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学习感怀 > 详细内容
学习感怀22
发布时间:2025/8/22  阅读次数:8  字体大小: 【】 【】【


学习感怀22

路要一步步走 苦要一口口吃 没有捷径

很多人说改变难,主要是知易行难。人改变有六个个阶段:

1、不知不觉,2、知而不动,3、知而心动,4、知而行动,5、动而坚持,6、修成正果。

人的本性中有走捷径、偷懒的倾向,总期待着不费心血,立竿见影。

但改变的路只有自己走,就像饭要自己吃,无人可以替代。

有人以为经常表达不满是一种境界,经常对环境和他人批评、指责是一种高度,是追求完美和高质量的一种方式。

其实,指责和评判带来的最大可能是对抗、攻击、逃避或暗地对抗。

没有人愿意遭遇不幸和苦难,但如果遭遇了无法避免的苦难,就别让苦难淹没了你。

人的不幸福是因为放不下过去,担忧未来,不满今天。

总以为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幸福是终于知道: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并能在遇到各种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让生命中的一切,都成为丰富自己人生的源头。

不是所有的失去都是损失,也不是所有未达到的理想就是失败。有很多失去,失去的是无知、心智的幼稚、对人对事的愚钝、和成长的障碍。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观察,一定会发现:上天对人如此厚爱,在极端痛苦的外表下,一定是一份厚礼。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人都能收到。

有能力做的事情,不去做,是懒惰;

没有能力,非要去做,是轻狂;

有能力,并去做,是勤奋;有能力,还能克服困难去做,是努力。好生活是努力的结果。许多人想走捷径,人生没有捷径,只有早晚都要付诸的努力,所以无需羡慕能走捷径的人。

今天省力,意味着明天要加倍努力,没有看到例外。

如果你的学习、工作成绩比别人名次低,业绩低,别人也许把它作为你不行、不能、不够好的标准。

但你自己一定不要把它做为自己不行,不能、什么也做不好的衡量标准。

它只是一个信号:也许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擅长;也许你以前没有好好努力;也许你初来乍到。你需要的不是攻击自己,需要弄清原因,然后改变。

所有不满的后面,都有一个你认为的“应该”。

“应该”是痛苦之源。没有人会按照你的标准行动。当现实和预期不同时,怀着好奇,问:“为什么?”然后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就不会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过不去了。

太多的人觉得自己辛苦、命苦,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容易。不管你以为自己怎么辛苦,命苦,总有成千上万的人比你辛苦,命苦。

总以为别人比你容易,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别人的辛苦。没有人会在大叫自己辛苦中走向人生的充实和丰富。通向人生风采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脚踏实地,辛勤耕耘。

天道酬勤,从未改变。

人生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四个心,决心、恒心、耐心、好奇心。我们往往决心大、恒心小,缺乏耐心,没有好奇心。

决心容易,因为有欲望;恒心小,因为需要持久的行动;缺乏耐心,因为都想马上成功;没有好奇心,因为对一切不随自己意愿的人和事,首先的反应就是排斥、抵抗。

你在追求的目标上放了几颗心?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

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

  

未来的世界,唯一的出路就是做一个持续奋斗的人

1

围棋大师古力今天在微博上认输了,承认自己打不过Master,自此,Master的战绩6001和,唯一的一次和棋,竟然是因为电脑出现故障重启导致。

换句话说,Master已经在围棋领域超神,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这将会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它意味着很多东西。

想必你要问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太有关系了。

2

谷歌发明的MasterAlphaGo的进化版本,其实,谷歌的野心不仅在围棋领域,他们已经宣布自己开始大力进军人工智能,接下来用于天气预报、无人驾驶、灾害预测、医疗手术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机械姬》,当机器人被赋予情感时,机器人会不会从此改变人类?人工智能到底何去何從?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吗?这些问题,是科学家要做的,和我们没太多联系,但有一件事情,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工作,势必会因此受到影响,接下来一定会消失一些职业,同时诞生一些新的职业,这些职业,将会是未来的走向。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里说过人与机器的关系:

