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随笔分类小集 > 日常杂谈小集 > 详细内容
日常杂谈(61—70)
发布时间:2023/10/28  阅读次数:148  字体大小: 【】 【】【
  

日常杂谈(6170

日常杂谈61:谈“机会”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想娶农场主漂亮的女儿为妻,于是,他来到农场主家里求婚。

农场主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说到:“我们到牧场去。我会连续放出3头公牛,如果你能抓住任何一头公牛的尾巴,你就可以迎娶我的女儿。”于是,他们来到牧场。年轻人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农场主放出的第一头公牛。不大一会,牛栏的门被打开了,一头公牛向年轻人直冲了过来。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大而且是最丑陋的一头牛了。他想,下一头应该比这一头好吧。于是他跑到一边,让这头牛穿过牧场,跑向牛栏的后门。

牛栏的大门再次打开,第二头公牛冲了出来。然而,这头公牛不但体形庞大,而且异常凶猛。它站在那里,蹄子刨着地,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怒吼声。“哦,这真是太可怕了。无论下一头公牛是什么样的,总比这头好吧。”他连忙躲到栅栏的后面,让这头凶猛的牛穿过牧场,跑向牛栏的后门。

不大一会儿,牛栏的门第三次打开了。当年轻人看到这头公牛的时候,脸上绽开了微笑。这头公牛不但体形短小,而且还非常瘦弱,这正是他想要抓的那头公牛!当公牛向他跑来的时候,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跃,正要抓住牛尾巴,但是——这头牛竟然没有尾巴!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机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千万别让机会从身边溜走。

  

日常杂谈62:谈“半径”

在人的活动半径中,若不借助于交通工具的话,仅凭两条腿,其实是很有限的。假设以居住地为中心点,以双腿能够胜任地走到的某个点,两腿之间的距离为半径,划一个圈,这就是你的大致活动范围。若是你每天坚持散步的半径乘以二的路程,就是你每天锻炼的量,作用:一是祛病强身,二是延年益寿。

特别是老年人。如果从70岁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分寒暑,风雨无阻。每天5点起床,天尚未明,开始步行。无论三伏,无论四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掌握好自己的活动半径,你就会长命百岁。

踏青远足,赏花问柳。一个人年事越高,其半径就越短,而半径越短,活动范围也愈小。自古有句古话:两条腿玩去,三条腿看家,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我已近七旬,所以,我要敬奉老伙计们,一定掌握好自己的半径,一定尽量延长自己的活动半径,这样你才能健康长寿!

  

日常杂谈63:谈“静坐”

我常常以为,宽衣阔袖的古人很清闲,喝茶听乐,看书写字,再走动走动,一出门就是一年数月,寻亲访友,游山玩水,一派安静平和的景象。而今置身快节奏的生活中,总是处于纷繁的琐事之中,很难清净下来,就如沈复所说:难得浮生半日闲。生活的忙碌与内心的安静,有时形成巨大的性情悬殊与心理压力。

安静是智者修行的禅房。我见过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几乎都是清一色地端坐或站立,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神态里透着一股得道的清明郎润。经历了人间众多的大喜大悲,苦难和挫折,使他们练就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静坐如禅,成了积聚生命的最佳姿势。

人在心理平静时,是自由的,能量是最大的。一个人无论是兴奋或是悲哀,情绪上的稍稍波动,都会带来能量的损失。

宁静就躲在我们身后,需要悉心寻找。假如你卧病在床,不能行走,躺着输液。房子里无人,药物的治疗会使你渐渐安静下来。你仰着头,看着天花板,什么也不想,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猛然间就会觉得,那一刻身心极度放松,体内神情气爽,这不就是所说的能量吗?生病,有时是一个人返归本真的生命世态。在病中,对于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质量有切肤之感,原来有许多杂念可以剔除。远离外界的浮云与蔽日,抛弃纷繁的意念和幻想。病房之中,没有恭维,没有明枪暗箭,那就放松地休息,安心地疗养,除了生理的病痛,还有心灵的创伤。病中的人,往往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找回真实的自我。

