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健康参考21
糖友参考之五
二甲双胍5大要命雷区!踩一个危害无穷!
二甲双胍无疑是一款广为人知且应用广泛的降糖药。它帮助无数糖友控制血糖,稳定病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依然有一些隐患,如果没关注到,将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今天,咱们就通过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来聊聊二甲双胍那些不能触碰的 “雷区”。
01 一次险些致命的经历
李叔是一位有着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平日里,他一直努力和糖尿病作斗争,饮食上尽量控制,也会定期去运动。但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感觉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空腹血糖经常超过7mmol/l,餐后常常超过11mmol/l。 有一天晚上,朋友聚会,老李没忍住喝了几杯白酒。本来他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喝酒要谨慎,可架不住朋友的热情,不知不觉就多喝了些。回到家后,老李突然感觉身体极度不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踵而至。家人发现后,立刻将他送往了医院。 经过医生的紧急检查和诊断,老李被判定为乳酸酸中毒,情况十分危急。好在送医及时,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措施,老李终于转危为安。
02 控糖历程与此次发病原因
老李患糖尿病已经有好些年了。刚开始,他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血糖还能维持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发生变化,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已经不足以控制血糖,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服用二甲双胍。一开始,二甲双胍的效果还不错,血糖基本稳定。可最近几个月,老李发现血糖又开始不稳定了,他心里着急,却没有去咨询医生,而是自己擅自加大了二甲双胍的药量。这次发病,主要原因就是他自行加药,同时又饮酒。二甲双胍本身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是安全有效的,但当和酒精相遇,就容易引发乳酸酸中毒等严重问题。而且自行加大药量,进一步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使得风险大幅提升。
03 二甲双胍的五大雷区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的降糖药物,一直作为指南的一线用药,在降低血糖方面效果显著。它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能抑制肝糖原输出,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以下这些“雷区”一定要特别注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
1)造影剂做检查 在进行一些需要使用造影剂的检查时,比如 CT 增强扫描等,使用造影剂后再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影响造影剂的排泄,同时也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脏损害的风险上升。而且,造影剂和二甲双胍相互作用,还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 因此,在做这类检查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你的病情是否需要停用二甲双胍,检查结束后48小时内,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许可下才能恢复用药。
2)肾功能不全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二甲双胍几乎95%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二甲双胍的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 这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正常疗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比如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糖友们要定期检查肾功能,一旦发现肾功能出现以下情况,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甚至停药。
•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 45 - 60 ml・min⁻¹・(1.73 m²)⁻¹ 时 :这时候要减少二甲双胍的药量。要是已经在吃二甲双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eGFR 下降到 30 ml・min⁻¹・(1.73 m²)⁻¹ ,那就得停药了。•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45 ml・min⁻¹・(1.73 m²)⁻¹ 时:有这种情况的患者不能用二甲双胍,也不建议开始用。
3)缺氧——酸中毒的帮凶 人体在缺氧的情况下,细胞代谢会发生变化,体内乳酸生成增加。二甲双胍本身可能会影响乳酸的代谢,当处于缺氧状态,如慢阻肺急性发作、严重心肺疾病发作等情况时,再使用二甲双胍,就会使乳酸在体内堆积,大大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二甲双胍,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酗酒——二甲双胍的 “危险结盟” 就像老李这次的经历一样,酒精会干扰二甲双胍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同时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导致乳酸生成增加。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二甲双胍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乳酸酸中毒的发生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酒量,最好是戒酒,用药期间一定要严格戒酒,像啤酒、红酒这些度数不高的酒也不行。要是实在有应酬推不掉,那得提前停药。
5)高危时期——手术前后 手术前后不能吃二甲双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全麻手术可能会让身体组织出现缺氧状况,这种情况下会使酸中毒变得更严重;另一方面,做完手术可能得禁食,还可能会呕吐,这就特别容易引发低血糖或者酸中毒。通常外科会这样建议的:
在手术前 24 到 48 小时就得停用二甲双胍。等做完手术,要让医生对肾功能和代谢状态做个评估,之后才能确定能不能接着吃二甲双胍。
恢复胰岛功能的 5 个新诀窍,不花一分钱效果棒(附操作方法)
在大众认知里,糖尿病似乎是个难以摆脱的 “恶魔”,一旦患上,仿佛就要与各种药物和麻烦的生活方式相伴一生。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不可治愈,便放弃了改善的希望。 其实,虽然糖尿病目前确实无法完全根治,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善血糖代谢,让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 5 个不花一分钱就能改善胰岛功能的妙招(适合90%以上的糖尿病人)。
一、给胰腺减负——适度低碳
胰腺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勤劳小蜜蜂,日夜不停地为我们处理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在应对高糖饮食时,它的负担会变得异常沉重。 像很多人主食吃太多,我以前一个北方病人饮食:早上一个馍,中午一个馍,晚上还是一个馍,最多配点咸菜、凉菜,在农业年代,每天都是力气活,这样吃可能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你一天到晚都不干农活了,甚至每天都是上班族,基本上没有什么运动,那在这种情况下,胰腺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就会面临崩溃。所以,我们要给胰腺减负,其中一个关键方法就是适度低碳饮食。减少精细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这些食物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快速上升,给胰腺带来巨大压力。
