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健康参考22
糖友参考之六
老年糖友血糖降到多少最合理?不是7mmol/L!新指南这样说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年龄的大小是医生制定降糖目标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因为2型糖尿病往往是中年以后发病,也就是在40岁以后,这意味着,大部分糖友进入老年后,糖尿病的病程会达到20年左右。
20年的病程意味着两件事:
①胰岛功能衰竭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的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变大,容易发生低血糖;
②并发症增多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会患上一种甚至多种并发症。并发症越多、越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就越差,一旦出现低血糖,容易使病情加重。
加上老年糖友的预期寿命相对较短,严格控制血糖的好处不如年纪较轻的糖友。所以,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有不同的要求。
那么,老年糖友的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呢?
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讲:
1、“老年”的标准
2、不同的身体情况,血糖控制在多少
关注公众号☟,每天一篇科学靠谱的控糖知识:
01 多少岁算是“老年”?
我们通常把“60岁”作为中年与老年的分界线。不过,在新指南中,并没有简单用“60岁或65岁”等具体的年龄来定义“老年”,而是结合身体状态来划分,主要看三点:
①基本年龄线
我们平时说“老年人”的时候,通常以60岁为起点,这也是糖尿病人划分年龄阶段的基本年龄线。
不过,在新指南中,对具体的年龄数值做了淡化,更重视的是糖尿病人的实际身体状况。
比如,有人70岁还健步如飞,有人60岁就多种慢性病缠身。前者可能在6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参考中年人的控糖标准,以更严格控制血糖;后者则可能在55岁就要以老年人的标准,以避免低血糖。
②实际身体状况
实际身体状况好坏,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评估:
❶生活能力:能否自己买菜做饭、洗澡穿衣
❷认知功能:记性好不好,会不会经常忘吃药
❸并发症数量:有没有合并心脑血管病、肾病、视力问题等
❹用药风险:是否在用容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
③特别注意群体
❶80岁以上算高龄老人,控糖策略会更个体化
❷住养老院的、长期卧床的单独评估
简单说就是:岁数只是参考,身体状态说了算。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这也是新指南更人性化的地方。
02 老年人控糖不能“一刀切”
以前我们总是说“血糖要控到7以下”,现在发现,这标准对老年人来说太“简单粗暴”了。
为啥呢?
因为老年人身体像用了多年的老机器——胰岛功能衰退、肝肾代谢变慢,再加上常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要是硬把血糖压得太低,反而容易引发头晕跌倒、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新指南特别强调要“看人下菜碟”,把老年糖友分成三类来管理:
①身体硬朗的“健康老宝贝”
这类老人生活完全自理,没有严重并发症。如果没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 (比如格列美脲)这类容易引发低血糖的药,建议空腹血糖保持在5.0-7.2mmol/L(相当于早晨起床没吃饭时测的血糖);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要是正在用胰岛素等高风险药物,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些,睡前血糖5.6-10.0mmol/L即可,安全第一。
②有点小毛病的“普通老伙计”
这类朋友可能有点轻度记性不好,或者同时有高血压、肾病等3种以上慢性病。这时候控糖目标会更宽松:
没用高风险药物的,空腹血糖5.0-8.3mmol/L,睡前5.6-10.0mmol/L。
用着胰岛素的,空腹可以到5.6-8.3mmol/L,睡前血糖8.3-10.0mmol/L。
③身体虚弱的“重点保护对象”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需要家人照顾的老人,指南直接说“活着舒服最重要”:
空腹血糖放宽到5.6-10.0mmol/L,睡前血糖甚至可以到8.3-13.9mmol/L。
这不是医生不负责,而是避免为了控糖让老人天天担惊受怕。
④老年人控糖要“抓大放小”
很多老人家为了把空腹血糖控到6以下,天天饿得心慌也不敢吃主食,这可就本末倒置了!