1.人不认为机器会替代自己。

2.好吧,机器可以干自己能做的事情,可是我干得更好啊。

3.好吧,机器干得比我好,但它总会犯错吧。

4.好吧,它从不犯错,但我能做它不能做的事情。

5.好了我找到新领域了,现在做的工作自己特别喜欢,那些东西给它去做吧,反正也不是人干的事情,现在的工作它肯定代替不了。

6.重复循环第一条。

换句话说,未来,许多工作要和人工智能合作,比如人工智能负责制图,人负责美化;人工智能负责打字,人负责提供想法;人工智能负责搬运,人负责指明方向。

3

的确,随着机器的进步,机器多多少少代替了人的职业,虽然高科技让一些人失业,但一些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器做机器的事情,人做人应该完成的事情,不矛盾。

我想,人工智能也一样,人必须学会跟它合作,才是未来的出路。

在每一个科技进步的转型节点,每一个政策改变的变化时刻,都会有职业的消失和新职业的诞生,而有准备的人,永远站在时代的顶端,无论世界怎么变化,自己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而没准备的人,会被迫失去稳定的生活,被推向风口浪尖,不知所措。

我不是在告诉你未来的走向,因为谁也不知道具体会怎么样,未来会变得如何,我们唯一确定的,是这个世界会变,会变得面目全非。

这样的转型,不是第一次了。

互联网、博客、自媒体诞生时,大量媒体从业人员、记者失业,可是,很多人迅速进入自媒体领域,经营起了微信,做起了营销号,现在光广告费一个月就能赚几十万。当问到这些人如何成功转型时,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但有一个共同原因:

他们时刻准备着,每天都在进步,并且保持随时进步,随时换轨道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

所以,这个世界所有曾经稳定的路和职业,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好在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都没关系,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那些关注时代变化的人,那些随机应变的人,那些站在船头把握风向的人,都只会是最成功的转型者。

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

所以,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个持续奋斗的人,将会是未来世界里,唯一的出路。

  

不讨厌的训——读《读书做人谱》                                                                             

三耳秀才

我是韩石山的铁粉,我不讳言,聊读书的天,我多次对密友说:韩石山的书,你都可以买,不会后悔的。

话是这么说,我可不会都买。我不是光是铁粉,还是密友,时不时的,会收到韩先生的赠书,这不,前些日子,就收到韩先生寄赠的《读书做人谱》。书既到手,总要翻翻。一看“读书做人”,还要“谱”,先让我警惕起来。一本充满训诫意味的书,其最高境界,便是不讨厌。《读书做人谱》,做到了吗?

“此书可作家训看也!”——这是韩石山先生在该书扉页上特为我写的文字。在我看来,不仅包括了韩石山本人对此书的极为看重,而且也包含了他和我同为“韩”姓不见外以及长辈对后生的期许。晚辈后生我,在此领教了。

严格说来,《读书做人谱》不是韩石山摆的谱,而是一位名叫龙炳垣的清朝四川人摆的,韩石山所做的,是对老谱进行释义。自然,释义,是对谱的训,其效果,也是对读者的训了。韩石山在“校释凡例”中说:释义部分,尽量紧贴原文,纵有发挥,以不害原文意旨为度。——嘿嘿,韩石山的释义,是不是不害原文意旨,可另说,只是“纵有发挥”,得改成“总有发挥”的。——我如此判断,可作旁证的是简注。韩石山先生释义的前面,还另安排有简注。注释分简注和释义。很显然,他就是给自己留下发挥的空间的。看看文字的字数——龙炳垣原文,三万字,简注一万多字,释义十四万字——发挥的空间就更明显了。释义没有编号,我数了数,全书共有88则(其中两个写成了“释文”),88则释义中,我怎么觉得都有韩氏文字的气息以及韩氏思维的痕迹呢?  

