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学习感怀19
31条促进你成功的经典励志语录
01、依照心灵的声音去做,让潜意识引导你的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心灵都能发出一种非常独特却又十分珍贵的呼喊,有人称之为潜意识的呼唤。很多实验证明,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它,并且愿意跟随它去探索,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个美好的人生。
02、学会放弃,才能更好获得生活
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谓的对与错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纷繁琐碎中学会搜索与选择,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个选择或结果,就应该立刻摒弃,重新进行新一轮的选择并获得新的结果。
03、千万不要粗心大意
04、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咬定一个目标的人最容易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民谚:其实顶上就是一片悬崖,人们称之为“黑暗里程”。在生活中,我们迟早也要走过这样一段黑暗而危机四伏的路程。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把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我们就会攀援过去。
05、心存大目标,则易成大事
目标是做事的一个灯塔,我们所有的精力与力气都是为它储备的。目标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成功事情的大小。正如拿破仑所说: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06、机遇汗水=成功
如果说机遇和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聪明的方法则是成就事业的不可或缺的附加条件。
07、微小的勇气,能够完成无限的成就
打开成功之门,必须推或者拉。——犹太格言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物、派克说: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使你尽管害怕,尽管痛苦,但还是继续向前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真实地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微小的勇气,能够完成无限的成就。
不卑不亢无论是对事还于人是都有一种极强的穿透力,如果你幸运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品性,那么很值得恭贺;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这种性格,那么尽快培养吧,人的生命很需要它!
08、摆脱人生困厄的最好办法是:别烦别怕,轻松快跑
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泰戈尔说:错过太阳的时候如果你在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09、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
人事大道:物极必反。所以常以“花未全开月未满圆”来劝戒自己浮躁的好胜心,控制自己的前进节奏,有时是一种聪明的举动。
10、小事引发大思考,平凡成就大事业
从小处着眼,让平凡成就伟业。
任何人只要做一点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回报,这种回报就是经验,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亨利、福特
11、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轻重缓急
做事情一定要分出轻重缓急来,尽量避免在不必要的小事上纠缠不休,延误了重要的事情。
12、把信念揉进每件小事,成功便多了许多基石
上帝面前有一架天平,他把我们每一个人放进天平的一个盘里,另一个盘里放入的则是与那分生命等重的给予,你的生命重于泰山,他就给予你泰山,你的生命轻于鸿毛,他就给予你鸿毛。
13、做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
《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坎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有时过于努力或专注于一件事,我们反而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正如吃饭,能吃是好事,但食物吃得太饱了撑得荒,甚至会生成胃病。
14、智者善以他人为鉴,愚者只以自己为鉴
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凡成功之事必有其内在的道理,大凡成功之人也必有其成功的利剑。你若能学会从前人的脚窝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15、找准人生定位,“无用之功”可能变成有用之材
有用与无用是一对辩证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可以把看似无用的储备看成是对有用的事先准备!
