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28
动不动就讲道理的人,情商是有多低?
1、爱讲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
要说最让人讨厌的低情商的沟通方式,“讲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前两天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搞的合作方,把我气得快要崩盘了,一下班立马约了个朋友,想跟她吐槽一下。
结果刚坐下来点了杯奶茶,我开始吐槽不到2分钟,朋友就打断了我,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大段话,大概的意思是:
在职场上你应该更加专业一点,不要那么情绪化;
越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就越不能生气,他就得逞了;
你要硬气一点,不要让他觉得女人在职场那么好欺负……
听完这段话后,我吸了一大口冰奶茶,什么都不想再说了。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里,道理讲得越多,越会让听的人堵得慌,不想再沟通下去。而讲道理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是真的想为对方好,但最后也真的总会被冷落。
这种“低情商”的沟通方式,让别人厌烦,也让他们自己受委屈。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沟通中,他们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一般高情商的人,总能对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着敏锐的感知,并在这种感知的基础上有一系列应付办法,因此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比较有分寸,让人觉得恰当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对人的情绪感受力准确性较差,或者没有感受力,导致说话做事对人的情绪感受照顾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沟通方式,显得情商很低。
想到大话西游中唐三藏念经般的说教: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但若在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和孙悟空一样觉得特别烦,恨不得把他乱棍大打一通。
这篇文章要送给的正是那些整天活在很多道理里,并且认为自己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样子的人:
人是需要适度讲道理的,但你整天满嘴道理的样子,真的情商很低。
2、只讲道理的人,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
为什么会有人总喜欢讲道理?
道理,其实这是外界要求的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过度地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给他们植入的意识里,小朋友应该好好吃饭才对,即使是你已经吃得很饱了;小朋友应该不哭闹才对,即使你已经很伤心了;小朋友应该不抢玩具才对,即使你不想跟别人分享……
很多人在这个框架上长大,变成所谓的乖宝宝,他们长大后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联结的模式。
在沟通的过程中,道理总会最先冒出来,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更体会不到每个人感受上的差异,总是不知不觉就得罪别人。
除此之外,“过度讲道理”也会让他们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健康。因为只信奉道理,当道理跟自己的感受冲突时,他们会一味压抑自己的感受去解决问题,由此构成强迫。
通过强迫的方式让自己做事的人,很难体验到做事的乐趣,容易陷入到机械和麻木里,有时这种强迫过多,压抑的情绪就会在潜意识中做抗争,形成很大的内心冲突。
我通常用马和骑马的人来比喻这种关系。
骑马的人必须了解自己马的感受,特点,才能更好地管理马,和马一起奔向目标;
而如果骑马的人只关注“马要跑得快才对,马应该跑到那里才对”,完全不顾马的感受,一味地抽打马来让它奋力奔跑,只会把马搞崩溃,引起马的对抗。
同理,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别人,也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抗。
3、常常过度讲道理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沟通的关键是“理解”,但过度讲道理并不能促进对人的理解。
过度讲道理的人想要学会沟通,要先学会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但如果我们过度的活在各种道理中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
因为我们抱有的视角一定是先判断“我这样对不对”,“我这样应不应该”,而不是“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会让我很开心”.....
过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围绕一个外物来构建自我,这个外物可能是早年养育者的要求,也可能是一些外界的评价标准。
在这种构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须围绕这个外物发展自己,否则我就是没道理的,不应该的,甚至是得不到认可,不被爱的。
只谈道理,不讲感受,无法理解自己和他人,情商不低才怪。
我有个读者,之前看了我那篇《关于情商,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后,觉得自己确实因为自我认可不足,以前在每次沟通中都会很紧张,需要套用各种道理、各种高情商话术来应付。
但后来当她努力暗示自己没那么糟时,她终于放松了下来,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这种感受的存在,一切也悄悄有了好转:
当我静下来听听自己的感受,并努力理解自己为什么愤怒后,我突然有了所谓的“柔软的力量”,我知道自己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对方这次语言粗暴,而是长期以来的不被尊重。
最后我开诚布公地跟他聊了我的感受,发现并没有那么糟糕,他承认自己或许在不知觉因为着急着要结果,所以说了一些不尊重的话,伤害了我,也承诺之后的合作会更加注意。
而当我越来越能理解自己时,我意外地发现我也能察觉别人的感受,透过每个表情包和语气,询问他们担心的快乐的或者焦虑的地方,理解他们沟通的原因和目的。
最后居然有甲方指明和我合作,说我最懂他们的想法,沟通起来最不麻烦。
她第一次发现,原来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讲道理大很多。
4、让感受走在道理前头,让高情商成为可能
很多认为自己情商低,只会讲道理的人,可能会像我上面的读者一样:
积极地去学习各种说话技巧,甚至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擅长沟通的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对方说的话,以及当前的矛盾,做出最好的反应,让双方舒服地把问题解决了。
但事实上,所有的说话技巧都基于理解本身,好的沟通永远都不是对方出一招我们套用一个解决话术,而是两个流动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对话,最后达到双赢。
那些大道理往往会用僵硬的方式阻断了理解和感受,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感受,放下道理。
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接纳我们情绪情感的合理性,总是评判我们不应该这样那样一样,比如小孩不应该馋嘴,小孩不应该让大人生气,小孩不应该哭闹,小孩应该懂礼貌一样。
他们从未尝试过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馋嘴?
