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1022(马卫东)
(2021年4月16日)
(河南省中牟县城东路小学 马卫东 专辑 11篇)
目 录
【听读观感】
话说“好为人师”
守得孤独花自开
让心中充满阳光
奔跑吧!中年
心若在梦就在
岁月如歌,曾经芳华
我对眼泪文学的看法
西施之美,出水芙蓉
生命的长度
一股清泉心间流
相思之月
话说“好为人师”
为人师,这本是一种行为,一个现象:别人恰好有疑惑,你恰好有答案或者解决方法,一个帮助了别人很开心,一个得到了帮助很愉快,皆大欢喜,其乐融融。如果在为人师前面一个“好”字,把整个词的属性就改变了。“好” 第四声,动词,意思是“喜好,爱好”。
“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三章:“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原文说解】人的弊病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自我炫耀,挑剔别人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由此可见“好为人师”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这样问题就出现了,一个人喜欢当别人老师,喜欢教导别人,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可关键在于他是否有这个资格呢?别人是否真的有问题需要被他帮助呢?
我们先来看“为人师”的人,都是些什么人:第一种是真正有资格“为人师”又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们暂且成他们为A。这种人一般已经在某个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自己也有哪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说的自知之明。这种人如果“好为人师”那就是对周围人发福利。第二种是自以为自己有资格“为人师”的人。真心实意的想帮助别人,只是自恃过高能力不足而被人嫌弃,我们称他们为B。第三种是只是为了虚荣心,为了寻求自我认同儿强行的“为人师”,我们称他们C。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需要“为人师”的都是些什么人吧:一种是确实遇到了问题需要外界帮助的,我们称他们D;另一种是生活过得一帆风顺,却飞来所谓“老师”硬要指导他,我们称他们为E。
我们再来设想一下,假如ABCDE不同的人碰撞会发生什么呢?
A遇到D:珠联璧合,合作成功没有问题;
A遇到E: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也不成为题。
B遇到D:误人子弟,惹祸了也会以“他也是一片好心”辩解;
B遇到E:多管闲事,但会被标榜“我都是为了你好”;
C遇到D:误人子弟,如果成功一次,C也会把功劳抢走。
C遇到E:E被人强行指导所谓的什么经验,讨厌透了。
实事实就已经很明了了。真正有资格“为人师”的人仍然是受到大家欢迎的。而只有自持有资格“为人师”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为人师”!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来构建眼前的世界。“以己度人”非常普遍,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认识到的世界和别人认识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
“好为人师”者,有种自刷存在感,用这种行为来给自己增添自信。但是大肆炫耀的东西一般是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认识到自己是有边界的才是智慧的开始。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为人师”的行为和想法,可是千万记住在为人师之前先要检视自己是否有这个资格。写到此处,我突然意识到我写此文章否也有“好为人师”之嫌呢?哈哈!彼此彼此吧!
守得孤独花自开
最近,我一直在品味有关诗词的情感意蕴,有学生问我为何在评价诗人或者词人情感时,一般都说孤独之感,而不说寂寞之情呢?他们以往的老师在评价诗人这类情感时,总是“孤独、寂寞”一块用。
是的,在我的意识概念里孤独跟寂寞根本不是一回事。孤独是沉醉在自己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的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而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之相。
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在宇宙之下空旷的孤独感,悲怆动人!这首诗写于武则天当皇帝期间,满怀政治抱负的陈子昂在仕途上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他曾经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贤君是不可能能再相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不知在哪里,感觉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所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特别孤单,悲伤之情涌动,自然就流泪了,而并不是因寂寞空虚而伤心。
我认为人只有在孤独时,心才会真正地安静下来思考人生。 孤独是另一种高傲、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更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装酷说:“哥抽的不是香烟是寂寞。”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大诗人李白最能体现孤独不寂寞的诗句。这首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其实深含着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他以自己的奇思妙想赋予山水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他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的浪漫情怀。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而寂寞呢?它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于是就会变成“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狂欢时就很难静心,就很难思考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他们只会越来越寂寞,越来越空闲虚,越来越没有方向感!
