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35
庄子三只鸟,人生的三种境界
【附】
点击可参考阅读:《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种境界》
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折腾别人;学着简单生活,不会因为名利折腾自己;学着顺其自然,不要因为执念而折磨自己。这样的人,内心丰饶富足,惬意安宁,自得其乐。
1.第一只鸟:海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
一只很大的海鸟,从海上来到鲁国。鲁国的君臣都很高兴,用隆重的音乐,盛大的宴会,来款待这只远道而来的鸟儿。宴会上有猪有羊,舞女伴舞,琴师弹琴,让人眼花缭乱。结果这只鸟很快就死了。它没见过这种场面,不吃不喝,几日后就死在了鲁国。
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搞成这样呢?庄子说:因为不把鸟当鸟。鸟儿应该吃虫子、吃鱼,活在大海或者森林。达官贵人喜欢的玩意他不喜欢,它喜欢的玩意,达官贵人们也不喜欢。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父母子女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2.第二只鸟:凤凰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鶵”古同“雏”),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在是无聊。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3.第三只鸟: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鹏鸟,遨游千里。但是就是这样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庄子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便在于此,只要“有待”,便不能自由。依靠的东西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发不得自由。
这只大鹏鸟在后世被李白当做自由的图腾,而实际上,在庄子眼里,大鹏还远远没有自由。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非奴隶。控制自己的物欲,学会享受精神的富足。就是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灵魂的自得其乐。
当然要想真正求得自由,人还需要放弃“我执”。人所有的痛苦,无非是因为有“我”。我所求,我所爱,才有我所恨,我所怖。
庄子在《逍遥游》的最后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舍掉自我的执念,尊重天道,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自由。
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陈保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陈保亚 周志恩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跟同学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今年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北大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们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们的父母亲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长。国人对北大人有一种理想的期待,他们希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北大精神。这是一种北大效应。你们已经被站立在一个特殊的平台,你们不得不有所表现,于是你们有了担当。你做好了,人们会说北大人就是不一样;你做不好,人们会说北大人不过如此;你做错了,人们沿着你人肉搜索到北大。那你说,我宁愿做一个不用担当的普通人,在母语写作中,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你做不到。北大人的北大精神正在被期待。
什么是北大精神?自由、包容、民主、科学、独立、爱国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是对理性的认同。
这里的理性是针对愚昧而言。理性让我们看清真伪,发现真理,不受蒙蔽。
理性可以分为智性与悟性。智性更多地偏重逻辑分析,印欧人更擅长智性,他们提出了公理系统,率先建立了科学。悟性更多地偏重整体领悟,汉人更擅长悟性,把诗歌意境理论推向极致。早期的理性主义把悟性排斥在理性之外,让理性失去了洞察和领悟的力量。我们中文系的语言文学研究是一种极高的理性活动,包含了智性和悟性。
五四运动以来,科技已经高度发展,微信支付等现代手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这些高科技多数是来自向国外学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理性活动。我们的理性还相当缺失。当前我们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固然让人担忧,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产生不良风气的土壤,这就是理性缺失的土壤。
现代阿Q精神正在这块土壤上蔓延。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给了我一个名片,上面写着:某某研究所副所长(相当于正厅级)。
如果当年《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教授还在,这无异于让他在名片上写上: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正处级)。
前一段时间网传一篇论文,作者论证说安阳师范学院已经超过了哈佛大学,因为安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地盘、专业人数、学生人数、精神面貌等多个指标都超过了哈佛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已经澄清,不是他们学生的硕士论文。其实安陽现象广泛存在,我身边就有人喜欢拿我们的GDP居世界第二来说事儿。好像我们已经远远超了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准备拿下美国。我们用十多亿人的GDP去比美国三亿多人的GDP,有理性吗?我们算过人均GDP是多少吗?有人最近统计说,我国SCI国际索引论文发表量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去计算真正代表人类智慧的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我们不愿意去计算,于是有些人开始在别的国家摆阔,随地吐痰,跳广场舞。这几十年来,我们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我们的理性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我们在很多方面甚至非常愚昧无知。
我们常常埋怨大环境,其实环境也是人营造的。由于理性缺失,我们建立了各种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根据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爱因斯坦不配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因为他的相对论发表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屠呦呦也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因为她的发表太少,也没有留学背景。由于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学术不再是分享创新和发现的乐趣,不再是写出有利于人类的传世之作,而是疲于发表、检查、评估和晋升,奔走于各种社会活动以获得一大堆头衔。最让人担忧的是,有很多人真正相信这些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存在这种高层次的愚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低估了这种愚昧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忽悠和被忽悠、欺骗和被欺骗,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因为存在理性缺失的土壤。
