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学习感怀 > 详细内容
学习感怀20
发布时间:2025/8/21  阅读次数:10  字体大小: 【】 【】【


学习感怀20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读一本书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读一本书。

朋友,放下手机,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阅读,把点赞的时间用来做笔记,与图书相伴,与知识为伍,一年过去,时间会记录你我的成长。

手机系统更新后,使用超过3小时便会弹出一个提示栏写道:“点赞千次,不如出游一次”,很简单的几个字,对我的触动却是极大的。

我们不知不觉地都被手机绑架了,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习惯性地刷会儿朋友圈,吃饭时看看剧,睡前再看看微博,倘若哪天出门忘记带上充电宝,整个人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为了落实时间管理的要求,曾系统地记录过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结果是,平均每天接近8小时,我竟把每天的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找到问题所在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去阅读、去写作、去陪家人聊聊天,偶尔周末三五好友一起聚聚餐,生活,竟是这般有滋有味。

今天,酿酒直接借鉴这条推送谈谈阅读这件事,标题就为: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读一本书。

人为什么要阅读?我想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

这张图片想要表达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年轻人该如何提高眼界,摆脱思维局限?》,读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书中自有塑造灵魂的力量,当家庭环境、当基础教育有所缺失的时候,唯有读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如同此图,小时候,觉得世界是万般美好,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光明磊落,侠胆义肝。

渐渐地长大,经历了一些事,见过了一些人,开始恍惚,开始迷茫,猛然发现理想中的世界和现实差距巨大,开始谩骂,开始吐槽,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没有一丝改变。

但随着更深入地阅读,我们开始突破自我认知的雾霾,开始从黑暗里窥见一丝光亮,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这一次,随着认知的改变,一切已经悄然改变。

梁文道曾说,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

阅读是一种精神操练,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读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

我称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仔细翻看我读过的书籍大多为工具类的实用书籍,文学类的知之甚少,这也是我写文大白话的主要原因,肚子里没这方面的墨水。

但是我又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开始写文以后,写作倒逼着我大量输入,去年暑假,第一次接触到主题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前后看了该主题多本经典著作,不敢说每一本都收获颇深,但每本都有一部分刷新了我的认知。

有时候阅读一本书,能掌握其中一个观点,熟练应用一个方法就足够。这些认知,如同那根可以撬动地球的杠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一生。

《王者速读法》于我便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介绍了不少的阅读方法,但在这里,我只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核心观点:书是我们的仆人,我们是国王。

很简单的一句让我克服了对书的恐惧,不会再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自责,也不会因为囤书而懊悔。这些书,终归是要为我服务,帮助我提升自己而已。

曾疯狂地追捧简书上那些动不动一年就阅读数百册的大神,但实践后却发现,盲目跟随大神的脚步,得到的只有失败。

其实,或许一开始我们对一本书是否读完的定义就不同,大部分人认为读书就得全部阅读,差一章一节都不能叫做读完,但那些一年阅读几百本书籍的大神可并不是每一本都精读,而是挑着阅读,如果不感兴趣就直接放弃,以后再翻阅。

所以说,如果你遇到一些不感兴趣,或者评分很低的书籍,不妨将其搁置一旁,别再让它浪费你的时间,读书讲究缘分,当你读不进去的时候,带给你的帮助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梁文道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读书,我想做的就是读书。我做自己的事,没有想过要成功,我想做的就是每天多知道一点点东西,我要变得和自己不一样。”

我想我也是这样,不一定要做研究,只是想要每天多知道一点点,变得不一样。

一生那么短,别把我们的时间浪费在一些“垃圾”书籍上,时间是公平的,你读了太多粗制滥造的“畅销书”,自然就会失去更多阅读优秀作品的时间。

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读书却可以经历千种人生。

推荐过不少的读书方法,半年过去,自己关于阅读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实践的反馈逐渐增多,今天写此文,只是将我现在的想法全盘托出与您分享,但以下建议仅仅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切勿照搬套用,还需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很多人会抱怨没时间读书,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啊,你不是没时间读书,你只是觉得其他事情比读书更重要。”

TED一则关于时间管理的演讲,分享嘉宾是《天天25小时》的作者劳拉·万德坎姆,她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时间,只是我们觉得那件事情不够重要,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选择。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定期体检。

大部分人都对体检不以为然,觉得浪费时间,更主要是浪费金钱。毕竟现在看来,自己一切正常。

年轻人拼命加班,渴望用身体的健康换取一定的金钱、地位。诚然,有那么一小撮人成功了,但是,更多的人因此留下了健康的隐患,等到发病的时候就不得不去看病,就算你不乐意也得去,原因很简单,你知道自己再不去治疗就会酿成大祸。甚至,小命不保,一命呜呼。