孤独,是一种清静幽雅的美。当沉浸于孤独中的时候,没有了喧闹的杂乱,能让自己心平和、冷静、思考、稳重,让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感觉。能守住孤独的人多半就会选择一个僻静之地,在阳光下静静看着几页闲书,一个人坐在玻璃窗前喝杯茶,或者信手涂鸦几个感性的文字……
可是,在这浮躁的社会里,能守得住孤独的人是寥寥无几。他们要么把孤独变成了寂寞,四处游荡,无所适从。要么抛弃孤独,一头扎到人堆里,体验所谓的歌舞升平。
在这个世上,没有孤独就没有创造,没有孤独就没有新的世界。当某时某刻,我们的世界一片沉寂的时候,就是将要盛开的时候到了!
我们要时刻谨记:守得孤独见花开,守得花开见月明!
让心中充满阳光
去年逛书店时,我发现了一本之前没有读过的书——《给加西亚的信》。还好是放假,我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随便找个旮旯席地而坐,开始了我的阅读旅程。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我们每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毕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战争年代,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也很难再碰到像这样需要跋山涉水千方百计去送一封信的任务,即使有,也只是去找快递公司吧。
不过,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书中主人公罗文的踏实、忠诚、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书中有几句话使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句话是说“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但工作态度却有高下之别”。是呀,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热爱的事业,从中体会到许多乐趣,工作效率是不是就会高很多呢?我觉得工作不是完全为了领导,为了单位。而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的经验水平。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换来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态度仍然不端正,也很难有所作为。是的,就像书里所写"即使你的处境再不如人意,也不应该厌恶自己的工作,因为世上再找不出比这更坏的事情。如果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乏味的工作,你就想设法使着乏味的工作充满乐趣。用这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那么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书中还有一句话这样说的:“其实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只是有利于你公司和老板的,其实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你自己”。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我们要学会寻找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每天调整好心态去工作,培养出对工作的热爱,做好每一件小事,有主人翁精神,学会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对会工作才会尽职尽责。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中说,人的很大一部分价值都是在工作中才得以体现的。而在我身边也是有朋友没有工作的,为了家庭和孩子,不去为生活奔波,对此我也曾有过羡慕,但后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对家庭生活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在没有了工作的充实感以后,只能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所以这也是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家庭矛盾的原因吧。
就像书中说的,“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工作才是快乐的事,两者密不可分。”
让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用乐观的精神对待工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多一分感激,少一分抱怨;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奔跑吧!中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姜文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狗日的中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品读中,我暗自赞叹其文笔犀利的同时,也感同身受作为中年人的压力。
文章内容主要是说中年人在岁月的沉积中,消耗了人生大半的青春和精力。梦想如果没有实现那还是梦想,并且成了困扰一生的以叹息相伴的梦。中年的人生要么成功,坐享前阶段所得的成就,要么就是坠入更为深重的苦难与压抑时期。
文中最后用醍醐灌顶的语句结尾:中年应该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个观念我非常赞同。别人的人生怎么过,我们不去打扰,即使在交流中我们能听到再多的对生活的抱怨。自己的人生我们也依靠不了别人的脑袋思考,即使那些思考再好,也要有认同和有效的行动去支撑。否则还是停留在言语层面的生命有限时间的浪费。所以,我们个人的人生观非常重要。
进入中年,生活的琐事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孩子渐渐成长,父母也已年迈,教育、工作、婚姻,房子、车子、票子,生老病死等各项事情纷沓而至,必须样样面对,件件落实。这些琐事,每一件都是对中年人的财力、精力等承受能力的考验。因此,许多人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特别是一些虚度光阴、没有任何准备的中年人,这种畏惧心理会更为严重。
之所以畏惧,是因为生活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感到了压力与负担,但这也说明我们是对生活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生活俗事的。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等琐事之外,还有许多大事等着我们去应付。面对桩桩大事我们可能畏惧,这也是人之常情。但畏惧也没有必要,这是规律,该来的还是会来。可是对这些事情到来时,因为没有准备而畏惧,那只能像寒号鸟了。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不会重来。而世界真的是公平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越走越幸福,就要抓住当下每一天,事先做好应对日后的准备,这是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有效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应对以后的畏惧呢?
