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26
董卿赠语雷海为:你把时间花在哪,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有太多人用想象中的自己,来定义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在喜欢的事情上,那你就不能说你喜欢它。
你真的读书了,你才是喜欢读书的人;你真的画画了,你才是喜欢画画的人;你真的享受旅行了,你才是喜欢旅行的人。
你花费的时间,才是你内心喜好的证明。
你把时间花在哪,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村上春树在30岁时萌生出了写小说的念头。
那时他是一家酒吧的老板,白天卖咖啡,晚上开酒吧,每天营业结束的时候,已经凌晨。
闲暇于他来说,珍贵得如同沙漠中的泉水。
可是因为喜欢,他把凌晨至天亮的那一段时间,用来写小说,就坐在厨房的餐桌旁。
为他斩获新人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他在写作上花的时间,终于给了他丰厚的回报,甚至升华了他的生活。
我们总嘲笑自己说,我们是在生存,而不是生活。
可是生活的开始,就是你愿意用你的时间,去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那是工作吃饭睡觉之外,可以证明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
作家刘同说:
腾不出时间学习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伤悲;腾不出时间思考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后悔;腾不出时间运动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减肥;腾不出时间呵护亲情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流泪。
而诗词君想说:
腾不出时间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为别人的成就激动到流泪。
“外卖小哥”雷海为的事情,最近刷爆了朋友圈。
他击败北大硕士成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过程,让很多人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你激动欢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雷海为成为了冠军,而不是你和我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时间。
董卿有这样一句赠语给雷海为: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
就像喜欢一个人,你要花时间和他相处;喜欢一件事情,你也要花时间去做它。
雷海为的喜欢,不是停留在口号,不是随随便便的自我标榜。他一直将自己最宝贵的闲暇时间,用来赴和诗词之间的约会。
为了自己的喜欢,我们都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但人是有惰性的,是倾向于享乐和拒绝思考的的。
所以很多人宁愿在泥泞之中打滚,也不愿意克制一下低头的本能,抬起头看一看星空和月亮。
我们总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很累。
然后内心煎熬着,把时间拱手让给脚下的泥泞。
所以,与其羡慕“外卖小哥”雷海为成为冠军,不如学学他,说喜欢,就花时间去喜欢。
即便一天只有10分钟,那也是在接近更好的自己。
我们为喜欢的事情花去的那些时间,终会以各种浪漫的方式回馈给自己。
也许是成为冠军,也许是成为作家,也许是成为画家,也许只是成为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生活总有不如意的时候,闲暇时光中小小的乐趣,是平凡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是让我们走得更远的力量。
当中有时间的质感,有生命的善意,有自我的救赎。
永远不要觉得闲暇的时间太短,一秒钟的行动,就是一秒钟的真诚。
如果这一秒钟你用来刷手机闲磨牙,你错过的一定不是一秒的时间,而是一次成全自己的机会。
多花一点时间做自己,总能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时间是现在,其次是往后每一段闲暇的时光。
美文悦读:余生,请带上自己的阳光
总觉得,有阳光的地方,就不会有阴霾,有阳光的世界,便不会有伤害。因而我珍惜每一个睛朗的日子,爱着每一寸温暖的光阴,当阳光洒向心海,便会生出爱与慈悲。
把细碎的日子,编织成明媚,岁月便有了光泽,人在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人生没有长久的苦痛,也不会一直都是沧桑,保持好的心态最重要,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便没有雨天。
平淡的日子里,在心中开一扇睛窗,种满花朵和阳光,让岁月,安然抵达彼岸,感恩,知足,微笑,用最美的心情,过最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一个苏醒的过程,把快乐装在心中,把温暖妥帖收藏,即便是风尘仆仆,也不会觉得孤单。你的心晴朗了,世界也会是明媚的,你的心温暖,岁月也会溢满暖意,美好也会如约而至。
记得俄罗斯的一首小诗中写道,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 时光经过的太快,我们总是领悟的太晚,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生活?
带上自己的阳光,照亮内心的迷茫,一朵花开,到哪里都是芬芳,一粒种子,落到哪里都会生长,一缕阳光,洒向哪里都是温暖。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都有该去的地方,该经历的人和事,光阴辗转,岁月变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总会有不可言说的忧伤。
学会适应,接受一切不完美,学会取舍,懂得放下,生命才会风轻云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懂得释然。
带上自己的阳光,给心灵一份开阔,山有山的巍峨,水有水的深度,每一株花木,都能活出自己的姿态,每一棵小草,都有自己的坚强。
生命若是一朵花,余生,在四季地流转中,安静地生长,淡淡地绽放,心中藏的阳光,途经岁月,不染纤尘,素心向暖,只做自己的风景。
带上自己的阳光,身处逆境,也能淡定,让心灵安稳,无论外界有多少迷茫,始终保持一份坚定和纯净,不妄自菲薄,遇事看开,看淡,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境,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好心情更重要。
人生,花开有时,花落有时,如若,我们是为了笑而来的,那么就在每一天阳光升起的时刻努力的抬头微笑。
在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温婉从容,将那些路过的善意,一起走过一段路的人,妥帖收藏,即使是在萧瑟的季节,也要内心繁花似锦,带上自己的阳光,用最美的心情,过最好的生活。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文 / 陈凌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 04 版)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1),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2)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注:
(1)曾国藩的“三耻”:“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岸,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薄学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无恒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至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多,废搁殊多,不专也。”
大意是说:学问的各个门类,都有所涉猎,只有天文和算学,一无所知,连恒星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都认不全,这是第一耻;每次做一件事、治理一项事业,常常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年轻时写字,不能专注于临摹一家字体,以至于经常变化字体而无所成就,写字缓慢笨拙而不切实用,最近几年在军中,因为写字笨拙,写废的纸张特别多,这是第三耻。
简述:薄学,无恒,不专。
(2)这是三毛的一段话。
撒贝宁:不要轻易的把父母接到身边,那是不孝!