16、得之时,谨防所失;失之时,找出所得
我们每天都在得到与失去间徘徊往复,时间、生命、金钱、爱情等等,我们常为之患得患失。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哲理中的“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等等,都是在解释一种得失平衡的自然道理。
17、变通可以曲尽通幽,执拗只能山穷水尽
梁启超云:“变则通,通则久。”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
18、换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看
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很陌生,然而一旦遇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人们还是习惯用常规思维。很多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就被人们看成无法做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19、会说话的人,才叫会做人
古语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不是枪矛,也不是横亘于你面前艰难困苦的伤害,而是比它们更厉害的东西——语言。善良聪慧或温厚博学的语言能溶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的心岸。一句恶毒的语言却足以击破,你坚实的心灵堡垒,让你一辈子都为之隐隐作痛。
20、一句恰当的赞美,能影响人的一生
赞美是对一个人的潜意识的人可,同时也是给别人面对人生的最大鼓励,别忘了多对你周围的人说:真漂亮、真棒。
21、如果找不到终南捷径,不妨钻一钻牛角尖
牛角尖既不能简单地说可以钻,也不能简单地说不能钻,而且很多人也难以分清什么是钻牛角尖,什么不是钻牛角尖。但是如果在你还没有找到一条可以直通山顶的路之前,走一走狭窄的羊肠小道也未尝不可,毕竟这还是一条路,也是一条有些许希望的路。
22、心态变好,坏事也能变好事
身处劣势绝境,以豁然坦荡的心情去接受,并积极发掘其中有利的东西,那么,坏事也可能就变成了好事。
23、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人,明察秋毫做事
用睁开的眼睛逡视世界的美丽,用闭着的眼睛消抹世间的无奈,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可谓是活出了极致,但做事,却往往是明察秋豪的好,我可以视而不见,但绝不能心中无谱。
24、如果我的眼里只有你,那么我无异于一个瞎子
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办事方式套用在别人身上,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经验主义的必然误导。
25、成功者最有交最简单的秘法就是“一根筋”的韧劲
天才的力量总比不上勤奋工作含辛茹苦的力量。才华固然是我们可渴望的,恒心与忍耐力更让我们感动。
26、大胜必经大忍,失败常因心切
瓜熟蒂落,水到才能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经历炼狱般痛苦的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做事也是一样,多半的成功都是在失意的忍耐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然而有了钱不去合理地花销,也是一文不值,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财富就像粪尿一样,堆积时会发出臭味,散布时可使土地变得肥沃。”
28、抱持“游戏”心情,困境也会成“乐园”
游戏人生,看起来似乎有几分玩世不恭的样子,其实,与其与逆境险事较劲忧伤,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上天安排给你的一场人生游戏,这样你才可以更轻松。
29、用利剑去攻打,不如以笑容来征服
尖刻的言语和冰冷的面孔固然有一股让人感受深刻的震慑力,但它们却无法击碎人们心灵深处的尖冰,而微笑则常常以它柔性的力量融化人们心中的冰雪,把强者的自信与智者的融于一体,足以让人们与世界服膺。
30、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
喜怒哀乐是人的最基本情绪,也是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行为。如果喜怒哀尔表达失当,有时还会召来无端的横祸,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切记要时时克制自己,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隐藏起来。
31、放弃憎恨,善待对手
对手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威胁和斗争,同时还有一种求生和求胜的动力。
曾国藩的七副对联,说尽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上联自诫,尘世繁杂,世事多变,处事遇忙则乱,所以做事要稳。下联自勉,有成就的人大多吃过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才是大智慧。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若不耕耘,怎么收获,就像大树一样,养的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此联一说为曾国藩父亲所作,曾国藩所书。一说为曾国藩所作。不过不管是出自谁之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联中所表达的高尚的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要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如《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尊严。
在生命的尽头放手,让死亡更有尊严
3月12日,知名作家琼瑶在脸书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并提及支持安乐死,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折磨,也借此叮咛大家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在想,如何死去。我生命的终结是伴随着心脏突然跳动停止,还是长期卧床不起,慢慢耗尽?我当然希望是来快的。”为此,李光耀签过一份“生前预嘱”,大意是,如果有一天,他陷入必须插管维持生命,而又不可能再恢复健康的情况时,他希望医生为他拔管,不再继续维持。
其实,抱持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人应该选择更自然的死亡方式,而不是让插满管子的身体再痛苦地延续生命,他们把这称为“有尊严地离开”。
在中国,也有一家提倡“尊严死”的机构,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在2013年成立的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生前预嘱在中国的推广已经有些日子了,有人会纠结在技术层面上,比如,什么状态是“不可救”,什么时候可以选择放弃治疗、有“尊严”地走?
