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学习感怀 > 详细内容
学习感怀29
发布时间:2025/9/4  阅读次数:16  字体大小: 【】 【】【


学习感怀29

美文悦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

/ 李少威

情感残疾的人,一定不是独立而健全的。以独立而健全为目标,弗洛姆冷酷地说,大部分人还没有充分地完成出生的过程,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私的情感和公的空间

这几年,我心里总会不时浮起一道算术题:这一生中,真正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还有多少天?算术题总会有答案,但要消灭题目本身,却不容易。

我们身陷现代旋涡,无法自拔,就像资本无止境的积累一样,要维系眼前这种生活路径,也不能有片刻休止。整个家庭的存在方式,当下与未来,都已被深深整合进这个社会畸形的运作方式中。

今天的大部分都市人,都是在一个社会空间里培养人格,形成情感能力,然后进入另一个社会空间里长久生活。成长空间里的血缘、族群、邻里等社会关系,从分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已是陌路。

事实上,即便是一个包括三代人的传统意义上的小家庭,对多数人而言也无法在空间上保持完整,割裂是常态。老人的文化适应性、年轻人的经济能力是影响因素,更不可抗的隐形力量是,这其实是现代化对效率的要求——城市要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福利累赘。在工业时代,一种最不“合情”的发展方式,恰恰是最“合理”的。

他乡环境和家庭割裂,会给人的情感积累带来什么影响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血缘的亲情,如父母叔伯、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的熟悉程度会下降;基于乡土的友情,如发小、同学、邻居、宗族,更是会因为久不谋面而陌生。一言以蔽之,形成我们情感能力的环境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迅速解体。

渐渐地,你不知道父母劳损的腰肌疼痛发作的频率,不知道他们太久不能讲“你小时候”的事情后,有没有可替代的倾诉内容和对象,不知道父亲偏咸的口味有没有渐进的改变。其他的亲属和朋友,生疏程度自然更甚。

人们会想:我和乡土之间的情感脱离,与我在工作之地的情感困惑似乎没什么关系。

不,关系很大。因为你的情感能力丧失了应用环境,就像你很擅长Windows系统,却给了你一台崭新的苹果电脑。

人际情感的应用、互动和积累的环境,概括起来是一个字——私。这是因为,情感是人最私密的活动,其私密性超过了思想。至少思想是自己知道的,而情感有时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这正是情感的美丽之处,它电光石火的一动,是独立于头脑和身体的。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里,家庭是“小私”,而亲戚、宗族、大院、邻里、发小、老师、同学乃至修鞋铺或小卖部的大叔,这些熟悉的有稳定往来的社会关系是“大私”。从“小私”到“大私”,这是一个持续进行情感应用、互动和积累的最优越的环境。在这个范围内,人们甚至不需要使用太明确的语言,彼此就能心领神会。

心领神会,正是情感最本真的作用方式。离开它起作用的社会空间,我们被置入了一个情感意义上的陌生环境,就是今天的都市。在都市里,如果你是一个单身者,那么连“小私”都没有,如果你有小家庭,那么就只有“小私”。

除此之外,一出门全是“公”的。

除非你是一个在故乡工作,且成长期的社会关系仍然完整的人,否则,你就必须在情感上克制自己,控制情感的应用、互动,因而也就阻碍了积累。道理很简单:邻家小妹对你撒娇,你会捏一把她的脸,但女同事一般不会撒娇,她们的脸也不能捏。

“成长期的社会关系仍然保持完整”几乎是做不到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你不离开,别人也会离开,同时会有许多陌生人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长环境在你完成年龄意义上的成长之前就已经开始崩溃。

当然我们可以在新环境里重建友情圈,乃至广义的亲情圈,但效果非常有限。比如一些单位会组织业余的集体活动以图打造“团队精神”,“团队精神”说白了就是情感默契,它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共同体意识。不过,其效果经常会被活动的强制性以及活动中安排的说教内容所消解。

