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散文随笔 > 回 忆 录 > 详细内容
104 忆往事历历在目 细品味学艺之路
发布时间:2025/9/6  阅读次数:6  字体大小: 【】 【】【


104 忆往事历历在目 细品味学艺之路

(一)初接触艺术

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在老邱洼住了几年。有一天,父亲带回了一把弦子,对我说:“敏哪,你看看这是什么?”我一看,“这不是弦子吗?”父亲说“这是一把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叫曲胡。”

收拾好后,父亲就坐在当门拉了起来。长这么大,我还不知道父亲会拉弦子!他说是在外面工作时学的,已经很多年没有拉过了,不过练上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起初,由于我不懂得曲剧的调门,什么也听不懂,只觉得他是乱拉一通,不过也觉得怪有味道。

有一天,父亲问我:“敏哪,你想学弦子吗?”我说:“当然想学!”父亲就乘势说:“想学是好事,不过,学它是要下功夫的。以后我就好好教你学弦子!艺多不压身哪!”

从此,父亲夜晚就教我拉弦子。慢慢地,我就爱上了这把弦子。父亲只能给我介绍几个常用的曲剧调门,讲讲演奏曲胡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就全凭我细心听、认真琢磨了。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了春节,我就能拉好几个调门了。

村东头的邱广友经常到我家,弦子一响他就开腔,唱得倒还不错。邱广友懂得曲剧的不少调门,凭我的记忆力,他所唱的调门差不多我都记下来了,又在弦子上下点功夫,听起来也就有那个味道了。村上的人见我学得这样快,都赞不绝口。有的说,以后可以上剧团;有的说,灾荒年可以出去要门。其实,我学弦子哪有什么目的呀,只是想,学一种技术也不压身嘛,自己娱乐解闷也好啊!

有一天,父亲突然又带回来一支竹笛。他为了让我能对竹笛产生兴趣,便先吹了一支什么曲子。啊!原来父亲还是个艺术人哪!我就要求父亲给我讲关于笛子方面的知识。说来也怪,父亲只这么一讲,我就很快记住了笛子的吹奏方法。吹笛子可不比拉弦子,它是要费气力的。累了,我就拉一会儿弦子,这样交替进行,也怪有趣。

后来我回到母亲身边,我把我学弦子的事情给母亲说明后,她非常高兴,并且告诉我她还会唱一些调门。空闲时间,我就拿出自制的弦子拉起来,还不时地得到母亲的指教。这年暑假,我的弦子功夫进步不少,按音饱满了,清晰了,调门有板有眼了,基本上能够包住腔(伴奏)了。

秋季开学后,我们上的是“七年级”(此前没有这样的叫法),比我们高一级的叫“八年级”。当时,各派组织已经实行了“大联合”,各级也成立了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学校也好像安定一些,开了正常的课程,学习时间多了一些。

1968年,学校组织了文艺宣传队,穆文照老师是具体辅导者。他听说我会拉曲胡,还会吹笛子,就让我把乐器拿到学校。我参加了宣传队,很快就成了骨干力量。

不久,王塚、赵庄等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搞得非常红火。除了上课时间,我都参加学校宣传活动;夜晚在家参与村里的节目排练。这一段时间对我来说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弦子功夫有明显进步。

春节期间,我还参加了村里文艺宣传队的巡回演出,胆量练大了,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当时我想,搞文艺活动,整天欢欢乐乐,可真有意思,长大了就搞这一行不也很好吗?我想得更多的是,要是能象穆文照老师那样,在学校当个老师,专门辅导宣传队多好啊!可是,人家穆老师会识谱,我怎么能学会呢?

