为乱打的结果只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使之产生对抗心理;而放纵则会使孩子的缺点发展起来,其后果不堪设想。
3、不要简单地制止孩子吵架。
如果两个孩子吵架,家长会怎么办呢?可能会有如下几种情况:
命令自己的孩子:“回家去!叫你不要跟他玩,你偏要!”
把孩子赶散:“走开走开!好啦好啦,明明不要哭,以后我们不跟这个坏蛋玩。”
斥责别人的孩子:“谁打你,你就打他;他踢你的脚,你就挨他的头。”
斥责别人的孩子:“是谁教你打我家明明的?嗯?”
打到对方的家长吵架:“你是怎样管教自己孩子的?”
打骂自己的孩子,安慰对方孩子:“不哭,我家明明是个坏蛋。”
同志们想一想,上述哪种方法是你们常用的?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也许,孩子吵架和怎样处理这种吵架,正是你的烦恼。
吵架,本是孩子语言行为中常见的事情,但独生子女的吵架不同于兄弟姐妹的吵架。一方面,就孩子来讲,独生子女更容易吵,吵得也更厉害,平时他们关在小家庭中,成天和大人交往,全家老小都围着他转,大事小事都是他说了算,独生子女一般都比较任性,几个独生子女凑到一起来,吵架是难免的;另一方面,就大人来说,兄弟姐妹的吵架是一家之中的事,独生子女吵架是几家之间的事,家长们的感情就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有退让型的,如第一、二种;有保护型的,如第三、四种;有报复型的,如第五种;有大度型的,如第六种。但不论哪一种,都有两个共同点:一、都把孩子的吵架看作是绝对的坏事,因而采取断然措施加以制止;二、不是从孩子行为发展的角度,而是从大人感情,从两家关系的角度来处理吵架。
其实,吵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孩子们正是在一起玩耍、争吵,甚至持拳相斗,扭成一团,然后又重归于好的过程中,开始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能力、体力、智力、切身体验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学会申辩自己的主张,逐渐掌握相到合作互相忍让,控制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从而不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茁壮成长。
吵架对于独生子女尤其重要,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他平时只能和父母发生“垂直”的联系,形成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养成不会处理复杂书面,凡事都依赖大人的习惯,造成社交欲望很强而社会能力特低的矛盾。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吵架,在这种互相帮助、互相争夺的“横向”的联系中,他们学到了在家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但是,上述的六种方法却阻碍了孩子的吵架,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展,无助于独立能力和顽强精神的培养,并可能使孩子丧失言归于好的机会,所以我向家长同志呼吁:请不要简单地制止孩子的争吵!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们的争吵呢?
一是要静心观察,不加干预。只要吵架没有什么危险,大人就不要去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纠纷。
二是要弄清情况,设疑提问,指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恢复友谊。例如,明明和园园玩捉强盗的游戏时,为谁当强盗吵起来,明明推了园园一下,园园大哭。大人弄清情况以后,可用选择句问明明:“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推小朋友对不对呀?”待他回答后,再提示地问:“做了不好的事情,该向园园说句什么呀?”待他说了以后,再问园园:“明明说了对不起,你该说句什么呀?”待他说了“没关系”后,就说:“好,两人还是好朋友。”这样,既解决了矛盾,又使孩子学到了道德判断。
三是要因势利导,转移视线排解矛盾。比如孩子们用玩具玩打仗的游戏,一个正在玩坦克,另一个也要玩,两人吵起来,大人灵活地插上一句:“敌人要坐飞机逃跑,谁开飞机去追?”“那位坦克手已经累了,现在要休息了。”孩子的矛盾就解决了。
4、要教会孩子如何待人
有些孩子对人很热情,有的却很冷漠,这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他出生后所处的环境影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当孩子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之后,常常提出:“我要”、“给我”、“这是我的”等等。这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正是孩子在心理发展上的一大进展。因为孩子只有意识到自己,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并且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们相处。这时,父母若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逐步引导儿童从“只顾自己”当中解脱出来,就能成为一个能关心、体贴别人的好孩子。那么,怎么教育孩子对人友好、关心、体贴呢?
