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健康参考20
糖友参考之四
68 岁男子因血糖失控去世?忠告:这 3 种素食,糖友尽量少碰
大家好,我是老刘! 在我接诊过的患者中,很多人因为饮食不当导致血糖失控,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上周,一位68岁的老哥因血糖骤升引发并发症不幸离世,他的家属告诉我,他平时很注重养生,不吃大鱼大肉,偏爱素食,可谁能想到,正是几种“健康素食”让他陷入了危险。这不禁让我深感忧虑——有些素食看似健康,实则暗藏“升糖陷阱”,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事儿。
据202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因饮食不当导致血糖失控的比例高达45%
素食≠健康,糖友需警惕这3种“升糖高手”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饮食调理是控糖的关键。但有些素食,表面看似“健康之选”,实则可能让血糖飙升。这位老哥就是吃了这几种素食的亏,咱们一一分析。
① 淀粉大户——土豆
土豆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可它却是隐形的“升糖高手”。《本草纲目》 里虽说土豆“味甘性平”,但它的淀粉含量高达17%,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尤其是炸土豆、土豆泥,升糖指数(GI值)堪比白糖。我见过不少糖友,因为把土豆当主食,结果血糖居高不下。中国营养学会研究显示,100克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于半碗米饭
② 甜蜜陷阱——糯玉米
糯玉米口感软糯,深受中老年人喜爱,但它的升糖指数高达85,比普通玉米高出许多。《食疗本草》 里说玉米“健脾开胃”,可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极高,消化吸收快,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去年接诊的一位阿姨,就是因为天天吃糯玉米,空腹血糖从6.8飙到9.2。
③ 主食误区——精细米面 很多糖友认为素食就是多吃主食,可精细米面(如白米饭、白面条)却是“升糖大户”。中医讲“五谷为养”,但精细加工后的米面,膳食纤维流失严重,升糖速度极快。不少糖友因为把白米饭当主食,结果血糖血脂双双失控。 糖友该怎么吃素食?记住这3个原则 选对品种:低GI是王道 糖友吃素食,首选低升糖指数(GI值)的品种,比如绿叶蔬菜(菠菜、油菜)、菌菇类(香菇、木耳)。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帮助稳定血糖。 控制量:适量是关键 即使是低GI食物,也要控制量。比如土豆,糖友每天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且最好搭配蔬菜和蛋白质一起食用,以降低整体升糖速度。 烹饪方式:清淡为主 糖友吃素食,尽量选择清蒸、凉拌、水煮等清淡做法,避免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糖的做法。比如玉米,选择普通甜玉米而非糯玉米,煮着吃比烤着吃更适合糖友。
老刘的控糖食疗方 给糖友们推荐几个食疗方:
• 清炒苦瓜:苦瓜性寒,清热解毒,有助于降糖。
• 木耳拌黄瓜:木耳富含膳食纤维,黄瓜低糖低热量,二者搭配能延缓糖分吸收。
• 山药薏米粥:山药健脾养胃,薏米利湿降糖,适合糖友作为主食替代。
再送大家一个“控糖三宝茶”:取桑叶5克、玉米须10克、山楂3片,泡水代茶饮。这个方子既能辅助降糖,又能改善血脂,特别适合糖友日常饮用。
三句“控糖口诀”帮你轻松管理血糖
71岁的王建国教授摘下老花镜,投影仪蓝光里漂浮着连续90天的血糖曲线图。
大厅里坐着二十多位银发老人,他们都是我们科的老病友——有些正在住院,有些从家了专门过来。
是的,今天又是科室“糖尿病小讲堂”讲课的日子。
"这是我之前住院时的留置针孔。"他举起左手背,褐色小点像枚勋章,"当时住院时,血糖仪都爆表了,显示“HI”,现在..."