新指南特别提醒:宁可血糖稍高,不要频繁低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十年控糖的努力。
比起血糖绝对值,新指南建议更关注血糖波动。餐后突然飙升到15,比稳定在10左右更伤血管。
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健康老人控制在7.5%以下就行,体弱老人8.5%以下也可以接受。
最后提醒大家,这些数字是参考标准,并不是绝对要求,“因人而异”才是根本原则。
控糖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让咱们吃得好、活得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
二甲双胍长期吃,要注意补充3种营养!不注意或有大问题
二甲双胍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吃的一种基础用药,它具有独特的降糖机制和良好的降糖效果,长期服用控制血糖,还能够带来额外的代谢获益。相关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不但耐受性良好,甚至还有延长寿命的潜在作用。因此,虽然现在各类新型降糖药不断涌现,但二甲双胍仍然不失为一个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长期使用的一线药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也可能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如果不多加注意,甚至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为了减少长期用药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今天的这篇文章,就为大家总结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应该多注意补充的3种营养素。
1. 维生素B12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维生素B12对糖尿病人的重要性。维生素B12虽然是一个小小的B族维生素,但它对神经系统功能、红细胞生成等至关重要。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干扰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的吸收,加大用药者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 维生素B12是一种营养神经的重要物质,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又是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风险人群,如果因为长期服用降糖药,而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就会进一步加大糖尿病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缺乏维生素B12可能会导致神经系他损坏,导致出现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 等,还会引发具有红细胞性贫血,舌炎等健康问题,如果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上述问题频繁出现,就应该排查缺乏维生素B12的可能性。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应定期(例如每年)检测维生素 B12 水平,特别是那些出现贫血或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患者。 为了避免药物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用药者在日常膳食中,应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贝类海鲜,鱼肉、蛋类、奶制品等。 如果饮食调整无法纠正维生素B12缺乏,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B12补充剂(如甲钴胺、氰钴胺)。具体补充剂剂量可结合缺乏情况,经临床医生评估后确定。
2. 叶酸
与维生素B12一样,叶酸(维生素B9)也是参与细胞DNA合成,细胞分类以及氨基酸代谢的重要B族维生素。二甲双胍对于叶酸的影响不如维生素B12显著,但也有少量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使血清中的叶酸水平降低。 缺乏叶酸同样会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的问题,除此之外,叶酸缺乏还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这个氨基酸代谢中间物的升高,会大幅升高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是一种独立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因此,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应该注意监测血清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如果出现同叶酸缺乏或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情况,及时补充叶酸对上述情况进行纠正也是很有必要的。 建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朋友,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菠菜、西兰花)、豆类、柑橘类水果、强化谷物等。如果饮食摄入不足,或有特殊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叶酸补充剂。 需要注意的是,在未确认叶酸缺乏的情况下,不建议服用大剂量的叶酸补充剂(如长期吃5mg规格的叶酸片),高剂量的叶酸长期补充,会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相关症状,延误维生素B12缺乏带来相关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3. 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长期吃二甲双胍不会导致缺钙或者钙摄入受阻,但如果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身体同时缺钙的话,药物和钙缺乏会形成协同作用,进一步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加大用药者身体缺乏维生素B12的风险。 如前所述,二甲双胍干扰维生素 B12 吸收的机制被认为与影响肠道细胞膜上钙离子的功能有关。有研究显示,补充钙剂可能部分逆转二甲双胍引起的 B12 吸收不良。虽然二甲双胍本身不直接导致钙缺乏,但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可能有助于维持正常的 B12 吸收。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也参与神经传递、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长期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等,特别是对于绝经后的女性以及高龄老年人来说,补足钙质是降低骨骼健康与身体健康的风险的重中之重。 建议在长期吃二甲双胍期间,可以通过饮食(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或补充剂确保达到推荐的钙摄入量(通常成人每日 800-1000 毫克)。 如果是正在服用二甲双胍并有 B12 缺乏的风险或已确诊缺乏维生素B12,可考虑是否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可以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再确定。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良好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长期服用期间的用药安全注意事项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疗效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营养缺乏风险,并做好合理的营养补充,更好地保障用药效果和用药安全。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空腹状态下,血糖多少才算是高?10以上严重吗?
