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学习感怀 > 详细内容
学习感怀27
发布时间:2025/9/4  阅读次数:18  字体大小: 【】 【】【


学习感怀27

王强: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

01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  

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自焚的地方,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以北大的32楼为例,当年我和俞敏洪作为北大青年教师住在该楼的第二层。后来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成了伟大的企业家。  

第三层楼,当年住着一个来自山西的叫李彦宏的青年,天天在水房里光着上身用冷水冲澡,唱着“夜里寻他千百度,你在哪呢”,天天念“百度”两个字,于是后来诞生了百度公司。而从知识储备来讲,李彦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企业,他是学图书馆系古典文学编目专业的。  

第四层楼住着北大中文系的愤怒诗人黄怒波。这些年来,黄怒波令人刮目相看,成为中坤集团创始人,在冰岛购置土地。更匪夷所思的是,北大中文系的女生楼里一个长相非常平和的人龚海燕,她充满着激情,创办了世纪情缘。  

英文系、图书馆系、中文系都是与金融、融资、管理完全无关的专业,但是学这些专业的人怎么会创建出成功的企业?我想,这是因为北大给予了我们一样东西,就是怎样塑造生命的东西,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一切。  

我有一个座右铭叫“读书只读一流的书”——真正值得我智力投入、值得我尊重、花费我精力的大概就是这两大类:我觉得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  

正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书籍,成为北大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个领域,能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保证。因为那些书不是字,是生命,而这些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引领。

02

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也算人生有幸,但是要接受的信息太多了。那么什么样的书该读呢?我读书的选择是这样的:畅销书坚决不读,不是我看不起畅销书,而是我知道生命有限,只能读人类历史上大浪淘沙的作品。  

我所读的作品的创作年代越来越早,因为我觉得越是早期的人,他们写下的文字越是生命的写照。

读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家进入书前的状态是什么。他是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写,还是倾其鲜血、生命和经历而写。如果你读的不是真文字,遇到的不是真语言,那么最后见到的也一定是虚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读书真正对读者产生作用的时候,就是读者和真正的生命融汇在一起的时候。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这是非常关键的。  

为什么读经典能改变我们的生命呢?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学的功能就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定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在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上有奇异的启示,有充电的感觉。  

所以那些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就会融入我们的血液。一旦人的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观扭转。  

读那些经典的、人类熟悉的甚至很多人因为追求时髦而不屑一读的文字吧。这些文字使我们对生命、审美、真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直接的感觉。我认为我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了世上一流的书。 

03

我还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diet,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神学?我觉得一定要。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理论著作。 

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这神秘往往被称为上帝的话);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要读。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人是情感的动物。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所以为了情感成长的丰富,一定要读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一种是音乐。

04

文学不可不读。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的想象力挑战,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缺乏深刻性——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的存在本质和表征。  

我喜欢的作家有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雷蒙·卡佛、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接下来就算得上村上春树了。我有村上的日文原版,英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和国内的林少华译本。我是村上春树迷。为读懂村上,我发誓开始学习日文这东西。  

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

当然这是“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另当别论。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1

记得小时候在县城上学,学校每次放月假,爷爷就去车站接我回家。

那时家里离车站远,需要骑着车子来回,一路上我们相对无语。等到爷爷骑不动了,我们就一前一后推着车子走,记得爷爷常和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要好生读书。”

那时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望着不远处稻田里的乡亲们弯腰割麦、俯首插秧,我只是想着将来的自己或许可以和他们过不一样的生活。

后来,我从农村考入省城上大学,学了工程造价,感觉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然而,当我走进实习单位,工地的环境有多糟糕自不必说,晴天尘土飞扬骄阳似火,雨天泥泞不堪污水四溢。精神世界的荒芜也在慢慢消磨我的梦想和纯真。在工地上,想找一个人聊聊文学、谈谈经济都是个笑话。

再后来,我选择去到深圳。在那里,我终于找到自己热爱的新媒体行业,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和欢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风投、天使轮,这些名词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越是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面,越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的贫瘠与荒凉。也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中,我发现人与人的差距被迅速拉开。

2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最高的答主是这样回答的:

“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

毫无疑问,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上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即将大学毕业的老岳,自高中起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网瘾少年。高考之前,爸妈为了防止他分心,手机、电脑甚至电视都不给他碰。

上了大学觉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没有玩够的游戏都玩回来。大一时逃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大学管得并不严,胆子大了,从此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在寝室里蓬头垢面,外卖盒堆了一地,期末挂科也成了常态。