但除了这些,我们其实还想关注背后的故事。比如,老人或者患者如何面对离开世界的这个决定?儿女或者家属又该如何放手?在选择生死的问题上,会反映出怎样的家庭关系?让我们先从面对生死时,那些纠结或者不纠结的故事开始了解吧……
“我不想让自己遭罪,也不想让孩子们‘遭罪’”
她在医院看到太多病友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模样,也看到太多儿女心力交瘁的无奈表情。她不想让这样的情景发生在自己家里,既不想让自己遭那些不必要的罪,更不想让孩子们因为为难“遭不必要的罪”。
哈尔滨市84岁的老人田桂云主动找到媒体,说她写了一份生前预嘱,希望媒体能成为“见证人”。
“如果有一天,我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如果没有抢救价值,千万不要过度抢救治疗。生命到了终点无须徘徊,那种全身插满管子的艰难求生,那种不死不活的苟延残喘,那种将家人拖得精疲力竭,没有品位、没有尊严的生命延长毫无意义,反而给我带来痛苦和悲哀。我想要的是‘有尊严地离开’。”
田桂云老人原本有着平静快乐的晚年生活。但2004年的一次体检,打破了一切,她被查出肾病综合征。此后,住院便成了“家常便饭”。
立生前预嘱的念头,源于老人在医院里看到的一幕。
那一年,同在医院治疗的一位病友病情恶化,最终失去意识,只能靠机器维持生命。医生告诉家属,老人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老人的儿子仍不肯放弃。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并没有被钱吓倒,执着地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四处打电话借钱。田桂云不知道小伙子最后借到钱没有,只知道他说,打算要卖掉房子给老人筹集医药费。
“当时,听到他打电话时颤抖的声音,我的心都碎了。他一个个求着,就是为了要救病床上已经没有了意识的父亲,那个被医生告知已经没有了治疗价值的人。”田桂云说,“我在医院看到太多病友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模样,也看到太多儿女心力交瘁的无奈表情。我不想让这样的情景发生在我们家里,既不想让自己遭那些不必要的罪,更不想让孩子们因为为难‘遭不必要的罪’。为了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我想趁自己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把自己的意愿提前告诉孩子们。我给孩子们写了这封信,作为自己的生前预嘱。”
为了使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应,田桂云老人想去公证处公证,可打电话咨询了两家公证处,对方都说目前还未开展此类公证业务。公证这条路行不通,怎么能让孩子们认可呢?老人跟老伴一商量,决定趁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召开个家庭会议,让儿子、儿媳等全体家庭成员都在自己的生前预嘱上签字。不仅如此,她还找来自己的弟弟、弟媳,让他们作见证人。
至此,老人的心愿“完成”。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医生,比一般人更了解现代医学能做到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所以我并不担心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两个儿子会违背我的意愿。”但老人也有顾虑,就是怕这份生前预嘱未经公证,在法律上不被认可,所以她又找到媒体,希望借助媒体,再次为她和老伴儿的选择做一个见证,“让我们的生前预嘱在某一天更具有执行力”。
“我们事先把后事安排好,心静了,对你们对我们都是好事。”这是田桂云老人在生前预嘱中给两个儿子留的话。办完让媒体“见证”这件事之后,老人就彻底心静了,在生死选择的这件大事上也就圆满了。
痛苦的他们为谁而“活”
这世上,有多少是为亲人而活的“活”,又有多少是折磨人的“长寿”?
让我们再来听一个女儿的讲述。
母亲于2006年2月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并转移到肝脏,我们姐弟几个向母亲隐瞒了病情,一直到她临终。
母亲临终前,有两周的时间都处于肝昏迷的状态。之前,她一直感觉疼痛难捱。看母亲那么痛苦,我去找医生寻求镇痛帮助。医生给了我些药,并小心叮嘱:要谨慎使用,有些身体虚弱的病人服用后,可能会长睡不醒。
我拿药回来,却纠结着该不该让母亲吃?母亲眼巴巴地看着我手里的药,那眼神我一辈子难忘,可我最终还是没有让她吃。母亲勉强挤出笑容问我:“你是怕我睡过去吗?”我说:“是啊,妈妈,我舍不得你离开我。”母亲听后,仿佛是喃喃自语:“舍得,舍不得,又能怎么样,该走的,还得走啊!”