同学们,你们将要到这样的土壤上去耕耘。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遵守好些游戏规则,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规则并没有理性基础,条件成熟必须改变。来自理性的正能量不是赞扬和歌颂,而是担心和忧患。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我们才不至于迷茫,不至于被忽悠,不至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知道去担当什么。
理性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从政从商也好,做研究做实业也好,如果没有境界,跟动物的生存方式没有区别,甚至不如动物。朱德熙先生是北大最具理性的学者之一,他曾说,做学术要有一点童心,要有味道。这就是学者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境界。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能够诗意地栖居。
我曾经在不同的大学学习和工作过,我更喜欢北京大学,更喜欢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不是因为北大平台更高,也不是因为这里净土更多,而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理性碰撞。在你们听课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质疑和困惑,在你们瞬间的微笑中我猜到你们原谅了我非理性的疏漏。课后你们拦截我提问,不让我吃饭,钻牛角尖,我看到了你们终极追问的精神,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
你们要离开了,我有几分难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并不平等,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并不平等一样。在理性缺失的文革时期,有子女告发父母,但父母很少告发子女;也有学生揭发老师,但老师很少揭发学生。因为有了老师对学生的这份不平等情谊,当你们有这样那样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我会调出你们的相片和学习记录,回想课堂上的你们。今天,你们带着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要离开了,我会思念你们,如果你们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也包含着对理性的认同和坚守,或许对我的思念之情有一丝安慰。
同学们,我们还会见面的!希望你们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解读】
北大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贴出陈保亚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之后,短短几天时间,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读者留言无数,精选留言后面的点赞都有上百个,个别留言甚至获得500以上的点赞。留言者中有不少陈老师的学生家长,包括作为家长的大学同行,有陈老师很多曾经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北大崇拜、礼赞的普通读者。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三条鱼的故事,看哭无数人
【写在前面】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一直相信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守护自己的天使,他们有的化作亲人陪伴在我们身边,有的化作朋友带给我们欢笑,有的化作爱人给我们最真挚的爱,让我们这群孤独的鱼对世间有了牵挂。有空给孩子们讲讲三条鱼的故事吧。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
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第三条是鲑鱼。
每年产卵季节,鲑鱼都要千方百计地从海洋洄游到位于陆地上的出生地——那条陆地上的河流。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
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
——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给渐渐老去的自己的一封信
01.亲爱的自己,现在的你经历过这样那样的苦,慢慢地也该明白了,自己也老了,身体不比当年,该学会好好地爱自己,保养自己。偶尔给自己放个假,出去走走,别让自己太累了。
02.亲爱的自己,你有没有发现,年龄越大,离开的亲人就越多。生命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努力地活着,善待家人、亲戚和朋友!
03.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不知不觉已到了中老年。回头看看,世间沧桑,人情冷暖。现实告诉我们,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太依赖别人,只有输的份;靠自己,才更有可能赢。生活的苦,自己尝;自己的眼泪,自己擦;自己的痛苦,自己扛;委屈的时候,自己安慰自己。
04.镜子脏的时候,你不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脸脏了;别人随口一说的不中听的话,为什么要觉得是自己的不是呢?亲爱的自己,人活着心态很重要,别人的嘴由他去。要知道你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人人都喜欢你呢?
05.亲爱的自己,你已不再年轻,肩上的担子比谁都重。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你有什么事,谁来替你分担?无论多忙,都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身体好,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钱是挣不完的,多就多花点,少就少花点。活着,开心最重要!
06.不要因为年纪大,身体衰老,就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就算在家带孙子,做家务,也是对家庭的一种付出。别太自卑,也别太逞强。你不再是曾经的少年,要注意保养。天气变了,要为自己添衣服;困了,就早点去休息;累了,就多放松放松。
07.人活在世,不需要急也不要太硬。学会柔软,学会不动声色。在安静中,才能显示人品的高贵,享受世界的美好。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看透了一切,但是你要知道,你永远也猜透不了人心。
社会残酷,世事繁杂,总有你想象不到的事物存在。学会谦虚,活到老学到老。人这一辈子,看不完,想不完,唯有淡然。谦虚是美德,装糊涂是智慧。学会放下和后退。放下就是自在,后退一步海阔天空。
08.人之所以烦恼太多,就是执着的太多,想要的太多。欲望只会摧毁你本来平稳的步伐,让你失去最初的自己。时不可追,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失去了,只要曾经拥有过就好了。走累了就停下来歇歇,走不下去了也别硬撑,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只要人活着就有机会。
09.人生在世,什么也买不来健康和快乐。看淡一切,看开一切。淡到极致就是绝美,看开了就是新的世界。别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只遵从内心的想法,快乐一天是一天,人最终的归宿还是自己,孰轻孰重,冷暖自知。不因老去而忧伤,不因得失而惆怅。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糊涂时读书。做好最简单的事情,你就学会了真正去生活。
10.亲爱的自己,不要害怕磨难,也别害怕孤单。人生本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修炼,你终究会和最好的自己相遇,也会获得最好的温暖和幸福。
惜福的人才能获得快乐,心中有爱的人才会被爱,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被世界温柔以待。认真生活,静悄悄绽放。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
11.我们纠结了大半辈子,烦闷了大半辈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一直腾不出时间来爱自己,空不出双手来拥抱自己。以后的日子不多了,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太珍贵了,所以呀,你要好好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开开心心过好你的余生。
亲爱的朋友,无论生活带给你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前进的道路是一帆风顺还是曲折坎坷,都要好好生活,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方能对得起生命的每一刻!