一天,我大着胆子走进了穆老师的办公室,向他表达了我想学简谱的心愿。穆老师一听很是高兴,当即表示愿意对我进行辅导。由于我是一张白纸,连起码的音阶都不懂,穆老师就教了我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音乐课上,我挂有歌页,你要连谱带词一起抄下来,学完歌曲后,根据词的唱法,哪个音高,哪个音低,高个什么样子,低到什么程度,对照谱子进行琢磨。唱一句词,再唱一句谱,进行对照。这样反复练习,慢慢地你就会唱准音阶了。”

按照穆老师的方法,我就把学会的歌曲曲调往谱子上套,先唱学会的词的曲调,再唱谱子。这样套倒真也是个办法,套的多了,我就掌握了12345677个音节的基本音高,可就是对音乐知识还是一窍不通。

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准备努力学习简谱的时候,穆老师突然调走了!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穆老师。

(二)学习识简谱

放秋假了,分了不少红薯,我当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者,主动担负起切红薯片的任务。一天,我正在紧张地干活,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永民到地里找到了我,他是专门通知我,要我代表大队去公社参加音乐学习班的,生活费由大队报销。

我问清楚了详细情况,才知道是专门学习识简谱的,时间一个月,已经过了5天了。我慌了脚,赶忙告诉了母亲,母亲非常支持这件事。她给我收拾了行李,装了10斤粮食(换粮票用),给我了一些零花钱,让我穿上新衣服,又嘱托了一番,还亲自送我到村外。

母亲对我说:“这几天正忙,偏偏你去学习,可我也情愿让你去,机会难得,你可要好好学习本领啊!”我保证说:“妈,请您放心,我一定能够学好!”一路上,我太高兴了,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做梦也想不到遇上这样的好机会呀!我盼望的就是学简谱,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暗自感谢大队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培养。

简谱学习班在公社文教组组织举办的,专门租用了一个小院子,有十几间房子。我一进大门,王建从老师就热情地接过了行李。问道:“你是刘岗大队的吧?”我说:“是的,老师,我来晚了吧?”“不要紧,才5天,好好学能赶上!”

下午,我就开始听课了。原来,前几天王老师只是让学员们练音阶。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支简单的曲子,让学员们逐个进行视唱。我一听,大部分学员还没有掌握住音准,我心里也就不那么紧张了。突然,王老师把目光对上了我,我一惊。王老师说:“士敏,你也试试吧?”我知道,他是看看我有没有基础。学员们的目光也都转向了我,我感到不好意思了,连声说“不行!不行!”王老师说:“不要不好意思,试试看!”我想,尽管我才来,但我已经掌握了音准,试试就试试。我就大起胆子唱了一遍。谁知,立即激起学员们的一片掌声,并以羡慕的眼光看着我。

课后,王老师叫到我,给我谈了这次学习班的目的要求,又对我鼓励了一番。学员们也三三两两地找我谈心,有的还向我“请教”,我感到很愉快,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一天夜晚,王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士敏哪,这次学习班时间比较短,我看你是个学习音乐的料儿,要好好抓住这个好的学习机会,争取在短时内学会识简谱。我看你有一些基础,要重点学习简谱知识,我专门给你和基础好的学员准备一些有点难度的视唱练习曲,多练习,多体会,这样就能很快收到效果。”王老师的这番话使我深受感动,遇见这样好的老师,不是我的福气吗?

王老师的脚踏琴弹的不错。虽然在学校时也经常听穆文照老师弹琴,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学弹琴。这次可是一个学习弹琴的好机会呀!万万不能放过!开始,我也不敢问,王老师弹琴时,我站在一边仔细观看,看手型,看指法,心里琢磨。下班后,我就利用休息时间抓紧苦练。不几天,我竟然弹会了学过的歌曲。

一次,我正在弹琴,忽然听到身后有声音。啊!我一看是王老师。他走到我跟前,满面笑容地说:“啊!你也会弹琴哪!怎么不告诉我呀?”我脸红了,“王老师,我是这几天才学的,你指导指导吧!”“这几天才学的?这么快!你好好给我弹一个!”我就把我弹得最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弹给他听。“可以嘛!不过,指法还有些问题。”王老师热情地给我讲了指法技巧,并示范演奏了几遍。从此,我的风琴弹奏技术一天天进步,王老师也为有一个这样的学员感到高兴。

我的识谱能力提高也很快,半个月时间,一般的乐谱都能顺利视唱。由于我能弹琴,王老师就让我领一组人练习视唱,替他分担了一些任务。

这次学习班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大丰收,不仅学会了识简谱,还学会了弹奏脚踏琴,我好像有一种改头换面的感觉。