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自立,要知道别人绝非是你一生的依靠。自立,是一种对生命积极、自主、负责的态度。俗话说:靠爹靠娘不如有一技之长。技能,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想要以后美好无忧的生活,你必须学会自立。只有学会自立,在今后的道路上才会多一些平坦,少一些坎坷。
其次要勤奋,要知道天上是没有掉馅儿饼的事。学会了自立,还要勤奋。天上掉馅儿饼的事情不要去奢望。即使掉了馅饼,那也一定是陷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勤奋是奔向幸福的唯一途径。人勤春来早,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日积月累就会获得丰厚回报,奋斗不止自然就会衣食无忧。
还有就是要把握好时间,我们的生命经不起等待。光阴如梭,时间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物停止不前。生命有限,我们需要与时光赛跑。早早地对人生做个规划,对一生需要经历的生活琐事做个提前安排,把那些可能的困扰想在前面,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然后逐个努力实现。不要为不想努力去找没有时间的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
走好当下每一步,用心做好每件事,不让青春白白流逝,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内心才会越来越强大,有了这些资本方能不惧未来!
奔跑吧!中年,虽然我们身负重任,但也要砥砺前行。用我们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就像姜文说的:中年在生活场上“扬手是打的,落手是掏钱的”。
心若在梦就在
不知从何时起,平时的休息时间多被手机占领,不知不觉,数个小时过去,眼睛虽已模糊不清,可大脑依旧空空如也,一无所获。这才意识到微信上的快餐只能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不能根本解决思想的空虚和灵魂的饥渴,读书显得是那么必要与迫切。
再拿起经典名著是如此亲切,比如《白鹿原》,真是百读不厌,咀嚼再三,回味无穷。小说宏阔的视角,荡气回肠的气势,酣畅淋漓的笔触,对人性细腻的把握令人折服与惊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对文化的传承精神,真是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长期与伟大的作品朝夕相处,耳鬓厮磨,身上就会逐渐沾染作品的气息,出言吐语就有了这种感觉,思维的方式也在悄然起着变化。我觉得自己不断出入于角色之中,与每一个角色进行精神上的会晤,最后我也仿佛成了作品中的人物,一身正气,大义凛然,自强不息。
人到中年的天空会经常萦绕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或疑惑,或淡然,最终都无法改变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争不抢,缺少了“大河向东流”的豪迈,缺少了敢打敢拼的“风风火火闯九州。”而是多了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
厌倦了领导岗位上的繁琐不实的工作,疲于应付各级各类检查,也学不会阿谀奉承、八面玲珑的处理方式,甘于做一名普通教师,每天的教书育人,忙碌而又快活,与学生一起努力,答疑解惑,交流分享,指导他们走上自己理想的征途。有很多人问我后悔吗?我总是一口回答:无怨无悔。
每天做着属于教师本分工作,也曾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了。可规规矩矩,平平淡淡,一眼都能望到头的结局有时又会让人心生惶恐。
怎样能让自己工作始终充满好奇与新鲜呢?怎样才能在芸芸众生中不被淹没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从去年开始,我参与了博客大赛。试着写了几篇文章,想不到得到众多老师们的点赞和鼓励,一篇篇精华文章,让我内心充满了喜悦自豪,想不到写作可以给我带来这么多美好的体验,收获如此强大的信心。我仿佛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用笔端描绘自己看到的世界,这将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一件事。
从此我爱上了读书,写博,我要在这块喜爱的田地默默耕耘,努力种出自己的袭人花香。我要时刻鼓励自己: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很多未来。我不去想成功与失败,人生一定要有豪迈 ,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
岁月如歌,曾经芳华
白岩松在他的书中说过:“忙等于心亡。”太忙,心亡;太闲,无事生非。看起来太忙太闲,貌似都不是最好的生活。前段时间,各大影院在上映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芳华》,口碑不错,即使再忙,我也不能错过!影片刚拉开帷幕,那唯美的荧屏就把我带入了那个激情满怀的岁月!那年匆匆,美女如云,豆蔻年华,如白驹过隙,霎那芳华。
《芳华》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等领衔主演。影片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正值青春芳华、满怀理想的文工团成员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的故事。