严介和:高层看胸怀、中层看德行、基层看才能
如果把企业比作运动场,那基层就是运动员,中层就是教练员,高层就是裁判员。
基层只做事不做人,中层既要做事情又要做人,高层不做事只做人。
对于考核基层运动员,金牌就是目标,没资格指手画脚,多做少说,目标就是金牌,把事情做好,达到目标,这就是标准,其他的别谈。
一切用数据说话,把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把不好的事情也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是优秀的基层,这样才能谈做人。
对于考核中层员工,就是教练员,教练员既要做事又要做人。因为好的教练员是拿过金牌的运动员,有传承,也有经验的创新。
这样的教练员,必须既做事又做人,也就是说,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带好团队。做人做事相结合,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无私也有畏。这样,才是合格的中层。
而对于考核高层,就是裁判员,裁判员就是只管人不管事。因为高层只负责用好人,该管则管,不该管千万不要管。给下面的人多留点空间,允许犯错,这样才能使下属迅速成长。
才能、德行、胸怀,这就是检验基层、中层、高层的用人标准。
才能和胸怀大家都能理解,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中间的德行,什么是德?即品格;什么是行?即性格。一流的人:品格为方刚毅,做人如山,以不变应万变,性格为柔韧圆通,做事如水,以万变应不变。这就是德行。
1、用人理念
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奉献,讲道德更讲风格。
在用人方面,没有这样正确的用人理念,招来人也是白招。到最后,为了壮大实力而盲目扩充人数,越招越大,只会成为泡泡糖,一戳就破了。
一般的企业在用人理念方面,讲的就是文凭、职称、阅历、资历、道德。但企业不是政界,不是学界,更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在用人方面,更应该考虑的是水平、称职、能力、奉献、风格。
2、用人心态
说到心态,不只是对下属,而是作为企业来说,面对所有人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心态。
企业不是政府,不是做学术研究,更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在企业里的任何一个人,面对的人群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部下,第二是领导,第三是客户。
很多人说“您是我的上帝”,说客户是上帝,客户是衣食父母,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声音。随着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企业家的内心深处,是否反思过,真正第一的上帝到底是谁?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赏识的部下。
我一直提携厚侍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真正想把人用好,就是把你想用的人当上帝,要说出来,更要做出来。
想要培养下属,先给下属做好下属,想要锻炼秘书,先给秘书当好秘书,想要有称职的部下,先给部下当好部下,想要下属做好服务,先给下属做好服务。不要摆谱,可以讲资格老,但绝对不能讲老资格。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部下,都须从思想到行为都表露出这么一个心态:“我能为您做点什么?我还能为您做点什么?您能让我为您做点什么?”这样的心态,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举个例子,和团队一起吃饭,会有下属给你敬酒,而作为领导的你,能不能先给下属敬酒?能不能用实际行动为团队服务一次?
