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17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文坛一颗璀璨明星
王昌龄是唐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这至高的荣誉是由他显赫的文学成就决定的。他的文学成就:
一是边塞诗独树一帜。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豪放激昂、气势雄浑而遥遥占先,生动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美,深情表达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感与壮志豪情,不仅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表现力,更成为后世边塞诗创作的典范与楷模。如《从军行》、《出塞》等堪称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二是七绝诗与李白齐名。王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作品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极高,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美,对唐代乃至后世七言绝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了他在这一诗体上的卓越才华与非凡造诣。他的七言绝句不仅推动了这一诗体在唐代的繁荣,更与李白并驾齐驱,成为盛唐七绝的两大巅峰。
三是其它诗各具特色。除边塞诗外,他的送别诗、闺怨诗等各具特色,其情感细腻真挚,语言优美动人,展现了作为诗人的全面才华与深厚底蕴。他善于从人生百态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私情,都能在其笔下绽放异彩。
王昌龄性格豁达豪爽,交友广泛,与李白、高适等文坛巨匠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了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与佳话。他的社交活动不仅丰富了个人生活,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灵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唐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对社会不公的勇敢抗议,展现了强烈的正义感与民族精神。同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诗句精炼、优美、富有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性格豁达、真诚待人,能够坚守信念与理想,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的生平与创作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史,更是唐代社会的缩影与写照。
学道不成
唐武则天时,王昌龄出生在太原一农户人家。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样,每天跟随着父母放牛种地过贫苦的日子。有一点不同的是忙完农活,小昌龄就会去读书写字。这种边耕边读的日子,一直到他20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双十年纪的他也许是想换种生活,又或许是为了前程,他决定辞别父母出门游历。他没去长安参加科考,而是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他可能想拿道士这个身份做敲门砖。在唐朝学道是个潮流,你学好了,可以凭借身份出入高门朱户,甚至可以踏入仕途,那要是学不好也就是混口饭吃。
显然王昌龄是属于后一类。他在嵩山学了三年,并没学出个名堂来,离得道成仙还差得远呢。不过这三年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不用干农活,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加上山中道馆藏书远甚家中。三年时间,学问倒是涨了不少。
王昌龄觉得凭借自己满腹才学,可以闯天下了。于是,他告别嵩山,决计去京都长安谋份职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那个看重门阀背景的时代,没有人脉,现实中是会处处碰壁的。结果,他逛了几个月却四处五门,一无所获。
求职无门的困境,让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但也更加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信念。他深知,真正的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于是,他收起了暂时的失落与迷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诗当中,以笔墨抒发胸中之志,寄托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投笔从戎
学道未成、求职无门的王昌龄,只好暂居家中开始边耕边读边写诗的生活。
一日,他偶读边塞诗篇,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深深触动了他。他意识到,真正的男儿应当投身疆场,保家卫国。于是,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放弃了科考的念头,踏上了前往边塞的征途。他想在军旅生涯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
边塞的生活是艰苦的,尽管和平年代不遇战争,但也是充满挑战的,而王昌龄却乐在其中。在戍边生活中,他亲眼见证了将士们守边的艰辛,从老兵的口里又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一首首激昂的边塞诗,歌颂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抒发了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