“健康”的时候,你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那是你认为工作更重要,准确说是认为金钱、权力更重要,生病的时候,你选择去看病,也是你认为,命比金钱更重要。

同理,阅读亦是如此,不少人嚷嚷着没有时间阅读不过是觉得阅读这件事根本不重要而已。

接着来说说读一本书到底需要多久?一周读一本书算快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大家来算一笔账,根据百度得到的数据(待大量考证,仅自身做了测试)可知,通常,一般人阅读的速度平均为300500/分钟,市面上一本书大多为12万字,取中位数400/分钟,也就是说读完一本书需要300分钟,大约5小时。

如果我们可以每晚睡觉前抽出1小时或者早晚各半个小时去阅读,一周读完一本书绰绰有余。

所以,没时间读书,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其次,阅读分精读和泛读,对于一些好书,例如《金字塔原理》、《把时间当作朋友》、《好好学习》这样的书籍你根本就快不起来,必须放慢速度,认真品读,而对于其他一些书籍大可泛读,了解该书新内容,或者只看其感兴趣的一部分就足够。

现在我阅读的安排是每月精读一本书,每周泛读1-2本。每个月大概保持在6-10本。和阅读大咖相比,这个量很小,但却是当前最适合我的一个阅读速度。

至于你的阅读速度应该保持在哪个阶段,还需自己多琢磨。如果还没目标,就先试试我的这个速度,如果不合适,自行增减即可。

以上是关于没时间阅读的一个回答,希望能点醒一部分朋友。

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你知道吗?制定计划也需“荤素搭配”!》,核心观点是在纪元老师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一书中得到的,纪元老师把定计划和吃饭做了一个类比,我们出去点餐,倘若点多了就会提醒自己下次少点一些,避免浪费。

可是为什么我们定计划却总是眼大手小,完不成时又只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执行力不够,毅力太差导致,逐渐地丧失信心,开始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定计划就和点餐一样,一开始要做的就是少点,根据需求再添加。

读书亦是如此。

第一,不要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

第二,不同类型的书籍搭配阅读更利于身心健康。

第一点上一小节已经说过,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才是最好的。现在说说第二点,早晨收到晓木姐姐的微信,是一张照片,图片里一张木色书桌上放着一本她早晨阅读的书,来自余华的《活着》,评语是:这才是文学!

大家可能不理解晓木姐为何这般感慨,也是因为写作,晓木姐最近尝试给文章定位,加上约稿的关系,把读书时间全部给了干货类的工具书籍,有段日子没阅读文学类图书,偶尔“偷懒”翻看,那般惬意,恐怕也只有读书的人可以体会了。

其实不止晓木姐,翻看我近期的读书清单,也是这样一个情况。

所以,偶尔换换口味,穿插着阅读,既在社科书籍中刷新认知,亦在这文艺世界里遨游一番。

解决了没时间阅读、合理制定读书计划的问题以外,我们来谈谈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单。

我的建议是,读“旧书”。寒假看水湄物语《30岁前的每一天》,有一章节是关于读书的,读“旧书”这招便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

酿酒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私信求推荐书单,通常是让他们去豆瓣高分榜上找找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基本从未推荐过详细的书单。

不是我不推荐,只是,读书这件事,每个人兴趣不同,目标不同,单单指望别人推荐用处实在有限。盲目的给大家推荐只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

但是现在,谁再让我推荐书单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他读“旧书”。

什么是“旧书”?不是那些破烂不堪的书籍,而是指那些你曾经读过的书。

每个人都会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又或是对几本书印象颇深,或许你是被那优美的文笔所吸引,又或是被作者的认知所震惊,但读一遍就把它们束之高阁,实在可惜。

你读过的那些书里,还有不少值得你拿出来一读再读。

纪元老师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我看了不下5遍,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古人常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还没有书单的你不妨就先从“旧书”读起吧。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工具类书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来自拆书帮总舵主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名为RIA便签法。

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用时间酿酒公号,翻看过往文章查看即可。

余秋雨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朋友,放下手机,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阅读,把点赞的时间用来做笔记,与图书相伴,与知识为伍,一年过去,时间会记录你我的成长。

  

年轻人该如何提高眼界,摆脱思维局限?

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一个人的眼界与年龄无关,与见识有关。年轻人该如何提高眼界,摆脱思维局限?

01

人们常说眼界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可什么是眼界呢?度娘给出的解释为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

但在我看来,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一个人的眼界与年龄无关,与见识有关。

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眼界就开拓,一个深居大山的老翁,见识的宽度并不一定比得上大都市的儿童。

一代更比一代强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晚辈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开其所走过的弯路,在已知的领域继往开来,在新鲜领域开创新的天地。

02

家庭教育在眼界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眼界培养金字塔的基础。

专业课上,老师讲了她儿子投资的故事。当时小家伙还是一名小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母亲是投资学专业的大学教授,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股票不陌生,小学时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帮其母赚了一大笔钱。

其实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并不懂那晦涩难懂的K线图以及各种技术要素,就是观察身边同学热衷的玩具是什么。

当时溜溜球(一种玩具)大热,班上每个小伙伴都一手一个,小家伙得知该公司是上市公司后便嚷嚷着让妈妈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果不其然,该公司股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稳步上升。

过段时间回家,小家伙又急急忙忙地让老师把股票抛售,问他为什么?