种类丰富、程度各异的情感,在“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没有了用武之地。

“心如明镜台”,拂拭不勤,塵垢必生。

情感的圈禁

为什么富足却不快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人与外界(社会、自然、宇宙)发生联系的方式说清楚。宏观地说,方式其实就三种:身体、头脑和心灵。

身体是一种欲望联系,它的目标是舒服。一切奢侈逸乐,都是身体的欲望。

头脑是一种理性联系,对投入与产出的计算,对自我实现的追寻,对事物规律的探索,这是头脑的功能。

心灵则是一种情感联系,感受喜怒哀乐,体验爱恨美丑,理解幸福与不幸。

这三者必须实现一种平衡,让三条腿都站得稳稳的,人才会是愉悦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让人动容。他说:“我行将就木时,不会有枉过此生之憾。我在暮色中见过红赤的土地,晨光中见过晶莹的露珠,霜天中见过闪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后甘霖的气息,我听过风暴中的大西洋拍打康沃尔郡花岗岩时那种惊涛裂岸的轰鸣。”

无论怎样夸赞罗素对头脑的运用能力都不过分,但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一生中对心灵的惊人调动,在我看来,这就是平衡的范本。

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更是认为,他的一生没有“工作”过一天,每一天都是在游戏中度过。

当情感、理性和身体实现了平衡,那么工作就不再是苦差。不过,这种平衡很难,这便是现代人富足而不快乐的根源。罗素和马克·吐温的经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具有可复制性。

工业制度总是张扬身体欲望,以之作为自我实现的标准,把人绑定在头脑理性的浅层次(投入产出的算计)上。

而心灵的情感体验,虽说并没有被视为一种硬性成本,却被当作一种机会成本——如果在情感上花费太多时间,就会耽误工作的时间。

工作、工作、工作,工作日用电脑工作,休息日用手机工作。请对号入座,看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行将就木”时的记忆只有工作,没有情与义,也没有诗与画,没有体验过“银瓶乍破水浆迸”,也没有见过“露似真珠月似弓”,忘了母亲的厨艺,失了爱人的温存。

情感被圈禁了。

在我们大部分人已经离开的那个成长空间,情感的积累是“自然富集”的,其应用和互动是“心领神会”的。而在这个新的工作空间里,情感的积累是“机械衍生”的,应用和互动是“规则至上”的。

机械衍生的意思是,你不能再按照关系之亲疏(伦理)来自然应用情感,而必须按照明确的角色身份(功能)来进行十分克制的互动。举例言之,你和上司每天待在同一个办公室里,这与和同学每天待在一个教室里是天壤之别,前者永远无法培养起后者的那种情感。如果你的同学成了你的上司,那他基本上就不再是你的同学。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类特殊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就是分不清这种区别。

你可能会说,工作与生活中要切换情感模式,这在任何时代不都是一样的吗?是的,但别忘了两个新的背景。

一是,过去的工作不会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事实上人类从原始采集、渔猎时代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们越来越忙碌。二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所有历史里,除了动荡时代,大部分人都不会脱离乡土,并且乡土环境一般不会崩溃。

心灵的顺从与反抗

心灵被圈禁,熟习的情感能力没有用武之地,就产生了两种人。

一种是头脑压倒心灵,表现为情感孤立。

他彻底服从圈禁,克制人的本性,最后荒废了情感应用的能力。在都市里,你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他们“两点一线”,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完全被环境所塑造,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跟大部分人也没有多少工作以外的话要说。

这是少数,大部分人是另一种,即身体压倒心灵的,表现为情感紊乱。

情感能力丧失了应用环境,而它又无法被克制,就变得无序。具体地说,是从心灵体验转向身体欲望,用后者代替前者。在此过程中喜怒哀乐、爱憎美丑都还在,情感没有死亡,只是起因已经变异。