对于“芳华”的含义,冯小刚这样解释:“芳是指芬芳、气味,华是指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美的印象。”这是一部对青春致敬的作品,也是一部对善良人性致敬的作品。观看这部电影时,不仅让我扼腕叹息,唏嘘不已,也让我回想起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电影中的音乐旋律,把我带回并追溯至那个遥远的年代,战火纷飞,残酷无情,他们满腔热血,誓死捍卫国家。我要致敬他们,我要缅怀他们,我更要铭记他们的青春芳华。
男主角刘峰的扮演者是黄轩,之前看过他演的电视剧《红高粱》和《芈月传》。他演的人物,基本是暖男类型。笑起来,不卑不亢,云淡风轻。他的气质,干净儒雅,温暖内敛、沉静刚毅,身上有股淡淡的书卷气。在《芳华》里他演的刘峰是活雷锋,善良过剩的活雷锋。刘峰是集体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虽遭遇命运的惨烈多变,他依然无怨无悔,用最真的心,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人性真善美,是那样明亮美好。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真实的生活,如电影《芳华》一样,有美好,有残酷。生活不可能永远是风和日丽,和风细雨,也不会永远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面对生活的不尽人意,命运的残酷和美好,不妨像王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经历不同,情怀相似。沧桑岁月,芳华刹那。席慕容曾写到:“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我们在怀念远去的青春年华之时,又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拥有,保持内心的真善美。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我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无论青春,无论白发,都是最美的芳华。
我对眼泪文学的看法
“我看最卑微的野花都有意义,但在眼泪无法企及的地方深藏。”这是朱光潜先生在阐述眼泪文学的观点,细细读来我深有同感。从农村出来的中年人,小时候在生活上都有过拮据。生活上的困苦,精神上的折磨,比起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的回忆是不值一提的。因此我不喜欢读眼泪文章。人生只有经历才会精彩,没有过去的各种苦难就不会珍惜现在的拥有。
可如今,有些人总喜欢描述他们所谓的苦难岁月和悲伤经历,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看上去很伤感,也许是流着泪写的,这类文字我一般不去读,不是我铁石心肠,而是怕眼泪影响我阅读的心情,影响我对作品的思考。即使流泪,我也情愿把眼泪流给生活的强者,成功的喜悦,真情的感动。可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就有这种癖好。这也许是叫座的卖点。就好比一些综艺选秀节目,不管节目表演如何,不管歌声是否动听,只要把自己的人生悲惨经历说得评委潸然泪下,那就一定能通过。其实,他们所述的苦难和现实中许多人经历的苦难相比,那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总觉得,把苦难说的悲惨,说的让人泪流不是真本事,只有化苦难为动力才是真能力。苦难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练过程,走不出苦难那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们人生是否真正苦难比一比鲁迅先生就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呐喊》、《彷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生。他集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称之伟大绝不为过。可许多人只看到鲁迅先生光鲜亮丽、战斗的风采,却不知道他的家庭经历、个人生活所经历的苦痛,用巨大和刻骨都觉不够。可我们再看鲁迅先生所写的作品,对其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与伤痛从未提及过。所以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所经历的痛苦: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他的祖父在北京做官,因科举行贿入狱,判的是斩监候,因此每年的秋季问斩时要花钱营救,数年之后家底被折腾一空。在写到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时我可以窺得冰山一角。由此,鲁迅从小就知道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来其父亲的秀才也被革除,其父病死后,家中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家境更是难以维持。鲁迅祖辈三代都是体弱多病型的,他在少年时期就频繁出入于当铺与药铺之间,遭到许多人白眼和羞辱。这些我们可以从课本《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可以解读到。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因为家庭不和思想政见上的分歧,兄弟的关系日益疏远。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这对鲁迅打击很大。
鲁迅先生在婚姻方面也是不幸的,为了母亲娶了不喜欢的朱安为妻。结婚第四天就跑回日本开始了漫长的避居。他与朱安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并且长达20年之久。直到1923年鲁迅回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授课,与正在读书的许广平相识并相爱,才喜结连理。
