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17 王昌龄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17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文坛一颗璀璨明星

王昌龄是唐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这至高的荣誉是由他显赫的文学成就决定的。他的文学成就:

一是边塞诗独树一帜。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豪放激昂、气势雄浑而遥遥占先,生动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美,深情表达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感与壮志豪情,不仅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表现力,更成为后世边塞诗创作的典范与楷模。如《从军行》、《出塞》等堪称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二是七绝诗与李白齐名。王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作品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极高,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美,对唐代乃至后世七言绝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了他在这一诗体上的卓越才华与非凡造诣。他的七言绝句不仅推动了这一诗体在唐代的繁荣,更与李白并驾齐驱,成为盛唐七绝的两大巅峰。

三是其它诗各具特色。除边塞诗外,他的送别诗、闺怨诗等各具特色,其情感细腻真挚,语言优美动人,展现了作为诗人的全面才华与深厚底蕴。他善于从人生百态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私情,都能在其笔下绽放异彩。

王昌龄性格豁达豪爽,交友广泛,与李白、高适等文坛巨匠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了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与佳话。他的社交活动不仅丰富了个人生活,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灵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唐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对社会不公的勇敢抗议,展现了强烈的正义感与民族精神。同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诗句精炼、优美、富有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性格豁达、真诚待人,能够坚守信念与理想,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的生平与创作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史,更是唐代社会的缩影与写照。

学道不成

唐武则天时,王昌龄出生在太原一农户人家。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样,每天跟随着父母放牛种地过贫苦的日子。有一点不同的是忙完农活,小昌龄就会去读书写字。这种边耕边读的日子,一直到他20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双十年纪的他也许是想换种生活,又或许是为了前程,他决定辞别父母出门游历。他没去长安参加科考,而是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他可能想拿道士这个身份做敲门砖。在唐朝学道是个潮流,你学好了,可以凭借身份出入高门朱户,甚至可以踏入仕途,那要是学不好也就是混口饭吃。

显然王昌龄是属于后一类。他在嵩山学了三年,并没学出个名堂来,离得道成仙还差得远呢。不过这三年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不用干农活,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加上山中道馆藏书远甚家中。三年时间,学问倒是涨了不少。

王昌龄觉得凭借自己满腹才学,可以闯天下了。于是,他告别嵩山,决计去京都长安谋份职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那个看重门阀背景的时代,没有人脉,现实中是会处处碰壁的。结果,他逛了几个月却四处五门,一无所获。

求职无门的困境,让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但也更加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信念。他深知,真正的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于是,他收起了暂时的失落与迷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诗当中,以笔墨抒发胸中之志,寄托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投笔从戎

学道未成、求职无门的王昌龄,只好暂居家中开始边耕边读边写诗的生活。

一日,他偶读边塞诗篇,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深深触动了他。他意识到,真正的男儿应当投身疆场,保家卫国。于是,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放弃了科考的念头,踏上了前往边塞的征途。他想在军旅生涯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

边塞的生活是艰苦的,尽管和平年代不遇战争,但也是充满挑战的,而王昌龄却乐在其中。在戍边生活中,他亲眼见证了将士们守边的艰辛,从老兵的口里又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一首首激昂的边塞诗,歌颂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抒发了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

他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特别是当边塞诗和他的七言绝句相结合,更呈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往往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囊括于诗里,将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军营中广为传诵,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与仰慕,更开大唐边塞诗之先河,引领了一代诗风,备受后世推崇。

王昌龄的“投笔从戎”之路虽然短暂而艰辛,但他用自己的才华与热血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边塞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他的精神与品质也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一片冰心

在开元末年,江南的春日里,细雨如织,轻纱般笼罩着古老的芙蓉楼。王昌龄,这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文人,正站在楼台上,望着远方蜿蜒的江水,心中五味杂陈。今日,是他赴任江宁丞的日子,也是他送别挚友辛渐的时刻。

辛渐,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即将踏上北上的路途,回到那片繁华而遥远的长安。两人并肩而立,沉默中弥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王昌龄深知,这一别,或许便是经年。