这第二种人,就是哲学家弗洛姆所说的“消费人”。天堂是一个巨型的百货店,物质的刺激和兴奋,被误认作愉悦和幸福,满足没有休止的欲望就是生活的意义。

消费要满足的欲望,除了身体的舒服,还有虚荣,而虚荣寄托的就是变质后的情感。因为人们所处的不是情感能力形成的那个环境,意味着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因而就可以通过外在之物来获取情感的归集,如夸赞、羡慕、崇拜。挎一个名牌包包当然不会增加多少舒适度,但它会改变人们的印象,进而影响情感,当然,这是异化的情感。

情感的应用、互动和积累都是通过社交来实现的,但在身体欲望代替心灵体验的时候,“社交”这个词的含义本身已经发生了“病变”,很大程度上是从情感交流变成性欲的临时匹配。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几乎所有的社交工具都有沦为一夜情渠道的倾向。

就像把一個人的心灵,塞进了一个动物的躯体,身体已经配不上这个心灵。

被圈禁的心灵也会反抗,反抗的方式就是从原始情感转向“次生情感”。

亚当·斯密以“同情”这一概念为基础塑造了道德理论体系,“同情”的意思是和对方具有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看到对方受伤,也能体会到疼痛并且怜惜之;看到对方喜悦,自己也跟着喜悦,尽管程度上可能稍逊一筹。而“同情”依靠的是想象。真实的情感场景越来越少了,但想象能力还是保留着,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次生的方式来体验真实情感。

举个例子,在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实际体会别离和思念这两种美丽动人的情感了,因为每一个关系亲近的人都在你的手机里——技术也会让我们在情感上变得狭隘。但我们还是可以借助阅读经典、欣赏戏剧、看电影、读诗歌等方式,去体会离别的愁和相思的苦,并跟随主人公一起辗转反侧。

如果我们接触的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么它对情感训练和积累也是有效的,这便是文艺的魅力,它让我们短暂地从失衡状态里走出来。

情感残疾的人,一定不是独立而健全的。以独立而健全为目标,弗洛姆冷酷地说,大部分人还没有充分地完成出生的过程,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们在情感上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把自己“完整地生出来”。

  

九首诗词,九层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

1、永恒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2、旷达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作者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这种旷达,是苏东坡的气质。

3、深邃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五言诗,寥寥数语,说尽历史变迁,含蓄警醒,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

年轻时,我们迷恋长篇巨制,长大后,才发现,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才是真。

4、超我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述闻,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人生痛苦难当,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痛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我们终要与不如意的人生握手言和。

5、苍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终要独自走过人生。

6、超脱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

7、脱俗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8、无常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

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人生短促、红颜易老,世事变迁、富贵无常。人生易逝是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而我们只能把握今朝,对酒当歌,方不负人生。

9、人生不老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四十岁时,依然豪情万丈。不服老,人生中最重要就是心态,周遭的环境一直再变,可主宰人生的依然是我们乐观的内心。只要心不老,人生永远不老。

  

抗癌防癌蔬菜排行 健身养生参考建议

请大家花三分钟时间看看,国务院防癌办强调,如每个收到这份简讯的人,能够转发十份给其它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癌症预防研究所公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

00:   开水   99%

01:          98.7%

02:   红薯   94.4%

03:   芦笋   93.9 %

04:   花椰菜   92.8%

05:   卷心菜   91.4%

06:   菜花     90.8%

07:   西芹     83.7%

08:   茄子皮   74.0%

09:   甜椒     55.5%

10:   胡萝卜   46.5%

11:   金花菜   37.6%

12:   荠菜     35.4%

13:   苤蓝     34.7%

14:   芥菜     32.9%

15:   雪里蕻   29.8%

16:   西红柿   23.8%

17:   土豆     23%

18:   大蒜     89.9%

19:   洋葱     88.6%

20:   枸杞     67.8%

温馨提示:

所有地瓜含有骨胶原,以黄心地瓜最多。热柠檬水不加糖也是抗癌,为了健康,请把这条短信让更多的人看到!