事不凑巧,不知是哪个单位来催要房子,我们又提前5天结束学习。回家那天,有几个学员坐在院子里哭,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识谱,有两个学员竟然还唱不准音阶,回去怎么交代呢?学员们都过去劝说了一番,劝他们不要灰心,回去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总是会过关的。本应该上午回家,可学员们直到下午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赊湾。

(三)学生艺术路

学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学校和大队的领导都前去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团支书孙国林爱好文艺,并会唱曲剧,平时我们就经常在一块儿唱着玩儿,在赊湾学习期间他曾给我送去生活费,并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回来后,他非常高兴,当天夜里就找到我谈论很久。他是个音乐爱好者,但不真懂,只是会一些极其简单视唱曲子。我一回来,他算是找到了“师傅”,经常向我领教。学校组织有一支文艺宣传队,孙国林本来就经常去进行指导,这样一来他就更热心了,几乎天天都到学校。

为了搞好文艺宣传,学校领导找我交谈,想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节目排练,让一位老师配合,组织纪律。当时,穆文照老师已经调走,我就同赵永美老师结合,重新选拔了队员,调整了组织,严肃了纪律,明确了任务,迅速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节目排练热潮。

经过努力,我们学习移植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里的几场戏,还排练了20多个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春节过后,到大队所属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在这期间,我在曲胡、二胡、板胡、京胡、笛子等乐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场演出,都是我一个人组成“乐队”,独揽大权,丢了这个拿那个。节目的排练、场面指导,都需要我亲口说到。我努力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因为会一些技术,同学们都把我当老师看待,比对老师的态度还要好,所以无论业务上怎样安排,大家都非常顺从。看来,要想搞好任何一样工作,非得有真本领不可,只有内行才能领导内行啊!

1970年春季,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五年级和初中班的音乐课,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由于我正处于“文艺热”之中,尽管兼任音乐课,夜晚还坚持排练节目,白天还能够精力充沛地进行上课学习,还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态度很端正、很认真,因此各门功课都不落后。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数学、英语、电工、化工几科的分数都名列前茅。

不过我觉得,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是下了真功夫的。不要说搞宣传,就是只兼几节音乐课,也要耗费不少精力,如果只顾搞音乐而轻视了文化课的学习,那就是舍本求末,这一点我是清醒的。

当时母亲就替我担心,恐怕我不走正道走歪道,影响了前途。我把考试成绩向母亲一回报,母亲的担心就全没了。我对母亲说:“你不要怕搞文艺活动影响学习,它是我搞好学习的动力呀!说不定将来还吃这门衣饭哩!”

那些年,各个学校都是这样,文艺宣传工作简直代表了学校的一切。每次汇演,全公社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参加。为了应付汇演,我们有时就停课搞突击排练。公社领导每次下来检查工作,首先要看戏,再看打球,至于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听听汇报,或者走马观花地看看教室布置和老师的备课。

领导对文艺宣传工作如此看重,我这个文艺骨干当然更受重视,他们不把我当学生看待,有的学生公开叫我老师,不管是真心实意地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反正我当时就处于老师的地位,心情是很愉快的。

(四)民师艺术路

初中毕业后,我留校任民办教师。我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本来王塚离刘岗学校只有2里多路,无论白天夜晚、刮风下雨,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甚至有病也不离开学校。

1974年春季开始,我在节目创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宣传工作要紧跟形势,要紧跟就得迅速进行节目排练,没有现成的节目材料,自己不动手创作怎么办?

这个学期,我写了小戏曲、对口词、三句半、表演唱、舞蹈、三弦书、二夹弦、天津快板等各种形式的节目脚本以及曲剧、豫剧、越调等戏曲表演唱,写好词,谱上曲,按部就班地教唱,还培养了四个学生拉二胡。

每次演出,都是20多个节目不重样;公社搞汇演,每次还少不了拿个第一名。勤劳换来了荣誉,功夫赢得了光荣。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至于音乐课,虽然每周有18节课,每班只教一到两支歌曲就行了,费不了多大的功夫。每学期举行一次歌咏比赛,一次文艺汇演。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不少学生要求加入文艺宣传队,教师也很支持宣传工作,当然这与当时的形势是密切联系的。

1974年秋季,大队也组织了文艺宣传队,由大队长徐兴田专抓。他与校长胡明亭商量,把我抽出学校一段时间,配合他抓宣传队。我的主要任务是改编剧本、教唱曲调、演奏大弦。

