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闲暇浏览 > 详细内容
民本从来重若山,文章千载血犹斑
发布时间:2025/8/18  阅读次数:10  字体大小: 【】 【】【


民本从来重若山,文章千载血犹斑

一一端午话屈原

马上就是端午节了,许多地方都已经弥漫着节日的气氛。这个起源于民间的节日,两千多年来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当家家户户包粽子、赛龙舟时,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位与这个节日紧紧相连的伟大诗人——屈原。然而,关于屈原,关于端午节,关于"爱国"这个标签,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其中的内涵?

教科书上总说屈原是"爱国诗人",但如果我们深入考察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发现"爱国"这个概念与今天有着微妙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念远不如后世强烈。那是一个士人自由流动的时代,各国君主都积极招揽他国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卿"制度。比屈原稍晚的李斯就是楚国人,却在秦国担任要职,后来还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外来人才。李斯最终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千古名相。屈原的楚国故土情结,更多是对自己生长之地的眷恋,是对父母祖先生活之地的深情,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他对楚王的忠诚,本质上是对自己家族和阶级的忠诚。

但正是这样一位"忠于家族"的贵族诗人,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篇,留下了最震撼人心的精神遗产。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粽子飘香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两千多年来,每逢端午,汨罗江畔仿佛还能看到那艘寻找诗人的小船,还能感受到百姓投粽入江的深情。屈原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精神符号。

那么,人们纪念屈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他的诗歌?是他的情怀?还是他的胆识?或许三者兼而有之。屈原的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却又饱含深切的人文关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关心人民的疾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贵族,本可以安享荣华,却选择为民请命;本可以明哲保身,却选择以死明志。

屈原的伟大正在于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那个贵族与平民界限分明的时代,他敢于为普通百姓发声;在那个“士”多以效命权贵为价值取向的环境里,他毅然选择了为理想而死。他的情怀不是狭隘的"爱国",而是对正义的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怀。这种精神超越了具体的政治立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不是要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爱国符号",而是要学习他那种超越个人得失、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对于今天的领导者而言,尤其需要这种精神。领导不一定都要写诗、一逢逆境就去投河,但应当像屈原那样明白事理、体恤民情;不必都有屈原那样的胆识,但应当有为民请命的担当;不必都创作传世诗篇,但应当有让精神永存的追求。只有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为私利而蝇营狗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像屈原那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

端午时节话屈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投江明志的诗人,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他的诗歌、他的情怀、他的选择,都指向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屈原不仅是楚国的诗人,也是中国的诗人,甚至是全人类的诗人。他的精神如同汨罗江水,永远流淌,滋养着每一代人的心灵。

端午的粽香里,藏着对一个诗人的缅怀,更藏着对“何为高尚情怀”的永恒叩问。屈原的故事早已告诉我们:真正不朽的,从来不是时代的标签,而是一颗始终与苍生共振的灵魂。

故曰:

民本从来重若山,文章千载血犹斑。

劝官莫作趋名客,要作脊梁擎九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