如今想起来,这大概是我和母亲唯一一次面对面谈论生死,母亲对待生死的态度已经在这话里了:“该走,就得走,不必刻意强留。”
母亲在最后的阶段受尽了苦。由于久卧病床,她经常会无意识地掀开和蹬开被褥。怕她着凉,我们只得把她的手脚固定;因为输液,加上吸氧等各种检测仪器的使用,母亲从头到脚,几乎全身都被各类软管缠绕着。有时候坐在母亲的床边,看着她被“五花大绑”的身体,我就总想掉眼泪。
后来,母亲进入肝昏迷状态。她的眼睛长时间呈半合半闭状态,眼球微微外凸、周围发黄;喉咙经常有痰、呼吸困难,需要定时用吸痰器吸出。伴随着母亲沉重的呼吸,我经常能听到她喉咙里发出那种很奇怪的呼啸音。有时候夜深人静,听着这呼啸音,我感觉心里一阵阵发紧,很替母亲担心。那时候,母亲的面部表情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蔼,而是蜡黄、瘦削,还有因疼痛引发的痛苦。
很快,母亲出现了多器官衰竭,开始身体浮肿,腹部由于积水而胀得鼓鼓的,还出现血压低、脉搏微弱、呼吸困难、持续性昏迷等症状。医生告诉我,母亲的情况非常不好,抢救的意义已经不大了,问我是否还要抢救?
我舍不得母亲,不知道会不会有奇迹发生,不是有新闻报道说,刚出生的早产儿,虽然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但医生最终还是把孩子抢救回来了。我也害怕背上骂名,如果我说不抢救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认为我是个不孝女。后来,我还是跟医生说:一定要抢救!抢救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我知道母亲受了不少罪。因为抢救,母亲重新“活”了过来,尽管她仍然处于昏迷状态,但我心里却好受了许多,毕竟我尽力了,而且还能继续在这世上看到母亲。
但母亲的生命很快就走到了终点。
我清晰地记得母亲最后一天的情景。那天上午,我轻轻地将吸痰器放入她的嘴里,仔细、小心地吸出她喉咙里咕咕噜噜的泡沫痰液,再用棉签一点点清理她的口腔,包括舌头、牙齿。之后,我为母亲梳理因化疗而剩下不多的灰白头发,还去打来热水,把母亲从头到脚擦洗一遍。一边擦洗,我一边在母亲耳边轻轻跟她说:“睡得好吗?这样洗洗身子、梳梳头,是不是会舒服些?”我不知道母亲能不能听到,我想跟她说说话。这些日子,母亲受了不少苦,可我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可以为母亲减轻这份痛苦?
在为母亲擦洗身子的过程中,刚开始我还能感受到母亲的身体是柔软的、有温度的,只是她的呼吸音有些重,里面夹杂着尖尖的呼哨声。慢慢地,母亲的呼吸音小了,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后,母亲安静下来。我尝试去摸母亲的脉搏,却发现已经感受不到了,而且母亲的手和身体开始变凉。我拼命地喊医生,让他们来救救母亲。
医生进行了一系列检查,最终神情严肃地走到我身边,低声告诉我:请节哀,老人已经走了,请通知其他家属,现在时间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听进去,只牢牢记住了母亲去世的时间,就像母亲当初牢牢记住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样。
许多年后,我们姐弟几个在一起聊天时,谈论过这些问题:母亲怨我们吗?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没有知情权?她有没有权利选择不受那些不必要的痛苦?她要不要为我们和我们的面子痛苦地“活”?一想到这些,我就有种隐隐的愧疚和自责在心头。
梁启超九个子女皆成大才,就因为他这10句话!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梁启超书心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
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6、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们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
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再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9、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10、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认为,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为什么有的人越勤奋却越失败?