大屏幕切换到他今晨的空腹血糖:5.7mmol/L。
台下响起窸窣的掌声。
教室后排,老伴举起手机录像。镜头里,老先生演示着改良版的"太极降糖操",改良后的第七式"白鹤亮翅"特意放低马步——这样可以增加大腿肌肉的阻抗,相当于变相的“抗阻运动 ”。
王教授是我们科的“名人”,很多老糖友都认识他。
一是因为他经常在我们的小讲堂无私分享自己的“控糖秘诀”;二是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曾经“一塌糊涂”的血糖降到了接近正常,被糖友们津津乐道。
王教授文化水平高,把我们平时讲的一些内容总结成了简单好记的3句“控糖口诀”,今天分享给大家。大家如果觉得好,请转发给更多糖友。
第一句:五谷杂粮是金丹,粗细搭配最相宜
这句话强调了“全谷物”对糖尿病人的重要性。
我们平时吃的大米、白面都是谷物,但是它们属于“精制谷物”。谷物只经过简单加工,保留胚乳、胚芽、谷皮等结构,就是“全谷物”,也叫五谷杂粮。
常见的全谷物有全麦、糙米、燕麦、荞麦、玉米、小米、高粱米等。
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含有更多的 B 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价值更高。
另外,全谷物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减慢淀粉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能减慢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菌群,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样有利于血糖控制。
第二句:适量运动好处多,有氧无氧都不错
这一句说出了运动的好处,并强调了要把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起来。
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能消耗能量,直接改善血糖,还能提高糖尿病人的心肺功能。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稳定血糖水平,减脂效果也明显,并且强度不大,对高龄糖友更友好。
无氧运动(比如举哑铃、深蹲)能促进肌肉生长。肌肉多了就相当于多了个“存糖仓库”,平时帮你平稳血糖。
更多的肌肉还能消耗更多能量,改善胰岛素抵抗 ,并增强身体稳定性。
两者结合起来,控糖效果更好!
第三句:心态平和血糖稳,笑口常开病自除
这一句强调了良好的心态对控糖的好处。
星云大师患糖尿病56年,96岁圆寂,他认为自己长寿的最大秘诀就是心态好。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一段话:
“面对各种疾病,大家要有一个态度,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
现代研究发现,情绪好坏确实能左右血糖高低!
我们的身体里有两套系统在较劲:当你生气、紧张或者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压力激素",它们就像紧急信号弹,命令肝脏赶紧把储存的糖分释放到血液里,血糖蹭蹭就上去了。这就是为啥吵架后测血糖会突然升高。
反过来,心情放松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类"快乐激素",它们能抵消压力激素,让血糖更稳定。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处在焦虑状态,相当于天天按着肝脏这个"糖罐子"往外倒糖,血糖自然难控制。
举个实在例子:有人被狗追着跑,吓得血糖飙升,这就是应激反应;而天天熬夜加班焦虑的人,血糖就像坐过山车。
所以控糖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得学会调节情绪。好心情就是天然的降糖药!
最后把3句口诀总结起来送给大家:
五谷杂粮是金丹,粗细搭配最相宜 适量运动好处多,有氧无氧都不错 心态平和血糖稳,笑口常开病自除。
“糖尿病人有3坎,熬过就长寿”:3坎指的哪三年?50岁后请重视!
45岁确诊2型糖尿病,50岁之前都好好的,可是到了50岁以后,形形色色的并发症都来了,患者因为双下肢麻木到医院就诊,结果呢,不仅发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发现了糖尿病血管病变。 为什么到了50岁以后,什么并发症都来了呢? 主要原因是由于衰老,衰老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容易发生病变,对于本身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那么在50岁以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更高。 作为医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得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就不可能长寿,事实上,只要能把血糖控制好,只要能顺利度过三道坎,长寿完全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你知道,糖尿病人遭遇的3道坎,究竟是指哪三年吗?
第一,确诊糖尿病以后的前三年很重要
确诊糖尿病以后,前三年是非常重要的,前三年也是治疗糖尿病最困难的阶段,原因很简单,确诊糖尿病以后,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生活习惯的纠正,突然改变让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 如果前三年的时间没有培养成好的习惯,不仅血糖波动会很大,也为后面并发症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所以,初次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确诊以后三年以内,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自己的血糖能控制达标,只要形成好的习惯,接下来的时间,你按部就班坚持就可以了。
第二,50岁是第二道坎
现在,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主要是后天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致。 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导致年纪轻轻就罹患了肥胖,正因为肥胖,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作为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50岁是糖尿病患者遭遇的第二道坎,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让老年人的血管、神经和眼睛功能都变得大不如从前,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很容易在50岁以后出现血管、神经和视网膜的并发症,一旦并发症出现,势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第三,70岁是第三道坎
得了糖尿病以后,70岁无疑是第三道坎,很多人到了70岁,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很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一种并发症,更糟糕的是,很多人还因此罹患尿毒症,并且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了。对于70岁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还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像大脑、心脏这些关键部位的血管,都容易出现狭窄,患者因此罹患心梗与脑梗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只要能顺利度过这三道坎,其实活到八九十岁也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不能把糖尿病想的太过简单,可也不能想的太过复杂,谁都知道糖尿病通过用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但难就难在,十年如一日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你能做到吗?