小家伙有板有眼地分析道:“上次买是因为我们同学都玩,现在大家都不再玩悠悠球了,那没人买,股票肯定会下降啊。”

听孩子的话,老师抛了股票。正如小家伙的预计,抛售后不久该公司股票便开始下滑。

当然,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但从小就具有投资意识实属难得,这就是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眼界养成的影响。

这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很难给予孩子的认知,当然不是说农村绝对不好,同理而言,专业课老师也很难直观地为孩子描述田野里嬉戏,夜晚满天繁星的场面。

不同的给予能力带给一个孩子的眼界宽度都不同。儿时的眼界可能决定不了一个人的高度,但绝对可以延伸一个人的宽度。

倘若您初为人母人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切勿完全被工作压榨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自己变好的同时更是对你孩子的一次榜样教育。

03

知乎上有一个经典提问:贫穷带给一个人最大的伤害是什么?

在我看来,比起物质上的相对拮据,精神上的匮乏更值得引起重视。

马太效应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富人,穷人的孩子更可能成为穷人,这个循环很难打破。

贫穷导致大部分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过低,畏畏缩缩,更重要的是因为贫穷,眼界过窄,很难具有长远的目光,更谈不上统筹规划,只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兜兜转转。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有不少人被固有观念束缚,认为自己说的一切就是对的,听不进去他人反对的意见。

一远方亲戚的孩子去年考大学,就因为是女孩,该亲戚不愿意支付一年仅数千元的学费,并不是家中没有这笔钱,只是在他们的认知里,女大不中留,给女孩子花钱就是浪费,女孩就应该相夫教子,本本分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大鸡汤居然有着如此忠实的拥护者,这才是令人感觉可怕的存在。

最终的结局是这亲戚只允许孩子上一所免学费的师范类学校,暑假也不允许其回家,说路费太贵,在外面打打工还能补贴家用。

坐井观天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眼界窄的人如同那只青蛙,认为这个世界就如同井口般大小,凡超越他们认知的事情都会本能的反抗,真可谓是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父母,抱怨已经没用,我倒是挺庆幸她的父母暑假不让她回家,让其在外打拼。在外求学的你别忘了把你的梦想拿出来,喜欢设计就去学习,喜欢写作就拿起笔杆,比起你应该听妈妈的话,你更应该坚持正确的认知。

当你放弃对自我教育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才会真的放弃你,而说到自我教育,就得说说因为贫困导致我们自我投资时的典型陷进——“一切为了钱”。

04

既然说道眼界,不免想起知乎上的另外一个问题:一个穷人应该怎么提升自己的眼界?

答主屈新剑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的答案,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发现穷人的思维模式和缺乏时间的人内在思维模式是接近的。

在《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这本书中,穆来纳森称当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情况下,会引起人的认知和判断力质量的全面下降。

当我们过于贫穷,为了生存日夜奔波的时候便很难再去统筹规划,潜意识里只剩下一件事:赚钱。

所有的不如意归因于没钱,当工作遇到瓶颈,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寻找突破口,学习相关技能,争取早日打破瓶颈,而只认为是自己没钱所造成的。

慢慢的,人对没钱的恐惧感会垄断这些人有限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上焦虑和资源管理单一化,这进一步造成个人智力和判断力下降,进而更加难以跳出困境。

我不想鸡汤式地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努力就可以打破阶层的限制。现实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高低优劣,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层面。

当然,物质上的丰腴或贫瘠和精神层面相关,但并不代表就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有钱的人并不一定眼界更宽,贫穷的人眼界就注定是狭窄的, 只是在相对层面,金钱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眼界。

《天堂电影院》里有句台词说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在大学,如果有机会,出去看看,入住一次青旅,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即使穷游,阅过山川的你也一定会拥有不一样的眼界。

05

我写过一篇兼职的文章,文中提到初中时的我靠三脚猫的Ps工夫成功赚得第一桶金,原本只是为了佐证兴趣爱好可以成为我们谋生,改善生活质量的例子。

评论里的一句话却让我难以忘怀:“酿酒,初中时的你就已经知道什么是PS,那时候的我连电脑都没有见过。”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应对,家庭坏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的深远。

同我希望远房亲戚的孩子趁暑假打打工,历练历练。和哈默兄聊天,得知我即将考研后。他说了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一线城市看看,眼界是不同的。