都说现在中国的家庭模式“很奇怪”,因为有太多的家庭都是“一分为二”。
孩子们远在大城市做着“空巢青年”,而父母们在老家做着“空巢老人”。都生活的很孤独,却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低头。
早前我被一则新闻深深的震撼,题目叫做:
“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
父亲瘫痪在床突然掉到了地上,母亲无法将父亲抱回床上,而唯一的独生女却远在成都......
我想每一个独自离家在外,和父母相隔甚远的“都市漂”们看到这心里都像是被狠狠的扎了一刀。
隔着上千公里的距离,隔着冰冷的电话线,你根本不知道父母正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害怕在父母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也不能立刻赶回来......
所以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我想都和我一样曾在心中暗暗的发誓,等自己在这座城市安定下来后,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可是在昨天,我的这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被打破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站在子女的角度,觉得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孝顺。可却往往会忽略父母最真实的感受。
那些远离家乡被接进大城市里生活的老人,真的愿意吗?又真的开心吗?
孙琦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在南京,毕业后也就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南京。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起了销售,做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钱,卖掉了老家父母给他早早购置的婚房,在南京付了首付,准备扎根在南京不再离开了。
他的老家是一个18线小县城下的乡镇,父母都是农民,农忙时种地,闲下来时做些小生意,院子前还种了很多蔬菜养了鸡鸭,生活虽不富裕但是压力小清闲自在的多。
今年过年时,孙琦回家和父母商量,要把他们接去南京生活。原因是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而自己工作太忙不能经常回家,所以把他们接到身边生活,也好互相有个照顾。
一开始他父母是不同意的,可是最后耐不住他的劝说,年假结束时就收拾好东西和孙琦一起回南京了。
就这样,老两口从带着院子的平房搬进了16楼的电梯房。可是现在,仅仅过去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孙琦的父母决绝的要回老家了。
昨天孙琦送父母回家,我们短暂相聚。他喝完酒后红着眼睛对我说:
“我之前觉得把他们接来我就能多陪他们,他们也能开心一点。可后来才知道,我们之间的距离是拉近了,我的罪恶感也没那么强了,可却发现,他们好像更孤独了。”
一辈子都在农村里生活的父母,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原本在家时,没事的时候父亲会去田地里转转,而乡邻们几乎也全认识,路上碰见个熟人就可以聊很久,说说话打打牌一天也就过去了。而母亲要么是去给门前园地里的菜浇水施肥,要么就和一些阿姨们一起坐在太阳下做着手工聊天...
而现在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在家里坐着。
门禁卡非常的繁琐,所以他们干脆就很少出门。就算出了家门,也只是在楼下转一转,或是去小区外的超市,不敢独自外出,因为城市太大,他们也不会乘地铁不会手机导航,害怕迷路。
曾经街坊四邻都很熟悉,而现在他们连旁边住的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小区里的老人也很多,可是却不像是在老家里那样热情,因为方言、生活环境等不同的原因,有的时候连交流都存在问题。
说是把父母接来方便照顾他们,可最后却变成了把父母接过来替他做饭、收拾屋子,照顾他......短短几个月,孙琦觉得父母活的小心翼翼,也老了许多。
听他说到这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呢?”
孙琦叹气:“我也想啊,可我工作忙啊!”
想想也是,每个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人生活轨迹应该都是这样:一大早早早的出门上班,午餐在公司附近解决,一直到晚上才能回来。
而且孙琦因为工作的原因,加班是日常,很多时候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回家。那个时候爸妈都早已睡下。即使回家的早,即使偶尔有休息日,可一天的疲累让他只想赶快洗澡躺下,根本就没有精力再去花很长时间去和父母交谈,去听他们唠家常。
所以,最终在父母的要求下,孙琦把他们送回了家。看着一路和街坊四邻笑着打招呼的爸妈,他觉得这时他们的笑容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撒贝宁在接受访问时也曾谈及过这个话题。
在0506年那段时间,他也曾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了北京。那时他会想,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后来才明白,只是他自己踏实了,而父母并不“踏实”。
那段时间恰好是他工作最忙的时间,所以即使把父母接到了北京,相聚的次数也没有变的更多。
而他的父母也以为,去了北京就可以天天和孩子见面,为了这个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老朋友老同事,放弃了老年合唱团之类平时喜欢的活动只身来到了北京。
可是到了北京后,孩子工作忙见不着,而自己的社交圈也断了,北京太大更不知道去哪里玩,大多数的情况下就是老两口在家里四目相对。
他们其实很寂寞孤独,可是他们却从不会对孩子说。
之后我又去问了好几位长辈。而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
“偶尔去小住可以,长居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大城市过不惯。”
可之前也有人做过一个调查:你为什么会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来到新的城市?
