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34
原来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是长大后才读懂的人生
还记得当年语文书里学过的课文吗?
那个在语文课上懵懂的少年,
也终于在长大成人之后,
读懂了文中的人生。
壹
朱自清《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年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朱自清的这声叹息是多么的沉重。更不会明白,讲台上那个长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师读到这里的时候为何双眼通红,热泪盈眶。
我相信最初的我们,都曾自信满满地许下过“孝”的誓言,以为来日方长,我们可以从容尽孝。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描述的,他后来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他以为一别后很快能见到父亲,却不知整整过去两年,还是不得见。那种怅然伤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子欲孝亲尚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贰
鲁迅《社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读过《社戏》的人都知道: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后来,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有样东西,你会永远记住它的好。那就是,童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们学会了口是心非,学会了世故圆滑,学会了装腔作势,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纯真,没有了真正的快乐。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曾经说过: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的声音。
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我们不顾心灵桎梏,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
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我们该把自己找回来了。
人到中年以后,你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喜欢怀旧。可我们真正怀恋的也许并非旧时光,而是曾经那个真诚美好的自己。我们注定留不住童年,但是比失去童年更可怕的,是我们丢掉了童心。
叁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有人说,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的确,经历的越多,你越发明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出身,比如机遇,比如天分。就连王安石这样才华盖世、位极人臣之辈,都无法完成梦想的蓝图,更别说这个世界平凡的大多数了。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自嘲道:“我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不出意外,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将平平无奇,甚至有的人还没有走完人生历程,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既然如此,那么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通往梦想的路很长,拼命前行,就算无法到达终点,也总能离梦想更近一步。有时候努力看似没有多大效果,但它确实如水滴石穿般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拼尽全力,无论成功或是失败,你才不会等到人生而立,去埋怨曾经那个“本可以”的自己。
肆
鲁迅《少年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却在见面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对于那个带着银项圈,月下刺猹的勇猛少年,为何最后会变成呆板木讷小心翼翼的中年人,我们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心生厌恶。后来才发现,自以为是“迅哥儿”的我们,都活成了闰土。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少年时期自我认知的骄傲。那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只要想做,便没有做不到。可真正的长大,是从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
就像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以后仍然热爱生活。”
中年闰土养着八口人,靠着种地,靠着地主家的照顾才能堪堪生存。他难道不希望回到那个和迅哥儿漫山遍野奔跑的青葱岁月吗?只是成年人肩上的担子太重,他不敢对迅哥儿有任何的不尊敬,害怕自己的错误会带来一家人的痛苦。这是不是像极了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职场上谨小慎微的中年人?
生活磨平了棱角,让我们变成了当年自己最讨厌的人。但是,我们却也从没有放弃属于自己的责任。
人到中年,踩着钢丝,我们也许再也无法像少年人那样翩然起舞,可生活的每一步都变得坚实而可靠。
伍
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曾有记者追问史铁生:“为什么写作?”史铁生回答道:“为了活着。”这是他那位历尽磨难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给他的人生写下的注脚。
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精疲力尽。如果年少的时候有人对我说这句话,我一定不屑一顾。直到我看到台风天里,那个用生命守护汽车的货车司机;看过那些暴雨中,为了一单外卖,奋力狂奔的快递员;看过那位蹲在雪地里接活,一边泣不成声,一边吞咽着食物的父亲……
我终于相信: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苦过生活。能够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二十一岁瘫痪,四十八岁开始靠肾透析维系生命,在苦难的生活中史铁生足足支撑了59年,用一支笔点亮了短暂又璀璨的人生。
很喜欢崔健歌曲里的一段歌词:“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是啊,生活就像那坚硬的石头,即便无比艰难,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和前进的方向。
