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散文随笔 > 教育论文 > 详细内容
以趣促思 以思质疑 以疑激创
发布时间:2021/9/13  阅读次数:410  字体大小: 【】 【】【

  

以趣促思 以思质疑 以疑激创

——在自然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自然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在自然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就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为本位”的新型教育观念。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最终目标,让创新成为自然课堂教学的灵魂。下面结合《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实践,就自然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诱发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实验的兴趣。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导课时教师用电热棒和一满壶水做烧开水的实验,此时学生满怀兴趣认真观察,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有的说“有白气冒出”,有的说“发出像哨一样的响声”,还有的说“水从壶里流了出来”。教师再抓住其中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发问:“水为什么会从壶里流出来?”学生猜测“可能是被热气顶出来了”、“可能是水增多了”。两种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但教师却延缓评价,继续提问:“老师向壶里添水了吗?”此问使学生顿悟,马上产生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探索性地提出“可能是水受热体积增大了”。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猜想出来的,然而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选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想办法证明水是否受热体积增大了。”于是,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动手操作中。由此看出,在导课、教学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地方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自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一次次巧妙的提问引发了学活到的好奇心,启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正确加以引导,由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时,学生在自行实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结果,有的说“通过实验,证明醋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说“胶水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有一名学生回答:“老师,我的实验证明,牛奶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这是学生实验失败导致的结论有误,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学生实验方法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实验方面是正确的,然后提示学生:“牛奶从瓶口淌了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胶塞没有塞紧瓶口,与瓶口有一些小的缝隙,牛奶从瓶口缝隙淌了出来。所以,牛奶没有在玻璃管中上升。”教师鼓励他“再试试看”。学生再次实验,并大喊了起来:“老师,实验成功了,牛奶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全班同学都为他的成功而热烈鼓掌。

三、引导求异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二)》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实验品,掌握了实验要求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品,设计多种实验方法。其答案之丰富、视角之新颖,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无穷的创造潜力,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

学生汇报:“我们把烧瓶口插上带着玻璃管的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红水,将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红水的移动,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时,另一学生提出:“我们实验时,由于水太热,红水都从玻璃管流出来了,无法做冷缩的实验。于是我们是用手捂住瓶身使其受热让红水外移,松开手使瓶内气体受冷让红水后退,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能发现问题并自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师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有的学生说:“我们是将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用热毛巾包住瓶身,发现从管口冒出许多小气泡,再换用冷毛巾包住瓶身,发现有水柱收缩进玻璃管中。”

有的说:“我们是用气球的口来密封瓶中的空气的,将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就鼓了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就瘪了下去。”

“我们是把乒乓球放在烧瓶的口上,来密封瓶中空气的。将烧瓶放入热水中,乒乓球就会在瓶口不停地跳动,把烧瓶放在冷水中,乒乓球就附在瓶口不动了,这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一实验设计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时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乒乓球在一般情况下放在瓶口上也是不动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再试一试,用什么方法证明乒乓球不动是因为气体受冷收缩了?”

以上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运用多种实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地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四、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

1、引导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外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解决自己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科学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出示投影片,提出问题:“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在冬天是紧绷的,而在夏天却是松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这种常见却不曾留意的现象思考起来,积极猜想:“是不是电线杆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启发学生:“电线是什么样的物体?由此你们想进一步提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用桌上哪些材料对刚才的假设进行验证?怎么验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并由此及彼,得出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

通过创造性作业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巩固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意识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品质。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1)进一步研究课堂上用乒乓球做气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方法;(2)收集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资料,并针对影响生产、生活的现象自己设计一项小发明,或多或少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课后积极地进行了对知识的再探索、再创造。有一名学生利用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了“气动小风车”,而且很多学生把乒乓球放在烧瓶口成功地验证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创新需要多种能力,而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自然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和体验。因此,在自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