当室友拿到了名企的offer,除了游戏没有任何爱好的他,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虽然精彩,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却真实得可怕。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你,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有时候,学习的那种苦和沉重粗砺的生活比起来,真的可能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没有谁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对于那些想让生活变得更轻松的人来说,学习才是最容易走又最有用的那条路。

4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这些年来,看过很多同龄人在走他们父母长辈的老路,年轻时总觉得学不学习无关紧要,反正自己体力好得很,混口饭吃没问题。长此以往,终究是依靠出卖劳力度日,却从不思考更好的出路在何方。

茨威格曾在一本书中写到: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对人生能有所思考,他们终将明白,那些为了讨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往往是当年不吃学习苦的代价。

我们都不喜欢自讨苦吃,如果能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见生活中这些痛苦的经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了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抱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冷,不靠灯;穷,不靠亲!写的好真实

“冷莫靠灯,穷莫靠亲。”这是一句不知从哪个朝代传下来的俗语。自然,这是对古代生活的一种写照。当然,能流传至今,肯定是仍然能反映现实生活的。的确,现实版的“冷莫靠灯,穷莫靠亲”仍在上演,某种意义上看,甚至有过之而不不及。然,现实终究归于现实,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故,现实中必须做好“靠”字文章。靠谁?不靠灯!不靠亲!坚决靠自己!

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

有钱,说话有底气。

有钱,处世才硬气。

伯劳鸟

富在深山有远亲,

穷在闹市无人问。

这年头,

钱比人重要,利比情诱人!

多少人,只看黄金,不看真心;

多少人,只谈交易,不重仁义;

多少人,只重利益,不讲情义。

人们经常说“谈钱伤感情”,

但:

没有钱,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

没有钱,你拿什么稳固你的爱情?

没有钱,你拿什么联络你的友情?

人穷三分冷,心穷七分苦!

人,只有穷过一次,

才懂得人情冷暖,

才知道谁对你真心、谁对你假意。

肯借钱给你的屈指可数,

肯拉你一把的寥寥无几。

不要看着别人碗里的饭菜,

也许并不符合你的胃口;

不要羡慕别人名贵的衣服,

也许穿在你身上并不好看。

钱,靠自己挣,才有底气;

苦,靠自己尝,才能体味;

事,靠自己扛,才能面对;

梦,靠自己圆,才能实现;

人,靠自己爱,才能快乐;

情,靠自己惜,才能一世;

伤,靠自己养,才能治愈;

家,靠自己撑,才能幸福;

路,靠自己走,才有骨气。

人生路上,

纵使是满布荆棘,你也要义无反顾,

因为无人给你依靠。

没有靠山,自己就是自己的靠山!

再冷,也不靠灯;     再穷,也不靠亲!

靠灯取暖,无丝毫暖意;

靠亲生活,非长久之计。

更有甚者,亲不如邻,

人穷,连亲戚都瞧不起你。

人穷不可怕,

可怕的是堕落,可怕的是没志气。

最穷无非讨饭,

不死总会出头!

待到雨歇看晴天,

守得云开见明月。

没人心疼,也要坚强;

没人鼓掌,也要飞翔;

没人欣赏,也要芬芳。

即使生活低到尘埃里,

也要开出含情脉脉的花!

  

你连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谈人生?

改变,从清晨开始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人生的改变,就是伴随着清晨的6点钟闹铃开始。

以史为鉴

自古以来,官员便要在清晨上早朝。汉代贾谊在《新书·官人》中写到:“清晨听治,罢朝而议论。”加上古时候车马不便,算上起床、梳洗、换上朝服的时间,官员们至少需要提早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起床。"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雾色朦胧中,百官上朝。

古时没有灯,夜里读书不便,文人大多早起看书,学堂开课也早。而现在夜晚灯火通明,夜间活动丰富,不少人选择了晚睡晚起。孰不知,在你沉醉于清晨的美梦时,他人已经走在为梦想拼搏的路上了。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名人为例

现代都市繁重的生活压力和责任与日俱增,每天往返于工作与家庭之间,为了能多睡十分钟,早饭能免则免。然而,这样的人并不能成为人生赢家,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作息,你会发现,提高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从每一个清晨开始。

伊万卡·特鲁普,川普背后的关键女人,也就是他的女儿。6岁开始买股票赚钱、高中成为模特打工、先到基层锻炼后才回特朗普集团上班,之后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每天工作16个小时,美国大选期间,要抽出时间给川普站台演讲,下班之后还要回家抱抱孩子,经常一天只睡4小时。在晨曦中醒来,在深夜里睡去。在母亲、地产专家和时尚品牌老板这些角色中自如转换,因她不浪费每一个清晨的时光。

