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1028(王茹)
(2021年4月25日)
(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茹 专辑 12篇)
目 录
(朽木可雕系列1—12)
1、与名师的距离
2、“怪师”不怪
3、质量=成就
4、教学智慧的奥秘——热爱
5、让自己的生命更出彩
6、你,就是榜样
7、“挣扎”
8、墙内开花墙外香
9、在爱的征途中徐徐前行
10、君子和而不同
11、“不迁怒,不贰过”
12、你使用你的自主权了吗?
与名师的距离(朽木可雕系列1)
李镇西说:名师必须具有五个标准,课上得好,班带的好,分考得高,能说,会写。
仔细想来,自己似乎每条都有缺陷,因此无法在教学上有很大突破,这应该是制约自己成长的瓶颈了。
“课上得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对照自己,发现更多了些随性。每次上课时,到了兴奋点,就会滔滔不绝从远古说到现代,从中国走到国外,虽然不说离题万里,却极其占用了课堂时间。对当时教学某个点的突破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整体的把握却是不够的。课后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时候,总要告诉自己下节课一定要改正,但遇到类似状况,又会身不由己。其实在信息极其发达的现在,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让学生课下完成,而自己却更类似传统的教师,光怕学生偷懒不做,为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就把自己理解到的一股脑地倒给了他们。其实传授知识就如吃饭一般,太多的食物倒入会消化不良,还是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把营养吸收。
“班带的好”,是教学得以实施的保证。虽然教了十多年书,但是对于班主任工作,我还是新手。作为一个半路从其他学科出嫁到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既来之,则安之。何况无论对于语文学科还是学生我都是极其感兴趣的。虽然不停地尝试改进班级管理方式,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后会继续努力,向名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
“分考得高”,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途径。这也保证了课堂不要仅仅玩得热闹,更要行之有效,否则也就失去了课堂的意义。虽然我不认为分数是检查教学效果唯一的指标,但它却能监测在某些范围内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尚未达到的。所以,课堂教学,要言之有物,教之有物,不仅仅为了表象去做戏。教师需要表演能力,但是绝对不是戏子,舞台落幕戏已空,而教学却一直延续着,影响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我一直告诫自己,莫要误人子弟,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
“能说”,是传授知识时老师应具有的基本技能。说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定要一语中的,有的放矢,不是洋洋洒洒,离题万里。对于口才,我还是有些不自信的,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充其量不算笨嘴拙舌罢了。因此一定要加强自己对说的训练,让课堂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效。
“会写”,仔细思考来,我只能算是一个上学时各种体裁作文都学得还算可以的学生。但并不若那些作家般,一个触点就能引发一番文字大餐。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书多,才懂得写的方式;思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善于思考,才能文思若泉。所以以后还是会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对生活多加观察与思考,无论教育教学发生的故事都要勤于动笔,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
即使无法成为“李镇西”,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当回头观望行走过的路时,才会浮出坦荡的笑容。
“怪师”不怪(朽木可雕系列2)
每个人都以平凡做支点,从平凡中寻觅出口,塑造自我的不平凡。
——题记
我是个孤陋寡闻的人,在别人滔滔不绝地向我说起魏书生时,当时竟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当然,那时我刚刚上班不久,而且所在的英语教学领域和魏大家交集不是太多。我就阿Q般的自我安慰下,尚不算丢了教师的份。后来,才发现自己有多么浅薄,魏大家不仅仅是语文领域的智者,还是教育的集大成者。
知道魏书生,最初源于一个“怪”字。听说他讲课不收费,我当时很是一惊,那么有名的人物,那么多的讲座,不收费,可以当圣人了。他作为现代的教育家,确实很值得称道。想校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挺立,甚至有蔓延的趋势,且不说那些以此为生的教师,就是在职在编的老师,又有多少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摸摸地经营副业。若是魏大家,名声在外,即使教育主管部门又耐他如何,大不了甩了挑子,重新创业,还愁饭碗?可是他就是如此坚定。佩服之余,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其实教育还是一块净土,只有园丁拥有了如此坚定的“怪癖”,才能让园中的花草成长得更加茁壮。
听说他有许多怪招,特别当了班主任后,看了他管理班级的方法,很是让人忍俊不禁。犯错写说明,为自己开病例,唱歌,甚至做好事来弥补,各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从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具有个性的,老师们单调乏味的强制性处理方式,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发酵,不利于教育教学,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由此可见,魏老师是个思维非常灵活的人,他能多角度、多形式地让学生认知自己的错误,并给予机会弥补。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这是错误,所以为自己开病例,让自己从错误中找到根由,才能在以后真正地避免错误。虽然我不可能照搬魏老师的教育妙招,但给我了一个启迪,只有善于思考,善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老师,才能为学生成长添加助力。