陆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时候我们总是满嘴牢骚,走的路远了会喊累,不小心摔了一跤会流泪,不开心了会憋着小嘴在父母那里寻求安慰……而长大之后,你压根不敢再花时间来喊疼,因为每天生活都在告诉你:别抱怨,没有人会对你感同身受。
千万不要把自己活得像落难者,急着告诉所有人你的不幸。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酸甜苦辣要自己尝,漫漫人生要自己过,你所经历的在别人眼里都是故事。
一个人的成熟,就是一个把情绪调成静音的过程。你要努力强大起来,然后独当一面。正如莱蒙托夫的那首小诗《一只孤独的船》: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年少不知文中意,
再读已是文中人。
时光,不再是少年锦时。
我们,也不再懵懂无知。
这11个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身为现代人,欲望不少,诱惑很多,稍不留心,要么功亏一篑,要么一事无成。如果可以,请你努力养成这11个习惯。
1. 不带手机上床
手机对我们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如果带着手机上床,往往会将正常的睡觉时间推迟。
另外,坐在床上玩手机对眼睛和颈椎的伤害都很大。
睡觉前远离手机,上床后可以看会儿书,按时睡觉,保证足够的睡眠。
2. 要吃早餐
一定要吃早餐,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毕竟,早上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有一晚没有进食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补充,很容易把身体拖垮。
一天之计在于晨,吃一顿保质保量的早餐,给自己的身体充满电。
3. 凡事提前10分钟
做任何事,最好都给自己留点余地。
凡事提前10分钟,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不会让自己总是处在一种非常急迫的状态。
提前10分钟起床,提前10分钟出门……你会发现,一整天都变得从容很多。
4. 事分轻重缓急
每天开始工作前,不要急急忙忙抓到什么做什么。先静下心来理一理思路,将事情分个轻重缓急,先做紧急的、重要的,再做不急的、次要的。
当日事当日毕。这样既能保证工作高效,又能合理利用时间。
5. 学会拒绝
有一句经典台词:你每次找我帮忙我都欣然接受,如果有一次我不能帮你,你就会对我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厌恶感。我才不要自讨苦吃。
适时学会拒绝,不要让被帮助的人对你产生依赖感。
6. 学会换位思考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开口求人。
开口前要试着互换位置,问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求助,是帮还是不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自己再想其它办法吧。
很多事情都同理,设身处地地多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处事方式真的很重要。
7. 耐心听别人讲话
首先,耐心听别人讲话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貌。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我们有心,总能从别人的言行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耐心听别人讲话,也是吸收智慧的一个重要途径。
8. 坚持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要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
不管去健身房还是在小区楼下跑跑步、在房间里跳跳操,都可以;另外,上下班骑车或步行也是不错的选择。
9. 学会理财
见过很多赚得不少但依然月光的人,大家似乎都有一个通病,自己都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每一分钱都花得很随性,完全没有理财的观念。有句话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理财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会理财才能积攒财富。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应急。
10. 远离抱怨,反省自己
遇到问题,不要忙着抱怨。抱怨换不来成功,只会伤害感情。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问自己还有什么做得不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大家都能有这样的觉悟,那么离下一次成功也就不远了。
11. 控制情绪,做一个温柔的人
人都有脾气,都有任性的时候,但要学会自己排解情绪,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坏脾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当你越是变得成熟、温柔,你就越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善意。
读书——灵魂的缘分
文 / 江富军
【导读】
缘分有必然性,而这必然中也有偶然性。缘分让人坚守,缘分又让人随波逐流;缘分让人消极,却又让人积极。一切随缘,缘分解释一切又什么都没解释。
我们常常把读书比作聊天,与朋友聊天,与名家聊天,与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聊天。此时我主动地打开一本本书,被一篇篇文章吸引,心灵共鸣,击节叫好,我感觉我们有缘分。有些书时常被捧起,反复阅读,我们将这些书称为床头书,床头书是前世修来的良缘。
有时走进图书馆,面对书海书山,感叹自己时间有限,只能与之擦肩而过,有缘无分。有时贪得起来,罗列中西经典书单,奈何终是志大才疏,梦深缘浅。于是就像有些家长一样,以自己年轻时没好好读书来教训孩子,命令孩子充满乐趣、心无旁骛地面对做不完的试题。我也有“己所不达,达于孩子”的热情,希望孩子们手捧长卷,爱不释手。十多年来坚持阅读推广的动力,大都来自于这种好为人师的习性。
这些年我碰到几件事,应当提一提。
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爸爸不让我参加读书会了,因为这次考试成绩差,他不让我看闲书了。这个学生最爱看历史哲学方面的名著,嘴边经常挂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名字。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你们学校怎么把这书奖给孩子,里面有不健康的内容。我看了一下,是《三言》《二拍》。我说:这是中国古典名著。
某校请到一位作家来做讲座,先发下该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们阅读,结果被理科老师收走了,理由是在校不得看课外书。我想她的理由該是校内即课内。
总之,课外阅读不是浪费时间,就是让精神不健康,尤其到中学后,要收心,要切断灵魂的外缘,关上校门,关上心灵的大门,与世界绝缘,要将思考集中到课内书本、作业、考试卷上,将眼睛盯着分数。命令你,与分数结缘。
有时我感到困惑,缘分能强求吗?
