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31 李贺
李贺:奇谲诗篇耀盛唐
唐诗人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在从诗歌风格、文学贡献、历史影响三个方面作一简要评价:
诗歌风格——瑰丽奇谲,独树一帜
一是想象奇谲,意象独特。他的诗歌充满奇幻瑰丽的想象,善于运用神话传说、鬼魅意象,构建出神秘、幽冷的艺术世界。如《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女娲补天的神话为背景,描绘出箜篌乐声的震撼力,想象超凡脱俗。
二是辞采诡丽,语言新奇。他的诗作语言冷艳、峭拔,不落窠臼。常用“冷红”“愁红”“寒绿”等冷色调词汇,营造出凄清、哀怨的氛围。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用“寒素”一词,将秋夜的凄凉与壮士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情感哀激,意境幽邃。李贺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其诗多抒发内心的苦闷、悲愤和对人生的感慨。如《开愁歌》“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直白地倾诉了自己青春年少却壮志难酬的痛苦,情感深沉而浓烈。
文学贡献——承前启后,开拓创新
一是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内涵。他继承了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鬼魅世界和人生的苦难,使浪漫主义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推动了诗歌形式发展。他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规范。其诗作篇幅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变,有的诗句甚至打破了常规的语法结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节奏和韵律。如《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苏小小的哀怨形象。
三是留下了众多经典佳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诗句,以其精妙的构思、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引用的经典。
历史影响——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一是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李贺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他的奇幻想象、新奇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如李商隐、温庭筠等晚唐诗人,都受到了李贺诗歌的启发,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意境的幽深。
二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总之,李贺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唐代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少年神童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昌谷北园半山坡上,一间略显简陋的房屋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李家虽看上去平淡清寒,却有着不凡的家史,远祖李亮让这李家与唐皇家沾亲带故,可祖上的荣光早已如流水落花,消逝在岁月长河中,如今在世的李氏皇亲国戚,无人再认这门破落如洗的“亲戚”。
这个男婴便是后来被誉为“诗界鬼才”的李贺。或许是家族的兴衰在冥冥中影响了他的体质,小李贺生下来就身体羸弱,细瘦的模样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然而,上天似乎又格外眷顾他,赐予了他极高的天分。
他自幼便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仿佛书中的世界有着无尽的魔力,吸引着他不断探索。他常常沉浸在书海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诵读经典,夜晚又在昏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诗文,勤奋写作,笔耕不辍。
李贺的母亲看着儿子如此刻苦,既欣慰又心疼。她常常担心儿子苦读成疾,便劝阻他:不要拼命,身体要紧。可儿子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自小就渴望读书成才,将来能为国为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不听母亲的劝告,依旧埋头攻读。
凭借超人的才气和刻苦的努力,这位看上去不起眼的娃儿,在诗歌创作上进步飞速。年仅七岁,他就能以长短诗歌名扬京城。人们无不惊叹称赞,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神童”。
锦囊记诗
随着年龄渐长,李贺更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他常常骑着一头款马,慢悠悠地穿梭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山川田野之间。一路上,他时而仰头望天,陷入沉思;时而低头沉吟,口中念念有词。每当脑海中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佳句浮现,他便迫不及待地从怀中掏出纸笔,迅速记录下来,然后将纸条随手扔进身后书童背着的锦囊里。
有一次,他听闻城外有一处古老的寺庙,传说那里时常有奇异之事发生,心中顿生灵感,便骑马前往。一路上,山间的清风、林间的鸟鸣、古老的寺庙在暮色中的轮廓,都成了他诗中的意象。在寺庙的残垣断壁间徘徊时,他仿佛与古人的灵魂对话,一句句诗句如泉水般在他心中涌动。他不停地书写,直到锦囊里装满了纸条,才在书童的催促下,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
夜晚,当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梦乡之中,他的书房却依旧灯火通明。他坐在桌前,将白天记录的诗句从锦囊中掏出,一张张铺开,仔细地整理、修改、润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他都要反复斟酌,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有时,为了一个字,他会反复推敲数日,甚至废寝忘食。他的母亲看着他日渐憔悴的面容,心疼不已,常常叹息着说:“你这个孩子是非要把心血呕尽才罢休么!”