在为“克己”所做的释义中,韩石山先生写道:动怒,还有一种情形是迁怒。就是,不是针对眼前的人,却将怒气发在了他的身上。我当教员时,有时在外面受了气,正好有个学生来问个问题,平时肯定和气地解答,这次学生稍有一点差错,立马就发了大火,弄得学生莫名其妙,很是委屈。我也知道,是迁怒于无辜,是一种要不得的毛病,可总也改不了。现代文化人里,傅斯年先生也有这个毛病。他的秘书那廉君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说:傅先生有时对一个人刚刚发完火,第二个人不知这个前因,跟着来找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以后第三第四个人相继而来,相继被斥而退。在这种情形下,傅先生常常对他说:“叫我不二过可以,叫我不迁怒,我实在做不到!”

只看这一则,不仅有“我”,还有现代文化人“傅斯年”(1896-1950)。如此解释,也的确是释义,但绝不是传统形式上的释义了。如此释义,在我看来,也可以叫做演义的。从读者角度来说,受此训,真是想讨厌也讨不起来的。

读此书,我不仅不会生厌,而且还能立马学上对待小人的一招。在为“养气”所做的释义中,韩石山先生在提及世上有无小人以及季羡林先生的“坏人定律”之后,接着写道:如何与小人打交道,韩老先生(指韩琦)的办法是,一旦知其为小人,就应当“以小人处之”,不是说用小人的手段对待小人,而是把他当个小人对待。怎么对待呢?就是别接他的茬儿。一接,你也就成了小人。关键在于,你心里要清楚,是你对还是你错,若你是对的,不理就是了,还用得着跟他计较吗?应当说,这才是韩琦先生真正的是非观。——读到此,我不由想起前不久在微信上的一条感悟:狗咬我一口,我是不会咬狗一口的。

释义如演义,韩石山先生在行文中还会“夹带”新义。在行善事和得善报这一块,他就添加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的看法是,没有直接的关联,间接的关联还是有的。进而论道:过去的人,把这说成是一种因果报应,即直接的关联,那就大谬不然了。戒淫戒贪,乐善好施,是一种人生的修持,也是一种品德的养成,若把它跟自己的前程、子孙的福祉联系起来,那就成了一种投资,跟做买卖没什么不同。好心有时候有好报,有时候没有好报,是社会的正常现象。有没有好报,是别人的事,自己一计较,就是势利小人了。只有不计后果做下的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读书做人谱》成了“不讨厌的训”,其实,并非韩石山一人之功。让读者心生欢喜的,还有书的排版设计。这设计,连韩石山先生也喜欢的。且看他是如何说的(引自《文学自由谈》2017年第4期《我一直想给山西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完成,是个漫长的过程。2010年领受了这个任务,放了一段时间,2012年夏天写起,交稿后我就不管了。又拖了几年,一是央求南京的朱赢椿先生做装帧设计,朱先生是大忙人,一等就是两三年。二是印制,选了北京的雅昌公司,也是慢工出细活。这个拖延,是值得的。不说别的,朱赢椿先生设计这么个本本,就算里面一个字也没有,都值定价那个钱。朱先生是个奇才,装帧设计的大奖,几乎得遍了。

如此说来,这设计如何好,韩石山先生等于没说。哈哈。我来补充一点观感吧。相得益彰,是的,《读书做人谱》的排版,把古文的“古”和今文的“今”排得相得益彰。就我这古文的水平,让我看古文,那是万万不可的。阅读中,看了简注和释义,如果还想看看古文的“模样”,竖排的古文就在。奇妙吧!有的在页面的左边,有的在页面的右边,还有的,在两个页面的中间,约占整个页面的五分之二许。当你不想看时,竖排的古文,一点也不妨碍你的视界;当你想捉摸一下古文时,古文老样就在跟前。——这设计,不仅仅为了设计上的美,也是为了更好的阅读。

“不讨厌的训”,个人判断,《读书做人谱》这本书,不到三十岁,其实是不必看的。太年轻看这本书,不会在心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不是吗?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如此一转念,便又觉得,隙中窥月自有隙中窥月的妙处吧!

