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30 王建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30   王建

王建:大唐深具人文关怀的乐府革新者

王建(约765-831年),字仲初,今河南许昌人,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的诗人。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与表现手法,更以通俗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出身寒微,早年历经坎坷,曾从军幽州、魏博等地,十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刻接触到底层社会的苦难。中年入仕后,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陕州司马等职,世称“王司马”。尽管仕途并不显赫,但他始终关注民生疾苦,这种经历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底色。

一、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

1.乐府诗的革新者。他与张籍并称“张王乐府”,在乐府诗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多聚焦田家、蚕妇、水夫等底层群体,语言通俗凝练,善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代表作《田家行》:通过描绘丰收时节农民“的知输得官家足”的矛盾心理,揭露了赋税繁重对农民的压迫,结尾“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以反语深化主题,含蓄而深刻。《水夫谣》:以纤夫自述的形式,控诉“采珠役象为岁赋”的苛政,结尾“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直抒胸臆,充满人文关怀。

2.宫词百首的开创者。他以百首组诗的形式描写宫廷生活,突破前人宫怨诗的局限,不仅记录帝王后宫的奢靡,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宫女命运、宫廷礼仪等细节。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等句,既具文学美感,又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了珍贵史料。

3.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结尾重笔:常在诗末以凝练语句点明主题,如《当窗织》以“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的贫富对比深化批判。转韵频繁:通过急促的音节变化增强叙事张力,如《羽林行》中揭露长安恶少仗势欺人的行径,语言通俗而富有节奏感。

二、文学影响与历史地位

1.对乐府诗的贡献。他推动乐府诗向通俗化、写实化发展,其创作早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为元稹、白居易等人提供了重要借鉴。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以口语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乐府圣手”。

2.宫词创作的典范。他是第一个大规模创作宫词的诗人,其《宫词》百首被后世奉为“宫词之祖”。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宫廷诗的题材,更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批判,影响了后世对宫廷生活的书写。

3.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他的诗作贯穿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无论是描写农民劳作的《田家行》,还是反映纤夫之苦的《水夫谣》,都体现出他对底层群体的深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使其作品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王建作为中唐诗人,以乐府诗和宫词创作著称,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凝练,题材广泛而关注现实。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深度,更蕴含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在文学史上,他承前启后,既继承汉魏乐府的传统,又为后世诗歌的通俗化、写实化开辟了道路。他的创作实践,彰显了中唐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至今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居贫而坚守

王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虽自幼贫穷,却刻苦攻读,中年时终于考取进士。然而,仕途并不顺遂,他常沉沦下僚,被人呼来喝去,儿时的梦想遥不可及。

他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贫困潦倒。年少时的他,居住在乡下“终日忧衣食”,青年时名落孙山只能“从军走马十三年”,四十岁以后方才“白发初为吏”,老年做官也只是一些末流小官,如任县丞、司马之类。

过了知天命之年,他逐渐看淡了荣华富贵,时而与僧侣往来,甚至长住寺院。

晚年,他的生活愈发贫苦。疾病缠身,药箧里长出了蠹虫,他只得将药物腾挪到另一个储藏器物里;书卷上的旧标签暗淡难辨,他却依然珍藏着。日子虽清贫无计,但他总不以为嫌。

房间里潮湿不堪,他便抱些干燥的树叶垫在地面和被子下面;四处漏风,他只能拉下黑乎乎脏兮兮的布帘挡风。再后来,他身体很不舒服,却无钱医治,只能通过占卜吉凶来自我安慰。

在这贫居的岁月里,他总是以苦为乐,以书为伴,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淡然与坚韧。古代文人贤士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贫居生活的切身体验,让他写下了许多接地气的诗篇,流传至今。

笔墨苍生

一春雨绵绵的黄昏,城南陋巷的青石板路泛着水光。王建抱着半袋粟米,深一脚浅一脚往阿姜家去。草庐的竹帘透着暖黄光晕,隐隐约约可听见簌簌的缝补声。

阿伯又在补衣裳?”王建掀开帘子,见老邻人佝偻着背,枯瘦的手指在破布间穿梭。案头散着几团麻线,墙角的“耕读传家”横幅褪成灰白,像老人浑浊的眼。

河北加赋税了。”阿姜突然开口,针尖在白发间颤了颤,“听说易州百姓……易子而食。”最后一缕光正从他针尖上消失,王建望着墙上晃动的黑影,想起朱雀门那些佝偻的民夫,汗水浸透的粗布衫能拧出水来。

油灯“噗”地亮了。王建在斑驳墙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提笔写下:“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墨汁顺着墙皮裂缝蜿蜒,像干涸的泪痕。

次日梧桐抽新芽,茶烟在紫藤花间缭绕。张籍捻须读完诗稿,猛地拍案:“‘不见县门身即乐’五字,抵得万言谏书!”他从袖中抽出《野老歌》,纸页间还沾着田间泥土,“你看这句‘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不就是你诗里的影子?”

曲江畔柳絮纷扬时,韩愈遣人送来烫金帖子。三人在水榭临风而坐,这位古文大家望着粼粼波光,忽然说起贞观年间直谏的魏征:“诗文言民间疾苦,方是文脉真骨。”他转身对王建道:“君诗如春雷,当惊破长安醉梦。”

多年后,汴河纤夫的号子应和着“田家衣食无厚薄”,深宫老宫女在秋夜纺车声里轻吟“不见县门身即乐”。而那个春夜的草庐,早已化作星辰,在诗卷间永恒闪烁。王建抚摸着泛黄的诗稿,恍惚又见阿姜在灯下补衣,针脚细密如春蚕吐丝,将人间冷暖织进千年光阴。

咏王建

颍川俊彦耀寒门,宦海浮沉志未沉。乐府常砭时弊事,宫词尽显帝宫痕。

从军饱览人间苦,入仕倾牵百姓魂。诗韵芬芳千古颂,王公大作震乾坤。

寒门才子韵流芳,冷暖人间著盛章。乐府声声责府聩,宫词句句诉宫凉。

从戎遍踏尘途苦,入仕常牵黎庶伤。千载诗魂昭日月,德馨艺妙永传扬。

颍水之滨出俊雄,宦途辗转意犹忠。乐章讽世千般妙,宫韵描情万种融。

战垒曾倾黎庶泪,朝堂每念草根容。诗魂不朽传今古,德艺双馨映碧空。

  

上一篇:29 张籍 下一篇:31 李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