听说魏老师很怪,怪到一下班就找不到了人,联系到他只有一个方式:找他的爱人。听了后我哑然失笑,多少人都认为自己太忙,忙得顾不上家,而他这样一个拥有37种身份的大家,从来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自己的生活。爱己、爱家,才能爱其他人,以其他做借口逃避自己对家庭的疏忽,这是我这等庸师才会做的傻事吧。想起有人对他的评价:绚烂之极,归于淡泊。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坎坷、辉煌、平淡,只有把握好真我,才会使自己的心态不至于失衡,才能让人生一直处于平和。
听说魏老师是个怪怪的写书人。当老师都很忙,每天苦于与教学、教育奋战,偶有闲暇自然会放松自我,领略大好风光。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魏老师却不仅仅如此,他竟然抽出那么多的时间,读书写书,就那还有一堆尚未履行的稿约。当一个人专于某项事情,肯定会做得异常出色,魏老师就是如此。作为普通的老师,我们也该时刻动动笔,写写反思,不说做苏霍姆林斯基,起码也做一个有思想的教书人。
这样的“怪”,才能成就如此的“名”吧。
质量=成就(朽木可雕系列3)
——听魏宪鼎老师的报告所感
名师作为一种品牌,其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他的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人一筹。名师具有极高的教学水平,课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富有艺术性,每一节课经得起学生的提问、质疑,同行的挑剔、评论,教学效果堪称一流。 ——魏宪鼎
一位名师,就是一面旗帜,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极大的号召力。有人说:“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他们都在教坛上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魏大家还是李先生,都有着极其谦卑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更打动所有和他们接触过、乃至慕名而去认知的人们。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种以质量著称的教师,他们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执着与探索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一位名师,一定会有极高的教学效益。他的这种影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乃至地区的声誉,能够带动一个学校乃至很大范围内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对整个教育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果说,一个学校有两三位名师,他们就能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的品牌课程,而这些学科也具有一定的向心力,逐渐辐射到其他学科。这个学校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位名师,教学效果一定是强大的,否则就没有了说服力。如北京80中的宁鸿彬老师,创新的“卡片教学法”,教学效果全区第一;有的老师让学生沉浸于大量阅读中,于是孩子们的整体阅写水平都有了极大发展;有的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课前与学生共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老师坚持自己的理念,让中游乃至所有的学生游上来;还有的老师从来不布置作业,却能保证班上的学生成为同级段的佼佼者。不能不说他们都有过人之处,所以他们以教学质量说服了所有有质疑的人。
一位名师,教学质量一定是高人一筹的。我们经常说: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一堂课,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因此褒贬不一,很难取得最后的统一。但是作为名师的课堂,它可以不完美的,却绝对会有自己可圈可点,别人没有的东西;作为名师,他一定能把随时发生的问题,利用自己的底蕴和教学机智恰到好处地解决,而且他基本的流程绝对是看来天然而成,无需雕琢的;他的教学,一定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不会让课堂越上越糊涂的。因此,名师必须是教学质量有所保障的教师,他的课堂是艺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而不是割裂开来。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我们一定要先做一个质量型的教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智慧的奥秘——热爱(朽木可雕系列4)
——从魏宪鼎老师《名师是智慧型教师》说起
亚理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育智慧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能用机智和巧妙的方法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随机应变”。