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异常的口干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医生发现,这名患者的空腹血糖高达10mmol/L,毋庸置疑,这名患者肯定是罹患了2型糖尿病。 问题来了,为什么空腹血糖达到10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呢?一个人正常的空腹血糖到底是多少呢?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浆检测出的血糖值,能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一个人正常的空腹血糖是3.9-6.1 mmol/L,而大于或等于7 mmol/L,则可以诊断有糖尿病。不过说到这,很多人却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达到7才能诊断糖尿病,那么在6.2-6.9 mmol/L,又是什么呢? 这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血糖,它被称为是空腹血糖受损,你也可以理解为糖尿病的早期阶段。
一个人从正常血糖到糖尿病,中间一定要经历这个状态,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个状态,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早期糖尿病阶段,都不需要特殊的药物干预,往往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即可有效缓解。再回到这名患者身上,那么空腹血糖达到10 mmol/L,是不是已经很严重了呢?从长远来看,空腹血糖越高,造成的风险自然越大,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都属于急性并发症,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肾病等都属于慢性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很多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只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内就行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严格控制空腹血糖至关重要,即便不能完全控制正常,也最好控制在7 mmol/L以内,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要想血糖更稳定,做好以下几件事至关重要。
第一,严格糖尿病饮食 得了糖尿病,控制饮食是最基本的,如果你还像以前那样胡吃海喝,顿顿都是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那么你的血糖不可能控制达标,即便你用再多的药都无济于事。
第二,一定要坚持运动 很多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是因为太胖了,他们平时吃得特别多,但是运动又很少,时间长了,人越来越胖,胰岛素变得越来越不敏感,自然就容易罹患糖尿病了。 坚持运动,可以控制体重,体重下来了,胰岛素不抵抗了,血糖自然也就平稳了。
第三,药物治疗很重要 得了糖尿病,很多人却不愿意服药,在他们看来,是药三分毒,如果吃了药,会进一步伤害身体,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症状,就认为还没到吃药得那一步,殊不知一念之差,就会导致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差,等到出现并发症了再去服药,往往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旦双脚出现5种异常,十有八九可能是血糖超标了,拖久了会成大病
我们常被问到:“血糖高是不是只会让人口渴、尿多?”其实,血糖超标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隐蔽,例如双脚的异常变化也是血糖超标的征兆,拖久了病情可能更加严重。双脚作为身体的“末梢报警器”,往往是代谢异常最早发出预警的部位。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双脚的5种异常变化,它们可能正是血糖失控的“无声警报”。 双脚出现这5种表现,可能是血糖在“求救”:
脚底麻木如踩棉花
当血糖长期超标,糖基化终产物(AGEs)不断积累、氧化应激,造成微血管损伤,导致末梢神经病变。患者常感觉双脚麻木、刺痛,尤其是夜间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无法感知水温或鞋内异物。曾有患者因感觉迟钝,泡脚时烫伤都浑然不知。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消耗大量维生素B1和B12,这些营养素正是神经传导的“润滑剂”。建议大家增加全谷物、瘦肉、深海鱼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剂。
足部伤口久不愈合
正常人的足部伤口约1周结痂,但血糖超标者的伤口可能持续渗液超过2周。高血糖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同时血液黏稠导致局部供氧不足,形成细菌滋生的“温床”。 曾经有个典型案例是一位糖尿病患者被新鞋磨破脚后跟,仅3天就发展为蜂窝组织炎 ,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足部异常干燥、皲裂,脱皮
当血糖浓度持续上升的时候,渗透性利尿会加速水分流失。足部作为循环末梢,皮肤会率先出现干燥、鱼鳞状脱屑。更危险的是,皲裂的皮肤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护理要点:每日用温水不超过37℃洗脚后,立即用润肤霜保湿,特别注意趾缝干燥。
双脚按压出现凹陷
血糖超标常伴随蛋白质异常流失,血液中的白蛋白减少会导致组织液回流受阻。这种肿胀多从脚踝开始,晨轻暮重,严重时袜口勒痕久久不消。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尤其是注重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优先选择鸡蛋、豆腐、乳清蛋白等优质蛋白,同时控制盐分在5g/日以内。
足部温度感知异常
自主神经受损会导致温度调节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夏天觉得脚底发凉,冬天反而感到灼热,这是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典型表现。自测方法:可以用装满温水的玻璃瓶轻触足背,若延迟3秒以上才感知温度,需立即就医。
关于足部的日常护理大家要多多花一些心思,尽量选择宽松一点的鞋袜,选鞋注意一些小技巧,建议大家在下午脚部肿胀时试鞋,鞋头留1cm空间,鞋底弯折点在跖趾关节处。平常注意修剪指甲,平剪后用锉刀磨圆,避免损伤甲沟。可以专门针对足部安排一些运动,例如每日做10分钟足部运动(毛巾抓握、脚趾猜拳),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总之,如果日常生活中发现上面这些信号出现,请立即就医,各位朋友们需要记住,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往往比化验单更早预警危机。
大家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和日常护理,可以将糖尿病足的风险降低,从现在开始,每天花1分钟观察双脚,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都是生活方式病
要是你打算减肥,或者想要逆转2型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具体该怎么做呢?