第二上帝就是尊敬的领导,领导咋说我咋办,用脚踏实地去落实领导的壮志凌云。领导发话,我们就必须把好的事情做得更好,麻烦的事情也做得尽善尽美。
具体落地怎么做?定标准一丝不苟,树品牌十全十美,做项目百璧无瑕,抢进度千方百计,保安全万无一失。
第三上帝是忠实的客户。
作为决策层,外树一面醒目旗帜,内敛一支精英团队,做到最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做到大精强优或专特精美,把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和第二上帝(尊敬的领导)服务好,第三上帝(忠实的客户)就自然有了。
需要说明的是,客户虽然排在第三,但同样是上帝。
3、用人方法
用人疑,疑人用;
理性疑,感性用;
公开疑,透明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短缺经济的年代,但在今天是行不通的。在用人方法上,你要记住,只要是人物,都是有争议的,只要是人才,都是个性的。
很多国家历届选举时,最后选出的总统,票数都不会过半,这说明领袖也会有争议,企业用人也应如此。
只有企业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4、用人技巧
善于发现,倾情呵护;
从容包容,慷慨使用。
首先发现能人的长处,然后呵护他们的观念,包容他们的个性,最后大胆给权,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舞台。
这样的人才不仅能留住,更能把企业当家,把事情当事业做;这样的人才到最后,就能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职。
5、用人风尚
六分人才,八分使用,十分待遇。
6、用人胸怀
多赏识,少谴责;
用其长,容其短;
刀子嘴,豆腐心。
让心情变好的六个习惯
一、不解释
许多时刻,我们总喜欢去解释自己。
其实,怕被误解,被怀疑,被孤立,是人之常情。
但你总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你的为人。也不是所有事,都要向他人说清楚。
有一句话说:“对不相信你的人,你磨破嘴皮子都没用,对相信你的人,即便不开口也懂你的全部。”
有时,越澄清,只会把事实越描越黑。有时,越辩驳,越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和隔阂。
与其渴望立马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
不如学会放下纠结,放下不甘,时间自会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
二、不在意
犹太人曾有一句俗语:“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自己而活。”
在生活中,有太多人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也总是害怕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小到买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大到择业,结婚和生子,都会受到他人的干扰,或拿别人的标准来做参照。
其实,生活是你自己在过。
苦不苦,没人替你感同身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日子该怎么过,最重要问自己的心意,人生怎么选,关键要让你自己满意。
喜欢什么样子的日子,就过怎样的一生。
三、不强融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生活。
但许多时刻,我们总是为了合群,为了取悦,甚至为了其他目的,试图硬挤到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去。
有一句话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性格不同的人,无论怎么凑合,都走不到一块。三观不同的人,无论怎么沟通,都是南辕北辙。
层次不同的人,无论如何费力,都很难长久地相处下去。
强融的圈子,不仅让自己活得累,也让别人感到尴尬。
还不如学会在懂你的人群里散步,自在地去做你自己。
四、不强求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许多,让你难以忘掉的人,让你割舍不下的情谊,也让你放不下的回忆。
其实,人跟人的缘分,实在无法强求。
想走的人,无论你再怎么挽留,都会离开你。肯留下来的人,即便时过境迁,也始终会陪在你身边。
遇见时,好好去珍惜彼此,离开了,也不必纠缠不放。
只有挥别错的,才能跟对的相遇。也只有放下错的,才能更好的重新开始。
你总要知道,能解脱自己的,永远不是离你而去的人,而是不再强求的你自己。
五、不讨好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活得很累。
说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做一件无足轻重的事,乃至做出一个微小的选择和决定,都总喜欢去看他人脸色。
我们总怕伤到别人,任何需要小心翼翼维系的关系,都很难长久下去。
我们也总怕得罪他人,任何需要费力讨好的关系,更是少了真心和真意。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一句话:“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好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真正在乎你的人,不需要你讨好。讨好来的,也不会被珍惜。
与其每天去察言观色,去看别人的心情,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不如学会善待自己。
六、不生气
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一些烦心的人和事。
其实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
没必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去生气,也没必要为了小事动怒,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句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费尽心机,自寻烦恼。”
与其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如学会放下和释怀。
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尽量让自己快乐。
如果你的眼睛里,充满着了泪水和愤怒,就无法抬头看到星空,也无法感受到周遭的美好。
诸葛亮诫子书是写给谁的
来源:北京晚报