昌龄兄,此去江宁,望你珍重。”辛渐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眼中满是不舍。

王昌龄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辛渐,你我都知,仕途多舛,然我心如冰清玉洁,未曾有丝毫改变。你回长安后,若遇亲友问及,便言我王昌龄虽身处逆境,但一片冰心在玉壶,矢志不渝。”

说罢,他轻轻吟咏起那首即将流传千古的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中,寒雨、孤山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致,更寄托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清白。

辛渐听后,眼眶微湿,紧紧握住王昌龄的手:“昌龄兄,你的高洁与忠诚,我必当传达给每一位故友。愿你在江宁亦能寻得心灵的归宿,他日重逢,再叙旧情。”

随着一声长啸,辛渐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之中,只留下王昌龄一人,依旧伫立在芙蓉楼上,凝视着远方。雨似乎更密了,但他的心,却因这份深情厚谊而变得更加坚定。

赴任江宁后,王昌龄虽未能立即摆脱仕途的失意,但他却以诗酒为伴,寄情山水,将满腔热血与不屈之志,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江宁的日子里,他游历太湖,泛舟浙江,每到一处,皆以诗记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

岁月流转,王昌龄的名字与他的诗篇一同被后人铭记。而他那一份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纯净与坚持,如同那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旗亭画壁

在古都的一隅,旗亭高悬,酒香四溢,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坛巨匠不期而遇,共赴一场以诗会友的赊酒小酌。时值梨园盛宴,乐声悠扬,十余位梨园子弟翩然而至,为这静谧的角落添了几分热闹。三位诗人不欲打扰雅兴,悄然退至暗处,围炉而坐,静观世间繁华。

随着一曲曲名动京城的旋律响起,四位珠圆玉润的梨园佳人,身着华服,步步生莲,登台献艺。王昌龄、高适相视一笑,心中暗自较劲,决定以歌女所唱之诗为媒,一较高下。每当有诗入曲,便以指为笔,在壁上轻描淡写,记录各自荣耀。

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首开纪录,其《芙蓉楼送辛渐》之句,借歌女之口,传唱四方。高适紧随其后,以《哭单父梁九少府》中的深情,赢得一席之地。王昌龄再下一城,两首绝句,尽显才情。

王之涣见状,虽面含笑意,心中却暗自思量。他自恃诗名远播,却未见佳作被选,遂以戏谑之语,将希望寄托于那位最为出众的双髻佳人身上,立下赌约,誓要一展风采。

终于,轮到那位佳人启唇轻唱,一曲《凉州词》响彻云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之色,对王昌龄、高适笑道:“二位兄台,可曾记得我们的赌约?”言罢,三人相视大笑,心中皆是畅快淋漓。

此夜,旗亭之下,不仅见证了三位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以诗为媒,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佳话,让后世传颂不已。

失孟交李

在襄阳古城温柔的春光里,王昌龄与孟浩然的邂逅如同诗卷中不经意的一笔,却绘就了永恒的哀愁。两位诗坛巨匠,因文结缘,相知恨晚。然而命运弄人,一场旧疾的突然发作,让孟浩然的生命之花在相聚的温馨中悄然凋零。王昌龄对挚友的突然离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与不舍,仿佛整个襄阳城都沉浸在一片哀悼之中。

离别的路上,王昌龄的脚步沉重,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心碎的石板上。但命运的转折往往藏在不经意间,当他行至巴陵,那片烟波浩渺之地,竟意外地遇见了另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无需多言,便已心意相通。

他们乘一叶扁舟,泛游于江面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周围是蒹葭苍苍,水云间一片宁静。酒过三巡,诗兴大发,他们畅谈着文坛的点点滴滴,从王维的禅意到杜甫的沉郁,从自己的得意之作到对彼此才情的钦佩。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两颗诗人心灵的共鸣与碰撞。

相聚总是短暂的,临别之际,王昌龄挥毫泼墨,写下了《巴陵送李十二》,字里行间满是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与不舍:“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诗句如同江面上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带走了王昌龄的思念,也寄托了他对李白未来路途的美好祝愿。