一个内心安静的人,能够感染别人。安静是一种风度,是仰首望月、低头看蚁、侧面浇花、躬身亲子的怡然境界。静坐的人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一尊佛。就像达摩面壁九年后,顿悟成了佛一样。或许,这就是宁静的所在。

  

日常杂谈64:谈“精神”

人在经受、领略痛苦的同时,也在经受和领略生命的存在。这是可以成为参透人生的一门哲学课。

在人生的低谷,生命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为一切虚浮的光环终于散去,剩下的是一种冷峻而赤裸的现实,一切都得靠你自己,那就是要靠精神的支撑。

低谷之时,生命不被注目,往往最接近于自然状态,但处于自然状态的生命又往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只是,生命的创造性源于生命的乐观与达观——乐观是幼稚,达观又何必,面对现实,才叫达观。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薄,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忍让,有时也是一种精神疗法。要知道,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时之利,但有时难以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到是有些人,凡事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宽容,能抛却私心杂念,不受外人干扰,做事持之以恒。他们即便遭到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因为心境平和,所以能处之泰然。这种人跑得不快,但能坚持到终点。

有的人,怕很少痛苦,也很少挫折,多的只是烦恼,因为烦恼缠身,故而精神委靡,其实不必。有些人是自寻烦恼,那就活该倒霉,只要你学会精神疗法,抛弃一切烦恼,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日常杂谈65:谈“上学”

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现在的孩子,没有孔夫子那样的福气,再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人们就会以为,准是个智障,要不就是生活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否则怎能“十有五”才“志于学”呢?

现在的孩子们“志于学”的年龄大大提前了,我们这里“八岁而志于学”,是“法定”的上学年龄,实际上,三岁上英语班,四岁上唐诗班,五岁上奥数班的,都有。我想,现在的孩子一准特羡慕孔老夫子,早生两千五百年,多好啊,多了好多玩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大人们说,小书包一背,就算上了夹板,上了套。现在的孩子“罗锅”特少,原因是书包特沉,天天压着,能出“罗锅”吗?现在的孩子早熟,一个个就跟小大人似的,说起话来爱用“标准答案”。偶尔有个撒欢的,有个性的,淘气的,人们还以为不正常,好多家长也为之发愁。

有人说,孔夫子为什么“十有五而志于学”?因为那会儿是先秦时期,可学的东西太少,孔老太爷倒是想让孔丘三岁上英语班,四岁上唐诗班,五岁上奥数班,没有哇;孔夫子“志于学”后,倒是想学学几何、代数、微积分什么的,没有哇;倒是想掌握点原子弹、氢弹、反导系统什么的,也没有哇。所以说,孔夫子那会儿,“十有五而志于学”就够了。现在的孩子,不行了,那么多的东西要往脑袋里装,“六岁而志于学”也嫌晚了,学龄前上这个班,那个班,原因无他,“时代发展”了。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人类肯定是越来越进步的,科学肯定是越来越发展的,生活肯定是越来越多元的,孩子们需要学的东西,肯定是越来越多的,那该怎么办呢?“志于学”的年龄还能再提前吗?学龄前的班还要办得更多吗?否则,又怎能适应将来的需要呢?

听说几个西方国家,人家那里的孩子没有我们这么紧张,书包也没有我们的重。去美国的一些人回来说,那里的孩子玩的时间比我们多,我们的孩子上了四年级,去美国玩他两年再上学,也跟得上。咱们的孩子早学、早熟,可咱们的科学(大多数领域)目前还没有人家发达。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或者说为什么结的果不如人家的多、不如人家的大呢?教育上可能有问题。

现在有人说是国学回归,也有人说是回归国学,反正是谈孔夫子的人比过去多了,读《论语》的人比过去多了,不知夫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对现代人能否有些启发?能否有些借鉴作用?建议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都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解放解放咱们的孩子,使他们更加愉快地生活,更加全面地发展。

  

日常杂谈66:谈“上下”

上与下不光只是方向的不同,方位的不同,它们还有地位和荣誉的区别。

上天堂,下地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个升天,一个下降。上是光荣的,下是耻辱的。人上人是成功的,令人羡慕。而下人一般是被使唤的,难免要受气。捧在手上当然金贵,摔到地上就会破碎。成绩上升是好事,下降就是坏事。上是阳,下是阴。上是炫耀,下是压抑。七上八下,是形容心情忐忑不安,举棋不定犹如猫爪抓心。