操作要领:
1.优化主食。我们可以用一些粗粮来代替部分精细米面,比如燕麦、糙米、玉米等。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让血糖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轻胰腺的工作负担。
2.选择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给胰腺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3.拒绝无休止加餐,我们要顺着身体里的生物钟来,让肠胃和胰腺在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该休息的时候能彻彻底底地放松下来。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晚餐时间尽量别太晚,吃完晚餐后就别再往嘴里塞东西啦,得保证有足够长的空腹时间。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要是 19 点吃了晚餐,那第二天 8 点再吃早餐,这样就能留出合适的空腹时长。前 2 周属于适应期,这期间要是感觉肚子饿,这其实是身体里的细胞在进行 “大扫除” 呢。要是觉得饿难受,别担心,喝点温水就能稍微缓解一下,让身体慢慢适应这种新的饮食节奏。
二、补充维生素 D(晒太阳或补充剂)
维生素 D 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和胰岛功能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研究都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甚至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充足的维生素 D 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从而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对改善胰岛功能十分有益。获取维生素 D 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晒太阳,另一种是服用补充剂。 晒太阳是最天然、最免费的方法。每天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比如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到户外晒晒太阳,让皮肤充分接触阳光,就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 D。不过,要注意避免晒伤,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晒太阳时间,一般每次 15 - 30 分钟即可。需要花点小钱的方法: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保证充足的日照,也可以考虑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但在选择补充剂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补充的剂量合适,避免剂量太小补充无效或过量摄入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用上补充剂呢? 你可以参考我这个视频课程:第56讲 成人和小孩都容易缺乏的营养素
三、增加运动(核心要领:瘦糖抗阻,胖糖有氧 + 阻 抗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是一味 “良药”。不同体型的糖尿病患者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对于体型偏瘦的糖友,抗阻运动 是个不错的选择。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会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而且,增加的肌肉量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减轻胰岛的工作压力,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常见的抗阻运动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训练等,每周可以进行 2 - 3 次,每次 20 - 30 分钟。
对于体型偏胖的糖友,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相结合效果更佳。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降低体重,减少脂肪对身体代谢的不良影响。 同时,配合阻抗运动,进一步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每天进行,每次 30 分钟左右;阻抗运动每周进行 2 - 3 次,与有氧运动穿插进行。 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代谢,还能增强身体的整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但在运动前,建议先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运动方式和强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四、养好肠胃,保护肠道菌群平衡
首先,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大量破坏肠道内的有益菌群。这些有益菌对维持肠道健康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一旦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各种有害物质可能进入血液(也叫肠漏),影响胰岛功能。所以,能不用抗生素尽量不用,非得用时也要严格遵医嘱。
其次,要禁止暴饮暴食,还要避免精致加工食物。暴饮暴食会让肠道负担过重,消化功能紊乱。 而精致加工食物往往缺乏膳食纤维,营养成分单一,还可能含有大量添加剂,长期食用不利于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这都会干扰肠道微生态环境,间接影响胰岛功能。我们应该规律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给肠道提供良好的 “工作环境”。
最后,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肠道也不例外。缺乏睡眠会打乱肠道的生物钟,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只有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进而有助于修复胰岛功能 。
五、修心,放弃过多的欲望和掌控感
我接手过上千案例的咨询,发现很多患有糖尿病的人在感情上存在重大缺失,经历过 “欲而不得” 的情况。这种长期的情志不畅、过度思虑,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人的情绪和思虑状态会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当我们过度执着、思虑过多时,很容易导致气机不畅,尤其是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受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而胰岛功能与身体的整体代谢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常,进一步就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工作。胰岛不能很好地分泌胰岛素,血糖代谢也就出现了紊乱。相反,当我们保持好心情,不过分执着,不过度思虑,不该你操心的或者你努力也改变不了的操心都放手吧,这样身体的气机能够顺畅运行,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这就为胰岛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助于胰岛细胞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对恢复胰岛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让自己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
不花一分钱,降餐后血糖的 12 个实用妙招!