可以说,当时我在那个小天地里是一个“权威”,很多事情都听我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年内排练了曲剧《柜台内外》等几个中型剧目,还有几个小演唱。春节以后,在全大队进行了巡回演出,活跃了农村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1975年春天,由于种种原因,大队宣传队解散,我又回到了学校。

1976年秋天,大队又重新组织了文艺宣传队,还让我去进行辅导。这次宣传队的组建比较及时,在当时对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1977年春到1978年春,一年时间排练了几十个大、中、小型节目,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演出,在公社汇演时又得了第一名。

这次辅导宣传队,我只是在夜晚进行,白天继续在校上课,因为当时我在抓学校的组织纪律工作。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整天忙上忙下,有时还外出开会、检查、参观等,需要有一个人专抓具体工作,校长就让我承担了此项任务。

(五)音乐加试

1979年高招报名期间,校长在公社开会时自己做主为我报了名。夏天麦收期间,我到驻马店参加音乐加试。

由于我是初次到驻马店,地理环境特别生疏,只得处处询问别人。音乐加试不是一天就能结束的,必须得找个熟人,找个落脚的地方,我就找到了在驻马店电厂工作的同学宗喜,我说明来意后他很高兴,让我安心住下,他先替我打探一下消息。

第二天上午,我和宗喜一同到报名处,拿出学校的证明信,付上5角报名费,很顺利地报了名。按照规定,加试在7号进行,地点在地委党校。7号早饭后,宗喜用自行车带我去考场。到了党校大院,宗喜交代了一番,就骑车回去上班了。

原来,两个考场都设在二楼,第一考场为单号,第二考场为双号,按报名号依次进行单个加试。我又掏出来准考证,认准了报名号是“701”,心想还早呢,就又到排练厅看热闹。

“嘟儿……”只听一声哨音响,楼梯上出现一个人,他宣布:“今天上午加试就此结束,下午两点半继续加试!”我把心一横,大步向电厂走去。宗喜问起加试情况,我就把上午的情况和我的心情告诉了他。宗喜说:“不要心焦,要沉住气。你不要看那些人穿的光,没有几个真正有本事的。凭你的功夫,临场再沉着一点,让技术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没有问题!”宗喜这几句话真有效,我感到松了一口气,心情好多了。

我愉快地吃了饭,特意找到本大队贾庄村在驻马店四中任教的老乡贾爱琴,叙说了来意之后,她非常高兴,表示坚决支持。正巧,她说与她同室的音乐教师李老师也在考场工作,她可以向李老师介绍一下,让她也给予支持。爱琴办公室里还有一架风琴、一把二胡,我就抓住这仅有的一点时间练起来。因两点半还要加试,我就辞别了爱琴,借了二胡,快步向考场走去。

到了加试地点,看到应试的人们正在做进场准备,我也从思想上做好了准备。

701号——”我正在想着什么,突然听到叫的是我的号,我就赶忙掂起二胡,带着仅有的几本曲谱,大步走向二楼。

第一考场门前有个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作引,把我引进了考场。一进门,考场上那严肃的气氛、主监考老师的面孔、室内的陈设都迅速地在我的眼睛里转了一圈,我在中间站定,等待老师问话。

我先后介绍了主考提出的姓名、年龄、教龄、经历、兴趣爱好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特长等各种问题,接着演奏二胡、抽纸条视唱、唱歌、唱戏曲等。我还把自己创作的歌曲和为戏曲记的曲谱拿出来给主考过目。

主考又转身对两个监考说:“就到这里吧。”两个监考点了点头,主考就示意让我退场,我收拾起二胡和曲谱本子,快步走出了考场。

(六)音乐复试

69号一大早我就吃了饭,登上车子快速到地区教育局门口去看榜。

8点到了,从院内走出两个人,抬着一个大木牌,上面贴着写有黄字的大红纸。是的!榜出来了!众人一起拥向木牌。我把车子锁好放在一旁,也向人群中挤去。

榜上写有上下6行名字,每行15人,共90人,这是通过第一次加试从中挑选出来的。我心情有些紧张,但还是从头至尾地看起榜来。看到第三行,突然,“邱士敏”三个字出现了!是真的吗?片刻,我又从头看去,又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时,我的目光只是在这三个字上反复地移动……是的!是真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还会有假?!