血糖高的人,喝水时要牢记“3不要”
高血糖和“喝水”有关?医生提醒:血糖高的人,喝水时要牢记“3不要” 65岁的王大爷已经患糖尿病5年了,平时严格控糖、按时服药,可唯独忽略了喝水这件“小事”。 最近天气渐渐转暖,每次吃完饭,他总喜欢喝上一大杯冰镇绿豆汤,平时口渴才喝水,觉得白开水没味儿,他就用无糖茶饮料代替。
这不,上次家庭聚会,刚吃完饭没多久,王大爷突然头晕、心慌,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血糖飙升到了18.6mmol/L。医生在了解了王大爷平时的生活习惯后,语重心长地说:“血糖高的人,血液本来就黏稠,冰水刺激血管收缩,饮料中的添加剂影响代谢,这些都会加重血糖波动。” 王大爷这才恍然大悟,看似简单的喝水,竟然藏着大学问。
像王大爷这样因为喝水不当影响血糖的糖友其实不在少数,喝水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对血糖的影响可不小。那么,高血糖患者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喝水?
01
血糖高的人,喝水时牢记“3不要”
对高血糖患者而言,喝水方式错误堪称“隐形杀手”,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7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喝水误区,其中近半数人误以为“多喝饮料也能补水”。 血糖高的人,在喝水时要牢记“3不要”:
1、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血糖高的人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身体可能已经处于缺水状态,此时血液因为水分不足变得浓稠,血糖浓度被动升高,会直接加剧血糖波动。 医生指出,长期缺水会降低血管弹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证实,脱水会促使抗利尿激素水平上升,干扰胰岛素正常作用,导致血糖更难控制。 建议养成定时喝水习惯,全天均匀补充水分,维持血液正常流动性,避免血糖异常波动。
2、不要喝冰水或太烫的水
冰水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葡萄糖吸收效率,引发血糖剧烈波动;过烫的水则可能扰乱消化系统功能,干扰胰岛素分泌节律。 医生强调,人体消化系统在适宜温度(接近体温)下运作最平稳,水温偏差会打破代谢平衡。 血糖高的人应该选择温水饮用,既能避免血管刺激,又能维持胰岛素稳定作用。
3、不要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茶、咖啡、果汁等饮品中可能含有隐藏糖分或者人工甜味剂。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蜂蜜、乳糖等“天然”成分同样会影响血糖水平。医生建议,最安全的饮品仍然是白开水,如果需要调节口感,可以少量饮用淡茶或无糖咖啡,但需要避免任何形式的外添加糖。
02
这3类人喝水时要多注意
1、并发肾病患者
肾脏功能减退者需要严格控制饮水量,过量饮水可能会加重水肿。 建议根据尿量调整,通常为前一天尿量加500ml(大约1瓶矿泉水),分8-10次少量饮用,如果出现下肢浮肿或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就医调整方案。
2、胃肠功能弱者
这类人群应该避免冰水刺激肠道痉挛或热水损伤黏膜,水温严格控制在25-40℃。 建议餐后1小时饮水,每次不超过100ml,全天总量不超过1500ml。
3、长期服药人群
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的人,大量饮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要遵医嘱采用“定时定量法”,每小时饮水≤150ml,并且定期检测血钠水平。
03
高血糖患者除了注意喝水,还要注意这几点
1、调节饮食节奏
避免暴饮暴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每餐间隔3-4小时。 主食建议选择糙米、燕麦等粗粮,搭配绿叶蔬菜延缓糖分吸收,烹饪时应该少油少盐,减少血糖波动的风险。
2、科学补充营养
适当增加富含铬、镁的食物(比如西兰花、坚果),这些微量元素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注意维生素D(需要通过晒太阳合成)的补充,缺乏可能会加剧血糖异常。
3、改善生活习惯
饭后进行30分钟的温和运动(比如散步、太极),可以促进葡萄糖代谢。 每天可以练习深呼吸5-10分钟,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稳定胰岛素分泌,手部穴位按摩(比如劳宫穴)也能辅助改善末梢循环。
4、警惕隐形风险
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压力过大会升高皮质醇水平,间接推高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控糖方案。
喝水看似小事,却是血糖管理的“隐形战场”,记住“3不要”——不渴也要喝、不喝极端水、不用饮料替,让每一口水都成为稳定血糖的“助力剂”。 从今天开始,用正确的方式喝水,让身体收获更平稳的血糖和更健康的未来。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会引起并发症?这3个数字是关键
导语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等。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血糖高到什么程度会引发并发症?哪些关键数字需要特别注意?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帮助糖友科学控糖,远离并发症。
血糖的正常范围
