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32 杜牧
杜牧:晚唐诗坛的璀璨星辰
在晚唐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黯淡天幕下,杜牧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与华章,在中国文学史上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牧出身于文学世家,京兆杜氏的高门背景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文学素养。而仕途坎坷并未阻碍他在文学道路上的坚定前行。他自幼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还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但命运弄人,他虽考中进士,却在官场中几经沉浮,长期担任地方官属幕僚,外放为多地刺史,直至晚年才官至中书舍人。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更使他的诗歌创作深深烙上了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俊爽峭健、清丽自然,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其咏史诗堪称一绝,以历史事件为载体,暗喻时政,语言精炼犀利,充满理性思辨。如《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暗讽晚唐颓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阿房宫赋》以铺陈秦朝奢靡论证兴亡之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警示之语,至今仍振聋发聩,直接启发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同类主题的议论化倾向。他的写景诗则清新明丽,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山间秋景的宁静与优美,展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热爱。七绝形式工整,融合议论与意象,如《赤壁》末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假设笔法,虚实对比,以小见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被明清诗人广泛效仿。
除了诗歌,杜牧的散文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章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善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阿房宫赋》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它以骈散结合的赋体形式,讥敬宗广宫室,开宋代文赋先河,为后世传诵。
杜牧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作品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种种弊端,对统治者的荒淫误国、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藩镇拥兵自固以及吐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骚扰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诗歌和散文成为了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缩影,为后人了解晚唐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七绝创作艺术高峰,启发后世文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意识,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牧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了晚唐诗坛的璀璨星辰。他的作品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的真善美,关注社会现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大佬力荐
大唐会昌年间,东都洛阳,繁华依旧,科举之风正盛。这一日,崔郾侍郎奉命前来主持进士科考试。消息传开,各方学子、士人皆摩拳擦掌,盼着一朝高中,光耀门楣。
此时,吴武陵正任太学博士。他与柳宗元交好,和崔郾亦是旧识。这日,吴听闻崔主持科考,心中一动,便骑着一头毛驴,慢悠悠地朝着崔所在的酒席之地晃去,似来凑个热闹。
崔正与同僚们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喝得兴起。忽闻吴这位素有清名的老友到访,大为吃惊,赶忙放下酒杯,离席而出,满脸堆笑地前去迎接。
吴见了崔,也不多客套,拍了拍崔的肩膀,一脸郑重地说道:“崔侍郎,你肩负此次科考重任,乃是众望所归啊!我老啦,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不过,倒可为你推荐一位贤士。”
崔心中好奇,忙问:“不知是何方贤才,竟能入吴老法眼?”
吴微微一笑道:“前些日子,我偶然路过太学,见一群太学生情绪激昂,正围在一起讨论一篇文章。我凑近一瞧,原来是此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那文章,写得真是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此子之才,实属罕见啊!”
崔虽事务繁忙,但也是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闻此言,心中对杜牧多了几分期待。吴便字正腔圆、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那声音,时而激昂慷慨,时而低沉婉转,仿佛将《阿房宫赋》中的万千景象、深沉感慨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崔在一旁静听,越听越觉妙不可言,不禁称赞不已。
吴见时机成熟,便乘热打铁,说道:“崔侍郎,以杜牧之才,在这届考生中堪称翘楚,还望你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他评为状元。”
崔面露难色,推辞道:“吴老,实不相瞒,状元之位,早已被他人预定了。”
吴眉头一皱,大声说道:“若当不了状元,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总可以吧?”
