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33
在阅读中寻找一个更出色的自己
文 / 余秋雨
【导读】
不要以为每一本好书都是你生命的缆绳,不是,你生命的缆绳需要在图书馆的书库里面认真地寻找,寻找寻找,你总会抓住一条两条,慢慢往上爬就有可能走向伟大……
我现在的感觉是,读书对于品质生活非常关键。前不久,我在北方书博会里面讲到,当阅读通过手机成为滔滔洪水把所有年轻人都裹卷,我们出版人、写书人,包括优秀的读书人,要在这个洪水当中修筑一个小岛,小木屋,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有安息之处。
你不断地大量读各种信息的时候,表面上你占有了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再也抓不住自己的生命。
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每天生命耗费在这些信息上,第二天再讲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吃饭的时候讲几句发生了什么,感到你消息很灵通,但是第二第三天就没有了,没有了的不仅仅是信息,没有了的还是你的生命。
每天阅读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朋友间的传闻,或者遥不可及的事情,还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人讲了几句有趣的话,或者做了一件奇奇怪怪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弄到人人都知道,大家在干嘛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信息的海啸里面出来,让阅读能够和我们的品质生活有关?
我发现,很多每天上网的人,他的生活品质不高。我也发现,很多不是在手机阅读,而是在图书馆阅读在纸质书上阅读的人,读的书非常多,按照我们的说法叫“书呆子”,他的生活品质也不高。我们怎么来摆脱阅读生活品质不高呢?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每个有文化的人必须知道的书
第一,你必须要有一些必要的书籍储存。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么多年,我们共同积累了很多知识,如果你有一些东西不知道的话,你起步上就有问题了,缺少了一些共同沟通的语言了。
我们现在遇到很多人很难谈得下去,就是因为基座不够。他讲的是单位的事情,家里的事情,讲文化也是刚刚听过来一些传闻,或者刚刚看到的电视剧。他的基座不够,就产生他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本体就有了距离。
所以我非常希望这个基座一定要比较稳固的被我们读书人所把握,特别是被今天的中国读书人所把握。读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知道的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
世界那么大,科目那么多,书该怎么选?我认为首先是你的母语书籍。即使到国外生活,如果对母语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不了解的话,那你也会被国外的学者看不起,这是毫无疑问的。能够有品质的生活,你首先要有品质的人格,这个非常关键。
下面非常简单讲一讲,我们在中华文化里面有哪一些书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讲的是普通人,不是学者。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读4~5首《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连孔子、孟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嘴巴里面念的也是诗经。多看一点也可以,4、5首不仅看,而且大体上要朗读一遍。
《诗经》以后要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几个大人物——孔子,孔子的《论语》量还不小,我建议大家找5~6篇比较熟悉地读一下,数量都不大,我在我的书目里面,把最重要几个篇目列了一下,那个量就很小。
除了孔子之外有一个重要人物叫老子,老子他写的《道德经》5000字上下,对照注释本,老子的注释本很多,已经去世的任继愈先生翻译得很好,这个版本有好几个。
老子下面的孟子和庄子注意一下,孟子有一些话是现在的口头俗话,不要像孔子读那么多,孟子读3、4篇就可以了,庄子里面是一些寓言,读4、5篇,像逍遥游这些,这些量其实都是不大的。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思想水准特别高,但是最高的文学水准在长江边上,那是屈原,他的《离骚》是最有魅力的,大家要对着翻译本读两遍,如果不看翻译本读起来很困难,我很不好意思说一句,比较适合大家读的翻译本是我翻译的,第一准确,因为我是搞学问的,其次是按照散文、美文的方式用诗画的方式来写的,所以比较好看。
在屈原之后,我们要注意这几个人的文章,一个是司马迁,因为他决定中国几千年的世界观、荣辱观,司马迁《史记》决定我们20世纪的走向,整个中国历史教科书总编纂应该是司马迁,尽管他是只编了一部,后面都是根据他的格式来的,这个决定中国文化一个价值系统的重要人物,所以《史记》里面的文章尽量读10篇左右。
司马迁以后有两个人的诗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个大文学家曹操,曹操非常辛苦地想做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他一点不辛苦地成了毫无疑问的一流文学家,中国哪一部文学史上如果没有曹操,这个文学史不叫文学史。中国人口头用的很多成语都是曹操所创造的,所以我们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文学家的话,那么他的诗我们读3、4篇,我们会大吃一惊,不断讲的居然是曹操的词汇,是曹操口中说出来的。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等。