缘分有必然性,而这必然中也有偶然性。缘分让人坚守,缘分又让人随波逐流;缘分让人消极,却又让人积极。一切随缘,缘分解释一切又什么都没解释。缘分究竟是什么?我解释不了,而解释不了才相信的才叫缘分。
缘分好像是个伪命题,而又真实存在。
缘分能让人的视野深入到一个神秘的天地,让人坚守与放弃都轻松,因而大家都喜欢。依我看来,缘分没有解决问题,可能只是放下问题,搁置争论。
鼓励读书的说,你就读吧;鼓励刷题的说,你就刷吧。
如此嘲笑缘分后,我们再用缘分解释读书,这样心里踏实些。而在缘分解释一切的前提下,嘲笑缘分也成了船里拉船一样愚蠢。
缘分经得起嘲笑。
缘分追溯因,叫因缘,却常常因果倒置,在事情的结果处发现缘分。
十二年寒窗苦读,青灯孤影,终于考上北大,于是说自己与北大前世有缘;几十年追求,成为作家、科学家,于是说自己与创作或科研有缘;终于办成了一个大企业,就是自己与企业有缘。追求了十年二十年,回头看自己,总结人生,用万能的缘分来表达,这时候,缘分代表入世的深度、感情的浓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庆功会上,总要说说开始的机缘。时代的弄潮儿们自豪地说,风云际会,好像他们早就知道历史规律似的。
年轻时我一直不相信缘分,也许是为防止颓废、松垮。现在我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认为人们都生活在缘分中。问题是我走到反面了也是一笔糊涂账,人云亦云:命里无,莫强求;命里有,天助我。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世界的好奇、迷茫、探索,或许这是我们与世界的缘分。
从好处上讲,叫童心未泯,或叫不知老之将至。比如我买书时,就像周国平说的,见了书还要买,明知看不完还要买好多书,好像自己还要活很久似的。我自己用阅读探索世界。阅读,永远地好奇,永恒地探索。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阅读也是出于自己真心喜欢,好为人师也是没有私心的。
从阅读上讲,是我们打开书看才有这个缘分的,是我到书店、图书馆,或在网上看书,或经人推荐才有与这位作家相遇的缘分,我是主动者。我开始读书,好像我在某个遥远的地方遇到了仙人,指点我,让我恍然大悟。却又好像仙人忽然间找上我,用他的理论或感情撞击着我原来的思考。由此我感悟到,缘分是互动的,读书是灵魂的互动。
读书、缘分、灵魂,三个词语都指向一片神秘的天地,探索的天地。
生活的本质就是探索。
说到底,人生就是在与环境对象互动中完成生命与探索的历程,朋友、敌手都是互动对象,自然环境也是我们的互动对象。一个巴掌拍不响,顺缘逆缘都是缘。阅读就是主体需要与他人经验之间交流,包括肯定与否定、认可与批判。经典阅读就是深层次的交流,碎片阅读就是粗浅的交流。不爱阅读就是灵魂拒绝交流互动,是绝缘;课外阅读就是自主选择的广泛交流,是广结善缘。交流是一种存在方式或生活方式,能交流是有缘,阅读是良缘,多少名家回忆少年生活,都会回忆起自己人生道路上促成精神发育成长的一本书,一位作家。
所有外在互动都以读者的内在互动为基础动力。杨绛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余秋雨说阅读是为了摆脱平庸,狄更斯说努力成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而阅读所有的动力来自于生活。生活道路上,灵与肉、感性与理性、追求与退隐,以及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都在互动,有时对立有时统一。成长的起步在于内在不平衡,教育学上视之为教育契机,阅读学上视之为阅读原动力。不断平衡又开始新的不平衡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阅读就是这种动态平衡过程中最好的解释系统、推进系统。缘起缘续,人生与阅读一样,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都是永远地好奇,永恒地探索。
阅读立心。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我写我心,读写一体,我以书缘自我拯救。
学生们处于成长阶段,处于感情的空窗期,正是探索的开始。我们用课外阅读敞开心灵的大门,让灵魂随缘而行。
有一种类似于补课的论调,认为一切到高考结束后再补回思考这一课。而我认为,人生各阶段都有特定的思考内容,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人到成年再思考少男少女的朦胧感情,已经回不到那种感受了。中小学十二年缺少课外阅读,就是灵魂没有被唤醒,就是得不到名家滋润,留下的思考空缺,其实就是人生空缺。
值得反思的是,许多有慧根的同学,精神健康成长,在灵魂唤醒后,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品格,却被认为心理不健康或道德不良,被一顶逆反的帽子总结一切。片面应试教育下,我们教师要反思的也太多了。“全封闭”,是教育的惰性。