崔还在犹豫踌躇,吴见状,索性倚老卖老起来:“若还不行,就把这篇赋还给我,我倒要看看,这世间还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
崔迫于无奈,只好满口答应下来。吴这才心满意足,与崔郾拱手作别。
崔回到酒席上,同僚们见他神色有异,纷纷询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如实说道:“吴老推荐了一个人,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
酒客们一听,好奇心顿起,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
这时,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所。”
崔侍郎听后,面露为难之色,说道:“我已答应吴博士了。即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主意了。”
众人听闻,皆感叹崔重诺守信。而杜牧,也在崔的力荐之下,踏上了仕途之路,开启了他那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空门之悟
春日,曲江畔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数顷杏花肆意绽放,粉白相间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无数娇羞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江水潺潺流淌,映照着蓝天白云与岸边游人的身影。这里,是长安城最热闹之所在,车马如龙,摩肩接踵,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皆汇聚于此,共享这春天盛景。
新科进士杜牧,身着一袭淡青色长袍,头戴方巾,腰间系着一条精致的玉带,整个人显得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他顾盼生辉,举手投足间尽显“才”情万种,与三五好友一同来到曲江游玩。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或吟诗作对,或欣赏美景,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
行至曲江寺院,杜牧等人被寺院中那宁静祥和的氛围所吸引,便决定进去一探究竟。寺院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僧人们或诵经念佛,或洒扫庭院,一片清幽之景。
在一处禅房前,他们遇见了一位打坐的僧人。这僧人面容清瘦,双目微闭,身着一件朴素的僧袍,活像一尊静坐的佛像。杜牧心生好奇,便上前与僧人攀谈起来。
僧人双手合十,轻声问道:“施主,不知尊姓大名?”杜牧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得意,自信满满地报上大名:“在下杜牧。”他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甚至会起身相迎,对他赞不绝口。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杜牧心中的期待。僧人面色平静如水,眼神中没有丝毫波澜,木然不知杜牧是何人。杜牧心中一紧,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一种失落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声名远扬的新科进士,在这僧人面前竟如此不被知晓。
惆怅之情在杜牧心中蔓延开来,他望着僧人那平静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荣耀与自信,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作了泡影。他缓缓起身,望着寺院中的花草树木,思绪万千。
回到禅房前,杜牧灵感突发,遂现场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意)味长。”他轻声吟诵着这首诗,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感慨。
诗中的“家住城南杜曲旁”,点明了他的出身与籍贯;“两枝仙桂一时芳”,则是指他新科进士的荣耀,如同两枝盛开的仙桂,散发着芬芳。然而,“老僧都未知名姓”,却让他的这份荣耀显得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始觉空门气(意)味长”,则表达了他在这空门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功名利禄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这次曲江之遇,让杜牧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会关注他的成就与荣耀。而空门中的那份宁静与淡泊,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境界。从此,他的心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邂逅张好好
杜牧进士及第八个月后,便怀揣着满腔抱负,奔赴洪州,踏上了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彼时的洪州,正是王勃挥毫写下《滕王阁序》的千古名地,人文荟萃,才情纵横。
时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听闻杜牧才名,亲自辟召他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乃世交。沈氏兄弟皆是文学爱好者,对天下文人墨客极为眷顾,与杜更是交情深厚。杜常受邀至沈府,与沈氏兄弟谈诗论道,其间还结识了沈家歌女张好好。