  

余秋雨:读书,就是不断找寻自己的过程

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又怎能说旅行让生命更丰富呢?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尤其是,当你读过《文化苦旅》后,书中的深邃浑厚、气象万千,更会懂得: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或许,有生之年我们不会去那么多地方,但有一个人能用他的文字,带我们领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壮丽景观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而他,就是当年用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的余秋雨。

他用散文的方式,将城市古迹文化,一一道尽,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文化卷轴,在你面前一一展开。

  

一路苦旅,寻找中华文化的魂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90年代余秋雨毅然选择辞职远行,独自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脉络。”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所以,我们才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一种寄托在历史深处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阴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行走千年历史文化,找寻生命与人生的真谛

余光中先生曾评价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白先勇也高度赞赏过余秋雨:他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余秋雨还有一个的厉害之处,是将文化古迹与人生真谛,融入在优美动情的散文里。读者能从文字中获取新知,从阅读中跨过平庸,从而获得人生的进取。

他在描写月牙泉时,由奇迹之景带来的心灵震撼,升华至对人生、世界和历史的辩证认识,极其精彩:

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这样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圣,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朝圣。

  

以文字触摸生命,阅读就是不断找寻自己的过程

曾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但他行遍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把人间景致都留在了文字里。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着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让读者有了浸满“文化”的阅读享受,阅读,就是不断找寻自己的过程。

  

马丁:父与子的战争——父子之恨 父爱如山

父与子的战争

演讲:马丁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父亲。我爸出生在浙江的农村,50年代的时候他就考上了大学,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主旋律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学好了数理化,从此走遍天下,建设四个现代化,遇见什么都不怕。我爸40岁的时候我出生了,我在我妈肚子里就开始琢磨,将来的日子一定差不了。他中年得子,他一定会溺爱我的,对不对?非常幸运的是,父亲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记得小时候他经常慈爱的把我叫到他的身边。马丁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你站好了!你瞧你那吊儿郎当的样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成天油嘴滑舌,数学还没有我当年一半的成绩好。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儿子呢?你哪里像我呀?

大家都听出来了,我父亲对我的评价很高,他觉得我是一个吃不得苦扛不起事,没有继承他任何优点的小混蛋。我对他的评价也不低,我觉得他是一个守旧抠门,完全没有任何生活情趣的老顽固。老顽固和小混蛋碰到一块了,必然就会撞出很多父子宫斗戏。说实话,当时我和我爸爸的战争环境是很残酷的,我什么体力财力智力各方面都不占优势,我只能游击战,逮机会偷袭他一下。我总结出来了,我爸最大的软肋是什么,从来不会夸别人。有一年过春节,我妈做了一桌子的菜,特别的丰盛,我和我姐闷头使劲吃,特高兴。我爸拿起筷子,夹起一块我最爱吃的红烧肉放嘴里了,然而他说出一句最能烘托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氛围的过春节的评语,怎么这么咸呀!你打死卖盐的了是吗?不要钱呀!我妈的脸“匡”的拉到这儿。我一看机会来了,反击他。我也夹了一块放嘴里,不咸呀,一点都不咸,很好吃啊,姐你说是不是?我姐说嗯。我妈的脸又回来了。气氛刚有缓和,我爸不依不饶,把矛头指向了我,你这么小的年龄就学会了趋炎附势,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他连用了三个成语:你不是说肉不咸吗?行,这盘你都吃了,全归你,不许吃米饭,不许喝水。我就吃呀,反抗他是要付出惨痛代价。我妈说“大过年的干嘛跟孩子这样?”“你别管,我管儿子呢!从小我就告诉你,要守原则,要讲道理,要实事求是,不然长大一定没有出息。”

我爸一辈子都不会懂得家庭不是法庭,不能只讲道理只讲原则。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当然我爸也不都是缺点,优点也有很多。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如果有一百句评价一个事情的评语,他特别能够精准地找到最难听的那句送给我。我爸说,等会等会,我看看。拿过卷子,笑眯眯地转头,对我说了一句所有的家长都可能在那个时候说的话,你们猜是什么,有猜得着的吗?(鲁豫)“第一名是谁呀?”就是这著名的这一句:第一名是谁呀?当时我就石化了,一盆冰水浇脑袋上。行,较劲是吧。第二年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啪把卷子摔他面前,我心想看这回你还能说什么。我爸拿起卷子,唉,这道题我给你讲过吧,你怎么又错了?我愣了,然后我爸对着我说出了他这辈子唯一会的一句人生格言:人最大的愚蠢之处就在于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大家脑补一下当时我热血上涌那个样子。我就站在那里,直勾勾地站在那也看着他反击:爸,我觉得人生最大的愚蠢就在于他明明想夸他的孩子,但是他不会夸!

