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9 张籍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29   张籍

张籍:唐乐府诗坛的璀璨明星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是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他曾任官水部员外郎,因此人称“张水部”。

张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的作品变革了诗坛旧习,继承了杜甫之简丽诗风而成一家,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评价:

一、诗歌风格与特点

一是风格朴实无华。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凝练而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展现出深刻的情感与智慧。

二是关注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唐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

三是艺术价值极高。他的乐府诗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表达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抒发沉郁顿挫、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

二、代表作品与影响

一是代表作品颇多。他的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没蕃故人》《塞下曲》等。这些诗作不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是影响深远。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唱出了百姓的心声,让诗歌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的雅玩,而是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个人品质与情怀

一是痴迷诗歌。相传,他因迷恋杜甫诗歌,便将他的诗抄下来烧掉,做成蜜羹每天吃,展现了他对诗歌的极度热爱和痴迷。

二是人文关怀。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和平、自由、团圆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他的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要时刻关注他人的生存状态,积极追求公平正义。

总之,张籍是唐代诗坛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星达人

唐代不乏大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之一。杜甫有个铁杆粉丝,叫张籍。他迷老杜的诗迷得走火入魔。

有一天,他翻着杜甫诗集突然拍大腿:“光读有什么用?得吃透到骨子里才行啊!”可怎么就吃透到骨子里了?他思来想去,突然脑洞大开:把老杜的诗卷烧成灰,然后与蜂蜜搅拌吞食多好!

说干就干,他撕了一页《杜工部集》,在书房里点起小泥炉。“刺啦”——火苗舔着诗稿,纸灰像黑蝴蝶似的往上飘。张籍盯着灰烬咽口水,抄起蜂蜜罐子就往上倒,拿筷子搅和得跟和水泥似的。夫人隔着窗喊:“郎君你捣鼓啥呢?”他头也不抬:“给诗仙上供呢!”

第二天大清早,他重复着前一天的做法。“灰蜜早餐”弄好后,他蹲在台阶上,捧着个粗瓷碗“稀里呼噜”喝得响。邻居王秀才端着油饼路过,瞅见碗里黑乎乎的东西直犯疑:“张兄,你这是吃煤渣呢?”张籍一抹嘴,神秘兮兮地指着焚稿炉:“等着瞧,今儿我一定能写出杜工部那样的好诗来!”

王秀才好像明白了一切,盯着他沾着灰的嘴角直乐呵:“我说张兄啊,这诗要是能吃出来,长安城早就没屠夫什么事儿了——合该都去当诗人!”

后来这事传开了,连卖蜂蜜的胡商都特意给他留一罐:“张大诗人,要不再给您掺点芝麻呢?”

对杜甫的诗迷恋到如此地步的,恐怕也只有张籍一人了。

婉拒托诗

张籍因吃杜甫诗的纸灰而一时名声大噪。不过,他后来的确写出了一首不同寻常的诗,流传千古。诗中的那句“恨不相逢未嫁时”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出自张籍自创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又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李司空师道”指的就是当时为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李师道是个野心家。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十分严重,李师道势力庞大,他利用各种手段勾结和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为他效力,很多人都依附于他。

张籍在当时的文人中地位颇高,李师道也想拉拢他。但是,张籍的主张是维护国家统一,他对藩镇割据势力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不管李师道如何收买拉拢,他都不为所动,还写了这首《节妇吟》拒绝李师道。

从表面上看,《节妇吟》完全就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诗,可它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

因当时的李师道炙手可热,张籍并不想得罪他,所以拒绝得也十分委婉,让李师道看了也只能无奈叹气,可惜了他不能将张籍纳入麾下。

全诗通过“妇道”隐喻“臣道”,将私人情感升华为政治伦理。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既规避了政治风险,又完成了价值表达。张籍巧妙利用文化符号系统,在诗歌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蕴之间构建起安全通道,展现了文人“戴着镣铐跳舞”的政治智慧。