01
过年回家,见了一些同学。
人成年了以后,生活好不好都能从脸上看出几分。
变化最大一个同学是我们班的数学学霸。那时他数学很好,拿了很多奖,我们都认为这样的数学天才一定会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
高考选志愿时,他家人觉得数学不好就业,就为他选了当年热门的贸易专业。
可他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却不怎么顺利。换了好几次工作后,他发现自己不仅不喜欢贸易,性格也颇不适合。
看着那些选择了理工科的同学大多成功申请到了国外大学奖学金,他又想通过考研回到数学专业。但因为第一次准备仓促,差几分没被录取。
家人着急他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不如考一个公务员安稳。
他心里也很慌,曾经的同学要么事业已经稳定,要么在学术深造。只有他,还在迷茫而慌乱地寻找职业方向。
他花了不少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但因为文科一直不是他强项,考了几次也没考上。阴差阳错的,他考进了一家还不错的事业单位总部,也算是拿着了铁饭碗。
毕业后几年他一直辛苦地准备着各类考试,想着进到这家单位终于可以安稳了。
可不久现实又泼了他冷水。
刚入职没多久,单位就以"基层锻炼"的名义把一部分人分配去了比较偏远的地方。
他是新人,又是城里来的大学生,很多老员工都把杂活扔给他,他并没过上自己想象的"悠闲"日子,每天还忙得不得了。他不太善于交际,不会拍马屁,有人认为他假清高,他渐渐成了单位的边缘人。
下放基层前,总部曾答应他们锻炼一年就会调回去,然而一年后他也没见到单位的调岗通知。
就这样又熬了差不多一年,他才听人说,他们一个领导觉得他"笨",在总部说过他一些坏话,他才没被调回总部。总部职位僧多粥少,能调回去的人早调回去了,没能调回去的只能慢慢"熬"。
这个消息对他无疑晴天霹雳。
又经过几个月的艰难挣扎,他决定辞职。
辞职后的几年,他做过很多工作,但一直没有很好的上升渠道。
同学职业生涯不顺,可能是因为他犯了一个很多人都会犯的大错。这个错误的出现,是因为成长教育中缺失了重要一环——目标教育。
02
美国畅销书作家托马斯·C·克里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了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差异的终极秘密,排名第一的差异就是——人生是否立志。
(托马斯·C·克里)克里采访了数百位富豪发现,靠着后天努力而成为富豪的人,80%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目标。这些人中,有27%的人至少失败过一次,但他们没放弃,而是选择从头开始。
穷人则恰恰相反——很多穷人也并非不勤奋,不忙碌,但他们却是在"瞎忙"。在克里的研究中,只有3%的穷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有一些人,虽然有"梦想",但没真的付出过实际行动,或者付出过行动,但遇到失败就放弃了。
03
“立志”对于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也很关键,人生目标形成越早,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付出的代价就越小。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知识掌握,很少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一个孩子发现不了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他没办法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目光短浅,经受不住失败和挫折。
虽然人生目标形成越早越好,但人生任何阶段立志都不晚。
比如把"褚橙"种得全国皆知的褚时健,把肯德基开满全球的哈兰·山德士上校,在小咖啡馆里待了5年才写出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单亲妈妈JK罗琳,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纳,从一个无家可归的单亲爸爸到现在拥有自己私募股权基金的富豪。
没有人生目标的人,越勤奋,越失败,因为他们的精力没放在一个目标上,时间就被浪费了。
04
人生目标如此重要,应该怎样去发掘它?
最好的人生目标由外部需求、个人天赋和兴趣相互作用而成。
天赋会使得一个人比其他人更擅长做某些事情。一个人越擅长做一件事,他就会越愿意去做。
兴趣会使得一个人自愿花时间在某个领域上。有人计算过,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在这个领域花上10000小时。感兴趣的工作会使一个人持续待在一个领域积累。
天赋和兴趣对一个人发现人生目标很关键。一个人若立志成为艺术家,但却没有艺术家的天赋,他可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勤奋多年也无法成为艺术家,更别说成为大师。如果一个人既没艺术天赋,还没有兴趣,被逼着在某个领域学习,每一次学习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无聊而痛苦的经历。
兴趣和天赋高度相关,有某种天赋的人,往往也会在相关领域发展出兴趣。
当一个人考虑如何用自己天赋和兴趣为外界提供价值,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人生目标。
寻找自己人生目标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的天赋是什么?
2.我的兴趣是什么?
3.我怎样用我的天赋和兴趣给别人提供价值?
当你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后,再问自己两个个问题——我的人生目标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吗?我的目标符合道德标准吗?这两个问题能够保证你的目标终生有效。
如果我同学能够在高中用这种方法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选择专业时就会考虑更远;
如果他在工作几年后能用这种方法发现自己人生目标,考研失败一次也么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现在他能用这种方法发现自己人生目标,也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只是每晚一年,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尽早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然后找到一条能为别人提供价值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