而李贺对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他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忘却了身体的疲惫。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用生命和心血凝铸而成的。
呕心沥血成语便由此而来。
联骑下访
昌谷有位神童,七岁便能写出好诗。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到了当时文坛大文豪韩愈的耳朵里。
韩愈听闻后,便邀请侍郎皇甫湜一同前往昌谷,要亲眼见识见识这位神童的风采。
一路上,韩愈和皇甫湜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想象着这位神童究竟有着怎样的天赋和才华。当他们终于来到昌谷,见到李贺时,都不禁微微一怔。眼前的李贺,不过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瘦瘦小小的身躯,却有着一双明亮而灵动的眼睛,眼神中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聪慧与沉稳。
韩愈和皇甫湜对视一眼,心中暗自思忖:如此稚嫩的孩童,真能写出令人称赞的诗文吗?为了验证这位并不起眼的孩童的才学,两位大人当即决定出题让他写作。他们坐在一旁,目光中带着审视与期待,静静地看着小李贺。
小李贺面对两位文坛大佬,却也并不惊慌。他恭恭敬敬地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从容地走到桌前,拿起笔,略作思索,便挥笔写了起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他灵感的跳跃。不一会儿,一首气势恢宏、文采斐然的诗作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便是那首足以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和皇甫湜静静地读着这首诗,越读越心惊,越读越赞叹。诗中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与渊博,让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才高八斗的文人;而那谦虚与恭敬,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小李贺的谦逊有礼。这样的才华与品格,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
读完诗,韩愈和皇甫湜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小李贺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名不虚传哪!”
仙阙邀文
天才诗人李贺,诗如鬼火般灵动,似幽泉般清冽,却在尘世中过早地燃尽了生命之火。
他自幼体弱多病,却天赋异禀,对诗歌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与痴迷。他日夜苦读,笔耕不辍,每一首诗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灵魂。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苛刻,长期的劳累与病痛如阴霾般笼罩着他,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窗外,狂风呼啸。突然,屋内光芒大盛,一位身着绯衣的使者,驾着赤虬,如一道流光般出现在他的床前。使者面带微笑,神色庄重,告诉他:“天上的玉皇大帝召你前去。”
他心中一惊,挣扎着便要起身。他望向身旁憔悴的母亲,眼中满是不舍与眷恋。他赶忙下床叩拜,声音颤抖地说:“家中老母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我实在不愿离开。”绯衣使者笑着安慰道:“玉帝新近建成一座白玉楼,召你去为它的落成写篇文章,天上的差事轻松愉快,且你文采斐然,正是此等盛事的不二人选。”
李贺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去便是与尘世诀别,与母亲阴阳两隔,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自己却无法尽孝,禁不住泪如雨下。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想要将最后的温暖传递给她。母亲也已泪流满面,她看着儿子,心中满是悲痛与无奈。
不一会儿,李贺渐渐停止了呼吸,他的屋中,隐隐有一缕烟气袅袅升起,仿佛是他灵魂的轨迹。同时,还能听见行车与乐管之声,似是仙乐飘飘,迎接他前往那神秘的天界。
此后,人们常常传说,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会看到李贺的身影在云端若隐若现,他手持诗笔,在仙阙中挥毫泼墨,为那神秘的天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而他的诗篇,也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文学的天空中,诉说着他那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咏李贺五首
仙阙邀文
体弱才高命若丝,痴心燃尽苦吟时。寒冬病榻惊仙使,绯影赤虬迎玉墀。
母子情深难舍处,阴阳路断痛离枝。而今月夜云端现,笔绘天宫万古诗。
少年神童
昌谷寒门育俊才,天生羸弱志难埋。朝迎晓色研经典,夜伴昏灯探宝斋。
一鬼诗名惊帝阙,满腔才气寄瑶台。神童之誉今犹赞,笔底风云动九垓。
锦囊记诗
款马长街与野游,灵光乍现锦囊收。山风鸟语皆成韵,古寺残垣尽入眸。
夜挑孤灯斟字句,朝披瘦影对霜秋。呕心岂惧身形悴,诗鬼声名万古留。
联骑下访
昌谷奇童声早扬,韩皇并访探贤良。初逢少貌迷双目,再阅新诗动九荒。
笔底风云奇宿老,胸中丘壑映秋阳。声名鹊起惊寰宇,诗韵悠悠岁月长。
鬼才诗人
寒门才俊韵流芳,绮梦诗心映锦章。瘦骨沉吟风作伴,残魂寄韵月行藏。
仙楼撰记惊仙阙,鬼语成篇泣鬼乡。千载诗魂光熠熠,长留浩气满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