中国式的父亲最大的问题,我觉得不在于打骂,最大三个字在于不认同。我爸对我深深的不认同,从小带给我深深的挫败感,这种失败感会转化为深深的逆反。你不是想让我学理科吗?我偏不!你不是想让我像你一样成为一个工程师吗?我偏不!你不是想让我凭技术走遍天下吗?我偏不!我大学学的文科,我毕业以后工作先当了教师,后来做互联网,现在成了一个主持人,这三种职业都不是我爸想让我干的!我靠说话我也可以走遍天下。说实话,跟爸爸对抗的滋味并不好受。我很纠结,我究竟该怎么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他老了,我们父子之间权力的天平开始倾斜。家里的越来越多的事我说了算,他小时候习惯性地否定我,现在我也习惯性地否定他。有什么家里的大事要商量,我爸说我觉得吧。你别觉得,听我的。每次这种时候,我内心都会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这种感觉特别爽。

时间到了2012年,我爸病了,癌症。把他送进了医院之后几天,我的女儿马琪朵出生了。我给他看照片,我爸特高兴,笑得合不拢嘴的说,哎呀,我这大孙女真漂亮,一看就是我们马家人,不行,我得赶紧出院,我哪怕抱她一下,亲她一下,我就可以瞑目了。我们就说,爸,你说什么呢,你肯定很快就好了,然后你就出院了,然后你就陪着孙女一起长大。我爸听了我说这话之后,那几天的饭量明显的变好,脸色也红润了很多。我就看着天空,暗暗地祈祷,老天爷请你保佑我爸,让他真的好起来,我跟他作战还没,还没作够呢。可惜,老天爷没听见我的祈祷,我爸的病情恶化得很快,他被送进了重症ICU,他戴上了呼吸器,别说回家了,连说话都说不了。

我内心清楚的知道,我爸和我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太多了,但是他有一个愿望,我要帮他完成这个愿望,我要把我的女儿抱到医院去让他看一眼,我一定要这样做。所有人都反对,我妈,我姐,我太太,医生也不同意,说,你干嘛呀,重症ICU呀,你把一个未满月的孩子你抱进去,万一传染了什么病毒怎么办?你疯了吧你?我就是疯了,我当时就像疯了一样去跟所有人作战,说服每一个家里人。我去找院长,我说求求你了,我不能让我爸带着遗憾走,我一定要做这件事,我给你下跪行不行?我成功了,他们同意。然后我来到我爸的病床前,我看着他,他那个时候神志已经有点不清醒了。我就轻轻地把他摇醒,我说爸,我现在就回家,把马琪朵给你抱过来,让你看看她,好不好?我爸的眼睛一下就亮了,特别的清澈。我知道他特别高兴,特别期待。然后我就跟他说,爸,你别睡着了,你千万别睡着了,我很快就回来。我爸特别想说话,他盯着我的眼睛,但是他说不出来,然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做了一个特别轻微的动作(摇头)。我说怎么了,爸,你不想见你孙女了吗?(摇头),他就是那么固执,他就是那么固执,生命最后一刻了,他还那么固执为自己孩子的孩子的健康要拒绝自己最后一个心愿。

我说不行爸,这回你得必须听我的。我爸就看着我,就那样看着我。我就哭着坐在他床边,拉着他的手说爸,我再也不跟你作对了,但是这回请你听我的。僵持了很久,我对他说,我听你的,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的孩子好。我跟他聊了很多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从来没聊的话。我一直想跟他聊天,但是我没找着机会,直到最后一个晚上,我才跟他说了那么多。我跟你说,爸你放心,我一定把女儿养好,让她特别健康地长大。爸,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妈妈,我让她又快乐,又健康,又长寿。我说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你在天上也会为我骄傲的,爸,谢谢你。我爸没力气了,他不摇头也不点头,但是他的眼泪就像我现在那样,顺着眼角不停地流。这就是我和我父亲的最后一次对话。