这是一本从书信角度重新解读三国历史的小书。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汉末三国乱世满打满算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可谓非常短暂,但遗存下来的书信、书笺、表章就有数百篇之多。然而,它们散布在史料文献之中,有的残缺不全,有的作者存疑,有的还带着明显改动过的痕迹。好在编纂《文选》的南梁萧统、编纂《艺文类聚》的唐欧阳询等、编纂《太平御览》的北宋李昉等在整理这些文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又有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集大成之。
篇幅所限,本书收录的四十多封书信,不可能呈现三国书信的全貌,只是以书信为切入点,将它们背后尘封的历史往事徐徐展开。
三国诫子书中,影响力和传播力最大的,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封书信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首见于唐朝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二十三卷,题作《诫子》,互见于宋朝《太平御览》四百五十九卷,仅将“慆慢”改为“淫慢”。一般认为是诸葛亮所作,写给他的独子诸葛瞻。
诸葛瞻生于蜀汉建兴五年,其年诸葛亮已经四十七岁,中年得子,自然是爱若至宝。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曾写信给东吴的兄长诸葛瑾,提及年仅八岁的诸葛瞻,仍然不掩喜爱之情:“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而不久后,诸葛亮就病逝于军旅之中,因此许多论者认为,这封《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幼子诸葛瞻的,其目的就是在于教导儿子立志笃学,成为一名才德兼备的君子。
《诫子书》仅有寥寥八十六字,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追求“静”与专注,切忌怠惰险躁。书信开篇就是一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认为“静”可以休养身性,“俭”可以培养品德。这和诸葛亮自己的为人为学是一致的。当初诸葛亮躬耕于草庐之时,手不释卷,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气,不急于入仕,不受乱世滔滔的干扰,直至27岁受刘备三顾之邀出山辅佐。这期间他一直保持了一种“静”的境界,这也使得他能够潜心治学,冷眼旁观,将天下大势运于掌中,厚积而薄发,成为一代名相。而此后,从布衣之身到位极人臣,诸葛亮在个人生活上始终保持简朴的作风,以至于“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品德操守几乎无可指摘。正如曹植所说“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诸葛亮首先以身作则,继而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儿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是一大金句,这其实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进一步阐述,“淡泊”与“俭”对应,“宁静”是“静”的细化,再次强调了学习贵在专心致志,为人贵在淡泊名利。这是诸葛亮经数十年修得的治学境界和道德境界,也希望将此作为家风传递下去。但诸葛亮不会想到,这两句名言在后世的影响力有如此之深远,以至于成为中国人自我勉励的第一格言,并且几乎成为追逐风雅之士题字相赠的“标配”,被悬挂于众多客厅与书房墙壁上。
多年前,我曾将一位朋友书写的书法作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送给一位美国友人,考虑到他一定会问及这幅书法的含义,我便检索了一下这句名言的英文翻译。在检索过程中,我却意外发现了它与英文的一句励志名言“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产生了奇妙的暗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政府为了鼓舞民众士气,在海报中撰 写 了“Keep Calm and Carry On”这句话。后来这张海报被许多商家印刷发行,成为颇为流行的装饰主题。这种跨越时代与文化的巧合,正说明了人类某种共通的境界追求。
在《诫子书》的后半段,诸葛亮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教育儿子戒急戒躁,珍惜韶华,发愤图强。书信最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与汉乐府《长歌行》中那句著名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遥相呼应。诸葛亮因为长期统军在外,无法在儿子身边亲身教导,因此他最为担心的就是儿子将大好年华荒废,虚度光阴,到老了一事无成,悔之莫及。
如果这封《诫子书》的确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那么诸葛亮泉下有知,或许会有些失望。因为诸葛瞻在诸葛亮死后,一直生活在较为舒适的蜀汉大后方,凭借着自己特殊身份娶了公主、授骑都尉,官爵累迁,直至担任了卫将军、平尚书事,但是他才能平平,毫无战阵经验,且与主张北伐的大将军姜维矛盾重重。史载诸葛瞻“美声溢誉,有过其实”。炎兴元年(263),诸葛瞻在涪县抵御魏将邓艾,不听黄崇的正确建议,致使用兵失策,让邓艾长驱直入,最终与儿子战死绵竹。尽管诸葛瞻以身殉国,忠义可嘉,但他平庸的一生,的确有负人们对诸葛亮之子的期许。
不过,《诫子书》写给的对象还有另一种可能。在《太平御览》四百九十七卷,另载有一篇诸葛亮的《诫子书》(习惯称《又诫子书》),其中写道: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篇家信对儿子的训诫就更为细致了,细致到了喝酒这件事情上。信中说,设宴饮酒应当合乎礼节,适度而至,尽到了礼节就应当退席停饮,以达到和谐的境界。若是主人兴致正高,宾客也还有兴余,就可以饮酒至醉,但绝不能喝到昏乱失礼的地步。
然而,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八岁,按常理来说,诸葛亮不会对这样年纪的孩子叮嘱饮酒的礼仪。因此,另一种观点认为,《诫子书》《又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一位成年儿子的书信,即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
诸葛乔本是诸葛瑾的次子,他与兄长诸葛恪年纪轻轻就在东吴名噪一时,时人评论他“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诸葛亮起初无子,便向诸葛瑾请求将诸葛乔过继为自己的嫡子。诸葛乔后来随诸葛亮驻屯汉中,参赞军务,并负责在山谷之中督运粮草。可惜的是,诸葛乔于建兴六年去世,年仅二十五岁。诸葛亮视养子如同亲子,倾心栽培。诸葛乔的早逝,想必也是他的心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