为什么我们要干一些事,让大人生气?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哭闹?什么时候我们会哭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懂礼貌?发生了什么?
这些对情感和感受的忽视,甚至否定,让我们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发展,让我们总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们就是不够好的,不配被爱的。
但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小孩不就是会馋嘴吗?小孩凭什么不能让大人生气?小孩凭什么不能哭闹?小孩为什么要懂礼貌?怎样才算懂礼貌?
这些要求和规矩其实是可以变的,因为视角不同,对应的要求和规矩就完全不同。基于这一点,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从某种角度出发,某种人的需求出发,暂时和局部的观点。
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
这样发展出来的观点的能力就不会只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或者一个死板的要求 —— 它会是灵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种观点并存的、能随时可选择调整的。
当你尝试去理解和感受、学着去整合时,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费斯汀格法则告诉你一个人走向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一个人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
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
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
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
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
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
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
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
其实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
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延伸阅读:停止抱怨的力量多么强大
有一个作家出差时,无意中坐了一辆非常有特色的出租车。
这辆出租车的司机穿着干净,车里也非常干净。
作家刚刚坐稳,就收到司机递来的一张精美卡片,卡片上写着:
“在友好的氛围中,将我的客人最快捷,最安全,最省钱地送达目的地。”
看到这句话,作家来了兴趣,便和司机攀谈了起来。
司机说:“ 请问,你要喝点什么吗?”
作家诧异:“这辆车上难道还提供喝的吗?”
司机微笑着说:“对,我不但提供咖啡,还有各种饮料,而且还有不同的报纸。”
作家说:“那我能要杯热咖啡吗?”
司机从容地从旁边的保温杯里倒了一杯热咖啡给这个作家。
然后又给了作家一张卡片,卡片上是各种报纸的名称和各个电台的节目单。
只见上面写道《时代周刊》《体育报》《今日美国》……
作家没有看报,也没有听音乐。
而是和司机攀谈了起来。
其间这个司机善意的询问这个作家,车里的温度是否合适,离目的地还有条更近的路是否要走。
作家简直觉得温馨极了。这个司机对作家说: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车并没有提供如此全面的服务。
我像其他人一样,爱抱怨,糟糕的天气,微薄的收入,堵车严重得一塌糊涂的路况,每天都过得很糟糕。
有一天,我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故事,改变了我的观念。
那个广播节目请了励志大师韦恩·戴尔博士,让博士来介绍他的新书。
书中重点阐述了一个观点:“停止抱怨、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会让任何人走向成功。”
他让我突然醒悟,我目前糟糕的情况其实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
所以决定停止抱怨,开始改变。
第1年, 我只是微笑地对待所有的乘客,我的收入就翻了一倍。
第2年, 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所有乘客的喜怒哀乐,并对他们进行宽慰,这让我收入更加翻了一翻。
第3年, 也就是今年,我让我的出租车变成了全美国都少有的五星级出租车。除了我的收入,上涨的还有我的人气,现在要坐我的车,都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
而您,其实是我顺路搭载的一个乘客。”
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话,让这个作家惊讶极了。
作家不禁反思自身,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何尝不是抱怨很多。
他决定改变自己,他将这个司机的故事写成一本书。
后来有读者受到启发后试着去做了,生活真的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让作家知道了,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有突破困境的愿望,改变抱怨的态度,积极地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就一定能突破困难,继续向追求的目标前进。
让我们下定决心,丢掉抱怨的恶习吧!
史铁生: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
病隙碎笔
史铁生
一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写过剧本的人知道,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上帝深谙此理,所以“人间戏剧”精彩纷呈。
写剧本的时候明白,之后常常糊涂,常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谁也有“我怎么这么走运”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
但是,若非“我怎么这么”和“我怎么那么”,我就是我了吗?