岁月流转,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至偏远的龙标尉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提笔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明月为信使,将自己的关切与安慰跨越千山万水,送达至好友的心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李白对王昌龄深情厚谊的见证,即便相隔万里,他们的心依旧紧紧相连。

王昌龄的人生旅途中,虽失去了孟浩然的陪伴,却收获了与李白的深厚友谊。这段经历,如同他笔下的诗句,既充满了哀伤与别离,也洋溢着温暖与希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诗家天子

在那个文化繁荣、诗风鼎盛的盛唐时代,南京的一隅,有一处名为“琉璃堂”的雅致之地,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相聚吟咏的殿堂,更是王昌龄才华绽放的舞台。

王昌龄以其深邃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诗艺,在琉璃堂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既有边塞的雄浑壮阔,如《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决心;又有宫怨的细腻哀婉,如《长信秋词》中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道尽了宫中女子的孤寂与哀愁。

晚唐时期,一本名为《琉璃堂墨客图》的说诗杂著悄然问世,书中不仅记录了琉璃堂内众多文人的风采,更将王昌龄尊称为“诗天子”。这一称号,不仅是对王昌龄诗歌成就的极高赞誉,更是对他在诗坛地位的肯定。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新集》中感慨道:“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天子,其尊之如此。”这简短的话语,透露出后世文人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和无限敬仰。

时光流转至清代,宋荦在《漫堂说诗》中,再次提及王昌龄的“诗天子”之称,并将其与诗仙李白并论,称“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

就这样,王昌龄以“诗天子”的美誉,穿越千年时光,成为后世无数诗人心中的灯塔。

屈死与伸冤

唐天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大唐的盛世,也悄然改写了无数文人的命运。其中,一代诗杰王昌龄的命运,更是在这场乱世中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一年,已近六旬的王昌龄,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踏上了返回老家的艰难旅途。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途经亳州时,他遭遇了人生的最后一道坎——被当时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端杀害。关于这场悲剧的真相,史书虽语焉不详,但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的一句“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却引人深思,让人不禁对王昌龄的遭遇感到痛惜。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为他报了仇。一年后,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期间他命令闾丘晓率兵救援被安庆绪围困的雎阳。但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导致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前,闾丘晓乞求饶命,称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则怒斥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最终,闾丘晓被杖杀,王昌龄的冤屈得以昭雪。

这段“屈死与伸冤”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咏王昌龄十四首

旗亭酒暖景尤佳,五彩霓虹映晚霞。

画壁留名传后世,诗坛代代放光华。

半读半耒隐山出,八斗高才世所无。

笔下风云惊四座,心间明月照清途。

圣手才高天下无,生花妙笔赋江湖。

山川草木皆成韵,无处风流不入书。

一片冰心在玉壶,高洁雅致世难污。

清辉遍洒人间路,照澈寒门与仕途。

嵩山云起道心开,入世寻真现抱怀。

笔底龙蛇藏剑气,诗中风月任君裁。

诗吟塞外壮心飞,笔下边锋战鼓擂。

大漠孤烟豪气在,金戈铁马映斜辉。

屈死亳州恨未消,伸冤奇巧也愈疗。

苍天有眼忠魂在,青史留名万古昭。

弃笔挥戈逐梦寒,胸怀壮志越云端。

烽烟边塞连天起,一骑当先破万关。

冤云散尽见青天,昭雪神奇正义宣。

圣手荣光传万古,唐风遗韵颂名贤。

半亩诗田一径深,耕云种月隐凡身。

情深笔下风云起,不羡侯门只爱吟。

十一

投笔边关志气昂,满腔热血靓戎装。

金戈铁马开疆现,诗剑风流耀四方。

十二

妙笔生花正气扬,清心义胆自无疆。

冰魂雪魄留青史,明月诗情韵未央。

十三

诗家天子美名扬,落笔惊鸿赋锦章。

画意诗情惊世俗,千秋万代永流芳。

十四

嵩山深处隐仙踪,学道修心心自空。

月下松风传古韵,诗中意境入玄同。

十五

失得孟李意难平,岁月匆匆几又更。

诗酒相逢情未尽,天涯自雅化心声。

  

上一篇:16 孟浩然 下一篇:18 高适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