他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特别是当边塞诗和他的七言绝句相结合,更呈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往往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囊括于诗里,将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军营中广为传诵,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与仰慕,更开大唐边塞诗之先河,引领了一代诗风,备受后世推崇。
王昌龄的“投笔从戎”之路虽然短暂而艰辛,但他用自己的才华与热血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边塞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他的精神与品质也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一片冰心
在开元末年,江南的春日里,细雨如织,轻纱般笼罩着古老的芙蓉楼。王昌龄,这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文人,正站在楼台上,望着远方蜿蜒的江水,心中五味杂陈。今日,是他赴任江宁丞的日子,也是他送别挚友辛渐的时刻。
辛渐,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即将踏上北上的路途,回到那片繁华而遥远的长安。两人并肩而立,沉默中弥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王昌龄深知,这一别,或许便是经年。
“昌龄兄,此去江宁,望你珍重。”辛渐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眼中满是不舍。
王昌龄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辛渐,你我都知,仕途多舛,然我心如冰清玉洁,未曾有丝毫改变。你回长安后,若遇亲友问及,便言我王昌龄虽身处逆境,但一片冰心在玉壶,矢志不渝。”
说罢,他轻轻吟咏起那首即将流传千古的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中,寒雨、孤山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致,更寄托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清白。
辛渐听后,眼眶微湿,紧紧握住王昌龄的手:“昌龄兄,你的高洁与忠诚,我必当传达给每一位故友。愿你在江宁亦能寻得心灵的归宿,他日重逢,再叙旧情。”
随着一声长啸,辛渐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之中,只留下王昌龄一人,依旧伫立在芙蓉楼上,凝视着远方。雨似乎更密了,但他的心,却因这份深情厚谊而变得更加坚定。
赴任江宁后,王昌龄虽未能立即摆脱仕途的失意,但他却以诗酒为伴,寄情山水,将满腔热血与不屈之志,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江宁的日子里,他游历太湖,泛舟浙江,每到一处,皆以诗记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
岁月流转,王昌龄的名字与他的诗篇一同被后人铭记。而他那一份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纯净与坚持,如同那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旗亭画壁
在古都的一隅,旗亭高悬,酒香四溢,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坛巨匠不期而遇,共赴一场以诗会友的赊酒小酌。时值梨园盛宴,乐声悠扬,十余位梨园子弟翩然而至,为这静谧的角落添了几分热闹。三位诗人不欲打扰雅兴,悄然退至暗处,围炉而坐,静观世间繁华。
随着一曲曲名动京城的旋律响起,四位珠圆玉润的梨园佳人,身着华服,步步生莲,登台献艺。王昌龄、高适相视一笑,心中暗自较劲,决定以歌女所唱之诗为媒,一较高下。每当有诗入曲,便以指为笔,在壁上轻描淡写,记录各自荣耀。
“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首开纪录,其《芙蓉楼送辛渐》之句,借歌女之口,传唱四方。高适紧随其后,以《哭单父梁九少府》中的深情,赢得一席之地。王昌龄再下一城,两首绝句,尽显才情。
王之涣见状,虽面含笑意,心中却暗自思量。他自恃诗名远播,却未见佳作被选,遂以戏谑之语,将希望寄托于那位最为出众的双髻佳人身上,立下赌约,誓要一展风采。
终于,轮到那位佳人启唇轻唱,一曲《凉州词》响彻云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之色,对王昌龄、高适笑道:“二位兄台,可曾记得我们的赌约?”言罢,三人相视大笑,心中皆是畅快淋漓。
此夜,旗亭之下,不仅见证了三位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以诗为媒,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佳话,让后世传颂不已。
失孟交李
在襄阳古城温柔的春光里,王昌龄与孟浩然的邂逅如同诗卷中不经意的一笔,却绘就了永恒的哀愁。两位诗坛巨匠,因文结缘,相知恨晚。然而命运弄人,一场旧疾的突然发作,让孟浩然的生命之花在相聚的温馨中悄然凋零。王昌龄对挚友的突然离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与不舍,仿佛整个襄阳城都沉浸在一片哀悼之中。
离别的路上,王昌龄的脚步沉重,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心碎的石板上。但命运的转折往往藏在不经意间,当他行至巴陵,那片烟波浩渺之地,竟意外地遇见了另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无需多言,便已心意相通。
他们乘一叶扁舟,泛游于江面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周围是蒹葭苍苍,水云间一片宁静。酒过三巡,诗兴大发,他们畅谈着文坛的点点滴滴,从王维的禅意到杜甫的沉郁,从自己的得意之作到对彼此才情的钦佩。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两颗诗人心灵的共鸣与碰撞。