张好好生得花容月貌,歌喉婉转,舞姿翩跹。杜每次踏入沈府,总能被她的才情与美貌所吸引。在沈府的庭院中,月光如水,张好好轻歌曼舞,杜在一旁击节赞叹,二人虽身份有别,却也在那诗词歌赋的交流中,生出了一份微妙的情愫。杜时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只为能多见张好好一面。
然而,命运弄人。沈家主人对张好好分外珍惜,抢先一步,将她纳为小妾。杜牧只能黯然神伤,空有羡渔之情,将这份爱慕深埋心底。
时光荏苒,六年后,杜因公务来到洛阳。在繁华的洛阳街头,他竟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华服,面容憔悴,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望着眼前这个曾经让自己心动的女子,心中五味杂陈。
他走进张好好的酒肆,寻了个角落坐下。张好好一眼便认出了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化作无尽的哀愁。她默默地为杜斟上一杯酒。杜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杜感慨万分,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他将自己对张好好的思念、怜惜,以及对命运的无奈,都倾注于笔端。由于情绪饱满,诗句如行云流水,文笔清秀动人,而书法更是飘逸洒脱,仿佛将心中的情感都融入了那一笔一划之中。
这幅《张好好诗》一经问世,便在文人墨客间引起了轰动。其书法被赞为“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杜也因此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和清人叶奕苞的《金石录补》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书法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
岁月流转,这幅珍贵的《张好好诗卷》历经沧桑。纸本上留下了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与传奇。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足见其珍贵异常。后来,这幅稀世珍宝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张伯驹深知其文化价值,将其捐赠给政府,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后人瞻仰的文化瑰宝,也让杜牧与张好好的这段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杜秋娘诗
因公务之需,杜牧踏上了江南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金陵的每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就在这座繁华城市的一隅,杜牧邂逅了杜秋娘。
杜秋娘,这个名字在金陵乃至整个大唐都曾如雷贯耳。她出身于金陵的一个普通家庭,却因天生丽质、才情出众,被命运推上了不平凡的舞台。十五岁那年,一曲《金缕衣》从她口中吟出,那婉转的旋律、深情的歌词,瞬间俘获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心。李锜将她收为小妾,杜秋娘从此过上了风光无限的生活。然,好景不长,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以歌舞为生。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杜秋娘再次以《金缕衣》打动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她不仅以美貌著称,更以智慧和才情赢得了宪宗的宠信。在宪宗身边,杜秋娘不仅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妃子,更是一位能够参与军国大事的智囊。宪宗曾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然而,宫廷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歇。穆宗即位后,杜秋娘被任命为皇子李凑的保姆。这一任命,看似是对她的信任,实则将她卷入了更为复杂的权力漩涡。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随之被撵回老家,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如同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杜牧在金陵的街头巷尾,听到关于杜秋娘的种种传说时,他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位传奇女子的故事。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这首诗,不仅是对杜秋娘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杜秋娘诗》问世后,迅速传唱大江南北,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人们被杜秋娘的故事所打动,更被杜牧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所折服。李商隐更是对《杜秋娘诗》赞不绝口。他在诗中写道:“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杜牧的《杜秋娘诗》,如同一幅历史的长卷,将杜秋娘的一生娓娓道来。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抗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欢离合。而杜牧,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十年之约