餐后血糖的正常范围是 <7.8mmol/L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指出,一般成人 2 型糖友餐后 2 小时血糖的控制目标为 <10.0mmol/L (不过具体情况因个人而异)。
要是你的餐后血糖常常超过 10.0mmol/L或者很少监测 ,不妨试试下面这 12 个方法,或许能帮你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一、主食粗细搭配,控制量
糖友每餐主食摄入量控制在 2 两(100 克)左右比较合适,每天主食总量在 200 - 300 克为宜。主食应粗细搭配,粗杂粮占主食的 1/3 - 1/2 ,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像燕麦、荞麦、鹰嘴豆、白芸豆、绿豆等,都是适合糖友的粗杂粮。另外,土豆、南瓜、玉米、山药、红薯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本质上属于主食,不能当作普通蔬菜食用。
二、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
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是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血糖会明显升高。而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情对于控制血糖也很有帮助。建议糖尿病患者多与朋友沟通交流,闲暇时光出去走走,踏踏青、听听舒缓的音乐、读几本好书等等,这些都是改善心情的不错方式。 如果喜欢独处的人,可以尝试经常进行冥想。
三、给主食加点 “料”
在米饭或面条里适量加点醋,能够降低主食升高血糖的能力,还能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不过,吃醋要适量,每天 2 - 3 茶匙即可。由于醋有腐蚀性,有消化性溃疡的糖友要谨慎食用。而且醋里含有钠,加了醋之后,盐就要少放一些。除了加醋,做主食时还可以添加蛋白质。比如煮面条时打个鸡蛋,这样既能降低主食升糖能力,又能增加饱腹感,让营养更丰富。
四、重视减肥,尤其要关注腰围缩减 体重超出正常范围且腰围较粗的人群,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会增强,这无疑加大了血糖控制的难度,使得血糖更容易出现升高的情况。 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通过合理减轻体重,有效缩减腰围,降低腰臀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一般来说,建议男性将腰围控制在 90 厘米以内,女性的腰围最好小于 85 厘米。体重指数(BMI)的合理范围在 18.5 - 23.9kg/m² 之间,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 。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研究发现:年龄 ≤65 岁的 2 型糖尿病患者,BMI 处于 23 - 25kg/m² 范围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而年龄 >65 岁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适度超重,即 BMI 在 26 - 28kg/m² 范围内,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最低的。
五、细嚼慢咽,把握进食时间
研究发现,每口饭咀嚼 30 下对控制血糖有帮助。因为咀嚼能刺激神经元产生饱腹感,延长咀嚼时间能让大脑更早接收到饱腹信号。 但每口饭都嚼 30 下不太容易做到,所以建议早餐控制在 15 - 20 分钟,午餐和晚餐控制在 20 - 30 分钟。
六、饭后 1 小时适量运动
饭后 1 小时左右,此时身体处于血糖高峰,进行运动能够消耗部分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推荐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步走、打羽毛球、练瑜伽、跳舞等。 想要通过运动降血糖,至少要运动到微微出汗,并保持 20 分钟。 建议糖友每周至少运动 150 分钟(每周 5 天,每天 30 分钟);若时间有限,每次至少运动 10 分钟,累计 30 分钟 / 天也可以。
七、遵循 “正确” 吃饭顺序
吃饭时,先吃蔬菜,接着吃肉蛋类,最后吃主食,这样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也可以在餐前喝点汤。具体来说,可先吃一半蔬菜,然后一口菜一口主食搭配着吃,不一定要等蔬菜吃完再吃主食。
八、饭后起身活动
饭后不要马上静坐或躺平,可以起身做做洗碗、扫地等轻体力活动,既不影响消化,又有助于控制血糖。如果餐后久坐,尤其是晚餐后长时间久坐,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容易使血糖升高。
九、每周进行 2 - 3 次抗阻运动
进行抗阻运动能锻炼出更多肌肉,肌肉量多的糖友,控糖能力相对更强。 建议糖友每周进行 2 - 3 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 小时),每次 20 - 30 分钟比较合适。 常见的抗阻运动有弹力带操、哑铃操、俯卧撑、深蹲等。
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拒绝熬夜 保持规律且良好的睡眠,对降低整体血糖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尽量在 11 点之前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 6 小时,也不要超过 9 小时,最好能保证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
十一、务必戒烟戒酒!