相聚总是短暂的,临别之际,王昌龄挥毫泼墨,写下了《巴陵送李十二》,字里行间满是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与不舍:“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诗句如同江面上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带走了王昌龄的思念,也寄托了他对李白未来路途的美好祝愿。
岁月流转,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至偏远的龙标尉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提笔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明月为信使,将自己的关切与安慰跨越千山万水,送达至好友的心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李白对王昌龄深情厚谊的见证,即便相隔万里,他们的心依旧紧紧相连。
王昌龄的人生旅途中,虽失去了孟浩然的陪伴,却收获了与李白的深厚友谊。这段经历,如同他笔下的诗句,既充满了哀伤与别离,也洋溢着温暖与希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诗家天子
在那个文化繁荣、诗风鼎盛的盛唐时代,南京的一隅,有一处名为“琉璃堂”的雅致之地,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相聚吟咏的殿堂,更是王昌龄才华绽放的舞台。
王昌龄以其深邃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诗艺,在琉璃堂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既有边塞的雄浑壮阔,如《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决心;又有宫怨的细腻哀婉,如《长信秋词》中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道尽了宫中女子的孤寂与哀愁。
晚唐时期,一本名为《琉璃堂墨客图》的说诗杂著悄然问世,书中不仅记录了琉璃堂内众多文人的风采,更将王昌龄尊称为“诗天子”。这一称号,不仅是对王昌龄诗歌成就的极高赞誉,更是对他在诗坛地位的肯定。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新集》中感慨道:“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天子,其尊之如此。”这简短的话语,透露出后世文人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和无限敬仰。
时光流转至清代,宋荦在《漫堂说诗》中,再次提及王昌龄的“诗天子”之称,并将其与诗仙李白并论,称“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
就这样,王昌龄以“诗天子”的美誉,穿越千年时光,成为后世无数诗人心中的灯塔。
屈死与伸冤
唐天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大唐的盛世,也悄然改写了无数文人的命运。其中,一代诗杰王昌龄的命运,更是在这场乱世中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一年,已近六旬的王昌龄,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踏上了返回老家的艰难旅途。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途经亳州时,他遭遇了人生的最后一道坎——被当时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端杀害。关于这场悲剧的真相,史书虽语焉不详,但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的一句“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却引人深思,让人不禁对王昌龄的遭遇感到痛惜。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为他报了仇。一年后,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期间他命令闾丘晓率兵救援被安庆绪围困的雎阳。但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导致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前,闾丘晓乞求饶命,称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则怒斥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最终,闾丘晓被杖杀,王昌龄的冤屈得以昭雪。
这段“屈死与伸冤”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咏王昌龄十四首
一
旗亭酒暖景尤佳,五彩霓虹映晚霞。
画壁留名传后世,诗坛代代放光华。
二
半读半耒隐山出,八斗高才世所无。
笔下风云惊四座,心间明月照清途。
三
圣手才高天下无,生花妙笔赋江湖。
山川草木皆成韵,无处风流不入书。
四
一片冰心在玉壶,高洁雅致世难污。
清辉遍洒人间路,照澈寒门与仕途。
五
嵩山云起道心开,入世寻真现抱怀。
笔底龙蛇藏剑气,诗中风月任君裁。
六
诗吟塞外壮心飞,笔下边锋战鼓擂。
大漠孤烟豪气在,金戈铁马映斜辉。
七
屈死亳州恨未消,伸冤奇巧也愈疗。
苍天有眼忠魂在,青史留名万古昭。
八
弃笔挥戈逐梦寒,胸怀壮志越云端。
烽烟边塞连天起,一骑当先破万关。
九
冤云散尽见青天,昭雪神奇正义宣。
圣手荣光传万古,唐风遗韵颂名贤。
十
半亩诗田一径深,耕云种月隐凡身。
情深笔下风云起,不羡侯门只爱吟。
十一
投笔边关志气昂,满腔热血靓戎装。
金戈铁马开疆现,诗剑风流耀四方。
十二
妙笔生花正气扬,清心义胆自无疆。
冰魂雪魄留青史,明月诗情韵未央。
十三
诗家天子美名扬,落笔惊鸿赋锦章。
画意诗情惊世俗,千秋万代永流芳。
十四
嵩山深处隐仙踪,学道修心心自空。
月下松风传古韵,诗中意境入玄同。
十五
失得孟李意难平,岁月匆匆几又更。
诗酒相逢情未尽,天涯自雅化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