还有一个当时不重视,但是后来又重视的人叫陶渊明,陶渊明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这是一个当时很寂寞,但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然后可以过渡到伟大的唐代,这里面有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很重要,但是那里面的文章大家读起来太苦了,而且也不是很常用的,读还是读唐代。唐代最好的是诗歌,第一是李白,第二是杜甫,第三是王维,第四是白居易。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在美国或者南美洲遇到一个华人,想测试他是不是在文化上是华人,先是讲中国话,讲了之后还不错,下面就要背几句唐诗了,唐诗是考验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的标志,唐诗到底要读多少? 50首可以熟读,20首要背。之后是李商隐和杜牧,前面这四个大家记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文学史上大家会喜欢把白居易放在王维前面。
唐诗以后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人物,这个人在军事上和治国是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但是在文学上很重要叫李煜。
宋代记住三个人,苏东坡、辛弃疾和李清照,这三个人词写得最好,宋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这个诗人叫陆游。我对苏东坡的喜爱是无与伦比,中国历史上有好多让我尊敬的人,让我感动的人,让我觉得可爱的人不多,包括让我亲切的人不多,苏东坡是一个,我很佩服司马迁,但是司马迁让我感到不会亲切。李白很了不起,和他做朋友很困难,身上跨一个宝剑,不断告诉你我杀过一个人。苏东坡就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
到了明清两代,一般的人认为就是小说,一般都说四部名著,四部名著是不能并列的,《红楼梦》比其他几部小说在文学水准、美学水准、哲学水准上要高得多。
我们刚才讲的是品质生活每个人都要读,不管做律师、工程师,不管做什么事情这些东西都要熟悉,我开的书目其实很小,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小,这个读一读,作为一个有品质的中国文化人非常值得注意的。
如果我时间多一点,这个不够呢?我稍稍大一点,在所有的“子”里面有两个子,大家可以稍稍看一看,一个是写兵法的孙子,一个是墨子,唐宋八大家多了一点,我希望大家看一看韩愈和柳宗元,唐代的两个散文家,这两个散文家挺好的,我比较喜欢柳宗元,韩愈讲的道理有点空,柳宗元写得更有一点人生的魅力,再有一点时间,我想搞清楚一些中国哲学,看看朱熹和王阳明。
读书不是显摆,而是生命的高贵
我有一个遗憾,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的时候,看到艺术文学的东西,朋友们往往比较漠然,或者我们讲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些作家,他们不知道。
我认为这个“不知道”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品质,理由很简单,不是为了显摆,而是我的生命和人类历史上最高贵的生命是有关的。
大家想起来,我们的身体会吃饭、睡觉,会用一些仪器,这个生命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生命积累了一些美丽和高贵的遗产,这个遗产居然被后面的生命能够接受,这是人类高贵之处。
我在中央电视台讲过,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年老的时候有记者问他,爱因斯坦先生,你已经很老,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死亡对我意味着我再也不能听到莫扎特。
他讲出来的并不是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他讲出来是一个艺术命题莫扎特。这就是一个人的程度。
你们年纪很轻,很值得我这样的人羡慕,因为你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高贵的文化。不要在信息里浪费时间,更多地读一些被时间和空间证明它高贵和美的东西,让它们和你的生命连在一起。
请记住,只要你接触的东西是高贵的,美丽的,你也一定很快高贵美丽,生命有一个秘密叫传染性,非常重要的传染性,每天和高贵美丽连在一起,你这个人非高贵和美丽不可,如果成天在做不好的事情,那么你接触的人都是不好的,你这个人要高贵也很难。
所以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很好的气场,这就是品质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所以阅读和品质生活就连在一起了。
在阅读中寻找一个更出色的自己
我讲了那么多必读的书之后,一定要强调一点,在阅读过程当中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什么意思呢?一个欧洲的心理学家讲,人有好多特殊的心理结构,你的心理结构和你的家人心理结构是完全两回事,心理结构也是不能遗传的,很奇怪。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法国小说,有的人特别喜欢雨果,有的人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完全不一样,可能你家人最亲爱的朋友,正好和你喜欢不一样,就表示你们两个人感情很深,但是心理结构不一样,阅读的心理结构不一样,一点不影响你的友情,不一样才好,所以你在找书的时候,其实在寻找你的心理结构。
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不喜欢那本书呢?为什么他和我喜欢不一样,理由是你们的心理结构不一样。你们在寻找同构关系,你在茫茫大海当中要寻找你的一个风帆,你在茫茫人海当中寻找那个高贵的自己。
我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雨果,雨果每一本书我都读过,这样的话对我提高很大,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因为我的心理结构和雨果是靠近的,他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他很伟大,我就顺着这个心理结构的绳索慢慢往上爬,慢慢靠近他,这样的话我就被提升了。
我不能去抓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往上爬,有的书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要让自己生命往上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绳索不属于我。希望大家记住:找书其实是找自己,找一个比今天的你更出色的自己。