简单用四个字来概括,也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教师所做出的反应,才能进一步证明老师的教育智慧。曾经听过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当时她讲的是(苏)阿尔卡基•布霍夫的小小说《魅力》,之前她给学生以导学案的方式布置了预习。对于金水区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因为教材的编写中小说占的份量比较少,因此开始的时候有些冷场了,只有一个小姑娘很是踊跃。窦老师不急不躁,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让孩子对情节提出问题。孩子们的情绪被渐渐调动了起来,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若是缺少经验与机智的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无法回答出自己预设的问题,估计心急如焚,后面的环节会愈加凌乱了。作为一位教学名师,窦桂梅老师善于运用她的教学机智,根据实际情况,把孩子从尴尬中解救了出来。不仅如此,窦老师竟然能记住每个孩子提出主要问题,当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马上走到他跟前,让他进行重复,这种肯定方式比老师们简单的一句评价语更容易让学生亲近,所以那堂课后面更加精彩,孩子们的配合也自然大方多了。
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场景,有外在的,有课堂的,一只小鸟飞来,一阵雨倾盆而落,一个皮球踢在门上,甚至课堂上一个孩子的打鼾声,时刻都有可能发生。老师将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呢?这对于许多没有经验老师来说,是相当棘手的事情。这自然就考察我们的教育智慧了。博客里有不少老师讲过自己的方法,都体现了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其实这种意料之中,意外发生的事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些事情的发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想从中得到一些欢乐。而老师若是劈头盖脸就训斥一番,一定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并挫伤他们对于事物兴趣的积极性。记得有一次讲关于春天的鸟儿,有些孩子就情不自禁地模仿起鸟儿的叫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聪明的老师就会说:“看来你们对鸟儿很喜爱,用你们的喜爱之情读读这些鸟儿的名字吧。”孩子们肯定非常乐意。所以,爱护为先,从学生的心理变化出发,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智慧不是天赋,它来自后天的培养,只有源于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才能让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一个新台阶,才会在自己的教育教育中遭遇突发事件时碰撞出更为动人的火花。
让自己的生命更出彩(朽木可雕系列5)
——听魏宪鼎老师谈《名师是研究型教师》有感
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对名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名师往往对日常工作保持着敏感和探索的习惯,经常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名师发现并获得改变自己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魏宪鼎
法国作家左拉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求尚未知道的东西”。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探究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缺少的越多,但是梳理自己已经获取的,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与方式,无论对自己,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虽然可能无法象叶澜教授所说,写三年反思一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也极少人会向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保险公司投保,只是以老师这个身份,我们也该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反思,逐步地成长,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不需要硬性的指标,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把课堂当作施展自我才华的舞台,善于总结自己得与失,我相信,无论是谁,都会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传做人之道,授获取知识之方,解人生与学业之惑?唯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一家之言,在我看来,讲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当你给学生说得天花乱坠时,也没有你一个范例来得直接。比如语文老师的下水文,如果你坚持学生的每次作文自己先写一遍的话,当你讲解的时候肯定格外清晰,天长日久下来,作文怎么可能小学老师就成了小学水平,中学老师就成了中学水平,长久不练笔,才是写作水平降低的根本原因。我虽然不赞成老师把自己当范本,那样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但是聪明的老师会从自己写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把握作文的点,指导起来也更加有针对性。
如果前面说的实践的话,那么实践之后加以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对于自己的水平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有些老师可能不认可我的看法,认为鉴赏指导和自己动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事实上,从我自身来说,当我读了更多的别人的文字,无论优劣,都会有所借鉴,也会获得一定的收获,对自己的写作帮助甚大。所以做一个会鉴赏的人,会总结的人,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总结成你的成长历,在你以后再教导下一届学生的时候作为参考。那些收益的孩子对你将怀有感恩之情。
其实,所有的学习与反思都是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莫要为反思而反思,成了形式主义,更成了教学的累赘。这样,反而适得其反,让自己的功夫花费在了教学思维之外。表面功夫要不得,才是真正地赔了工夫,折了事业。
做一名研究型老师,不为其他,只为让自己的生命更出彩!