阅读是缘分,以书会友,读书、荐书是结缘。书籍是结缘的工具。你能翻看到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缘分。
孩子们正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总有迷茫、徘徊、纠结,他们在思考人生。
我们这些过来人,能给予什么?
鲁迅说:“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说,捧起书吧,拥抱新生活。
杂谈名人的有趣人生
这本是一篇发表在“茶故事”里的文章。偶拜读后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故信手摘来,与朋友分享。
作家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
人这一生,最要紧的,是活得有趣。若是成天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将生活过得如荒漠一般了无生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有趣的人,即使眼前满是苟且,依然能拨开迷雾,找到诗和远方;无论遭遇多少坎坷磨难,依然能高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至暮年,依然会笑呵呵地说:“不要愁老之将至,老了一样很可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王小波说:“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
16岁那年,王小波去云南插队,那时王小波已长到一米八四,大高个子撅在水田里,像半截黑柱子,还得插一整天的秧,腰都累断了,王小波却说:“后腰像是给猪八戒筑了两耙。”苦不堪言的事情,瞬间变得妙趣横生。
有一段时间,王小波每天都得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他以为难不倒他,没想到才干了三天,累得胆汁差点吐出来。
尽管如此,他仍不忘调侃:“还好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们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苦闷的生活,刹时变得趣味盎然。
王小波也喂过猪,其中有一只猪自由不羁,喜欢到处乱逛,吃饱了就跳到房顶晒太阳,还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人们捉不住它,对它又气又恼。王小波却十分喜欢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尊敬地称它为“猪兄”。
他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个有趣的人,外界环境再糟糕,也绝不会一味抱怨,苟且地活着。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把干瘪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再苦闷的日子里,也能笑出声来。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许多人觉得,冲进去了,就被一地鸡毛包围。而有趣的人,即便身陷柴米油盐,也能将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有一段经济困顿的时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杨绛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经常被煤烟熏成黑脸,杨绛却笑着说自己是“灶下婢”。
趁杨绛午睡,钱钟书拿毛笔在脸上画胡子,没想到杨绛的脸比宣纸还吃墨,反复清洗,脸上还是有淡淡的墨痕,两人逗得哈哈大笑。
钱钟书的小猫和邻居林徽因的大猫常常打架,小猫打不过大猫。不管多冷的天,钱钟书一听到小猫喵喵叫,就立马从热被窝里跳起,拿着竹竿冲出来保护自己的猫,林徽因的大猫常常被打得落荒而逃。杨绛怎么劝都劝不住。
有趣的灵魂,能把一地鸡毛的琐碎化为云淡风轻的谈笑,让枯燥的生活开出花来,将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得熠熠生辉。生活有了有趣的底色,无论遭遇什么都不会慌张。
蔡澜,人称“中国第一食神”。金庸也感叹:“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一次,蔡澜夜间坐飞机,万里高空上,飞机突遇气流颠簸不停,身边一个老外紧紧抓住座位,蔡澜却悠然自得地喝着红酒。
飞机稳定后,老外很好奇地问蔡澜:“嘿,老头儿,难道你死过吗?”