宣州幕下,杜牧以书记之职,文采风流,名动一时。他素闻湖州之地,美女如云,心向往之,遂择日启程,踏上了前往湖州的旅程。湖州刺史崔君,久慕杜之诗名,闻其来访,大喜过望,盛情款待,设宴于府中,更唤来本州声妓,供杜挑选。
杜环视四周,佳丽云集,却觉虽美,犹未尽善尽美。他轻叹一声,对崔君言道:“美则美矣,然非吾所求之极致。吾欲于江畔举行竞渡之乐,令全湖州之人共观,彼时吾于人群中缓步细寻,或可得吾心仪之人。”崔君应允,依杜之意,择日举办竞渡盛会。
是日,江畔人潮涌动,两岸观者如织。杜立于船头,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身影。然一日将尽,夕阳西下,竟未得一见倾心之人。正当他心生怅惘,欲收船归岸之际,忽见人群中一乡村老妇,携一少女,年约十四五,眉目如画,清丽脱俗。杜心中一动,凝视良久,终是按捺不住内心激动,言道:“此女天姿国色,先时所见,皆成虚设。”遂将母女二人请至船上,共话衷肠。
母女二人初时惶恐,杜温言抚慰,言明非即刻迎娶,只欲定下迎娶之期。老妇忧虑违约之责,杜承诺:“十年之内,吾必为湖州刺史。若逾期未至,汝可另择佳婿。”言毕,赠以重礼,订下盟约。
自那日起,杜心中常念湖州,念那位少女。然官职低微,不得擅调湖州。后虽历黄州、池州、睦州刺史之职,皆非所愿。直至好友周墀登相位,杜连书三封,恳请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四十七岁,终得偿所愿,任湖州刺史。然时光荏苒,十四年已过,与那母女之约,早已超出时限。待杜牧赴任,方知那少女已嫁作他人妇,且育有三子。
杜唤来那老妇,其携外孙而至。杜责问:“昔年已允将女许我,何故违约?”老妇答曰:“原约十年,君逾时未至,是以另嫁。”杜牧取出盟约细阅,沉吟片刻,道:“所言极是,强求无益,恐生祸端。”遂赠以厚礼,令其归去。
此情此景,杜心中五味杂陈,为这段未了的情缘,他挥毫写下了《叹花》一诗,以寄悲思。诗中字字珠玑,句句含情,道尽了杜对那段未了情缘的深深遗憾与无尽感慨。
这段“十年之约”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让人不禁为杜牧的深情与无奈而动容。
藏书雅士
在繁华喧嚣的长安城中央,有一座朱门高耸的宅邸,那便是杜牧的旧第。这座宅邸,不仅是杜牧的居所,更是他心中一方宁静的书香天地。
杜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杜佑在德宗时曾为宰相,一生勤勉,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史学家,曾撰《通典》200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杜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厚的情感。祖父去世后,他继承了杜氏家族的遗书,这些书籍如同珍贵的宝藏,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宅邸之中。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杜便会独自步入书房,那里是他与书为伴的世界。书房内,万卷书籍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每一本书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杜轻轻抚摸着书脊,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他挥毫写下诗句:“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这不仅是对书房的描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杜对书籍的热爱,不仅仅在于收藏,更在于阅读与思考。他自言:“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在他看来,经书是学问的根基,史书则能让人洞察世事兴衰;屈原、宋玉的文章,如瑰丽之花,散发着独特的芬芳;班固、司马迁的史笔,则似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李白、杜甫的诗歌,浩瀚如海,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则直指苍穹,令人敬仰。杜沉浸在这浩瀚的书海中,不断汲取着前人的智慧与精华。
在杜的笔下,无论是《感怀诗》中的深沉感慨,还是《过华清宫绝句》中的历史反思,亦或是《赤壁》中的英雄气概、《江南春》中的江南美景、《泊秦淮》中的忧国之情、《山行》中的自然之趣,都透露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他阅读与思考的结晶,也是他藏书之家的最好见证。
岁月流转,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在他离世后,外甥裴延翰精心整理了他的遗作,编辑成《樊川文集》20卷,共收录文450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那座位于长安城中央的藏书旧第,也仿佛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默默诉说着诗人与书籍之间的不解之缘。
赌酒取姬
淮南之地,文人雅士云集,诗酒风流,传为佳话。其中,大诗人杜牧与著名诗人张祜间,以文会友,情谊深厚,常相聚于诗酒之间,谈笑风生,更是佳话中的佳话,美谈中的美谈。