榜上有名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骑着车子在街上逛了一阵,又到火车站和几处繁华的街道看了看。首次到驻马店,因为心在考试上,还没有顾得上看街景,这会儿应该看一看了。

中午,宗喜为了对我表示祝贺,还特意做了几个好菜,让我痛痛快快地吃一顿,好参加下午的复试。我说:“宗喜,复试肯定有难度,从90个人中取38人……”没等我说完,宗喜把手一摆说:“不要多想,吃饱了饭保准打胜仗!”我一看他那神情,不由得笑了。我知道,在考前,有人给鼓劲是千金难买的!我下定决心,要努力通过复试这一关!

下午240分,我骑车到实验小学参加复试。考场设在两个教室里,每场45个人。我所在的考场,还是第一次加试时的那位主考,正精神饱满地站在门口等待考生进场。

上课铃响了,主考快步走上讲台,宣布了考场纪律,介绍了复试的基本内容和办法。原来,复试只是要考察一下考生的听音记谱能力。每人发了事先印好的有“报名号”、“姓名”等字样的厚白纸,让考生进行听音记谱。我一听是复试这些内容,心里不由得高兴起来。几年来,我在听音记谱上花了很大功夫,平时一有空,就听收音机,有好的歌曲、好的戏曲选段,我都把谱子和词记下来,然后进行教唱,光记谱用的稿纸就有一大捆!想不到今天派上用场了!由于心情比较好,加上有一定的听音记谱能力,我自信这次的听音记谱成绩不会差。

记谱开始了。先是记单音:主考先给一个基本音“1”,然后,不论五度、六度,还是八度、十度,只管弹琴让考生记。一共记了10个单音。我只记得音阶的跳度都很大,记不清都是哪几个音了。

第二步是记旋律。主考选的是一个有6句旋律的小曲子,先弹奏了一遍,然后他弹一句,考生记一句,要求只记不能哼出声。我觉得这个曲子我记得很顺利,又非常准确,就连休止符、顿音等一些符号都没有记错,我很快交了卷。

晚饭时,我把复试情况向宗喜作了汇报,宗喜听了非常高兴。我强调了家里麦收很忙,马上又要开学,还要上课等情况,他才勉强同意让我走。

(七)参加高考

音乐加试完毕回到家里,麦子已经收完,学校也开了学。周围的人看我参加考试回来了,都相继找到我问长问短。

1979年是恢复高考第三年,我还是我们大队第一个正式参加高考的人——推荐上学的不算——看我们的农村有多么落后!我也只能把考试的情况如实地介绍给他们,凭他们随便猜想和议论。

76日上午,我带着大家的希望,特别是带着母亲的重托,到泌阳县城参加高考去了。到了泌阳城,我先在西关表姨(外婆妹妹的女儿)家住了下来。正巧,表姨家的四儿子天生也参加高考。下午,我询问了考场情况,原来我们的考点就设在表姨家东边的城关一小,加试体音美的考生都在一个考场。表姨及其全家对我非常关心,精心为我安排了伙食和住处,还不断询问我的准备情况和考试情况。上午到泌阳,下午就下雨,考试期间大雨不断,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坐在考场里总算是不会汗流浃背了,情绪上也好多了。

这次考试,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考试结束后,我辞别了表姨及其全家老少,兴奋地回到了家乡。

(八)艺术锻炼机会

1979715日,学校放了暑假,公社文化站、教育辅导站通知我去公社辅导文艺宣传队,排练几个中型节目,时间暂定一个月。暑假里,农村是有不少活儿的,我集中两天时间干了一些主要的活儿,就到公社报到了。

公社组织的文艺宣传队,人员是从各大队抽去的,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其中还有本大队的贾文章(民师)、贾万群,文化站站长王明典也参加了排练,组织者是任守轩老师。我一到公社,其他成员都已经到齐,角色已经分配,剧本已经分发。任老师对我说:“你的任务是先看剧本,然后进行唱腔设计,再教唱调门。”