01
首先从饮食入手,要减少各类糖的摄入,像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物类食物,都得适当少吃。
同时,也要降低植物油的摄取量,比如油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这些从种子中提炼出来的油,都要控制。
那增加什么食物的摄入呢?要多吃肉和菜。
各种肉类,像鸡、鸭、猪、牛、羊、鱼虾、贝壳类,还有各种蛋类,比如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吃蛋的时候可别把蛋黄扔掉,蛋黄既不会让你的血糖升高,也不会增加坏胆固醇,这锅蛋黄可不背。
02
那么,为了实现减肥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我们应该吃多少碳水化合物合适呢?对于一些年轻且代谢健康的朋友,每天摄入 100g净碳水化合物是没问题的。
这里的碳水最好从蔬菜中获取,大家可能不知道,蔬菜里也有碳水,比如说 100g西兰花就含有 5g碳水。
但要是你已经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这时就可能需要把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降低到 50g,甚至 20g以内,这样才有助于逆转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具体吃多少呢?
大家可以借助相关的 APP 来计算,这些 APP 能清楚地告诉你各种粗粮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通过计算,你就能知道自己能吃多少糙米饭、玉米、山药了。
有些人吃 100g碳水,血糖也不会升高,而有些人则必须把摄入量减到 50g至 20g,血糖才能保持稳定。那怎么判断自己吃的量合不合适呢?
建议大家备一个动态血糖仪 ,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吃什么食物会让血糖升高,吃什么不会。如果吃了 100g某种食物后血糖明显升高,那可能就需要调整摄入量。
对大部分人来说,要是餐后血糖超过 8mmol/L,就不太正常了。如果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 8mmol/L 以下,那就说明这一餐的饮食是比较合适的,没有让血糖过度升高。
03
我们一天吃几餐呢?两餐或者三餐都可以。
用餐盘来规划饮食的话,建议餐盘中一半的空间放鸡蛋和肉,再放一半的蔬菜,然后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放糙米饭、玉米、山药这类食物,还可以加一点坚果,以及少量的浆果,像蓝莓、草莓,牛油果也可以吃一点点。
只要确保每天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超过 100g,同时血糖动态监测数值尽量保持在 8mmol/L 以下,那就对了。
按照这样的吃法坚持 90 天,你会发现自己的肚子变小了,脂肪肝可能也消失了。
恭喜你,胰岛素抵抗减轻了,血糖也能控制得很好,说不定糖化血红蛋白 数值也会非常理想,那就按照这个方法吃下去吧。
什么样的糖尿病算严重?记住这4把“健康标尺”
导语
王阿姨患病12年,因"三不"(不监测、不运动、不忌口)导致右眼失明(糖网晚期)、尿毒症(每周透析3次)、双足溃疡(面临截肢风险),这就是糖尿病失控的典型结局。
那么,什么样的糖尿病算严重呢?请记住,这四把健康标尺。
测血糖稳不稳——第一把标尺
血糖控制达标的"三条线" 安全线(最低要求):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 优秀线(理想目标):空腹4.4-6.1mmol/L,餐后<7.8mmol/L 危险线(需立即就医):空腹>13.9mmol/L或随机血糖>16.7mmol/L
特别提醒:血糖波动>4.4mmol/L(如早餐后8.0,午餐前3.6)比单纯高血糖更危险!
防身体警报——第二把标尺
四大急性并发症,就像"血糖地雷"
1.酮症酸中毒:血糖>15+感染/停药,呼吸有烂苹果味、呕吐、腹痛。
2.高渗昏迷:血糖>33.3,严重口渴却尿少、皮肤干燥、意识模糊。
3.乳酸性酸中毒:服用双胍类+肝肾异常,肌肉酸痛、呼吸困难、体温下降。
4.严重低血糖:过量用药/未按时进食,手抖心慌、冷汗、眼前发黑(<3.9需警惕)
家中自检"保命两件套"
1.尿酮试纸:当血糖>15或出现呕吐时立即检测
2。动态血糖仪 **:发现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最危险时段:凌晨1-3点)
真实案例:58岁张叔因感冒后血糖飙至22mmol/L,自测尿酮+++,及时就医避免昏迷。
查零件损伤——第三把标尺
年度"身体年检"清单
1.眼底检查:查视网膜血管情况,是否有出血/渗出情况(糖网早期征兆)。
2.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滤网,当指标>30mg/24h提示肾损伤。
3.踝肱指数:查下肢动脉,指标<0.9提示血管堵塞。
4.神经传导检测:查手脚神经,如出现刺痛感减退,可能是糖尿病足前兆。
警惕三个"沉默杀手"
1.心脏:无症状心梗(糖尿病患者心梗无胸痛概率是常人2倍)。
2.肾脏:夜尿增多>2次/泡沫尿。
3.大脑:记忆下降/嘴角歪斜(小中风征兆)。
重要数据: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死亡率是普通患者的3-5倍!