你,就是榜样(朽木可雕系列6)
——谈教师的示范力量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名师是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社会上广为传诵的模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传授学业,是“经师”;更言传身教,是“人师”。 ——魏宪鼎
经常有老师说,看这个班孩子的字真漂亮,象他们的语文老师;看这个班的孩子真稳,和他们班主任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看这个班孩子读书真好,简直和他们老师一模一样。其实,不但名师,每个老师本身就是孩子最为直接的榜样,他们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才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教师,你就是榜样。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因为你的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入了几十名孩子的眼睛。记得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个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扔垃圾,老师无论采取多少种方式,他们都置之不理。于是,老师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每天只要他来到教室,无论课间还是课前,都会自己弯下腰默默捡起。时间久了,许多开始没注意的孩子渐渐发现了老师的动作,不管老师走到谁跟前捡起,孩子马上说:“老师,我自己来捡。”老师总是笑笑。后来,孩子们再也不好意思扔下垃圾,让老师停在自己的位置上捡拾。慢慢地,再也不用提醒,教室里逐渐干净起来。所以,身体力行,你的每个动作都会让孩子们为之改变。
是的,你就是榜样。同样的,如果一个言语文明的老师,他在课堂上传授给孩子们的语言都是极其严谨规范的,耳熏目染,自然,孩子们说话也更加条理化。记得某次家长会,当我神采飞扬地给家长们讲述各种要求时,他们很是专注地听着。结束后,家长们围着我说:“老师,我们家孩子读书和你一个腔调,特别有感情,听来都可起劲。”其实,家长们不会说什么赞美的话语,他们朴实的话已经证明了作为一个老师,你的行为有多么重要。
有时,你的态度也是榜样!我们班有个极其调皮的孩子,他是我们学校里的小明星,登过不少大舞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生性好动,而且一句不合就和同学动起手来。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生气,因为每次下课都会有孩子找我告他的状,甚至课堂上也经常给我招惹是非,让任课老师不时就给我送到了办公室,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保证。多了一个他,相当于多了一个班,他其实是相当特殊的孩子,连他的母亲都对他无可奈何,家庭环境也对他性格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班上的孩子看我对他冷淡,所有的人也几乎都对他置之不理。冷落了他几天后,我找到他,问他在他心中谁对他最好,他竟然说是我。我心里一酸,其实孩子也很可怜,就直视着他的眼睛说:“你觉得老师对你最好,但是你给老师找了不少的麻烦,你想让老师经常为你伤心吗?我想让你成为让我骄傲的孩子。”他使劲地点了点头。只能说,那一段他稍微有点进步,看我对他依然亲切,班上的孩子也继续和他玩了。虽然我们的态度决定了班上的风向,但作为老师,还是要从内心深处爱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让他的童年还带有柔软的部分。
我们就是榜样!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让每个天使都能张开笑脸,度过童年的美好时光。
“挣扎”(朽木可雕系列7)
一名好教师是从课堂上挣扎出来的,没有挣扎,就没有突破;没有挣扎,就不可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题记
笔记整理到这里,我的心颤抖了。事实上,在我走上课堂的时候,也总是在一个个矛盾中徘徊。可是,我认为我还是一个思考不够系统的老师,很少追根溯源,直抵问题的症结,只是解决问题的表面现象。
我们经常说,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它需要太多的思维挣扎。取与舍,得与失,观点的思辨等不同角度的考量,它要综合不少人的智慧。但是许多好课的背后更是充满了做课人的挣扎,每个人心中好课的标准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多种思潮,往往到最后把做课人的设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于是就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真累,这还是我的课吗?”每个人当初的预设都和自己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更符合本班的教学实际。而出去的公开课不仅仅要适用自己班,更能适用于同段大多孩子,于是也就出现了课的模式化。虽然说不赞成打造定式的课堂模式,但是某些具体的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它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还没形成自我风格,在意识上还无法左右自己的课堂的老师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所以一节好的示范课不是自我课堂的再现,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方式的创造。因此,在课堂上挣扎,挣扎在公开课上。
课堂挣扎,挣扎在日常课堂上。许多时候,课堂会出现许多偶发事件,这些偶发时间往往会让老师陷入矛盾:是继续孩子的思路走下去,还是按照教学的进度果断截取呢?可能我是随性的老师,我不喜欢残缺的课,特别是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残缺的课。维纳斯虽然美,但她是独一无二,若世间每个事物都是如此,就成了一种凄凉。于是,尊重孩子的表演欲、表现欲、探知欲,还是遵循课堂的目标,一步步地走下去,断了他们的思维。思维的火花并不是你课堂上截断了,课下还能续接的,它往往被打断后就再也无法恢复。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语文课堂上毁了多少个文学天才,让他们的思维僵化在了我们的框架内。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我们的课堂任务,也不可能任由孩子信马由缰。在挣扎中,我们渐渐学会了尊重孩子的自主,让孩子在课堂任务中也能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满足他们的探究愿望。所以,在挣扎中前行,考量着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智慧。
课堂挣扎,延续到课下。我们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中间却无法缺少理论支持这个环节。当我们的理念符合某个教育家或者名师的理解时,或者你会为之兴奋;可是你苦苦思考的问题,得不到理论的提升,你就会陷入一种彷徨中,事实上,每种理论都是符合当时这个教育家本人所面对的教育情况,它不可能完全照搬于你的教学实践。和曹老师聊天时谈到学习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学生,学生表面是掌握了;第二个阶段是学生把知识再运用,这才是学生真正掌握了。这就牵涉到一个知识的转化,而我们所需要的自己的个性教学,不可能照搬专家的,也需要自己的吸收和再次转化,最后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而这个过程绝对是极其矛盾的,但在矛盾中挣扎,也是教学有所提升的必经阶段。
挣扎吧,从挣扎中获得新的自我!