当你的年龄越来越大,当你做什么事情都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我想你可能知道,究竟什么对于你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豆浆,比茅台重要;

窝头,比蛋糕重要;

红薯,比炖肉重要;

蘑菇,比鲍鱼重要;

走路,比开车重要;

快乐,比业绩重要;

运动,比按摩重要;

读书,比麻将重要;

宽容,比美容重要;

朋友,比领导重要;

平日,比节日重要;

祝福,比请客重要;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慢慢明白了,戴三百块的表和三百万的表,时间是一样的;

喝三十块的酒和三千块的酒,呕吐是一样的;

住三十平米的房和三百平米的房,孤独是一样的。

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你内心真正的快乐,是物质世界永远给予不了的……

坐头等舱和坐经济舱失联了一样都回不来…….

所以,想明白了,知足常乐……

和谁在一起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谁能陪着你才是最难得的!

生活已不易!

且行且珍惜!

  

趁着能跑能跳,能吃能喝,任性起来吧,把“晚年”变成“玩年”!

日落西山人未老,

抓紧时间到处跑。

可别等到腿不好,

让人扶着走不了。

外面世界真美好,

健康快乐少烦恼。

夕阳不会无限好,

快乐一秒少一秒。

  

著名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洪亮的一段话发人深思

著名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洪亮的一段话!好经典!

人静时,躺下来仔细想想,人活着真不容易,明知以后会死,还要努力的活着,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什么?复杂的社会,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后不知道会消失在哪一天,这就是人生。所以再忙再累别忘了心疼自己,一定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聚散无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身体,就是最好的珍惜。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性而往,随遇而安,一切随缘,是最豁达而明智的人生态度。多好的一段话:

我们都有缺点,所以彼此包容一点。我们都有优点,所以彼此欣赏一点。我们都有个性,所以彼此谦让一点。我们都有差异,所以彼此接纳一点。我们都有伤心,所以彼此安慰一点。我们都有快乐,所以彼此分享一点。因为我们有缘相识,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家人、朋友!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十年后,您把现在的奔驰宝马给孩子,他们会说太旧了!

十年后,您把现在的苹果6s给孩子,他们会说别逗了!

十年后,你躺在病床上抱着一堆存折,要儿女天天给你端屎端尿,儿女们会说,雇保姆吧!

十年后,你保持了健康的体魄,还能到处旅游,打拳、跳舞。您的孩子会说,老爸老妈你们太明智了!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自己的健康!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请大家记住最后一句话: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其实人生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教育好孩子,不要危害社会;第二是照顾好自己,别拖累孩子。

再过若干年,我们都将离去,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彻底变成了虚无。

     我们奋斗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分虚荣爱慕。

今生,无论贵贱贫富,总有一天都要走到这最后一步。到了天国,蓦然回首,我们的这一生,形同虚度。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用心生活,天天开心快乐就好。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之后,不过一捧黄沙。请善待每个人,因为没有下辈子。

一辈子真的好短,有多少人说好要过一辈子,可走着走着就剩下了曾经。又有多少人说好要做一辈子的朋友,可转身就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明明说好明天见,可醒来就是天各一方。

所以,趁我们都还活着,爱人、战友、同学、朋友、同事、能相聚就不要错过,能爱时就认真的爱,能拥抱时就拥入怀,能牵手时就不放开。

能玩的时候玩,能吃的时候吃。请好好珍惜身边的人,不要做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人。

互相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情,不要给你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再好的缘份也经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

没有绝对的傻瓜,只有愿为你装傻的人。原谅你的人,是不愿失去你。真诚才能永相守,珍惜才配长拥有。

有利时,不要不让人;有理时,不要不饶人;有能时,不要嘲笑人。太精明遭人厌;太挑剔遭人嫌;太骄傲遭人弃。

人在世间走,本是一场空,何必处处计较,步步不让。话多了伤人,恨多了伤神,与其伤人又伤神,不如不烦神。

一辈子就图个无愧于心,悠然自在。世间的理争不完,争赢了失人心;世上的利赚不尽,差不多就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心幸福,日子才轻松;人自在,一生才值得!想的太多,容易烦恼;在乎太多,容易困扰;追求太多,容易累倒。