看胰岛功能——第四把标尺
胰岛功能"三阶段"
1.抵抗期(早期):空腹胰岛素>15mU/L,腰围>90cm(男)/85cm(女)。
2.衰退期(中期):餐后2小时胰岛素<80mU/L,空腹血糖逐渐升高。
3.衰竭期(晚期):空腹C肽<0.3nmol/L,血糖波动大,频繁需要胰岛素调整。
胰岛素抵抗自测表
1.颈部/腋下出现黑色绒毛(黑棘皮征)
2.餐后容易犯困(血糖过山车反应)
3.减肥困难(腰围减不下)
逆转机会:在抵抗期通过减重10%,60%患者可恢复血糖正常!
什么样的糖尿病算严重?
综合四把标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提示病情严重:
1. 血糖失控:糖化血红蛋白>9%并伴随急性并发症
2. 多器官损伤:同时存在心、眼、肾并发症
3. 胰岛衰竭:C肽<0.1nmol/L需依赖胰岛素
4. 反复住院:1年内因血糖问题急诊≥2次
糖尿病治疗需要综合管理,而且要分步管理:
1.轻度(无并发症):每月测全天血糖谱1次。
2.中度(1个并发症):每季度查尿微量白蛋白/眼底。
3.重度(≥2并发症):则需要多学科治疗团队(内分泌+心血管+肾内科)。
记住: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病情进展的无知。用好这四把标尺,定期给身体"打分",才能将健康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糖尿病人应该少吃多餐还是一日三餐?
答案是:因人而异。
就是说,有些糖尿病人少吃多餐更好,有些则一日三餐更好。
哪种饮食模式更适合自己,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呢?下面详细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们来说,哪些糖尿病人更适合一日三餐。
答案是:胰岛素抵抗为主,而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的糖尿病人,一日三餐更好。
因为对这些糖友来说,进餐次数过多,会更频繁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
其实,进食次数少一点,每次吃得多一点,本来就是更符合自然规律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是在几十万年的自然进化中形成的。
在远古社会,人类以打猎、采集为生,获取食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经常一天只能吃一顿。如果哪天没获取到食物,甚至连一顿饭也吃不上。
而古代又没有冰箱,食物容易腐烂。一旦获取到充足的食物,人们就会尽可能地多吃一点,以应对接下来没有食物的日子。
在长久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类,身体天然就更适应多吃少餐的饮食模式。 我们每次吃东西,尤其是吃高碳水食物的时候,身体都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
只要胰岛功能没问题,就不用担心吃多了血糖高。
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人,身体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其实还基本正常,只不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才会导致血糖升高。 如果一天吃五六顿,胰岛细胞就得不断工作,时间长了效率就会下降,身体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频繁进餐还容易使内脏脂肪堆积,而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工作,进一步降低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所以,如果你的胰岛功能还好,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为主,那就应该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两餐之间尽量不要吃东西,晚餐不要吃得太晚,让胰岛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但是,一日三餐的饮食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糖友。
有两种糖尿病人更适合少吃多餐。
一是胰岛功能衰竭的糖尿病人。
这类糖友由于胰岛功能衰竭,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很差,多吃一点、少吃一点,血糖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而血糖波动太大同样会对身体产生伤害,甚至比单纯血糖高的伤害更大。
对于这类糖友,少吃多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血糖的波动,使血糖更平稳。
有些糖友会问:这样不是会加重胰岛细胞负担吗?
没错,这样的确会加重胰岛细胞负担。不过,对于这些糖友来说,他们的胰岛功能已经很差了,对他们来说,血糖波动的危害已经超过了胰岛负担加重的危害。
少吃多餐,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当然,为了尽量减轻胰岛负担,对于少吃多餐的糖友,加餐的时候,尽量选择低糖、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不要选择高升糖指数、高热量食物。
另一种就是胃肠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
这类糖友,有些是糖尿病合并胃肠道疾病,有些是有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比如糖尿病性胃轻瘫 等。
这类糖友的胃肠功能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会加重胃肠负担,对整体的健康不利。
所以,这类糖友也更适合少吃多餐的饮食模式。
不但要少吃多餐,有些人还要吃易消化食物,比如糖尿病胃轻瘫 的糖友。这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总之,没有绝对完美的饮食模式,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糖尿病人选择一日三餐还是少吃多餐,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