这种品质在后世被称为“士大夫精神”的典范:既有“富贵不能淫”的操守,又有“威武不能屈”的胆识,更具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弹性。张籍用一首诗完成了政治表态与自我保护的双重使命,其智慧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在复杂现实面前,真正的坚守往往需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熔铸成“外柔内刚”的生命姿态。

春闱双璧

在唐代,进士考试前盛行着一种名为“行卷”的风气。考生们会携带自己的诗文作品,拜访京中有声望的文人雅士,以期获得引荐,增加及第的机会。

这年京城,考生朱庆余怀揣着对功名的热望,偶遇了著名诗人张籍。一番交谈后,张籍对朱庆余的才学大加赞赏,当即让他取来诗文。朱庆余从书囊中翻出精心准备的26篇诗文,张籍如获至宝,将诗卷贴身收好,匆匆离去。随后,张籍在文人雅集中对朱庆余的诗文大加褒扬,一时间,朱庆余的诗作在京城传抄甚广,名声鹊起。

然而,考试过后,朱庆余仍心怀忐忑。他模仿新婚女子向夫婿询问妆容是否合宜的姿态,写下《闺意》一诗,委婉地向张籍探问考试结果。诗中“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妙喻,既显才情,又透焦虑。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读罢会心一笑,以诗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用越女天生丽质、菱歌胜金来比喻朱庆余的才华自当为世所重,劝其不必忧虑。

果然,在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朱庆余金榜题名。而张朱两人以诗对话,其风格委婉、生动、谐趣,堪称双壁。这段故事,在长安城传为佳话,也成为后世赏才爱才的典范。

咏张籍九首

文昌才气世称奇,乐府高风比杜诗。思绪绵绵游子泪,吟怀飒飒故人凄。

白描干练针时弊,写意娴熟继古遗。千载诗坛传美誉,张王并驾斗风姿。

藩镇风云暗九州,托诗婉拒智谋筹。环珠系袄藏深意,贞誓明心照素裘。

笔走双关流后世,怀持一诺傲王侯。红笺泪尽非情语,自有清辉贯斗牛。

藩镇权谋惑众眸,孤臣一赋解千愁。明珠暗寄藏机智,贞魄高悬照胜筹。

笔落风涛惊逆耳,诗成松柏立寒秋。香笺未染胭红色,自有清名万古留。

吟怀落笔动江川,乐府遗风继圣贤。白傅曾夸绝代少,荆公更誉榜中先。

言情尽入平民语,讽谕常藏俗事篇。千载犹闻征妇泪,诗坛光耀永流传。

春闱伯乐辩奇珍,一纸诗文寄意深。越女菱歌传雅颂,朱生桂榜耀儒林。

春风化雨滋桃李,秋水含情寄瑟琴。莫道长安多贵客,双珠辉映到如今。

杜稿泥炉燃墨香,诗魂吞尽展癫狂。焚灰入腹凝千律,酌句随心化百章。

黑蝶穿窗迷晓露,粗瓷映日泛幽光。长安若许痴人醉,谁把文星佐酒浆?

诗魔傲骨圣慈肠,夜半沉吟铁粉狂。灰烬凝香吞日月,痴魂化墨染苍凉。

长安纸贵非因价,市面诗名岂偶行?莫笑癫人食杜稿,文光早射斗牛旁。

异想天开岂妄行,诗灰调蜜作奇羹。喉吞锦秀三千界,腹贮珠玑十二城。

砚海翻腾星汉落,吟肠澎湃电雷鸣。长安纸贵今如旧,一脉文光贯太清。

行卷长安识俊英,文坛佳话自成名。画眉深浅诗传意,菱曲清泠韵寄声。

越女明眸窥晓镜,榜头朱字动京城。千年科场多风雨,独有双珠耀太清。

  

上一篇:28 元稹 下一篇:30 王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