我爸走了,这场父子之间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它的帷幕,没有赢家,但是有很多遗憾。我的父亲,他身上有着无数中国父亲的缩影,我的父亲,他传统守旧,但是他一辈子都守着做人的良善和职业的尽责。我的父亲,节俭甚至吝啬,但是当我买房的时候,他把省吃俭用的每一分钱都拿出来了,毫不犹豫。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奋斗,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但是他唯独忽视了他自己。爸,如果有来世,我希望还和你做一对父子,我们交换一下位置,我做爸爸,您做儿子。我地亲手给你做红烧肉,然后告诉你,和家人一起吃饭就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我会在你考试了之后大声地夸你,告诉你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就会为你骄傲。我会把所有的道理和原则都放在地上,用我们父子之间的爱采开我们之间的心门。爸,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你给我的所有的爱加倍地都还给你,让我们再续一次情缘。爸,我很想你。

谨以此篇演讲,送给我最爱的父亲-马文龙,也送给世上所有有爱的父亲和儿子!谢谢大家!

  

中老年身心健康需重视五个“九”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2、食不过饱

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宽

要随遇而安,居室干淨舒适,不必搞得富丽堂皇,那样极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快

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8小时之外,要适当休息。

6、逸不过安

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要多参加活动,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读书看报,勤于动脑,保持心情舒畅,以延年增寿。

7、怒不过度

心里有烦恼,千万不要生怒气,怒会伤肝。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

8、名不过求

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是过眼烟云。

9、利不过贪

“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耄耋无恙。

老年“九不懂”

1、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2、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

3、不懂感恩——再优秀也难以成功。

4、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5、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

6、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

7、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

8、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9、不懂生活——活的越久就越没劲。

老年“九不可”

1、有一种东西不可利用——善良

2、有一种东西不可欺骗——感情

3、有一种东西不可愚弄——真诚

4、有一种东西不可缺少——友情

5、有一种东西不可言传——思念

6、有一种东西不可原谅——背叛

7、有一种东西不可拯救——绝望

8、有一种东西不可忘怀——感恩

9、有一种东西不可贪恋——名利

老年“九品”

下三品:

自信,自信能成就一切但不傲慢;

谦虚,自知要学无止境但不自卑;

认错,自省有缺点缺陷知错能改。

中三品:

感恩,感恩得到的一切;

知足,满足享受的一切;

无为,安住现成的一切。

上三品:

舍得,给予大众分享所得;

包容,容纳自他一切生命;

觉醒,觉悟宇宙人生真相。

老年九悟

1、老年如花卉

50岁是傲霜的菊,

60岁是雪中的红梅,

70岁是出淤泥不染的荷花,

80岁是耀眼的千日红,

90岁是秋阳中的绿竹,

100岁是不败的常青松。

2、老年是道风景

虽然没有青春的点缀,

但却依然风彩迷人;

知识积累为智慧,

岁月熔铸成经验,

成熟外化于气质。

3、老年如四季

有春的妩媚烂漫,

有夏的火热温情,

有秋的丰硕飘逸,

有冬的纯洁安谧。

4、老年是晚霞

给人以悠闲和诗意,

给人以宁静和温馨,

给人以深沉和成熟,

给人以辉煌和美丽。

5、老年是人生之果

酸甜苦辣涩,

你都可以从中体味到。

6、老年是人生之巅

人只有到了老年,

才能真正体味到

生活的多彩和丰实,

苍茫和辽远。

7、老年如丰收田野

空旷而不拥挤,

袒露而不粗俗,

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8、老年如陈年老酒

芳香,清醇,

绵长,深远,

让你喝一口回味无穷。

9、老年是生命的回音壁

在天地之间

不时发出铮铮声响,

让你去倾听,

让你去回味,

让你去思索........

老年九不过、九不懂、九不可……这些总结的太到位了,一定要发给更多朋友看看!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些,祝愿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过得越来越快乐!

上一篇:学习感怀21 下一篇:学习感怀23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