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18 高适
高适:杰出名臣和边塞诗人
高适(704年—765年),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名臣和边塞诗人。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忠诚的爱国情怀,在唐代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是诗才卓越。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作以豪放磅礴、气势恢宏为特点,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并对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既有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又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如《燕歌行》等诗作,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境地区的艰苦,也表达了对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也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其次是忠诚爱国:他曾在唐朝边塞任职,多次奔赴前线与敌军作战,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深厚的爱国之情。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边塞诗中尤为突出。
再次是经历丰富:他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仕途起伏,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高适作为唐代的一位杰出诗人和名臣,以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忠诚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怀,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半百无成
在大唐盛世时期,有这样一位文人,他出身名门却历经坎坷,少年壮志却中年未酬,他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高适。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一个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美誉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是皇朝宕州别驾,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而至高适这一代,家道中落,父亲高从文虽曾任韶州长史,却英年早逝,留下高适与家人在贫困中度日。
少年时期的高适,流寓今河南商丘一带,生活困顿,但胸怀大志。他立志要建功立业,振兴家族。他的性格落拓不羁,常与赌徒为伍,不过他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未来的渴望。《邯郸少年行》便是他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中描绘了他与玩伴们欢歌笑语、射猎西山的场景。稍长后,便攻文习武,备战科考,颇为刻苦。
为了寻求进身之路,他二十岁仗剑出游长安,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然科举落榜,让他满怀失望。失望之余,他东去梁宋,客居宋州即今商丘,以躬耕渔钓为生。岁月如梭,转眼间十年已过。与高适年龄相仿的李白、王维都已功成名就,风光无限,就连同样出身穷苦的王昌龄也已经走上逆袭之路。而高适,人到中年,依然一身布衣,默默无闻。
但值得庆幸的是,高适没有放弃努力,对前程始终抱有一种希望。这也是他后半生开挂的根本原因。
待友无酒钱
科考失败后,高适在宋州即今天的商丘留居十年,一边种田,一边苦读,等待下一次机会。在此期间,他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因此诗名大噪。
尽管诗名在外,可他的生活极其清苦。他居所简陋,衣衫褴褛,甚至有时候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
一冬日,天空被厚厚的云层遮蔽,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一位名震天下的琴师董庭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了高适的门前。他是被高适的诗才所吸引,特地前来拜访,希望能与高适共赏风月,畅谈人生。
高适见董庭兰来访,心中既惊又喜,忙将贵客迎入屋内。然当他看着董庭兰那期待的目光时,心中却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说的尴尬与愧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中连一壶暖酒都拿不出来,如何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呢?
董庭兰似乎看出了高适的为难,微微一笑,说道:“贤弟,你我相交,贵在知心。酒肉之欢,不过是过眼云烟。今日能与你共聚一堂,已是吾之大幸。”
高适听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他感激地看着董庭兰,说道:“董兄真是胸襟豁达之人也。”于是,两人一见如故,就在陋室席地而坐,随便餐饮。尽管有点寒酸,却不失兴致,两人谈天说地,无所不及,高兴来之,前仰后合,十分融洽。
分手时,高适道:“此行吾虽无酒待,但有诗为伴,愿以诗赠董兄。”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别董大》二首。在诗中,他既表达了对董庭兰才华的赞赏与敬仰,又坦诚地吐露了自己的贫困与无奈。他写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董庭兰读后,深受感动。他明白,高适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的心灵却是如此的纯净与高尚。他紧紧地握住高适的手,说道:“贤弟真是性情中人。今日能与你相识相交,吾已心满意足。”
从此,“待友无酒钱”的故事在宋州传为佳话,并被历代诗人口口相传,至今不息。
投笔从戎
穷困潦倒的生活、建功立业的渴望、朋友们的显达,促使高适要迫切地改变现状。而在当时,读书人要获得入仕的台阶,科举考试是一条光明大道,但竞争异常激烈,高适多次尝试,却未能如愿。除此之外,便是赴边关立军功,这虽然危险重重,但也是一条可能改变命运的捷径。