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没有下辈子的相识 !好好感受生活的乐,因为转瞬就即逝 ! 好好体会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献给家人,老师,同学,同事、战友、好朋友,好弟兄,好姐妹,,以及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读过的,若能再读一次,没准让你自己体会人生真谛。

  

董卿: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01

马东主持节目时曾提及他的母亲,他说,76岁的老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屋里灯亮着,只要没人在,她就第一时间关掉。

马东一开始还告诉母亲,一开一关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一直亮着也费不了多少电。但在发现母亲每次说“好”,紧接着又关上之后,马东再也不和母亲计较这样的小事。

马东说,节约用电已成为母亲的思维定势,就算你告诉她不用随时关灯的道理,她也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想想我们的父母亲不也正和马东母亲一样: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可他们应声之后,接着把剩菜放入冰箱。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们强调,不要再给孩子买零食,可她们答应之后,转身会带孙子去超市……

但很多人没有像马东那样,做到不和父母争对错,而是冠以“三观不合”,嫌弃他们墨守成规,甚至为了自认为“正确”的小事和父母争的面红耳赤。伤害了父母的同时,更是让彼此有了隔阂。

夏天的时候,同事刘仪和我抱怨过他的父亲。他说,母亲去世的早,农村夏天热,好不容易让父亲来城里避暑,结果闲不住的父亲,第二天天不亮就去广场捡矿泉水瓶。

他告诉父亲,他的做法会让别人说儿子不孝顺,父亲说自己习惯了劳动,也过不来城市老年人的那些娱乐活动。儿子说父亲不懂得享福,父亲说儿子看不起自己,最后的结果是,老人摔门而出,回了老家。这样的小事,谁对谁错,根本不容争辩。

子女应该明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即使他们的一些行为在你眼里,是不合时宜的,是有失体面的,但想想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想想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礼记》中说到“孝子之养”,首先是“乐其心”,就是让父母心情快乐。

02

杨绛在《我们仨》里说过这样的小事:“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夫妻相处总会有分歧,一定要争个对错,殊不知,赢得了结果,却输了感情,自己也落个不愉快。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对一些小事上纲上线:你想去学瑜伽班,Ta非说买个垫子回家练。你要去外面吃饭,Ta非说外面都是地沟油。你说大海很漂亮,Ta非说大海淹死过很多人……

这样的事情,谁对谁错?其实都没有错,不过是看法不同,小事而已。和伴侣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不欢而散之后,总有人问起: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人可能会回答是三观相合。好的婚姻三观固然重要,但比三观相合更重要的,是不争对错。

刘涛和王珂的爱情故事为很多人称道,刘涛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彼此的相处之道,就是不争对错。“有时候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争论的过程会让大家觉得累,心里不舒服,我觉得任何的计较都是伤害。”

生活中,没有三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家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比三观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遇到问题不剑拔弩张,不追究谁对谁错。

网上有一个小故事。一对老夫妻吵架,丈夫总让着妻子。妻子问:“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丈夫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婚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不过是你在争吵,他在笑。

03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带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极乐的网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说自己怕鬼,吓得晚上都不敢睡觉。妈妈再三和她强调,世界上不可能有鬼,让她别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倾诉。于是爸爸问她,鬼长什么样?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头他就不见了。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孩子在路上经常看到鬼。

接下来,每天放学爸爸都悄悄跟着孩子,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样。结果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尾随自己家孩子。爸爸立马报了警,妈妈得知后,后怕不已,庆幸爸爸听了孩子的“胡话”,让孩子安然无恙。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强调我是大人,小孩子你就得听我,我知道的比你多,我当然是对的。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

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大人的认知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童真。哪里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孩子只不过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雪化了是什么?比起标准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难道有错么?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懂得退出家庭“战场”,绝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上一篇:学习感怀28 下一篇:学习感怀30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