是的,在这个人人都想要逃离北上广的时代,自己依旧对那里充满了期待。

上了大学后的我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孩子综合实力更突出,就算室友整体成绩比自己差一大截,但就英语口语一项,自己和他的差距便是一道鸿沟。

贫穷的人越来越难逃出贫穷的宿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只是因为他们资源有限,教育,医疗等等。

当上层人士靠倒卖信息,搭建平台赚取高额费用的时候,底层的人们只能用时间换取廉价的报酬。

同样一件事,目光短浅的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撕破脸皮,而对于对自己重要但短期看不到实际利息的事情视而不见。

而目光长远的智者一定会从长远看待眼前的一切。

06

看到这里千万不要觉得这辈子就完了,更无须悲观厌世,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强调儿时的贫困就注定我们一辈子都难以改变。

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现实,没理由去逃避,坦然接受的那一刻,才是你我开始蜕变的前奏。

家庭教育是基础,自我教育才是关键,前者不足的时候就得加大对自我的投资。

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鼠标一点便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讯息,花几十数百元就可以听到名师的授课,只要你愿意改变,终归是有路可循的。

读书也变得平民化,只要你愿意,几十块就可以捧起一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阅过的人。

书读的多了心中自然多了一分坦然,少了一丝焦虑。见识的多了,自然多了一分淡定,少了一分迷茫。

除了读书、旅游,与不同领域的人聊天也是很好的选择,其实,开阔眼界的方式有很多,当你打开心扉,开始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世间的一切,不盲目下定义,不狂妄,不自卑,明白这世间的阴晴圆缺后依旧可以和整个世界握手言和。

等到那时候,再回头去看,你的眼界早已经提升一大截了,愿你我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 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 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 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 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 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

1.

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如不孝父母亲,别人一定会逆离你,今日为人子媳妇,后日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恶性循环,理之所当然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2.

悌,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来同气连枝,姊妹相亲兄弟和气,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宽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兴族盛是不亏悌道也。

3.

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做亏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对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也。

4.

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诚实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君子修道一言为定。若与人相约之事,买卖或工作只顾自己利益而失约,或讲话虚而不实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顾行,行顾言,心口和一,以信笃行。

5.

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

6.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会照祸灭亡。老祖宗教导我们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若没有这个福德你要去享受,最后必定会招来疾病与灾难。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7.

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做亏心等恶事也。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贵在身清,内心清廉,家虽贫亦不愿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廉也。

8.

耻,就是对坏事的羞耻心。

  

人生只有三个字:上、止、正

人生只有三个字:上、止、正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这两句话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只讲到3个字而已。

第一个是上,上下的这个上,跟上梁的上是同一个字。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所有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请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命苦,一定要求上进?就是中国人太势力。今天你是总经理,有权有势,谁看见你都恭恭敬敬的。哪一天你离开了,没钱没势,大家只做一件事,就是看见你也装作没看见。这就叫做“总不理”,就差一个字而已。所以你还说势力不好,势力有什么不好呢?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

千万记住道永远有两面性,当人家对你笑的时候,你不要开心,说不定当中有什么问题;当人家对你不笑的时候,你更要提高警觉,这当中一定有什么问题。有人说这样做人不是很累吗?不会累。因为脑筋越动越灵活,怎么会累呢?

其实,只要我们牢牢记住,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有一弊必有一利。所以,遇到“好事”别得意,遇到“坏事”别沮丧。如果真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那我们的人生,将会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快乐。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叫做“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一路求上进,有足够的时间吗?有足够的精力吗?

什么叫做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今天你是最高的领导,你要掌握那个仁字。你看就连义都不是你首先要做得事情,仁与义是不一样的,仁就是凭良心,义就是合理,怎么合理?那是下面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我当总经理,我只知道我们的产品是要面对大众,我们是要维护全民健康的,我们的企业,不管什么行业,只有一个企业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在掌握。至于产品的质量如何,价格怎么定,跟我无关,各部门要尽责任。但是每个人各有所止,各守其分,各尽其责,这个才是合理的。什么东西总经理都懂,那一定有疏漏。凡是什么都管的,最后都是搞得一塌糊涂,这个我们已经看的太多了。所以我只要在电视上一看到某个企业的经理在发表一大堆言论的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他公司快完了——这个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个孝字是两个字合起来的,上面这个叫做老,下面这个叫做子,就是处理好老少父子两代的关系就叫孝。其实我们今天用人不管要用什么指标考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个人的人品,我建议直接到被考核的人家里面去看一看,看他跟老人的关系处得怎么样,这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目。因为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对二老都不孝,还能够对长官好吗?那是很多问号。但是我们受西方的影响,什么都注意,就是这个不管。因为西方是公私分开的,我只管你的公事,私事我不管。其实公私是永远分不开的。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做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上一篇:学习感怀19 下一篇:学习感怀21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