我看过剧本,利用3天半的时间设计了唱腔,谱完了曲谱,紧接着就分别进行教唱。到底是各大队的人才,他们学得真快,我没有下多大的功夫,就基本完成了教唱任务。整个排练期间,我负责乐队,拉主弦,兼讲剧情和人物感情。

排练工作是紧张的,尽管天气炎热,条件又差,但每个人都能按时上下班,情绪之高、干劲之大是没有料到的。半个月功夫,两个剧目都排练好了。随后,又排练了古装戏《断桥》和一些曲艺节目,公社领导通过验收十分满意,肯定了成绩,提出了问题,指示了改进意见,表扬了宣传队的全体同志,又特别对我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高度评价。

20多天过去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高考情况,总是不断进行打听。明典问我说:“我看你这两天有啥事儿,不是太高兴。”我说:“没有别的事情,只是高考问题。”明典问:“你参加高考了?”“嗯,今天就827号了,还没有音信,眼看着大学、中专都录取好几批了,难道我……”“哎,不要慌嘛!你报的那个学校?”“汝师。”明典好像有把握地说:“汝师是咱本地区的,最后一批通知,你不要急,恐怕就在9月上旬。我当是你有思想病呢!放心吧老弟,满有把握,我心里有数,像你这样的不走,谁还能走?”说完,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竟得意地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91日开学了,可因排练工作还没有结束,公社暂不让我回学校,又坚持了10来天。913日完成任务后,王明典对我说:“你今天上午把杂事处理完先不要走,听说中专最后一批的录取榜已经下来了,我到泌阳去一趟看看,下午3点左右回来。”我说:“好,麻烦你去一趟吧。”明典去得快回得疾,两点半就赶回了赊湾,一进门就报喜:“士敏,恭喜你!榜上有名了!”

我赶忙问:“你记着报考号没有?”“怎么没记住,54830,对不对?”我听了这话,简直要跳起来,一把握住明典的手,只说了声“谢谢你,明典兄!”明典把头一歪,“谢我干什么呀,这是你的成绩,以后不要忘了这一个多月的交道!”明典为我带回了佳音,我真是高兴万分,慌忙与任老师和同志们告别,带着行李,大踏步向家乡走去。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话一点也不假,10里地的路程,不到50分钟就到家了。一进门,只见外祖母和母亲正在包饺子。我问:“家里来客人了?”母亲笑着回答:“刚到。”我急问:“谁?在哪?”母亲风趣地说:“我的儿,中专生!在我跟前!”

啊!母亲怎么也知道了?我赶忙放下行李,坐下来包饺子。母亲说:“上午我进城看了榜,回来的路上又碰上了万群,说你下午回来,这不,包这饺子是为你贺喜的!”外祖母在一旁也插上话了:“想不到我的外甥有这个本事,我真高兴啊!”她咯咯地笑起来,面片擀得更快了。我把上午明典专门进城看榜一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把她看榜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我。母亲又问:“啥时候发通知书?”我说:“最近几天。”“拿到通知书才算事哪!”母亲就是这样,事情非得有个水落石出她才放心。

(九)考入师范音乐专业

915日上午,邮递员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当时,邮递员把通知书拿在手里,询问我家的住处,村头几个人一问,知道了我被录取的情况,慌忙与邮递员一起来到我家。邮递员向我交代了一番就走了。

母亲在地里听说来了录取通知书,也慌忙回到家里,拿着通知书看了又看,舍不得放下,最后说了一声:“是真的了,我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按照汝师录取通知书的要求,101820日是入学报到时间,17日上午我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为了结伴同行,我与赊湾街的周德瑞已经约好,17日下午我到他家聚齐,还有穆庄的余朝营。

那天,秋风凉爽,促人快活,母亲很快做好了午饭——饺子——特意为我送行的。看样子,母亲有很多话要说,但吃罢饭很长时间了,她还没有说一句。我知道母亲的心情,便说:“妈,我现在走吧?”“好,我送你走。”我赶忙收拾好所带东西,挑起来试了试,足有40斤重。我到外祖父、母跟前交代了一番,又辞别了妹妹——弟弟上学不在家,挑起东西,就与母亲一起出了村子。