那些曾发誓绝不去搬去大城市的老人们最后妥协的答案几乎都与孩子有关。
有的是担心孩子工作忙不能好好的照顾自己,所以来到了这里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有的是因为孩子工作忙没办法照顾孙子孙女,所以他们不得不来这里帮他们带孩子......有的是为了让孩子不那么的“歉疚”,为了多见见孩子,就这样搬进了大城市
作为年轻人,我们总是对大城市无尽的热爱憧憬,我们总觉得大城市中的生活才叫生活,好玩得多好吃的多。所以当我们终于能在大城市生存下来时,我们总是会想着要把老人接到身边,让他们能在繁华的大城市里锦衣玉食,安享晚年。
我们觉得我们喜欢的也是他们喜欢的,我们想要的也是他们想要的,我们能适应的他们也必将很快适应。
可是后来想想,这或许只是我们一种自私的想法而已,他们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喜欢。
他们其实并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很容易的就去适应了另一种生活。可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他们愿意去熬着孤独,努力的去适应。
你看,他们可以为了孩子,把自己的委屈孤独都咽进了肚子里。
这可能就是中国式的父母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一辈子为了孩子而活。
而在这其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陪伴
你总觉得把父母接到了身边了就是陪伴,可其实你只是让他们换个地方继续“孤独”而已。
你如果肯花时间在他们身上,无论父母是在老家还是在你的城市,他们都不会觉得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富养孩子,富养自己挂在嘴边。尽自己所能的给孩子,给自己创造出最优良的生活或教育环境。
可对于父母,人们富养的概念基本上都是仅限于“给钱”。给钱给他们买好吃好喝的,给钱送他们去参加老年团旅游......好像只要给够了钱,他们就一定会开心幸福长命百岁一样。
可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想要的根本不是3D电影,国内国外游,豪华餐厅,五星级酒店,也是不是想你能有多大的成就赚多少钱。
可能你经常回家吃饭,他们忙前忙后准备饭菜也觉得开心。可能你陪着他们在小区、河边溜溜弯他们也开心,可能你安下心陪着他们追完一集电视剧他们也开心。
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一个安安稳稳,说话有人听,做饭有人吃,唠叨也有人回嘴,仅此而已。
以前曾说“父母在不远游”,而现在是“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为了孩子”老年漂“的老人们越来越多。也请孩子们能明白,那个放弃自己生活圈而来的老人,不仅仅是为了来替你分担照顾孙辈的压力的,他们也需要情感寄托。
你不能只把他们当“保姆”,工作再忙,也应多抽时间和父母交流,多陪陪他们。
都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把孩子绑在身边。
这句话对于老人也一样有效。
最好的“孝顺”也是不把老人绑在身边,如果他们很孤独痛苦的话,不如把他们放回自己熟悉习惯的圈子里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已经为你忙了大半生了,不是逼着他们在最后的人生中还为了你再去漂泊了吧?
20首古人小禅诗,20种人生大境界!
1、淡定从容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纷纭的世界,独守己心,淡定从容,就有一份宁静美好!
2、以退为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真,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淡定;你的修养,来自于是否为他人着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为进的智慧。
3、自在洒脱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净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携一缕清风的洒脱,采一片流云的飘逸,淡然前行,且闻花香,一路欢笑一路歌。
4、聚散随缘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人世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等走远了再回首,会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和清醒。
5、回归自我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杯清茶的味道。
6、闲云野鹤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
轻舟江上,醉看人间百态。闲云野鹤,踏遍千山万水。
7、笑口常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
佛界有一名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8、无是无非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
9、学会等待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宋·白云守端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人生最可怕的是等待,最值得的也是等待。
10、活在当下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心处看人生,抓住当下,活在当下。
11、安分随时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
世间有世间的道理,红尘总有人情世故,顺应时势,安于本分,可得人生平安。
12、水连天碧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宋·道济(济公)
这是济公圆寂前所说,人到最后,终得生死解脱的大自在。
13、以善为本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明·刘基
做人要以善为本,善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坦然,而恶将永远挣扎在自我阴影之中。
14、去留人生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
来来回回,去去留留,起起落落,走走停停,即是人生处境。
15、尘尽光生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宋·茶陵郁
我们的自性本是清净光明,只是被世俗、尘劳、烦恼所掩盖,只要把心灵上的尘垢除去,内心的光明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16、庸人多厚福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东坡
心存厚道,才能让那些平庸琐碎的小事变得不再平庸琐碎,让生活的贫乏变得有了韵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17、山不转水转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山不转水转,人不转心转,心被境遇束缚则烦恼,心能驾驭境遇则喜悦。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18、量人先量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19、修行在红尘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大隐隐于市,修行当在红尘中,不必离群索居。
20、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