我就是我。我是一种限制。
比如我现在要去法国看“世界杯”,一般来说是坐飞机去,但那架飞机上天之后要是忽然不听话,发动机或起落架谋反,我也没办法再跳上另一架飞机了,一切只好看命运的安排,看那一幕戏剧中有没有飞机坠毁的情节,有的话,多么美妙的足球也只好由别人去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史铁生在雍和宫26号家里
二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有时候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
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
三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种说法,这样的不死其实是惩罚,原因是前世必没有太好的记录。
我有时想过,可否据此也去做一回演讲,把今生的惩罚与前生的恶迹一样样对照着摆给——比如说,正在腐败着的官吏们去作警告?但想想也就作罢,料必他们也是无动于衷。
四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
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五
坐上轮椅那年,大夫们总担心我的视神经会不会也随之作乱,隔三差五推我去眼科检查,并不声张,事后才告诉我已经逃过了怎样的凶险。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那次摆脱了眼科的纠缠,常让我想想后怕,不由得瞑揖默谢。
不过,当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时,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来),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
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
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
人民日报评论:感谢贫穷是直面生活的态度,并非赞美贫穷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这几天,河北衡水女生王心仪备受关注,在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她的一篇旧文刷爆朋友圈,其中“感谢贫穷”的说法引来不少讨论。8月1日,河北省委书记对此作出批示,相关部门也为她提供了助学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情。
经由生活沉淀和思考的肺腑之言,更容易击中内心深处的最柔软的弦。“人生的路不是走给人看的”“幸福是极力拥抱,自己看到的美好与阳光”“尽管贫穷刺伤了我的自尊,但仍想说:谢谢你!”“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读完这篇文章,在赞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文笔同时,更为她在贫困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不已。
生活不易,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是积极向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王心仪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由此来看,值得感谢、应该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那种热爱生活、勇于奋斗的态度,是在人生过程中收获的宝贵成长。
命运给予每一个人的馈赠千差万别。对生活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就能够收获怎样的果实。在现实与诱惑面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古人留下的风范;承受着身体痛苦与折磨,用思考拓展宇宙的边界,这是科学家的执着与伟大;永远无法预测人生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但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这是影视剧呈现的道理。的确,阳光的投射不会是均匀分布,比如出生的家庭无法选择,再比如运气好坏也无法左右。但即便如此,18岁的王心仪仍以积极心态面对成长之路上的风雨和阴霾,由此构成一份独一无二的生活理解,更从中收获内心的平和与改变命运的力量。
贫穷绝非成功的条件,而且往往会让人在成功之路上付出更多努力。被贫穷阻断了发展之路者,更不在少数。不过,也正像老话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份努力绝不会白费。风吹日晒,成就果实的甜美。生活也是如此,每一份磨练都会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而不被困境打败,更能成就精神的高地。
《老人与海》里面的渔夫忍着饥饿和伤痛搏斗,虽然最终捞回来的是一副鱼骨架,但依然可以自豪的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世界杯期间,喝着混水牛奶成长为顶级射手的卢卡库告诉我们,“生活不会无视你的努力”。对于不少像王心仪这样,在逆境中成长的人来说,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消磨掉意志,困顿坎坷也没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执着地相信奋斗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谢贫穷”背后,是战胜贫穷、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正因如此,如果把“感谢贫穷”误解为“赞美贫穷”,忽视背后复杂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体验,难免会陷入片面。当然,感谢贫穷,不代表掩盖、忽视不公平的存在,这既是文章带来的多元思考,也是当下讨论的共识。从“大凉山格斗孤儿”的争议,到“工地收北大通知书”的新闻,再到如今考入北大“感谢贫穷”的刷屏,贫寒中的奋斗之路,让人们看到执着的希望,也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才能让更多孩子走出贫困,拥有直面生活的勇气、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值得庆幸的是,贫困中没有迷失自我的王心仪,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未来难免仍有诸多不期而遇的困难,但那一份乐观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成长的礼物。当前,国家也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全力以赴,为更多贫困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畅通向上的渠道。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一条不变的真理是:梦想成真,最终靠的还是每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这正是:无论顺境逆境,奋斗才是唯一。
十句话告诉你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回答。
何也?人不同,需求不一样,认识不相同,怎能一根尺子拉到底?
再者,个人的理解又有差异,有从利益维度考虑,有从职业角度出发,有从心灵渴求方面探求,答案又怎么可能不千差万别?
可见,读书到底有不有用,归根结底是个理解问题,是个态度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说读书无用的人本身肯定是不读书的!
01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02
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03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04
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05
拓宽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06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07
“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08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09
我读书为的就是不遇到我不想遇到的人。
10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