就算你不看NBA,不知道科比,但你肯定听过一句话:“你见过凌晨4点洛杉矶的天空吗?”科比说:“早上4点正是睡得最舒服、床铺最温暖的时候,但你需要爬起来去训练!你必须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把你从床上拉起来去做这些事。”科比在直播里说到,退役后的他依然早上4点起床。如果之前4点训练是来自成功的紧迫感,那么现在的他更多的是享受。

杰克·多西 TwitterSquare联合创始人,他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静坐后慢跑6英里。分管两家公司的人,还不能早睡,每一天都要工作满16个小时。因为事情繁多,他把时间规划精确到分钟,把众多的工作内容分配到每一天,并且高度自律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王健林作为中国首富,仍坚持这每天5点半起床,并且会在7点准时到达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为了保持更好的体力与经历,他还坚持每天跑步一小时。

如今,李嘉诚已80多高龄,但却依然保持早起习惯,无论前一天多晚睡,第二天早晨6点一定会准时起床,随后,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保证在8点前到达办公室。

研究表明,早起者通常起床更快,而且头脑更灵活,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和学习中。也不容易疲劳,精力更旺盛,工作效率更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任何年龄段的人,早起的情绪更加积极向上,自我感觉更好,健康意识也更加强烈。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懂得克制,擅于利用时间,不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谓的事上。

时间管理

说到这里,并不是让大家每天一定要起得非常早,充足的睡眠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止境地赖在床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行程时间管理观念,合理分配时间。而这种观念最有成效的功能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无论哪个季节,从被窝里挣扎出来都是痛苦的。因为多赖在床上的十分钟,你匆忙地穿衣洗漱,在路上疾行奔跑,赶着车,在公交地铁上僵硬着身子,被挤得苦不堪言,到了公司怨气满满,身心俱疲。

清早的心情影响着一整天的状态。在前一天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服装,提早半个小时起床,洗漱刷牙,做一个简单的伸展,吃一顿丰富的早餐,错开高峰的人群,心情愉悦,准点打卡上班,你会发现很快便能投入工作,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时间表吧,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脑中,雷打不动的坚持固定时间早起。工作忙碌,也别忘了找个时间锻炼身体。

一般在一天的工作后,很少人还有精力再去运动健身,不妨把运动的时间放在早上。快走也好,慢跑也好,早上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迅速唤醒身心。别再晚睡,看看你眼睛下的黑眼圈,那是你熬夜看手机、电脑带来的。

一般来说,形成一个良好习惯最低需要21天,那就先给自己定一个短期计划,在21天里选择在固定的时间内早起。如果你连清晨都控制不了,又怎么控制人生。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改变,从清晨开始!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

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现,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在这方面,曾国藩做的就非常到位。

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低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蓝呢轿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抬绿呢轿的人见状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啪啪就是两耳光。

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吓得不轻,赶紧跪下来赔礼道歉。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

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儿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事事不计较,所以事事看得开,看的顺。曾国藩一门心思做实事,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老子认为,痛苦源于欲望的放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痛苦和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欲望过盛,心头贪念越多,羁绊越重,痛苦和烦恼也就越多。

庄子的大智慧在于他能够将人内心最隐蔽的欲望消除一空。当世人为了内心的欲望拼命往上挤时,庄子却从从容的放下一个又一个欲望的包袱,开始往下走,名、利、权、势都抛下,越走越轻,将生命重新归零。仓央嘉措曾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庄子,连生死大事也看淡了。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不哭不叫,却“鼓盆而歌”,因为在庄子看来,生死都是假象,我们都在大道中。

庄子将死,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则认为“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弟子怕庄子死后,尸身被鸟兽破坏,庄子却说:“在上为鸟鸢(yun)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遑遑光阴数十载已是上苍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又何必要求更多呢?做人欲望不要太多,要求不要太高,攀比心不要太重。

庄子在《至乐》中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至乐吗?如果有至乐,人们将要做些什么,依靠什么?躲避什么,留念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

他说,在这个社会,“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富、贵、寿、善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反之,庄子认为,那些富贵的人不仅不快乐,而且还很苦恼,很忧愁。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达到极至的快乐是在内心深处,是没有表现的。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真正的荣誉是没有赞扬、没有名辉的荣誉。这种快乐,并非物质或地位等因素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刘强东:我观察26年才发现,决胜千里的人都有这5种特质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感觉人生格局已定?

你感觉再往上走,越来越难了?

你曾经雄心壮志,但现在每个月还房贷,都拼尽全力。

你苦苦思索,自己到底是怎样输掉了人生。

最近,刘强东在牛津大学的一篇演讲,刷爆网络,它也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1992年走出农村,到人大读书,再到成为今日的电商巨头,刘强东花了整整26年。

我梳理了刘强东的这篇演讲稿,然后发现,决胜千里的人,真正一路往上走的人生,都有这5种特质。

请问你有没有在其中?