母亲掏出了手绢,她在拭泪。母亲这时候的感情是复杂的,只有我最能理解。

我赶忙劝她;“妈,您别难过,也不要为我操心,我都20多岁了,一切事我都知道咋办,况且时间又不长,春节就能回来了。您在家里一定要多多保重,不要过分出力,保护好身体要紧,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母亲擦了擦泪说:“我今天是为你能到远处去学习而高兴地流泪呀,可心里还有点难过,我也说不清楚,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走吧,走着说着。”

母亲跟我并排走着,从过去的苦难讲到今天的好转,从父亲的情况讲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学习情况,又详细交代我入校后怎样待人处事,怎样努力学习,甚至连生活小事都交代到了。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嘛!母亲啥时间都嫌儿子小,总是放心不下。

边走边说,已经走了二里路,母亲还在送。我一看快到刘岗了,就让母亲不要再送了。母亲又掏出了手绢……

一路上,母亲的话语总是在耳边回响,母亲对我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啊!我怎能辜负她的一片心呢?20多年来,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用心血换来的,特别是母亲那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是我的榜样。

考上了学,并不是大路平坦了,人生之路还很长,还会有艰难,更会有险阻,不努力奋斗,是不会搞出什么成绩的。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在新的环境里,抓住大好时光,以优异的成绩向母亲回报。日落时分,到了周德瑞家。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周德瑞的哥哥用手扶拖拉机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泌阳县汽车站,很顺利,我们很快搭上了车。3个小时以后,我们到了驻马店汽车站。不巧,票很紧张,当天的票已经卖完,只有买第二天早晨的了。

第二天早上5点我们就起床了,坐上了6点的班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汝南汽车站。汽车站门口早有汝南师范学校的专车在那里等候,是专门迎接前来汝师报到的新生的。我们非常高兴,赶忙把行李搬上了车。一个小时后,各路来汝师的新生聚集了一车,司机便开动了汽车驶向汝师。

首先接见我们的是音乐班班主任杨明礼老师,他也20多岁,是一位留校生。杨老师热情地问长问短,还帮我们拿行李,很快就安排好了住处和床位。杨老师又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带领我们办了入学手续,熟悉了环境,同学之间又作了互相介绍。两天时间,整个音乐班的40名同学就全部到齐了。

(十)师范学习

对于成人来说,能够在校学习是最宝贵的事情。20多岁的人了,又重新走进学校学习知识,特别是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学的又是音乐专业,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可遇不可求。我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专业,决不能落后。

入学10天之后,班主任杨老师和熊老师分别找了几个同学谈话,要我们考虑班级工作问题,目的是想让我们担任班干部。这几位同学大都是农村出身,忠厚老实,学习态度端正,是老师依靠其开展班级工作的好助手。开始是摸底、了解阶段,只是让我们临时负责。半个月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选举,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就产生了。团支部:由我担任支部书记,陈淑娟任组织委员,陈丽雅任宣传委员。班委会:班长谭胜功,学习委员李卫东,生活委员李宏程,劳动卫生委员徐群良,体育委员王世平。我和谭胜功就成了班级的主要干部。

稳定之后,我们就按部就班地上课了。担任我们音乐专业课的老师有熊茂勋、杨明礼、苏中英、张琴轩、付作卿,还有政治、语文、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等学科的老师,他们都是专科以上毕业,其中也有本校毕业的留校生,在专业上有一定功底。专业课方面,声乐、器乐、合唱指挥由熊老师担任,简谱、五线谱、视唱、作曲法由苏老师担任;杨老师、苏老师、张老师、熊老师分组上声乐课,付老师负责小组练琴。课时安排方面,每天上午4节、下午2节,共6节正课,早晨练声,夜晚练琴,学习生活还是比较紧张的。

我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我的学习方法是:凡是课堂学习,都集中全力,力求听好、听懂、弄通,有不懂的内容及时请教老师,尽量在课内完成学习任务。课后,拿出一定的时间重温一下,加强记忆,这样,所学知识就基本不忘了。

我很重视记学习笔记,无论是哪一学科,我都认真记,尤其是知识性比较强的学科,老师的讲解我几乎全部记下来,以便课后消化吸收。

通过努力,期末考试我取得了还算令人满意的成绩:政治92分,语文95分,乐理97分,视唱91分,声乐88分,键盘93分,心理学89分,还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上一篇:103 念祖母教我禁术 四十年为民造福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