墙内开花墙外香(朽木可雕系列8)
做一朵开放的花,带给路人以芳香;做一个学会展现自我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题记
或许,总有一句话能够打动你的心;或许,总有一个人能够促你奋进。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迹可循。
当这句话敲出的时候,想起了魏老师说起名师与名校,名校与社会的关系。而教师只有打破心的束缚才能真正地成长。
这个假期初期,和菀茹、百川几个人说起时,我还说我只想做一名踏踏实实的老师,无愧于心,无愧脚下的三尺讲台。现在想想,自己的思想还是狭隘了些。鲁迅,一个大文豪,说他是无产阶级斗士也好,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匕首也好,他只要无愧于心,无愧于手中的笔不就好了吗?但是他的影响力却不同凡响。最初,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着一袭半旧的青衫,朴素贫寒的文人,从杨定一教授口中我才知道了他其实收入颇丰,因此才有一次两个大洋的接济穷人。如果他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入不敷出的,他又如何去掩护同志,去救护弱小?鲁迅先生以他的行为践行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而我们,首先要拥有玫瑰,才能有赠予之能。
一名教师或许只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虽然单薄,却都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可大可小。教师只有打破心的束缚,方可绽放成一朵花的模样,而这朵花的芬芳却可以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清香与向往。一位名师,就是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在你的身边,周围所有的人都有可奔的目标,都有了奋斗的方向,这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氛围。这种向上的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带动学校的发展,而每个班的孩子都会因为老师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研究、积极进取、相互学习获得收益。所以,一位教师,可能带去不仅仅是一个班的强大,还可以带动一个学校,成为学校所有孩子的福音。
而这个学校,不仅仅得到家长和孩子的认可,也会得到周围的兄弟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这将会给学校的老师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学习中进步了,那么学校的声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小到周围的区域,大到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甚至一个国家,都会受教学新思维的发展,让中国的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无论杜郎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还有许多此类作为教育先锋的学校,它们不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而这些学校的发展一定也是从教师思维的转变开始的,进而带动整个模式的变革,没有转变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进步。唯有在探索中前进,才能在中国这片国土,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亲爱的同行们,积极探索吧,或许你就会成为那朵散发芬芳的花。
在爱的征途中徐徐前行(朽木可雕系列9)
当老师要爱学生,不爱学生当不了好老师。
——人大附中校长 翟小宁
泰戈尔曾叹道: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是水对鹅卵石的爱。
孔子曰:仁者爱人。这是君子的爱。
教育是什么?鲁迅先生说:教育就是爱。
林崇德教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为师者,首先会爱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要有爱,师要会爱。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你也就选择了这份责任。
师爱是怎样的爱?当孩子茫然的时候,师爱是吹破迷雾的清风,它会拨开迷雾重重,带着迷途的孩子找到行走的方向;师爱是怎样的爱?当孩子恐惧的时候,师爱是一轮晴日,它会拥着惊慌的羔羊,驱赶走内心的黑暗,带去一片光明;师爱是怎样的爱?在孩子走入陷阱的时候,师爱是一只温暖的手,它会拉着弱小的心灵,用宽大的胸怀,再造一片蓝天。它或许是抽在身上的“鞭子“,或许是你捣乱时弹在身上的那支粉笔,或许是你做错事时的一个微笑,或许是看到学生获得成功的释然目光。
记得一个故事: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很是聪明,但是总是不认真学习,老师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终于在他有次触犯了纪律后勃然大怒,甚至说如果这个孩子能靠上大学,他从教室里爬出去。个性要强的孩子被激怒了,这种侮辱如何能接受,怎么也要羞辱老师一把。于是他开始奋发学习,成绩一天天地好起来,真的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当他拿到通知书的时候,顿时醒悟,老师也是一番苦心,羞辱变成了感激。
如果说放在现在,估计有人会骂这位老师的,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反过来想想,这位老师也是用心良苦,如果没有这番挑衅的话语,如此个性的孩子又如何听得进去?师爱的存在形式不同,但是这种爱却是实实在在的。记得某位博友的文中有句话:没有痛哪来的爱?只有对孩子的行为心痛的老师才会说出那样一番话。我想,这个孩子此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应该也是激怒他的老师了。
