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李白非常愚蠢的一首诗,差点掉了脑袋
古代文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文学才能简单混同于治国安民之才。会写两篇好文章、几首好诗,就误认为自己可以安邦治国、出将入相。但事实证明,这些大诗人、大才子们,很多只是些不谙世事的书呆子罢了。李白千百年来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是怀才不遇的典型。实际上,他的“才”仅限于诗才罢了。李白年轻时壮志凌云,梦想效仿汉朝开国功臣张良,“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梦想能像战国名将剧辛、乐毅一般,获得皇帝重用,一展经邦济世之才。事实上,他的才能,只是一篇篇华美的诗篇而已。李白40岁被唐玄宗量才录用,让他作了一个文学侍从。在长安一年半所谓最辉煌的时期,只不过写了一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娱乐性诗歌,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表现。不久就被“赐金放还”——被皇帝老倌炒了鱿鱼啦。
最能说明李白志大才疏,毫无政治头脑的事,就是他入“永王李璘幕府”。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蜀,任命皇子永王李璘担任江南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带领数万大军坐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为唐朝建立江淮防线,阻击安史叛军向江南蔓延。李白闻讯前往投奔,当了永王的幕僚。
李白对此兴奋不已,认为是自己建立不朽功勋的好机会。他在诗中写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俨然以当年东晋名将谢安自比,幻想自己能谈笑间,让强敌灰飞烟灭。然而事实却是无情的。《资治通鉴》记载,永王李璘坐镇江淮,手握重兵,居然起了不臣之心,妄图建立江南小朝廷,割据称帝。可笑的是号称自己有安邦济世之材、身为永王李璘幕僚的李白,对如此重大的事情的前景如何竟然浑然不觉。当永王李璘在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出动水师大举东下,想攻占江南重镇广陵(今扬州,在南京东北),企图造成割据江南之势。李白对此毫无认识,竟然在随军东下途中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组诗十一首,对永王李璘极尽歌颂赞美之能事。其中有一首诗,差点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这首诗如下:
“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首诗一连用了三个典故,秦始皇营建海中桥(没有建成)、汉武帝枞阳([zōng] )射蛟龙(意义也不大)、唐太宗李世民渡辽河征辽东。“祖龙”是指秦始皇,“文皇帝”是李世民的谥号。这首诗堪称李白一生写过的最愚蠢的一首诗。仅仅为了讨好一个皇子,惹翻了两个皇帝。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当时的唐朝,上有太上皇唐玄宗,下有唐肃宗李亨,永王李璘只是个普通皇子,既不是太子也没有皇位继承权。把一个没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子,比作前代帝王,在古代任何朝代都是大忌。退一万步说假设李璘是太子,在唐玄宗、唐肃宗都在世的前提下,这样比喻也是极不得体的。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李白甚至还说“我王楼舰轻秦汉”,说永王李璘胜过秦始皇汉武帝,“却似文皇欲渡辽”,把李璘比作唐朝皇帝的二代祖宗李世民,更是让唐玄宗、唐肃宗情何以堪,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首反诗。
永王李璘原来是个草包,很快失败被杀。李白的这首诗成了追随李璘叛逆的铁证,让他百口莫辩。《新唐书》记载,李白被朝廷列为从逆重犯,“当诛”,定成死罪。大将郭子仪深知李白只是个不谙世情的书生,绝非有心叛逆之人,出手搭救,请求以自己官职为李白赎罪,唐肃宗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把李白终身流放夜郎。在去夜郎途中的白帝城遇赦返回。《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回来后,辗转各地寄人篱下,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哀叹中了却残生。由此可见,志大才疏应该是李白悲剧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