我再举几个小例子,有一次到新疆去,有一个和我同岁的写散文的人叫周涛,他在机场等我,我其实一开始不认识他,他在机场等我的时候就说,秋雨,我有一个感觉,你喜欢雨果。我马上说,《九三年》。我们两个就抱在一起,从此成为最好的朋友。
完全素昧平生的人,他从我文章当中知道我喜欢雨果,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也喜欢《九三年》,抱在一起就成为很好的朋友。几句话,只不过是一个法国的死了很久的老作家而已,就这么一讲,我和周涛的生命结构,心理结构有靠近,在那里就找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那个最好的书,大家都说非常好的书,你看不下去不是因为你不行,是强扭的瓜不甜,这个就像谈恋爱一样,两个人都好,但是没法过在一起。如果不喜欢这个大作家,硬看,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这个大作家。你让一双陌生的眼睛在扫描着他花了心思写的文字,是不是有点对不起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我刚才讲的所必须的,在一年里面可以读完的东西之外,其他书绝大多数都要根据你自己的心理结构来选择。你如果觉得完全不太看的下去的书,不要紧,放下不看,说不定过了一阵,你喜欢也有可能,说不定过了一阵不喜欢也有可能。
我后来感觉随着我的成长,不太喜欢雨果了,不太喜欢的原因不知道,他曾经让我喜欢过我很感谢他,但是随着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入,随着我自己年龄增长,我就不喜欢他的异论,不喜欢他过于夸张的描述,我是摆脱他,更好找到了自己,我更喜欢其他的作家,这里面很难推荐。
一个人的阅读量不用太多
在过去出书很艰难的时代,这个人写的书能够成名,能够成为大家推荐读物的话,他的生命和他的作品一定比我们更高,更伟大,所以你能够喜欢,这样你的生命就完成了一个飞跃,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反复跟年轻人讲这样的意思,你要记住,有一个比你今天的生命更精彩的自己,有待于走过去。如果你不走过去,你就玷污了你的生命,玷污了你的名字,你本来应该更精彩,那么怎么办呢?
怎么走过去呢?找书,可能五个法国作家再加三个美国作家,可能更靠近你,那你就加,加到最后你觉得有点超越他们了,那你就更精彩,不是写作水平,是心理建构,所以阅读是品质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点。
讲到这里,最后需要说这个话了,你读的最必要的书不多,后来的书是根据你的心理结构选择的,所以整体说来,你读的书不会太多。一个人其实阅读量不用太多。
一个人其实阅读量不用太多,在这一点上,我可能要和很多老师们讲的话相反了,不盲目看很多书的人才是聪明人,才是优秀的读书人。整天读书的人是不好的,我非常烦戏马上要开场了,他还假装在看书。到处都要装着特别喜欢看书的样子,这不好。
精彩的书和你的心连在一起,在特定的场合会背一些诗文,不背也可以,书就在你心目当中,不要装着非常非常爱书,装出来的样子,其实我反而觉得,你可能和书的缘分还浅了,你需要显摆。
所以在读书的问题上就像人一样,也要减肥,为文化做减法,是我这些年不断在提倡的,只有减才有选择,只有选择才有你思考的可能。
中国文化为什么现在越搞越庞大,越搞越使得很多文化人都觉得搞不清了?太胖了,要减肥,它身材没了,中国文化显示出身材,现在整体上不行了,就靠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学问有身材,让我们所读的书不要生来就读,开卷有益,不对的,一定要根据自己生命程度和结构程度来读。
读到一定程度,我可以非常高兴地说,我喜欢的书已经读完了,我以后读的比较少了,我可以多思考、多写作了。美国作家辛格讲,一个人总有一段时间是想的写的比读的更多。
我当时年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读书吗?后来随着我自己年纪大了以后才明白,只要你年轻的时候打了基础,到后来你确实是看得更多,想得更多,看是看风景、看社会,而不是看书了,书反而读得不多了,所以我相信一个非常聪明的阅读者,到最后他读的量是很少的。
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太太杨绛他们家里面不放书,只是借书看看,家里没有太多的藏书。我相信读到一定时候,不要以书作为展览,不要以书作为自己的摆设,不要这么来,要认认真真把书记在自己的心底,化做自己的生命。
我们要通过阅读来挽救自己,让阅读变成比较严谨的一件事情,不要在假阅读和烂阅读当中浪费生命,我们要找到最好的书目,每个人都要读,在这个书目之外更需要发挥自己的爱好来寻找,找到我们生命通向伟大的缆绳。
记住和你有关的缆绳没有几条,不要以为每一本好书都是你生命的缆绳,不是,你生命的缆绳需要在图书馆的书库里面认真地寻找,寻找寻找,你总会抓住一条两条,慢慢往上爬就有可能走向伟大。同时记住,阅读很重要,但阅读的结果不是整天地展示,整天地显现,如果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的读书人。这也不是好的品质。
冯友兰谈读书: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导读】
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
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
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
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
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
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
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
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
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
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
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
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