上和下不同于左和右。左手和右手是平等的兄弟。与上、下类似的还有高低,与左右类似的还有粗细,左右粗细不带感情,而上、下高低却包含评价褒贬。

上,绝大多数是好的。我所知道的只有三个不好:一个是上火,一个是上当,还有一个是上瘾。上火只是嘴唇起泡泡,上当则意味着要吃亏,上瘾恐怕很难戒除,否则就不叫上瘾了。

其实,上与下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如果失去了下,也就不存在上。上面是船,下面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面是叶,下面是根,叶的营养总是要靠根来输送。所以,在上面要知道下面的苦处,在下面要体谅上面的难处。

有机会要上,给台阶就要下。上去了,不要翻脸不认人,下来了不要埋怨伤身体。谁都会退出历史舞台,最好还是拿得起,放得下。一个人能上能下,能屈能伸,方为真英雄。上得官场,下得厨房,是一介好丈夫。

上经常被下恭维,不能昏头。下无辜被上批评,莫要灰心。分了上、下就要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下绞在一起,就是卡。卡住了,上不来下不得,难受。

国人有中庸哲学,即不做上,也不做下,就居中。中是大多数。不管你刮什么风,偏就是不倒。事实上,人类血脉传承,上有老,下有小,前有古人,后有来着,谁又不都是在中间呢?

  

日常杂谈67:谈“目标”

1993年,一个14岁的孩子在上海青年篮球队里打球。当时,球队里的队员都穿着帆布面的篮球鞋。有一次,他在观看一场国外球队的比赛时发现,那些国外的球员竟然都穿着皮制的篮球鞋。这种球鞋不但美观,而且穿着舒适。于是,这个孩子梦想,能穿上一双皮制的篮球鞋。

一天,当他把这个梦想告诉教练后,教练笑着说:“努力吧,孩子,如果你能进入国家青年队,你就能穿这样的鞋。”从这一刻起,这个孩子就把进入国家青年队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终于17岁的那年,他凭借自己超凡的球技,被选入国家青年队。穿上了梦想已久的皮制篮球鞋,他倍加珍惜。一位队友发现此事告诉他:“不用在意一双球鞋。如果你能进入国家队,这样的球鞋你想有多少就有多少!”这句极具诱惑力的话深深震撼着他。于是,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中国国家篮球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苦练,他真的穿上了国家队的队服。

2001年,亚洲篮球锦标赛上,他为中国国家队夺得冠军作出了贡献。2002626日,美国HBA,休斯顿火箭队选择了他。几年后,他成为中国篮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他就是众所周知的姚明。

  

日常杂谈68:谈“实在”

从前,评价某个人实在,就是称道这个人诚实厚道,善良本分,质朴中交。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实在”这个评价却变了味道。现在如果评价某个人为人很实在,言外之意就是挖苦这个人愚笨,心眼少,脑子不灵活,不会来事。在“实在”这个词含义的变化中,除了震撼,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当今社会评价体系的崩溃和道德观念的滑坡,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不正常现象的认可和心理趋同。这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其实,为人实在,是一种良好的为人处事方略,更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实在的人往往待人坦诚随和,心胸开阔坦荡,不太计较个人得失,不善与人争长论短,不纠缠于恩怨是非,与这种人交朋友可以不必设防,不用时刻担心被算计,有一种安全感。因此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得人心、合人意,而且也极易获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他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对于一些过于精明的人,大多数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想:这人太精,得小心点,因而倍加小心提防。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说到底,为人实在之人在人格和品德上的魅力给人一种强烈的信任感,而貌似很精明的人却往往使人对其人品抱有怀疑进而产生警惕,正所谓“人至察则无明”。

实在,也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真正的实在,诚实而不愚笨,朴素而不落后,平淡而不保守,随和而不无原则。如今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纷争复杂的人际关系,追逐名利的社会环境,这种情况下与一个实在的人交往就像是身处一个宁静的港湾,一座水碧沙洁的小岛,让疲惫的心灵在卸去重负之后来一个最彻底的放松。