师要会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也没有个性完全一样的学生。对胆小者鼓励,对张狂者压制,对柔弱者保护,对依赖者放手……每种方式,都在我们心中徘徊了许久,不停挣扎,不停选择,所以爱真的不容易。想起小格格,她曾是我的学习委员,应该说,我对她一直还是很认可的。她是一个有主见、低调的女孩,几乎每样事情她都能做得接近完美,但是有段时间,班里的同学突然不爱发言了,她就成了我开刀的对象。后来,她提起此事就很诧异,但却很感激,她认为从那之后,她更敢于表现自己了。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教师,相信待到桃李闹春时,你的笑容更灿烂。
君子和而不同(朽木可雕系列10)
晏婴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晏子者,大家都很熟悉,从《晏子使楚》一文可见一斑,他能言善辩,机智聪明,甚得众人推崇。他这句话是为了说明:若是食物只一种味道,是无法下咽的,而琴瑟五音只取其一,也没人能够听的下去。唯有五味俱全,方能入了人口;概因琴瑟合一,才能悦了人耳。但是其中滋味,自有特色;其中音弦,各具风流。
后有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是自晏子话中演化而来。君子者,待人友之,却不失个见。所以,与人和睦相处,却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见解,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莫要人云亦云,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作为教师同样如此。教学理念百花齐放,不时就有新的思潮涌向这番天地。为师者,必须要有独立的主张,莫要事事跟风,东施效颦。这并非是仅仅坚持己见,偏执于一时,那也就歪曲了孔夫子的话。听从别人的建议,从建议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有所帮助的,能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相融合的方面,进行提炼与升华,形成自己的教学间架,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无论是专家的教育思想还是学校教师的实际经验,都会有其可取之处,择其适者而从之,其不适者而改之。不怕多知,只怕无知,学会让自己从多种观念中提取适于自己的,做到贵在自知。
我们常说:给你窦桂梅的教案,你也讲不出窦桂梅的味道。这话虽然不好听了点,却绝对是箴言。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习惯都是无法模仿的,因此模仿形式,还不如改造自己的灵魂,让课堂充满自己的色彩。几乎每次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都会让无数的专家、老师进行听课研讨,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果你能做到面面俱到,我只能说,后面的课堂绝对不是你的初衷,而你的思想会在其中渐渐消退;但是如果你学会把他们提出的问题,用你自己的方式解决,一步步进行完善思考,那么你的进步绝对比拿来主义要大得多。可能一时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自我的思考,在你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会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而不是形成次次遇到次次询问的定式。因此,学会听取,学会提取,学会改善,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和而不同。
我一向欣赏儒家的“和”之观,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和而不同的教师,在包容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一个有原则却乐于接受的人。
“不迁怒,不贰过”(朽木可雕11)
有史书记载:颜回随孔子辗转于四国之间,曾断粮七日,子贡得一石米,遂取些以煮之。不料破墙之侧,灰尘飞落,入了饭中。颜回便取出而食。子贡观罢,疑回偷吃。乃告知夫子,孔子询问方知缘由,乃与回同吃。夫子后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实为“仁人”。而师者,也应是仁义之人。莫以己忧而责之,莫以旧错而犯之。读了这两句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迁怒于学生。比如说家里遇到了事情,或者身体有些不适,这些都是极少的心情,但很容易让老师的心情烦躁。记得我在那篇《学会微笑》里描述过自己,因为不适就忘记了和学生的约定,一节课学生因为此事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学生因为此事而愧疚,而我,更因为无法回到课前,重新调整自己而懊悔。时光不能回转,让我也明白了任何借口都不是借口,没有人强求你必须硬挺着身体上课,但是既然上课,你就有责任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受班级或者学校事情的繁琐而影响。比如课间谁犯了错,事情没有处理完;比如正上课的时候,谁突然开起了小差;再有可能,很多孩子情绪不高,都会影响到老师上课的心情。其实仔细想来,其他孩子何其无辜,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而非独一个的教育。那些事情也不是无法扭转的,何须计较于一时。犯了错的冷静了一节课,或许下课后处理效果更佳;开了小差或许有特殊的原因,做一个善意提醒即可;孩子情绪不高可能与自己课堂的趣味性有关,再怪罪其头上,更是错上加错了。