蔡澜说:“我活过。”
蔡澜一生,就是去吃,去喝,去玩,去乐,有趣地活着。
蔡澜曾豁达地写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既然早就知道,为什么不去玩?活得不快乐,再长寿又怎么样?今天比昨天活得更加快乐,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杜撰了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蔡澜嘴馋不已,和几个香港名厨反复琢磨,将整只金华火腿锯开,用电钻挖二十四个洞,用雪糕器舀出圆形的豆腐塞入洞中,猛火蒸八个小时,果然做出了金庸笔下令洪七公食指大动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尝一口,豆腐皆入味,蔡澜大呼过瘾。
每到一地,蔡澜必定提着菜篮悠闲地逛菜市场,看着丰盛新鲜的瓜果蔬菜朝自己微笑,心满意足地提一满篮回家,变成一顿美味佳肴。
人,活着不可无趣。当一个人每天兴致勃勃地参与柴米油盐的生活,对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充满好奇,不因年岁增长而丧失玩心,这样的人,谁能说无趣呢?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活得有趣,在人间烟火里感受生活的诗意,在一蔬一饭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将每一个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才能如蔡澜一样理直气壮地说:“我活过。”
一辈子很短,
不要在唉声叹气中虚度时光,
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去做一个有趣的人,
去过有趣的人生,
这样,
才不枉此生啊。
人高在忍,人贵在善,人杰在悟
人生苦短,唯其心态长久。
得意时,不要太狂妄,狂妄则骄,骄之必败,是失意的祸根。
失意时,不要太悲伤,悲之则馁,馁则必衰,是对生命的袭渎。
万事随缘,随遇而安。方能有个好心情。诸事,能为之则为。
不苛求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可求于己,勿施不欲之事于己,任其天然。
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
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
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为智。
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
人生苦短,盛衰荣辱转瞬即逝,唯其心志长久。
功名利禄过眼烟云,唯其芳名千古。
多疑生是非,多虑生烦恼,多思生忧郁,多怨生愤怒。
心平则气顺,心乱则事纷。
心态失衡,万事执偏。待人诚恳,与人为善,体人之心,怒人之过。
待善者宜恭,待恶者宜厉, 待友者宜厚,待贤者宜谦,待庸者宜宽猛相济,相得益彰。
读书时心净方能入深;修身时念纯方能入道。
无专心致志无以喻其理,无寡欲焉能养其德。
学则在其悟,修则在其真。
得理勿张狂,咄咄逼人反而失里,寓理于情,理自申然。
得势勿骄横,得意忘形反而失势。
寓势于谦势比大焉。
诸事适可而止,不可尽兴,乐极生悲,福极生祸,物极必反。
万物水洗而净,不洗则污;
万物沐阳而艳,不沐则衰;
万物静寂而清,不净则罔。
人间万事皆在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