为人实在是美好的,不管他人前展示其见识多么高深,但时间一长总会有浅薄之处被人发现;无论他处事多么技巧,日久之后其中笨拙之举难以隐藏,因为虚假的东西终归是短暂而易逝的。为人处事也是这样,你对别人实实在在,献出的是真诚和善良,你得到的回报就是疏远和警惕。

人生旅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如果把人比做一部电脑的话,那么为人实在就是支持机器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品德软件,这个软件一旦染上了病毒,终会有病毒爆发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及时给自己的心灵杀毒去污,这样我们的人生旅途才能走得更远,更扎实,更坚定。

  

日常杂谈69:谈“地方”

享誉世界的法国船王麦吉尔,是世界上拥有百亿美元的大富豪。谁想他在晚年的时候,却执意要回到他出生的小镇——贫穷的爱普斯小岛。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富豪,他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哪里都要比他的故乡舒适,但他初衷不改地选择了他童年时生活过的小地方来度过自己的余生。

世上许许多多的人,政治家、学者、名门豪客,包括我们普通人,不管这一生是悲壮,是显赫,是贫穷,是失落,在结束一生的奋斗生涯时,人们往往最想念的是那些深藏于心的小地方,而不是繁闹荣昌的大世界。如果有可能,人们要回去的地方,恰恰就是那些小地方,仿佛小地方才是我们人生终结的归途。

小地方,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温暖,亲切的小地方。人们对小地方的情感与眷恋,往往胜过了那些繁荣昌盛的大地方。

人生一世,大多数人是从小地方跑到大地方的。在大地方闯荡,成名,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人们原本是一心要在大地方成就的。可是老了,或历尽磨难时,不知不觉中,人们向往、眷恋的却是那些久远的小地方。

回到小地方去,成了许多人的内心安慰、情感归宿。正像当初向往着大地方,一定要到大地方去一样。更像水中的鲑鱼,自小拼命地游向波浪滔天的大海,老了却又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回来。

尤其那些经历风雨与沉浮的人,想念的不一定是荣华富贵,而是曾经生活过的小地方。小地方也许很遥远,也许非常模糊,但是人的一生中,却是一个不能不有的遥远归宿。

小地方也许是一座小城,也许是一个小镇,也许是一座村庄。也许都不是,而是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或是我们人生的某个片段,但一定是珍藏着我们情感的地方,是我们自我独处的一块秘密心田。

做为人,总是向往着大地方的,一切的愿望也都系在了大地方,正是如此,反而让我们感到人生虚无缥缈及对高不可攀的恐惧。因此,只有让心灵不断地回到小地方,才能变得坦诚、善良、放松和自然;只有回到小地方,才能平静地自省和由衷地忏悔,才能客观地回味自己的一生。

  

日常杂谈70:谈“静默”

有一个木匠在工作的时候,不慎将手表掉落在满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面抱怨自己倒霉,一面拨开地上的木屑,想找出他那心爱的手表。许多人也提着灯,与他一起找手表,可是找了半天,仍然一无所获。等这些人去吃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悄悄地进屋,没一会工夫,他居然找到了手表,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问孩子:“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孩回答:“我只是静静地趴在地上,一会我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我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在慌乱中寻找出路,往往会迷失方向,不如保持静默,拭去心灵的浮躁,出路往往就在你面前。人生不能总是忙碌,还需要一分宁静。

古人的《养生论》对“心静”有其独到之见解:“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在静中思考,要想一些在工作中想不通,解决不好的问题。一个不会很好地静思和总结的人,很难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百动不如一静,百言不如一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的欲望是层出不穷且无止境的。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人生的远航,有时不是帆在动,而是心在动。生命之舟是难以承载太多的功名利禄和浮华虚荣的。要知道人生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方能轻装上阵,才能做到宁静而致远。

荣辱不惊,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意境既是方法,也是心态。现实工作中,一旦遇到较大的困难,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应该“冷静”处理,模仿一下那个找手表的小孩。

性格就是命运。好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好的性格怎么来,无非就是要先静下来,学会静默,然后变成习惯,再演变成性格,这就是你的成功之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