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
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外一篇 】
春风大雅能容物
潘玉毅
冰心老人的《春水》里有一首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初读不以为意,待有了现实生活为参照,我们才忽然发现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而是因为有些人的眼里只有自己。
因为眼里只有自己,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人情冷暖也只以自己的臆想为标准,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自然会对别人有诸多不满。譬如“拿”与“给”二字,这些人只懂得拿,却不懂得给。拿便拿了,还贪得无厌。
做儿女的眼里只有自己,便会觉得父母给自己的不够多,做父母的眼里只有自己,便会觉得儿女待自己不够好,至于比较的对象,都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别人家的”,然而大家都忘了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否有给予同等的回报。
朋友之间,莫不如此。
一个人的眼里若是只有自己,就像一个电脑屏幕放满了文件,别人是不太容易挤得进去的。与这样的人相处得久了,每日除了不满就是埋怨,身边的人很难看得到希望。
想是因为眼里只有自己,别人都成了其他,其他哪有自己来得重要?于是,不知不觉间,别人的付出就被一点一点地忽略和抹去了。
这样的人,不只于自己是一种痛苦,于付出者而言,更是一种不幸。
其实,生活虽不是事事尽如人意,却不见得有那么的不堪,关键看你怎么去看待它。为人处世,首当其冲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私心以为,我们的眼里不应只有自己,还应有别人。只有眼里装得下别人,才能发现别人的好,善待别人的好。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于生活而言,美与不美,虽是客观的,但在人心里的成像,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間。或许,我们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理解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体谅和感动。
若想不负青云志 常怀一颗敬畏心
1
最近我在工作上连续出现了几个失误,导致样品开发出来都不是客户想要的样子。
这个客户我已经负责6年了,公司上下没有人比我更熟悉他们的流程和需求。有这样充足的经验加持,我依然没把事情办好。时间、人工和材料损耗,都难以弥补。这次的失误,是前所未有的纰漏。
复盘这一季的配合,我发现是自己太“飘”了。
原本我们的开发流程很严谨,每一步都会和客户反复核对,以避免有误解发生。然而,客户出于对我的信赖,没有特别监督落实,而我基于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不重视核查过程,最终把这个能规避失误的环节跳了过去。
我对自己的能力是笃定的,过去都是这样做的,从来没出现过问题。然而问题就在我最得意的时候出现了,哪怕我稍微谨慎一点点,自己多检测几次,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经验有时会麻痹人的判断,让我们小看事情的难度。而当我们盲目自信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
2
我有一个男同学,参加工作不久便英年早逝,是在长江里游泳的时候不幸溺水了。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老同学们都很难接受:我们在长江边长大,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是熟悉水性的,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有位学长说:你们以为会游泳就不会出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会游泳的人,根本不敢下水,即使是刚学游泳的新手,也不敢轻易往深水区试探。
那些有游泳技巧的人,居然是最危险的人。以为会游泳就不会出事,正是出事的根源。
我们总是对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心存敬畏,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掉以轻心。
曾听一位老板说,一个公司里的大错误,往往是资深员工犯下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已获得了相当丰厚的经验,容易盲目自信,他们同时也掌握着一定的权限,一旦出错,基本上都是大错。
相对来说,新人一般比较谨慎,在不确定的地方会反复核实,或向前辈询问,这种态度,在老员工身上几乎看不到。
人生路上的陷阱,往往都在那些我们最熟悉的事情里,最容易摔跤的地方,或许正是我们眼里最平坦的大道。
3
我曾接触过一个权威机构的验货员,他的工作流程令我叹为观止。
在流水线验鞋子的时候,他随身携带了一张表格。表格上有五十多栏空白,都是查验条目。哪怕小到鞋子上的车线针距,他都会用尺子量了填上去。
这对于一般的资深验货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大家对自己能掌握的东西过于熟悉,这些细小的部分,根本不会在意。然而,拉开差距的正是这些细节。这位验货员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术,却创下了十年零失误的记录,令同行望尘莫及。
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是最可怕的实力。千万别小看人生中的那些不起眼的挑战。
即使我们用旧的经验迎来了9次成功,也绝不意味着第10次挑战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像游泳一样,即使是同样的体能同样的技巧,在不同的水域,也有不同的风险。
学习和工作也如此,当环境和细节悄然改变,经验也会成为靠不住的东西。面对未知的挑战,心存敬畏才能抵御风险,就如老话说的:小心驶得万年船。
会游泳,不要忘记危险;有经验,也要警惕盲区。哪怕知道了很多,也要明白我们未知的更多。
若想不负青云志,常怀一颗敬畏心。
无论走多远,站多高,都要像我们刚出发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