1、跟得上趋势和风向

与趋势为敌,往往是平庸人生的开始。

什么是趋势?就是那些正在静悄悄发生,多数人却依旧无法感知的潮流。

在计算机热几年前的1993年,刘强东就开始自学编程;

当麦当劳、肯德基大规模进军中国时,刘强东开起了餐厅;

国美、苏宁模式还没有成功时,刘强东提前就看到了,电商和连锁经营的巨大潜能,然后专注于其中。

这个时代,决定一个人优秀与否,早已不仅仅是勤奋程度,还有对待潮流的选择。

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是,1985年到1990年的趋势,是个体户;1996年到1997年的趋势,是下海潮;2003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房地产;2012年到2015年的趋势,是互联网 2016年到2020年的趋势,是分享经济 粉丝经济。

如此说法,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多数时候,结果真是这样:

如果跟得上趋势和风向,你很可能脱颖而出。相反,你还未起跑,就可能被抛下。

2、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

如果把人生来分段,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至关重要。

对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五年极其不稳定。

无论是生活、情感,还是职业生涯,都充满变数。生活压力也会与日俱增,要供还房贷、要结婚生子,还要赡养父母。

许多人会随波逐流,生活会慢慢磨平,他们曾经的豪情万丈。

只有那些懂得取舍、懂得平衡生活和事业的人,才会认真对待这五年。他们会时刻给自己定位,并为之持续努力。

在演讲里,刘强东说,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几年,开过餐厅,也在中关村卖过电脑。

他失败过,跌倒过,但一步步爬起。

然而,正是这些摸爬滚打,让刘强东对创业有了成型的认知,跌跌撞撞,一路向前。

如你去观察,你一定会发现, 因为这五年,身边的年轻人开始分类。

最开始,他们可能学历、见识和能力都相差无几,但大学毕业五年后,他们进化为两类完全不一样的人。

3、是否成为“早晨型人”

一个人对待早晨和闲暇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我认识的A君,这几年,人生就像开挂一样。他频繁跳槽,跳入全新行业,收入飙升。

朋友们都惊掉了下巴,他却告诉我们,秘诀只有一个:每天早晨提前45分钟起床。

他用这45分钟练习英语口语、啃一本本著作。

三年坚持下来,他变身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成功转行。

学生时代,刘强东就是寝室里起得最早的人。

创建京东后,多年来,只要没有出差,刘强东必定会早起,在830分准时赶到公司,与京东高管一起开早会。

网上有篇文章说,为什么一流成功人士的闹钟,都定在早晨5:57

因为他们虽然每天只早起了一个小时,但日积月累,事实上,他每天都比别人多“活”了一个小时。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的生命会被拉长,自然能活得更精彩。

4、听过许多道理,也坚持读书

我所见到月薪低于五千的人,无一不是工作后不学习的人。

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是在家里看芒果台的综艺节目,是葛优瘫。

他们听过许多道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学习,也应当是终身的自选动作。

读书,也许不能迅速变现,但它能让你举手投足大方得体,眼界与众不同,做事情专注度高,接受新事物更快。当机会来临,你能够紧紧抓住,人生自然更优质。

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当年宿迁的高考状元。

成为知名企业家后,刘强东还专门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正是这些不停息的学习,为京东管理源源不断输入动力。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过的真是两种人生。

不坚持读书和学习的你,人生不会热气腾腾。

5、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这是隐藏在多数人心里的思维陷阱。

你总是觉得差不多就好。微胖的体型,差不多;月薪六千,差不多;每天朝九晚五,差不多;25岁结婚,27岁生小孩,差不多。

你总是习惯给自己设限,从不做那些有难度的事,你觉得岁月静好。然而,你不知道,自己慢慢成为了温水里的青蛙。

等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熟悉的人越来越优秀,你再也追赶不上了。

刘强东,为什么从乡下的小子,走到今天?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野心,从不接受差不多的人生。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从不挑战潜能,结局其实已定:只能变得平庸,接受低成就。

反之,你终能与众不同。

刘强东说:

如果真心想成功,不用恐惧、不用迷茫,你只需要每天能够保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

你为什么活成了平庸的模样?

其实,你每一个具体的选择,都注定了要被远远抛下。

贫穷的最大原因,是贫穷。

平庸的最大原因,是你甘于平庸。

那些坚持一步步往前走的人,才能过上比以前更好的人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愿你也能拥有这五种特质。

燃起来,努力改变,一切还来得及。

上一篇:学习感怀26 下一篇:学习感怀28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