一日,张祜应邀作客淮南官府,赴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丝竹之声悠扬,宾客觥筹交错,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正当张沉醉于这欢乐的氛围时,不经意间抬眼一望,竟见座中有一歌妓,容颜绝美,风姿绰约,宛如仙子下凡,令他心生爱慕。再细看时,发现好友杜牧亦在座中,目光同样流连于那歌妓身上,显然也是心生倾慕。
两人目光交汇,心中皆是明了,彼此都爱恋上了这位佳人。一时间,气氛略显微妙,但杜与张皆是豁达之人,不愿因此伤了和气。于是,杜灵机一动,提议道:“吾等皆为文人雅士,何不以文会友,以赌输赢来决定谁有权继续爱恋这位佳人?如此,既不失风雅,又添几分乐趣。”张闻言,欣然应允。
杜随即取来骰子,轻轻裹于手中,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此句一出,既描绘了此刻投骰子的情景,又巧妙地表达了对那歌妓纤纤玉手的渴望,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张一听,心中暗赞杜之才情出众,却也不甘示弱,接口续吟道:“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此句紧接上句,以金钗落地为引,暗喻赌局结果,同时又巧妙地描绘出歌妓发间金钗滑落,指尖微露的动人瞬间,与杜之句相得益彰,更添几分风情。
语音刚落,两人相视大笑,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之前的微妙气氛瞬间烟消云散。他们意识到,真正的友情与才情,远胜于一时的儿女情长。而“赌酒取姬”之事,最终化作了一场诗酒间的佳话,被后人传颂不已。
死前烧文
秋风带着几分萧瑟,吹进了杜牧那座略显孤寂的宅邸。此时的杜牧,已至暮年,病体孱弱,躺在病榻之上,望着窗外渐渐凋零的秋叶,心中明白,自己的大限将至。
他一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诗文名满天下。早年,他怀揣着壮志豪情,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然,现实的残酷却让他屡屡碰壁,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即便如此,他依然以笔为剑,在诗文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抱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杜心中平静如水。他深知,自己一生所写的诗文众多,有豪情壮志,有儿女情长,有世事感慨,也有山水寄情。但这些文字,究竟有多少能真正流传千古,又有多少会被岁月遗忘?他决定,在离世之前,对自己的文字做一次最后的抉择。
于是,他强撑着病体,自撰墓志铭。而这篇墓志铭,他却写得平实无奇,丝毫不见往日那文豪的华丽辞藻与雄浑气势。或许,在他心中,生死之事,本就无需过多的修饰与渲染,平淡之中,自有真意。
墓志铭写就之后,他闭门在家,谢绝了一切访客。他静静地坐在书案前,开始搜罗自己生前的文章。那些曾经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与情感的文字,此刻在他手中,仿佛都变得沉重起来。
他一张张地翻阅着,时而沉思,时而叹息。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的一生,有辉煌,也有落寞;有欢笑,也有泪水。但如今,他却要亲手将它们付之一炬。
火盆中的火焰渐渐升起,映照着他那苍老而坚毅的面容。他只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的文稿,其余他一张张地投入火中,看着它们在火焰中化为灰烬。那一刻,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留恋与不舍,反而有一种解脱的轻松。
当最后一稿投入火中后,火焰便渐渐熄灭。杜的心中,也仿佛完成了一场庄严的仪式。他静静地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那渐渐暗淡的天色,心中默默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但他留给后世的诗文,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而他死前烧文的这一举动,也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那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文心抉择。
咏杜牧八首
大佬力荐
会昌盛景影婆娑,科考风兴应举多。吴老骑驴心事美,崔郎置酒醉颜酡。
阿房一赋惊尘梦,学士诸生叹韵卓。力荐高才排众议,杜郎从此仕途磨。
空门之悟
曲江春色韵悠长,杏雨飞红映碧江。雅士风流行密径,禅林静谧掩尘忙。
才情自恃期明眼,僧老谦卑未晓芳。顿悟空门添逸趣,浮名利禄付沧桑。
邂逅张好好
幕府初离赴豫章,沈家结谊韵流芳。歌楼月下情丝绕,宦海风前别梦长。
六载重逢怜瘦影,一诗挥就诉离肠。墨痕犹带晶莹泪,宝卷长留后世扬。
杜秋娘诗
宦途南下邂秋娘,往日荣光映画堂。金缕初吟惊宿将,玉颜再展动君王。
宫帷献策贤声著,宦海倾身祸事藏。岁月飘零皆逝梦,诗成千古叹红妆。
十年之约
宣州幕府慕湖州,竞渡寻芳意未休。一眼惊鸿盟誓定,千般绮梦岁华留。
宦途辗转成虚耗,美诺蹉跎付水流。怅对残阳空喟叹,诗成遗恨满心头。
藏书雅士
朱门旧第矗京华,万卷琳琅掩凤琶。经史涵情通古意,诗文润笔绽奇花。
灯前细品千秋韵,案上闲披四海霞。雅士藏书传美誉,风骚独领韵无涯。
赌酒取姬
淮南盛宴聚群英,雅客相逢意趣升。座上欣逢佳丽女,眸中顿起爱怜情。
杜公掷色文思涌,张子吟诗韵味萦。一笑息争添逸趣,风流故事永留名。
死前烧文
秋暮宅寒病骨残,生涯回首意阑珊。诗成每叹功名浅,梦绕空嗟世路难。
自撰铭文辞藻简,亲焚稿件火光寒。焚余十载风华在,留与人间作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