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1 杜甫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21   杜甫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简评)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以其深邃的现实主义笔触,独树一帜,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生于盛世末期,长于乱世之中,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早年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但仕途的坎坷、生活的艰辛,让他逐渐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用诗歌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他的诗,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也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这些诗句,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是对社会不公的直接批判,也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呼唤。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上。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无论是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还是和平时期的百姓生活,都能在他的诗中找到生动的描绘。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探索。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和平、对正义、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乱世之中,他坚守着文人的良知和担当,用诗歌为底层人民发声,为国家的未来忧虑。他的诗歌,因此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总之,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史册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关注民生,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才少年

在盛唐的斑斓画卷中,有一位少年天才。他打小就有才情与志向。他便是后来被誉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妥妥的“官二代”。其家境优渥、文化氛围浓厚。他的童年,没有战乱的喧嚣,只有书卷的墨香与艺术的熏陶。七岁那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嬉戏玩耍时,杜甫已经能够挥毫泼墨,吟咏出“凤凰”这样寓意高远的诗句。九岁时,他的大字书法作品已能装满一袋,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而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更是彰显了他欲以文治国的远大抱负。

十四五岁时,他开始游历于文人墨客之间,出入于王府宅邸,与当时的艺术大师们有了直接的接触。在河南郾城,他亲眼目睹了公孙大娘那剑舞如飞的英姿;在洛阳,他聆听了李龟年天籁般的歌声;更有幸的是,在玄元皇帝庙内,他亲眼见证了画圣吴道子笔下那栩栩如生、气势恢宏的五圣尊容与千官行列。这些艺术珍品,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他年轻的心田,滋养着他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杜甫的才华很快便引起了社会名流的关注。崔尚、魏启心等前辈对他的词赋赞不绝口,认为其风格直追古代文学巨匠班固与扬雄。就连李邕、王翰这样的名士,也亲自登门拜访,与他探讨诗文。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

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加之杜甫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得他自信地宣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少年的杜甫。

特考受挫

到三十四岁时,杜甫就结束了一生引以为“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期间,于二十四岁时,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

十年后,他踏上了去往长安的路。长安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这座古城格外繁华,贵族府邸灯火辉煌,游乐成风。而他心中却只有一个目标——科举及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初到长安,他满怀希望,汉中王府、郑驸马宅的门槛都向他敞开。可这些繁华只是过眼云烟,科举考试才是他心中的关键。第二年,玄宗广招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者便可参加考试。这是一场特别考试。杜甫满怀信心地步入考场。然而,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一个没取,全部落选。这让杜甫和所有士子都跌入了失望的深渊。

科举之路既断,杜甫不得不转投权贵之门,投赠干谒,只为谋求一官半职。他奔走献赋,始终未果。权贵们门庭若市,却未给他一点出路。

五年后,玄宗举行三大盛典,杜甫预献《三大礼赋》,终得到玄宗的赏识。然,召试结果,只是给了他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四年后,被授为河西尉,可他不愿为这卑微的官职折腰。最终,他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只为生计所迫。

长安十年,他仕途失意,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心中的悲愤与辛酸,化作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患难夫妻

杜甫的青年时期,生活还算安逸。他与诗仙李白相遇,共赏山水之美,诗酒风流。正是在这段时光里,他邂逅了生命中的挚爱——杨氏夫人。那时的杨夫人,年仅十九,如花似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在当时也算小有地位。这样的结合,无疑是才子佳人的典配。杜甫以诗寄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妻子美貌与才情的赞美,两人的爱情,如同春日里最温柔的风,温暖而甜蜜。

然好景不长,安史之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卷走了他曾经的宁静与安逸。战乱中,他与杨夫人流离失所,历尽坎坷和艰辛。尽管如此,他们始终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孕育了八个孩子。杜甫的诗中,虽不乏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也常常流露出对妻子深深的歉意与感激:“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即便岁月无情,在杜甫心中,杨夫人始终是那份不可替代的温柔与坚强。

在那个男尊女卑、妻妾成群的年代,杜甫展现了一位真正君子的风范。他终其一生,只爱杨氏夫人一人,未曾纳妾。这份专一与深情,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杜甫离世40多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做苦力、乞讨,经历了千辛万苦送祖父母灵柩回故乡合葬,并请大诗人元稹撰写了杜甫的墓志铭。这对多难的夫妻实现了中国人“生同衾,死同穴”的朴素愿望。这份跨越生死的爱情,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乞丐”之身宰相心

繁华而又纷扰的京城长安,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他身着一件短小的粗布衣裳,尽管年仅四十有余,却已鬓发斑白。他手持一个破旧的布口袋,混杂在一群饥肠辘辘的贫民之中,耐心地排着长队,只为能买到官府低价售出的些许米粮,以维系那岌岌可危的生计。

这一特写镜头,对于后世读者而言,无疑是震撼而痛心的。当我们吟诵着杜甫那字字珠玑、情感深沉的诗句时,很难想象,这位一心渴望报效国家的伟大诗人,竟会落魄到在长安街头与饥民为伍的地步。