第一,要以身作则。有一位教师,对凡是来家办事的人一律视为上宾,让座、倒茶、彬彬有礼,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也要请坐,放下手中的事客气地叙谈。孩子看在眼里,慢慢地学着做,加上父母的适当指点,就越做越好了。反之,父母经常吵架,或与邻居不友好,语言粗劣,态度蛮横,孩子同样会模仿。长期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大都性情怪癖固执,缺少礼貌和同情心。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学着怎样去对待别人。
第二,要尽量要孩子放在集体之中,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集体,父母要特别注意把孩子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对孩子既要照顾关怀,又要逐步提出要求,如妈妈洗衣服时,让他搬来小板凳;爸爸看书、会客或休息时,要他不去打扰;年龄大些后,就要他承担一定的家务,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触,千万不要让他厮守在父母身边,生活在儿童集体之处,孩子只有在儿童集体中才能更快地学会克制自己,养成互爱互让,不计得失,对人友好的品德。
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孩子想象的范围狭小,不知道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父母要特别注意从小就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比如,在街上遇上盲人探路,家长不能袖手旁观,应带孩子一起帮助引路过街。事后,可以给孩子讲讲残疾人的痛苦与不便,指出讥笑他们是不道德的。又如,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启发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难受的情景,并具体帮助别人排忧解难,让孩子学会体贴别人,乐于助人。
5、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孩子,苹果吃了一半就扔在地上,面包咬了几口就不要了,口袋里的钱确实不少,1990年春节过后,我校以少先队的名义对学生春节期间收压岁钱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一个惊人的数字出现了,全校二十六个班级的1539名学生,共收压岁钱134974.6元,人均87.7元。其中5000元以上的班级就有15个,最高的达9993元。学生中,500元以上的有10多人,上千元的有2人,其中王静1000元,王冰1200元。当然,得这么多的压岁钱的学生必然是少数,可得到几十元、上百元的学生则是大多数。咱不说别的,就说这孩子口袋里的钱多了好不好这个问题。钱多,当然比身无分文要好。但是,物极必反,钱太多了就成了坏事。以上的事实就足以说明,一些孩子因钱来得容易,已经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失控,则会害了孩子。孩子年幼,应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思想、好品德,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下面主要谈一下孩子的零花钱问题。
一提起零花钱,大家便觉得这已是老生常谈了,其实不然,对于给孩子零花钱(包括压岁钱)的问题虽然曾经引起许多的争论,但是,零花钱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引导儿童正确支配零花钱等实质问题,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去认真地思考,只管给钱而不管其它,事实上,在给孩子零花钱的这普遍现象中,存在着许多教育因素,如果利用得好,就会促进儿童一些正确观念,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利用呢?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①什么时候给孩子钱呢?这一直是家长头痛的问题,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个别儿童在二年级就能妥当地支配零花钱,但一般在四年级的时候给零花钱比较好,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能计划到将来,能为今后的打算而暂时地克制自己,把零花钱储存起来独立计划使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前就不能给,而在这只前必须给孩子以更多的教育和指导才行,给孩子零花钱决不能随要随给,要定期。给多少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孩子同班学生的情况,不宜多。过多的钱将使孩子没有什么欲求,反而会胡花滥用。如果少,则要同孩子讲清道理,否则孩子在班级里会盲目地产生自卑心理。
②给孩子零花钱,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在孩子支配零花钱的过程中,原则上应由孩子自己决定零花钱的用途,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讲这个该买,那个不该买,学会用适当的标准来决定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否则会使孩子丧失主体性,只是一味地遵循大人的价值观,只敢买家长点头认可的东西,长大后很容易依赖型人格,在孩子花钱出错时,更不要责备。而要耐心引导,找出原因。
③家长应该懂得,孩子年龄越小,本能的生理需求越强烈,因为自我意识和社会化水平较低,所以在吃喝方面的行为就难以节制,这就要求家长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钱习惯,帮他参谋计划买渴望买的东西。比如给孩子讲,积攒几个月的零花钱可以买一个玩具汽车,如果随便把这些零花钱用掉就买不成了。经常这样引导,让孩子明白节约用钱的道理,并学会同父母商量计划用钱的方法。当他用积攒的钱买了非常喜欢的东西后,他的行为就无形中得到了正面暗示性的鼓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严杰就曾指出,孩子们一向重视自己定的制度,为了达到他们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
④看到孩子积攒钱时,应该鼓励,而决不能随意地动用孩子的钱。有些家长在买东西,交水电费需要零钱时,就在孩子的储蓄罐里拿,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对存钱也就失去了信心。家长如果真的急需零钱,而且除了孩子的储蓄罐又无处以得时,那就要向孩子讲清,他储蓄的零花钱为家里解决了什么难题,使孩子感到自豪,并对储蓄、节约有新的认识。
⑤不要把零花钱作为表扬孩子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孩子考试得多少分,家长就给多少钱。殊不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学习同零花钱必然地联系起来,并把获得零花钱作为学习的目的,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以说,零花钱出现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对于它的认识,家长们可能有更深的体会。这里谈的几点只是提醒家长们不要忘记,零花钱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给零花钱的同时,必须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
6、切忌旧账重提
关心孩子的成长还要注意一件事,就是不能旧帐重提。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初中生,读小学时曾有过偷窃行为,后经老师批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早已悔改,表现一直很好。可是,他母亲却常有意无意地旧帐重提,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对母亲极为反感。哪相上学期又犯了偷窃的错误,老师问他犯错误的原因,他说:“为了报复母亲!”
这件事告诉我们,孩子做错事后,经教育确已改正,家长就不要再提了。许多孩子最讨厌父母旧帐重提,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不要再犯老毛病,可是孩子往往误解为是在揭他的短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再次犯错误。再说,父母如果总提旧账,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和父母讲真话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孩子再小,他也有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切忌旧账重提。
今天就谈到这里。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