作为一位老师,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不要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其实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很容易遗忘的老师,我可以说,我干过这种事。事实上也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通常都是在错了之后才猛然醒悟。比如说,要奖励给孩子们小图片,进了教室突然发现忘记带了,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们说:“不好意思,老师忘带了,为了弥补老师的错误,请应得到小图片的同学下课去办公室领取,并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图片。”不过,我更多地反思自己,不是事情太繁琐,而是自己缺少了条理性,若是把给学生的承诺记在便签上,在课前看一遍便笺,就能避免了此类事情的发生。
这算是犯错的小事了,若是知识性的错误就更加麻烦,你会让孩子在初次印象中结识错误的理念,结果等你发现的时候再去纠正错误,虽然不说于事无补,效果却不尽人意。而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亲爱的同行们,你能保证在教育生涯中仅仅出现那么一次吗?我是不敢的,不说知识日新月异,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一个人的水平所能把握的。所以,在拿不准的时候,我现在选择了留于下节课解决。但是我还是不敢说不再犯知识性错误,因为有时自己本身以前记下的知识就是错误的,回答学生时相当理直气壮,可一旦发现错误,就成了心中的尴尬事。所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备课时尽可能地多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不提及,但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即使熟练的知识,也要进一步地核实,才能确保自己不再把错误传下去。
不迁怒,不贰过,简单的六个字,若是做好,却是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了。
你使用你的自主权了吗?(朽木可雕12)
教师,不仅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其在实践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程华 上海市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导师
程教授说:国家把教学实践的自主权交给了教师,但是许多人却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权。不是不想,因为拥有自主权的老师需要付出的比现在更多,多上许多倍。
听了后,开始还是不理解的,自主权是好事啊,可是老师们为什么要放弃?而且放弃得心甘情愿?后来,在程教授的解读下,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国家出台了课程标准,针对课程标准各个部门组织编写了不少种教材,事实上,教材只是教师教书的一个范例,并不是非要借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并且也不必一成不变地把教材中所有的内容详细地讲解。
但是仔细想来,教师放弃自主权还是有原因的,首先教师毕竟没有办法象教材编写组一样,系统地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包括一课中需要掌握哪些生字,明白哪些道理,修辞手法,更无法保证每次选择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不重复的;其次,编写组的人是有所分工的,而一个老师的视野是有局限性的,若是一味只按自己的去教,可能会让孩子们的知识面变得狭窄,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利的;再次,教师这个职业,现在面对的现实就是大班额的孩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占据了教师几乎全部的工作时间,在精力上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说是教师主动放弃了自主权并不完全科学,许多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制约着教师实施自主权的主动性。
但是,实施主动权却有颇多好处。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一个具体的班,应该还是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他更清楚学生们需要什么,或者是欠缺什么,因此在教材实施方面就可以有所调整。要么在弱项处加强,要么某个知识点孩子根本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可以完全留给他们自学。这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途径,让孩子们在调整中更大幅度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特别在专业修养方面。若是使用了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他会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把自己理解最深或者兴趣最浓的部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熏陶和发展。因为教师有这方面的专长,他讲起课来更充满了自信,自信的人是极具魅力的,作为老师同样如此。这样的老师,更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内心深处更加敬重和信赖,作为互动的双方,都能以如此的态度对待课堂,你说怎么可能不精彩呢?
期待有一天,教师真正地从教育教学束缚中走出来,发挥主动性,实施教育自主权,那样的教育,那样的人生,不单单是教师,整个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多彩。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