就在这时,契丹进犯大唐的消息传遍了四方,高适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意识到,这是他建功报国、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笔从军,踏上了奔赴边塞的征途。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高适站在蓟门之上,望着这浩瀚的沙海,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豪情。他倚剑而立,面对风尘滚滚,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他们保家卫国,立功封侯,成为了无数读书人心中的楷模。高适不禁对着长风朗吟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变数。高适虽然满腔热血,但在边塞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得到重用。他的理想就像泡沫一般,风一吹就破。几年的边塞生活,他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却未能给仕途带来什么起色。
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却给了高适无尽的灵感。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边塞的苍凉和士兵们的辛苦,这些都化作了他笔下的诗篇。他写下了许多边塞诗,风格豪迈雄阔,悲歌慷慨。尤其是《燕歌行》最负盛名。从此与岑参二人并称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史称“高岑”。
艰苦的边塞生活,虽未给他带来功名,却让他的诗名更加远播。
“三倒霉蛋”游梁园
历经三年军旅生涯洗礼后,高适带着对世间百态的深刻感悟,回到了睢阳。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他再次躬耕田间,整日与泥土为伴,又过起了踏实的农民生活。
一日,睢阳城内传来消息,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正游历至此。高适闻讯,心中窃喜,于是,他决定主动追随他俩的脚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三人在睢阳城外的古道上相遇了。相遇后,高适才知道: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是科考二战失败。三人同病相怜,一见如故。至此,高适也加入了李杜的游历当中。
八朝古都河南开封梁园,是他们的必游之地。三人同游梁园古吹台,甭提有多高兴了。但豪奢的梁园宫阙早已不复存在,面对荒凉颓圮的古遗迹,再结合各自的遭遇,三人都不禁感慨万分。高适奋笔写下了《古大梁行》一诗,李白不假思索地在梁园古吹台粉墙上写下了《梁园吟》这一千古名篇。后来杜甫也写下了《遣怀》一诗。
高适的《古大梁行》,借咏怀古迹寄寓了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李白的《梁园吟》不仅表达了对梁园美景和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更借梁园的变迁,间接地抒发出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杜甫的《遣怀》追忆了与高、李同游梁宋的美好时光,以及对好友的深切怀念。
据传,李、杜、高三诗人走后,一姑娘为保持墙上的诗句,不惜千金买下了这座墙壁。而这位姑娘后来还与李白喜结良缘。“一朝去宗国,十载客梁园”便是李白这段生活的佐证。
明代嘉靖二年,巡抚毛伯温有感于李、杜、高三人同登吹台赋诗,就在李白所写《梁园吟》那面墙的旧址上修建了三贤祠,以示他们的不朽诗作,以及对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的纪念与缅怀。
谁都不会想到,三倒霉蛋竟然都成为诗界天花板式人物。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高适被誉为“诗骨”。同游梁园,竟然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三杰游梁园”,他们各自写下的感怀诗,也成为后人眼中的经典之作。
开挂的后半生
直到年近五十,高适的命运才迎来了转机。749年,他通过有道科考试,被授予河南封丘县县尉一职。然而,官场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清明,他的职责只是代替朝廷盘剥百姓,这使他深感失望与愤慨。于是,他愤然辞官,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凭借卓越的才情和高尚的人格,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他先后担任了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等职务,并因敢于直言进谏而深受皇帝赏识。在潼关陷落后,他主动请缨守长安,未果,但在玄宗西逃后,他间道追之,向皇帝解释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唐玄宗对高适大加赞赏,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不久后,玄宗退位,肃宗李亨上任。高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对他的见解感到惊奇,于是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负责平定永王之乱。在这场战役中,高适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和领导才能,成功平定了叛乱,为唐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高适的仕途更加顺畅。他历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务,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在朝堂之上,他以直言敢谏、忧国忧民而闻名。他的诗文创作也达到了巅峰,作品既有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又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
高适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实现了从贫困潦倒到功成名就的华丽转身。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才情,在诗坛和政坛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被誉为“诗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咏高适十三首
一
半世风霜染鬓华,空囊陋室日桑麻。
也曾铁马边关外,今叹浮云似梦霞。
二
半百流光逐逝波,无成空自叹蹉跎。
边关旧梦今何在,独对斜阳忆旧歌。
三
半盏清茶一卷书,囊空赧色舍寒孤。
唯吟诗句心相印,同道何须问酒无。
四
待友囊空赧色浮,清茶淡饭不嫌粗。
高谈阔论心相照,谊厚情深酒可无。
五
荒凉颓圮古园疏,三友吟怀相应呼。
落拓虽多情未减,风生谈笑忘归途。
六
投笔从戎思路开,边关烽火照亭台。
金衣犹带书生气,策马扬鞭壮士怀。
七
大漠孤烟落日圆,铁衣寒甲守关边。
黄沙漫卷出征路,壮志凌云一马先。
八
梁园秋色醉人欢,李杜高适共雅谈。
诗酒风华传万古,豪情永在赋诗篇。
九
西风猎猎卷征尘,铁骑萧萧啸塞门。
雪夜孤灯听角鼓,思乡切切梦归魂。
十
半生风雨历沧桑,开挂余生展翅翔。
边塞豪情犹未减,满身才气任舒张。
十一
待友无钱酒不丰,竹篱茅舍话桑农。
心怀远志情相悦,笑语欢声也倍荣。
十二
半百生涯似转蓬,人生开挂感东风。
凌云壮志毫无减,铁马金戈任纵横。
十三
前半飘零后半兴,时来运转展鹏程。
边关烽火成前事,辅佐皇朝说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