酒精会对降糖药物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致使血糖变得不稳定,而且空腹饮酒还极易引发低血糖情况。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饮酒,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友更建议直接戒酒。另外,饭后抽烟对健康危害极大。对于喜爱吸烟的朋友,强烈建议尽快戒烟。因为成功戒烟有助于降低整体的血糖水平,还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风险。
十二、多吃绿叶蔬菜,合理烹饪
糖友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 1 斤(500 克),其中绿叶蔬菜至少占一半,并且每餐都要有绿叶蔬菜。 这是因为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 炒菜时,要控制油和盐的用量,每天食用油 25 - 30 克(2 - 3 汤匙),盐不超过 5 克。
倘若经过上述一系列调整后,餐后血糖依旧经常超过 10.0mmol/L ,建议立即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请医生重新调整降糖方案。
这9类食物正偷偷夺走你胰腺的“寿命”,能少吃就少吃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和胰岛功能出现异常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正常状态下,胰岛 β 细胞能够分泌充足的胰岛素,以此来调节血糖水平。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遭受损害,胰岛素分泌量减少甚至完全停止分泌,使得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调节控制。除了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糖尿病患者还经常会面临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的情况。即便胰岛素分泌处于正常状态,但像肝脏、肌肉等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同样会致使血糖失去控制。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反过来又会对胰岛 β 细胞造成损害,导致细胞凋亡,让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会推动糖尿病不断发展。所以,改善胰岛功能,让胰岛素分泌以及应答恢复正常,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 饮食对于胰岛的健康影响重大,某些食物的摄取,极有可能对胰岛功能造成损害。以下9类食物一定要当心,他们极有可能就像恶魔一样正在摧毁你的胰岛功能的“寿命”。
一、精细米面
常见的白米粥、白馒头、白面包、软烂面条等都在此列。很多人喜欢在早餐时喝粥、吃馒头或者面条,可这些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较强,对餐后血糖影响最大,容易使得胰岛素高强度分泌,让胰岛 “不堪重负”,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风险。 尤其是喜欢喝粥的糖友,千万不要对粥有执念了,那简直是升糖炸弹,原理我前面的直播视频:血糖高,可以吃糙米粥么?量控制在多少合适?(糖尿病专科郭医生直播答疑)讲过了。
二、糖果、蜜饯、果脯类零食
无论是家里的茶桌上,还是办公室的抽屉里,常常会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糖果、蜜饯、果脯以及果干。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会拿起吃几块。可这些零食的含糖量都非常高,长期食用会让血糖水平急剧攀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加重胰岛的负担,大大增加胰岛素抵抗出现的风险。
三、高糖饼干
市面上售卖的饼干口感香脆,但其糖分含量往往不容小觑。大多数饼干的配料表中,都清楚地标明含有细砂糖、麦芽糖、糖粉等,甚至糖在饼干的原材料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长期食用这类高糖饼干,胰岛健康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更有甚者,有些市售饼干的配料表中还含有植脂末,这可是含有反式脂肪的成分,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四、甜饮料
如今,年轻人热衷于喝可乐、奶茶、鲜榨果汁,甚至有人每天把饮料当作水来喝。却不知,各种饮料中的糖分添加量常常超出想象,对胰岛的伤害极大。 曾经有新闻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 15 岁的男生每天都以饮料代替饮水,最多的一天竟然喝了 10 瓶含糖饮料。结果出现了头晕、乏力、行走困难等不适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血糖已经飙升到了 39.8mmol/L。
五、西式快餐
像汉堡包、薯条、披萨、炸鸡翅等都属于西式快餐。很多年轻人会选择西式快餐作为早餐,然而这种早餐不仅营养成分单一,而且能量高、升糖速度快。长期食用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几率。
六、中式油炸食物