在了解高血糖的危害之前,我们先看看健康人的血糖标准:
空腹血糖: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
如果血糖长期超出这些范围,就可能进入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阶段。
记住3个关键数字
糖尿病的并发症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长期血糖失控的结果。不同的血糖水平对应不同的风险,以下几个关键数字要牢记。
1.空腹血糖:7mmol/L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当空腹血糖≥7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长期空腹血糖高于这个水平,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大大增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的发病风险。比如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 ,若不控制空腹血糖,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2.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在7.8mmol/L以下。一旦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不仅意味着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还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显著提高。
高血糖会导致血液黏稠,血管内皮受损,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堵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3.糖化血红蛋白:6.5%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应<5.7%。当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对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此数值,说明血糖控制不佳,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 ,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脚麻木、刺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应该如何预防并发症
面对以上可能引发并发症的血糖数值,糖友一定要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其次要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有助于降低血糖。
最后,对于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并定期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了解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的数字,可以帮助糖友更好地管理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
测血糖的6个关键细节!做不对就白测了
糖尿病朋友们在家测血糖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很多人测完总觉得“数字忽高忽低”,可能是操作上有些小细节没注意。今天咱们就聊聊测血糖的“正确姿势”,帮你测得更准、少受罪!
1、采血前要消毒吗
把手洗干净即可!
不洗手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因为家用血糖仪 用的血量很少,皮肤上很少的物质就会影响结果。尤其刚吃过水果等含糖食品,手上更容易沾到糖分,使结果“虚高”。
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用肥皂、流动水洗手作为指血测血糖前的皮肤准备。洗完手擦干后再扎。如果天冷手凉,先搓搓手或泡泡温水,促进手指血液循环,血更容易出来。
也可以用75%酒精擦拭后晾干,但是不要用含“碘”的消毒剂,比如碘酒、碘伏等。
2、扎手指有讲究
别总盯着一个手指头扎!十个手指头轮着用。
同一根手指别扎指尖正中间,往侧面偏一点。指尖中间神经多,扎侧面疼得轻,还能避免手指头结硬疙瘩。
首选无名指,其次中指,最后选小指,尽量不选择拇指、食指。因为拇指和食指使用频率高,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3、是否需要弃掉第一滴血
以前的观点认为,第一滴血中含有较多组织液,会使检测结果偏低,所以建议弃掉第一滴血,用第二滴血检测。
不过这只是理论推测。目前国内的研究发现,只要按正规操作,采用第一滴血或第二滴血所测的血糖值没有明显差异。
美国糖尿病协会和英国糖尿病指南等一些专业机构,也推荐采用第一滴末梢血检测血糖。
因此,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用第一滴血检测血糖是完全没问题的。
4、不要挤压采血部位
扎完别使劲挤手指!像挤牛奶一样硬挤,会把组织液混进血里,使检测结果偏低。
正确做法是扎针前让手自然下垂5秒钟,或者甩甩手在扎。扎完后轻轻从手指根往指尖推(示意图:手掌握住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轻推),让血自然冒出来。
如果血量不够,宁可重新扎一次,别凑合用!