鲁迅先生从小身体就不好,在家道中落后的日子里,居无定所,因此染上一身病,看病和吃药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年看病都达几十次,病痛给予鲁迅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也是非常人可比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伴随着痛苦,但他从不将这种痛苦写成文字去博取眼泪和同情,而是将深深的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力量,形成战斗的思想。从《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可以得见。鲁迅对文章中贫困百姓总是报以同情,他说“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他们哪怕是最微弱的慰藉”。而他对敌人是秋风扫落叶般的态度。对于敌人和百姓他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总结。将痛苦转化为写作的方式去斗争。用写作表达对生活的反抗、对丑恶的揭露,这是另一种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
因此说,一篇文章是否成功,不是你赚取了读者多少眼泪,勾起了读者多少怜悯心,而是让读者知道还有一种化痛苦为力量的境界。苦痛是人生的宝贵历练,而不是拿出来博取同情的砝码。我个人觉得写作还是要以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励人们上进,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旋律方可。
西施之美,出水芙蓉
西施之美,美的自然,美的丽质,美的就像东坡先生说的那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于美的评论,在《论语》中也能找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答子夏所问时说的话,意思是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这也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所谓绘事,是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指的是自然的美、气质的美。在孔子的眼里,“素”要美于“绘事”。
孔子对美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自古至今中国文人一直崇尚的文化追求,“大美无言,大象无形”,也是我一直赞同和追随的。世间万物自然的流露总强于外在的雕刻和虚伪的装饰。比如我们读一首诗或一篇美文时,发自灵魂深处的表达,比任何华丽的词汇堆砌而成和刻意的形式玄虚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现实生活中,一些绘事事物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已经让原本自然的事物而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本来模样,也误导了人们的正常的辨识思维。甚至多数人失去了本真,不敢以本来面目示人而逐渐走入了虚荣和虚伪的日子。
不知不觉,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多了一些人为景观,失去了原生态景色,凭着想象融入经济利益元素,创生了一些另类的风光特色。而我们呢?也只能被动的接受那些创意性的美,而不知其所以然。
高科技的出现也让我们平凡的人,也有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得人非其人。就拿艺术婚纱照来说吧,结婚是个神圣的事情,人生就那么一回半回的,把自己打扮的漂亮点,拍的美点都无可厚非,可我们经常见到这样让人蒙圈的事情,参加两个熟人的结婚典礼,发现摆放的照片竟然不知道是谁,面对新人只能无奈地赞叹“拍的真美,确实艺术”。
打开微信朋友圈经常见有些朋友在圈里秀照,确实美确实帅,美的都不敢认识了。也是,现在的美图秀秀、美颜相机、以及修图软件,模糊了这个世界,颠覆了我们的眼睛。更有甚者大改父母之馈赠,整容改面实属对生命起始的大不敬。
生活是真实的,有什么样的家底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让我们抛弃虚荣和伪装,用一颗平常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还是顺其自然为好,不要去违反自然规律,更不要刻意去做一些装饰,这样一定会事与愿违。就像大诗人李白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切还是自然一点为好。
生命的长度
——贾鲁河溺水事件所感
惊闻贾鲁河中又不幸发生学生溺水事件,我痛惜之余首先想到的是:这几位学生的父母在现场该是怎样的绝望,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以后人生旅途又该怎样度过……思考良久,我觉得他们或许不妨到《活着》这本书中去寻找答案……
因为一部电视剧《富贵》,我才知道了《活着》这本书。看过电视剧再去读原著,让我对生命的意义理解更深了一步,读完全书才感觉“活着”这个题目是多么耐人寻味。
只有深入故事中,我们才能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就像水里的鱼,离开水面拿到岸边就会死去。有庆之死,使我心酸;春生之死,令我震动;到后来凤霞的难产之死时,我已是惊愕万分;可再到家珍死时,我又归于平静。生活的困苦,是如此的敲打着福贵枯疲的身躯,甚至考验着读者的承受力!当看到他的亲友一个一个离开后,我甚至体会到了他的心被一块一块挖走般的疼痛。文章语言辞藻并不华丽,但是主人公富贵的命运多舛,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启迪着我。