杜甫在长安度过了漫长的十年,他怀揣着对仕途的渴望,却屡遭挫折。特考的失利,让他初次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而向京城权贵投诗求助的屈辱经历,更是让他饱尝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尽管如此,对于心中的信仰与政治理想,杜甫则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他默默承受着一切,即使身心俱疲,也从未言弃。

天宝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动荡。正在家中的杜甫得知消息后,毅然决然地从奉先赶回长安。而叛军的铁蹄无情地逼近了这座古都,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在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听闻此讯,心急如焚,他立即前往投奔,却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被迫滞留长安。

在长安被囚禁的日子里,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方的朝廷与百姓。第二年正月,随着叛军内部的纷争与混乱,长安的戒备逐渐松懈。肃宗趁机将临时朝廷从甘肃宁县迁至陕西凤翔,距离长安仅一步之遥。得知这一消息的杜甫,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经过周密的筹划与勇敢的尝试,终于在那年四月的一个夜晚,从长安城中逃了出来。

当他穿着简陋的麻鞋、露着两肘的破衣衫出现在凤翔的宫门前时,肃宗被他的忠诚与勇气所打动。于是,杜甫被授予了左拾遗之职。虽然这只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小官,但作为谏官的他,可以直言不讳地为皇帝的政事提出意见与建议。这对于一直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杜甫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从此,杜甫以“乞丐”之身,怀揣着宰相之心,开始了他在朝廷中的新生活。

舍命直谏

肃宗皇帝一脸怒意,坐在龙椅上。大殿内的气氛紧张至极。原来,宰相房琯在与安禄山的叛军交战中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趁机诬陷房琯对皇帝不忠,还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肃宗听后大怒,下令罢免房琯的宰相职务,并要追究他的不忠之罪。

朝堂之下,百官们沉默不语,无人敢为房琯说情,生怕引火烧身。就在这危急关头,杜甫却挺身而出,他坚定地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心系国家,对陛下忠诚不二,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他的全部功绩。请陛下明察秋毫,不要因为小罪而罢免大臣。”

肃宗听后更加愤怒,认为杜甫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于是下令将杜甫也一并治罪。朝堂之上,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众人都为杜甫捏了一把汗。

就在这时,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挺身而出,为杜甫求情。张镐说:“皇上,如果因为杜甫的直言而将他治罪,那么就会断绝言路,对朝廷不利啊。”韦陟也紧接着说:“皇上,杜甫虽然言辞激烈,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好,请皇上息怒。”

肃宗听后沉思片刻,虽然心中仍感恼火,但在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不过,杜甫还是因为这次直谏而遭到了贬谪,从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

身遭贬谪后,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用自己的笔,将战乱期间的苦难经历和见闻一一记录下来,创作出了不朽的诗歌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他的诗歌字字含泪,声声泣血,犹如鬼魂的哭诉,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感惊心。

弃官为民

杜甫再次回到家中时,见到的是更为凄惨的景象: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褴褛;小儿子饿得面色惨白,脏兮兮的小脚上,连双保暖的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裳,裤子短得只过了膝盖。战乱后的重逢,让杜甫心里又甜又苦:甜的是终于和家人团聚了,苦的是他已经没有了俸禄,如何养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呢?

至此,这位一心报国的儒生彻底地清醒了。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民间太史公,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

然而,无官则无俸,杜甫一家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踏上西行秦州(今甘肃天水)的乞食之旅。途中艰难险阻,翻越陇山,历尽艰辛,终抵秦州,却仍面临饥荒的威胁。这是个羌胡杂居之地,吐蕃势力又不断扩张,他无法久住下去。短留期间,他因饥饿曾幻想以自然之物充饥,更显其处境悲凉。

三个月后,受同谷县“佳主人”之邀,他一家南行,再遭险阻,车行险峻山地,家人饥寒交迫,直至同谷,方知被邀不过一场空,生活陷入更深的绝望。杜甫只好亲拾橡栗充饥,哀歌于荒野。

无奈之下,杜甫携家带口再赴成都,方得友人严武资助,终得一草堂栖身,生活暂得安宁。锦江风光,邻里和睦,让他心生慰藉,写下诸多温馨诗篇及忧国忧民的佳作。然而,平静只是短暂的,战乱、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杜甫只得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流浪,先后辗转夔州等地。

严武去世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依靠,他带着一家老小,继续流浪逃难的生涯。本想沿长江东下出川,却因疾病和战乱滞留,最终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至死,结束了凄凉漂泊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从仕途到民间,从官员到乞食者、流浪者,他始终未扔下手中的笔,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漂泊中写就的。他用生命写作,以心跳为节奏,以生命为旋律,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嗜酒不亚李白

李白的酒仙之名广为人知,但杜甫嗜酒实则不亚李白。

自幼年起,杜甫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酒量与豪情。十四五岁的他,已开始在文人墨客的圈子中崭露头角,不仅文采飞扬,更以性格豪爽、嗜酒如命著称。《壮游》一诗中,他回忆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杜甫不畏世俗、以酒会友、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及至壮年,杜甫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幸与李白、高适等一代英杰相遇。他们志同道合,共游梁宋齐鲁,饮酒赋诗,畅谈理想,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谊,被后人传为佳话。杜甫与李白更是情深意重,如同手足,有诗为证:“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歌,也是两人酒逢知己、诗兴大发的真实写照。