5、血样不够怎么办
糖友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出的血太少,导致试纸没有吸满血。
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大部分糖友会对着出血点再吸一吸,让试纸吸满。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会使检测结果不准确甚至血糖仪报错。
大家记住:血糖试纸利用虹吸原理 自动吸血,血样必须一次性充满反应区,不能反复多次加血。
如果一次没有吸满血样,应该弃掉试纸重新检测。
我们测血糖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而不是为了测而测。所以,弃掉试纸不是浪费,而是科学。
6、试纸用对最关键
血糖试纸上有一些敏感的化学物质,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很快变质。因此,取出来的试纸条应在5分钟内完成测试,放置时间太长会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血糖试纸属于一次性耗材,放置超过1小时的试纸条不建议继续使用。
取试纸时注意手指捏试纸两侧边缘,不要碰到吸血槽。
试纸瓶中有干燥剂,开封后记得马上盖紧盖子,防治剩余试纸受潮。
试纸瓶开封后超过保质期,即使没用完也得扔,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
最后提醒:
血糖仪每年要和医院抽血结果对比1次,防止“机器老了犯糊涂”。
如果连续几天测出异常值,别自己乱调药,赶紧找医生!记住,咱们测血糖是为了更好控糖,别让它变成心理负担~
不得并发症的糖尿病人,大都有这 6 个特征
咱老百姓都知道,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跳出来捣乱,严重影响糖友们的生活质量。不过,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糖尿病人虽然得了病,但却很少出现并发症。其实啊,他们大都有这 6 个特征:
01 血糖好 我接诊过一位张大爷,他患糖尿病已经 10 多年了,但身体一直很不错,很少有并发症的困扰。问起他的秘诀,他说:我就是把血糖一直稳得好。 血糖就像一辆汽车的速度,开得太快或者太慢都容易出问题。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血糖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 张大爷很明白身体就像给汽车定期加油、保养一样,不能偷懒。张大爷每天都会按时吃药,从不含糊。其次,饮食也很关键。要少吃高糖、反式脂肪、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每餐都会搭配一些蔬菜,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身体越来越棒。
02 血压血脂正常 很多糖尿病人不仅血糖高,血压和血脂也不正常。这就好比一辆汽车,不仅速度快,而且零件还磨损严重,很容易出故障。血压和血脂过高,会加速血管的硬化和堵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李大妈也是一位老糖友,她之前血压和血脂都有点高,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在饮食上,她减少了盐和油的摄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压和血脂都恢复了正常,并发症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03 定期查身体 定期体检就像给汽车做全面检查一样,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王大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每年都会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眼底等检查。有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有点问题,及时进行了治疗,避免了病情的恶化。建议糖友们每 3 - 6 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指标,每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更加全面的体检方案,可以参考我这篇专栏文章:想要逆转高血糖危机,就郑重地为自己安排一次这样的体检
04 心态好 乐观的心态就像汽车的润滑剂,能让身体各个器官运转得更加顺畅。我见过一些糖友,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后,整天忧心忡忡,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而那些心态乐观的糖友,病情反而控制得很好。 赵女士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性格开朗,喜欢和朋友们聊天、旅游。她把糖尿病当成是一次挑战,积极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她的乐观心态影响下,她的病情一直很稳定,并发症也很少出现。
05 习惯良好 这就像给汽车提供一个良好的行驶环境,能让汽车开得更久、更稳。 糖友们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睡 7 - 8 个小时。熬夜就像让汽车一直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会让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休息,加重病情。 吸烟和过量饮酒就像给汽车加了劣质的汽油,会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刘先生是一位老烟民,患糖尿病后,他在医生的劝说下,成功戒了烟。他说戒烟后,身体感觉好多了,血糖也更容易控制了。
06 腰不粗 腰围过大,意味着腹部堆积了过多的脂肪,这些脂肪可不仅仅是影响美观,它就像一个隐藏的 “定时炸弹”。 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腹部脂肪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是我们身体调节血糖的 “小能手”,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血糖也就更难控制了。 而且,过多的腹部脂肪会导致血脂异常,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升高,加速血管的硬化和堵塞。有研究显示: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糖尿病风险最高达正常腰围者的 8.6 倍,且腰围每增 2.54cm,全因死亡风险递增 7% - 9%。 糖尿病患者最佳腰围阈值为男性 89cm、女性 84cm,超出后死亡风险显著上升。腰不粗意味着生活方式控制佳,不易患并发症。 这 6 个特征。糖友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具备了几个?如果还没有做到,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远离并发症的困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