人生就像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道雨后彩虹,一个延绵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这一切的命运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作者慢慢拉出来,拉到了路的尽头。书中虚构的只是一个人的历史,可他唤起了更多人的记忆。主人公福贵的悲惨遭遇,其实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个人在艰难的环境里苦苦求生的遭遇如出一辙。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又是令人多么感动。
余华说:“活着”一词在我们中国的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作为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化做雨水和泥土。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每个人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是一种缘。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认真去体会和享受那份存在的喜悦。不要在死神出现那一刻时,再去体验这份感受,那已为时过晚;当我们每个人面临磨难时,能去勇敢健康地活着,那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生漫漫旅途中,我们除了要坚强,还要学会坚持与忍耐。就像书中福贵所说那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或许面对这几位不幸的家长,我只能去劝慰他们: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一股清泉心间流
古人云“师法自然”,自然万物无不蕴含着哲理。而水,更是一位智者。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使我们的心灵也如清泉一般透明。
启示一 学会以柔克刚
水给人以柔弱之感,而石头,则坚硬无比。水和石头的力量,似乎不在同一层面上。
可是 ,当我们看看老房子屋檐下的石头上,那些排列整齐的坑坑洼洼你是否震撼到呢?是的,这些坑洼就是水滴常年累月砸出来的,一滴滴水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赴后继,在坚硬的石头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展示着一种坚韧无比的力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是柔弱的,但它懂得扬长避短,以一种恒心,以一种毅力,坚定一个目标,矢志不移,把原本微不足道的弱小力量无限累加,最终汇集成一种无法估量的力量,最终无坚不摧!
启示二 学会为善不争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其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告诉我们:做一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更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而不留名。不为名,不求利的善行,在当今的社会中可算天方夜谭。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们也许无法超凡脱俗,达到水这样的境界,但我们总可以做一件利人的事时,能有一种淡泊的心态去面对。即便没有利己,也可毅然为之。
启示三 做到难得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是啊,假如水是千丈见底,则游鱼细石一览无余,这对于鱼来说,无疑是险境!
难得糊涂,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为人处世应把握一定的分寸,学会一定的婉转,不必过于明察而不容一丁点的杂质。社会总有不公,总有不幸,总有黑暗……而人性总有贪婪,总有狡诈,总有自私……可容宽时不妨暂且容宽,给一点空间,给一些引导,给一些帮助,这些杂质或许就会减少,或许会消除。
当然,小事糊涂,大事就决不能糊涂,这是原则。
启示四 不断学习新知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体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中才能获得健康,思想只有在不断的更新中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改进自己的行动策略,不断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鲜的空气,才能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启示五 懂得适时而变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无常势,水无定形。事物总是在发展和变化中,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去分析,才能更好地加以解决。正因为水无定形,因而穿山越岭,潜地遁形,无物可挡。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当我们面对失败时,其实不能一味的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为自己开脱,我们不妨反省一下,是否是因为自己不懂得“水无定形”之理,而导致自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呢?