例如油条、油饼、炸糕、麻团等。这些食物油脂含量很高,升糖速度快,容易造成体内饱和脂肪酸大量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风险,同时也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此外,高温油炸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胺等物质,还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七、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这类脂肪在人造奶油、植物起酥油、炸食、烘焙食品以及一些包装零食中较为常见。它们不仅对心血管健康不利,还会干扰胰岛素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八、过度加工的食品
像方便面、速冻比萨、香肠、火腿、薯片、爆米花、蛋糕等都属于此类。这些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糖、不健康的脂肪以及盐分,同时缺乏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长期食用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可能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引发或者加重胰岛素抵抗。
九、酒精
摄入酒精后,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致使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使胰岛素对血糖的掌控明显减弱,会让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没发病的会增加发病的风险,发病会让原有病情更难控制。
不花钱降低餐后血糖的7个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引发血管损伤、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但许多糖友误以为控糖需要依赖昂贵的药物或保健品,其实通过调整日常习惯,完全可以在不花钱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以下7个控糖的实用小技巧,看看你是否漏掉了哪一个?
先菜后饭
先吃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可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这是因为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能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碳水化合物被快速吸收。 例如我们可以每餐先吃200克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再吃鱼、蛋、豆制品等蛋白质食物,最后吃米饭、面条等主食。
细嚼慢咽
咀嚼不足导致食物颗粒较大,淀粉酶无法充分分解碳水化合物,反而使小肠吸收速度加快。大家可以将进食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20分钟,有助于减小血糖波动幅度。使用小号餐具,每口咀嚼20次以上,每餐用时不少于20分钟。
饭后1小时散步
餐后1小时可以开始散步,速度以能说话但无法唱歌为宜,如遇雨天,可在家中完成5分钟靠墙静蹲+5分钟踮脚尖,对于合并视网膜病变者避免跳跃,严重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建议坐姿抬腿。
冷吃比热吃好
冷却后的淀粉类食物会产生抗性淀粉,其消化吸收率降低。大糖友们可以将红薯、土豆蒸熟后冷藏再食用,煮面条时过凉水,增加韧性,例如用冷藏杂粮饭制作蔬菜饭团,搭配坚果碎增加饱腹感。
餐后“罚站”5分钟
餐后不要久坐可以“罚站”一会儿,例如背靠墙壁,后脑勺、肩胛骨、臀部紧贴墙面,收腹提肛,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可同时做“勾脚尖”动作促进下肢循环,也可以边站立边用双手按摩腹部,顺时针36圈,促进胃肠蠕动。
学会减压
深呼吸 压力激素皮质醇会促进肝糖输出,大家平常要学会减压,可以试试做深呼吸,例如用鼻孔吸气4秒,屏息4秒,用嘴缓慢呼气6秒,每日三餐前重复3次,可帮助降低应激性血糖升高。
喝点醋
法国生物化学家、被誉为“控糖女神”的杰西·安佐斯佩写的《控糖革命》 这本书里提出,饭前喝一杯加醋的水,餐后血糖曲线会更平稳,避免血糖过山车。 此外,斯坦福教授Andrew Huberman也提出,像醋这样的酸味食物,可以通过影响多巴胺释放,调节食欲和大脑的奖赏回路,降低我们对糖的渴望,从大脑层面帮我们控糖。所以糖友们不妨吃饭前喝杯淡醋水,吃面条的时候也可以加点醋。
糖友们仔细瞧瞧,这7个方法均无需额外花费,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建议糖友每周选择2-3项开始实践,逐步形成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方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血糖波动较大者仍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你今天准备从哪个方法开始尝试呢?
55岁男子因血糖过高离世?医生呼吁:这4种早餐别再贪吃了
“老陈,医生都说了你的血糖高,得控制饮食,你还是多注意点吧。老伴王姨看着老伴油光发亮的嘴角直叹气。 可老陈每次都含含糊糊地摆摆手:“哎,你就别瞎操心了,糖尿病是‘富贵病’,我这天天出去干活的人,身子骨硬朗着呢!”