然而,仕途的不顺并未能浇灭杜甫对酒的喜爱。天宝六年,他满怀希望赴长安应试,却因权臣阻挠,铩羽而归。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他结识了同样才华横溢却生活困顿的广文馆博士郑虔。两人因酒结缘,成为莫逆之交。《醉时歌》中,杜甫深情回忆:“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在他们眼中,生活的苦难似乎都能在一壶酒中化解,只留下纯粹的友谊与创作的激情。

杜甫的酒缘,贯穿了他的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历五年,杜甫为避战乱流落至衡州,途中遭遇洪水,困于耒阳方田驿,饥寒交迫。当地聂县令闻讯,慷慨赠予牛肉白酒。长期的营养不良与突如其来的美食,让杜甫的身体不堪重负。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杜甫可能因食用腐败的牛肉(这里不是说聂县令送给杜甫的是腐肉。出于对落拓才子的怜爱,聂县令肯定送了肉不少,那时没有冰箱,吃不了也舍不得扔,变质的可能性很大。)而中毒,最终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带着对酒的无限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杜甫的一生,是与酒相伴的一生。他的诗,如同他的酒,醇厚而深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个人的悲欢离合。在嗜酒的表象之下,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炙手可热

杜甫虽身处乱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高官权贵深恶痛绝。

  当时,杨贵妃及其家族凭借皇帝的宠爱,权势滔天,生活极度奢侈,民间对此多有怨言。杨家的奢华,如同夏日里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不敢直视,却又无法忽视其存在。这便是“炙手可热”的生动写照。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这样的奢侈无度,不仅是道德的沦丧,更是国家衰败的前兆。

一日,杜甫漫步于长安街头,恰逢杨家出游,那场面之宏大,排场之奢华,令他震惊不已。车马如龙,珠光闪耀,乐声震天,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无数百姓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艰辛。杜甫心中悲愤难平,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将这一切揭露出来,让世人知晓,那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腐败与不公。

回到家中,杜甫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他挥毫泼墨,将心中的悲愤化为文字,写下了那首七言长诗《丽人行》。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家出游的奢华场景,同时,他也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那些权贵们的无知与贪婪,将他们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举动,虽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使他日后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从未后悔。而“炙手可热”这个词便被后人当做成语使用,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形容权势的显赫,更成为了对那些滥用权力、背离民意的警示与讽刺。

咏杜甫二十首

弃官执剑走天涯,苦难人生意甚暇。

富贵荣华非所愿,民间疾苦笔端发。

人生坎坷泪凄凄,耿耿忠怀正义持。

叹世忧民情切切,敢言直谏志难移。

岁月苍茫寄壮怀,情牵百姓叹时乖。

诗魂飘渺云宵漫,诗圣英名永不衰。

颠沛流离泪满腮,频仍战乱累遭灾。

虽无权势安天下,却有诗心照九垓。

世事无常入仕哀,直言敢谏不徘徊。

千秋万代高风仰,乞丐之身宰相怀。

三吏三别痛彻扉,荒郊陌野骨成堆。

挥毫泼墨抒悲愤,愿为苍生请命归。

安史之灾盛世危,兵荒马乱鸟无飞。

挥毫仗义抒悲愤,字字行行皆泪垂。

长安城内满尘嚣,忍看人行权势豪。

宝马香车随鼓乐,绫罗翡翠笑声高。

诗魂高雅映千秋,济世悬壶壮志酬。

颠沛流离君不顾,胸怀天下为民忧。

书山有路苦登攀,学海无涯视等闲。

满腹诗书空抱志,一生颠沛写非凡。

十一

满腹才华映地天,诗魂高雅照人寰。

虽无官显和名利,却有精神万世传。

十二

家继渊源立志先,儒风浩荡润心田。

谁知入仕多艰阻,唯有诗章映日妍。

十三

特考长安尝尽酸,前途渺渺步蹒跚。

才名纵使赢天下,大道无存亦枉然。

十四

秋风瑟瑟漫长安,特考无由倍受寒。

磨剑十年今比试,一朝折戟怎心甘。

十五

风度翩翩气宇轩,才华年少显非凡。

锋芒毕露如腾蛟,七岁能诗赛酒仙。

十六

三吏三别情切切,一行一望意真真。

哀世忧民情未已,勤耘不辍写缤纷。

十七

翩翩公子杜家郎,无限才华早露芒。

七岁吟诗惊四座,一身豪气意飞扬。

十八

简陋草堂巨笔藏,诗魂熠熠映天光。

情怀依旧何曾变,洒向人间万古芳。

十九

乱世烽烟起四方,流离失所度凄凉。

餐风饮露家常事?患难夫妻情更长。

二十

家继渊源儒术承,胸怀壮志欲凌峰。

漫游天下寻真理,椽笔一挥天地惊。

  

上一篇:20 李白 下一篇:22 刘长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