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往往只是迫不得已之选罢了;懂得适时而变,顺应形势,及时作出改进,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山间的泉水叮咚响着,欢快流着,响出了哲理,响出了启示。当我们去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去看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每一粒尘土,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相思之月
月亮,好美的一个名词。在浩瀚的夜空中,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其中。夜,万籁俱寂,空灵而透彻。此时,月静如莲,似水般的月光洒下温柔的轻纱,笼罩大地,所有的一切在月光的轻抚下,一片光明,一片柔和。
从古到今,月亮总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如果没有月亮,就不会有欧阳修笔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如果没有月亮,也不会有李白在月下独酌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如没有月亮,更不会有苏轼豁达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
世人爱月,更爱中秋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更皎洁,月到中秋思更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思落谁家?”秋思是游子的离愁,是思念的情结,是故人的忧伤。当明月当空,当月光如水,当我们抬头仰望,仿佛一切都那么熟悉。月亮的那头谁在念我们,月亮这头的我们又想起了谁?
月上柳梢与树为伴,月悬空中与星为友,月上心头与情相依。儿时为寻月的踪迹,穿过村庄,去过河畔,来过田野。如今寻月,月在眉头,月在心间。于是明白了:月悬高空,不必留恋,月在心间,不用去寻。一生忙忙碌碌,要的还不是如月般安宁?而这份静谧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内心的淡定,更多是知足与幸福。
曾经多次仰望美丽的星空,又何尝静心赏过圆月?月亮一年阴晴圆缺无数次,可唯有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人总是在团圆时感受不到分离的痛苦,而分离时才感叹相聚太短。当我们独坐庭院,当一片云朵瞬间挡住了月亮的半边脸,我们是觉得否有些失落与惆怅呢?于是想起了家乡的月亮,家乡的亲人,那份思念与牵挂让多少人感到无限的孤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月圆之夜,思亲思乡思故人,望着空中的那一轮明月,谁能把这圆圆的月饼咽下呢?只会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吧!
月圆之夜,月光如银,夜色柔美。明亮的月光映衬着内心的那份宁静,总会无意中勾起我们的无限遐想。透过安静的月夜,我们望眼欲穿,通过浅浅的微笑,我们看到自已的未来。夜还是那么宁静,月早已爬上柳梢,又悬挂在半空。我们感叹月亮的一生,从初一到十五,从新月到满月,从阴雨到晴天,看似顺其自然却又身不由己。我们又羡慕月亮的光辉,可以点亮黑夜,可以感化万物。更能目睹人间的喜怒哀乐。是呀!羡慕也好,感叹也罢,人生不易,还好有月相伴左右!
遥望空中的明月,我们是否看到了月宫中的那棵桂树?而在此时,我们是否也闻到了桂花的芬芳?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第一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时,心灵为之一震,爱桂之人,我也属其一。
桂落月中,香飘云外。溢满四海,她更深懂人心。秋夜渐凉,中秋来临,明月当空,正值桂花盛开,一树淡黄,沁人心脾。在这佳节倍思亲之夜,桂花带来的不止是嗅觉上的灵动,更多是心灵的安慰。恍惚间才发现原来只有桂能让我如此欣喜,暗自庆幸还好没有错过那一树繁花,无论何时总会留我驻足片刻。每读起这首词,我都会思绪如潮。曾几何时,我也仰望明月,相邀桂子,月下酌酒一杯,人孤心不孤!只因院有一桂树,相伴左右,一轮皎洁明月,可以千里寄相思!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