55岁的老陈是工地上的老工人,5年前体检的时候,发现空腹血糖11.2mmol/L,医生叮嘱他一定要控制饮食,可他总觉得自己天天干活,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每天天不亮,他总会在工地门口买两根油条、一碗白粥,配上咸菜,吃得那叫一个香。 直到某天中午运水泥的时候,老陈突然晕倒,工友们手忙脚乱把他抬上救护车。 护士扎针抽血的时候发现,针管里竟然析出了糖晶——血糖值高到让血液渗透压失衡,引发了高渗性昏迷。 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最终老陈还是因为多器官衰竭走了,医生摇头惋惜道:“他的病恶化得这么快,和他的早餐习惯有很大关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早餐习惯与血糖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常生活里,有些早餐看似平常,却可能是血糖的“隐形杀手”,到底哪些早餐是咱们应该尽量避免的呢?
01
这4种早餐,可能毁掉你一整天的血糖!
人体经过一夜的代谢,早晨的胰岛素敏感性最低,高升糖指数早餐可以使全天血糖波动增加40%。 法国追踪10万人的研究证实:长期早餐吃不对的人群,糖尿病风险激增5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同步上升,这些潜伏在早餐中的“甜蜜杀手”,你中招了吗?
1、单一饮食陷阱(鸡蛋/包子)
早餐只摄入蛋白质或精制碳水,缺乏膳食纤维会加速胃排空,导致餐后血糖飙升,还容易引发下一餐暴食。
2、精制碳水轰炸(白粥/馒头)
这类精细主食升糖速度快,容易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长期诱发胰岛素抵抗。 数据显示,持续1个月食用精制早餐,血糖波动幅度扩大28%。
3、推迟进食危机(9点后用餐)
睡醒后过晚吃早餐,胃排空时间延长3小时,引发“血糖过山车”,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午餐后血糖反弹升高风险增加47%。
4、油炸热量炸弹(油条/煎饼)
每100克油炸食品含有380大卡热量,单日热量摄入容易超标25%,高温烹调产生的致癌物更会加速血管损伤。
02
高血糖是如何“啃食”全身器官的?
长期高血糖如同“糖水腐蚀”,从血管到神经逐步蚕食健康,当血糖值持续超标,全身器官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1、血管系统
血液中的糖分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血管壁,动脉硬化风险激增4倍,直接引发心梗、脑中风。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比常人高2-4倍。
2、肾脏滤网
肾小球滤过膜被糖分“糊住”,5年内尿毒症风险达17.3%,早期只会出现微量蛋白尿,如果不干预,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肾衰竭。
3、眼部微血管
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出血,失明风险比常人高23倍,我国50岁以上的糖友中,34.6%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
4、神经末梢
手脚神经浸泡“糖水”中,60%的患者会出现针刺样疼痛,严重时足部溃疡感染,截肢风险提升15倍。
5、大脑认知
《英国癌症杂志》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痴呆风险增加1.38倍,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升高39%,记忆衰退速度加快21%。
03
科学控糖4步法,守护全身健康
1、优化早餐结构
将单一的精制碳水(比如白粥、馒头)改为杂粮+蛋白质+蔬菜组合,例如燕麦粥搭配水煮蛋和凉拌菠菜。 法国研究显示,这种搭配可以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40%,避免9点后进食,固定7:30-8:30用餐,能够减少全天血糖波动34%。
2、把握运动黄金时间
每天早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中强度运动(比如快走、太极拳),可以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9%。 华科大针对5.9万人的研究证实,持续3个月规律运动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注意避免空腹或餐后立即运动。
3、精准监测血糖
采用“三角监测法”:每周二、五测量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值,波动幅度需要控制在2.2mmol/L以内。 数据显示,规律监测者并发症风险降低63%。
4、改良烹饪方式
用蒸煮替代油炸,煮粥时加入30%糙米或杂豆,协和医院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升糖指数下降40%。 食用油建议选择茶籽油或橄榄油,避免动物油脂,每个月食用油炸食品不超过1次,高危人群应该严格禁食。
不合理的早餐搭配,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让血糖飙升,引发各种疾病。 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从每一餐做起,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合理搭配营养,行动起来,用科学的饮食守护自己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