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5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639
发布时间:2025/2/10  阅读次数:38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639(37篇)

2025210日)

  

【诗词歌赋】

一组关于“新春”的诗词作品

【七绝】一组

【七绝】二首(范诗杰)

【七绝】二首(祁振邦)

春回大地二首(张俊杰)

【五律】一组

迎新年(周广信)

初春(夏金河)

春意(陈品茗)

【七律】一组

立春(杨海峰)

人日节(王鹤林)

蛇年咏蛇(袁松林)

蛇年大吉(秦正风)

春韵(陈艳玲)

六九春浅(韩丽惠)

新春雅聚(姜顺德)

春满人间(马俊来)

词一组

词二首(任伟生)

词二首(孙永福)

【一剪梅】立春偶题三首(高青珊)

【喝火令】立春抒怀(赵鼎铭)

【绮寮怨】咏立春(段德仁)

【沁园春】梅园春赏(朱梦林)

【沁园春】新春(赵孟飞)

-----------------------------

近期小诗六首(邱士敏)

【天中散文】

拜访李小龙(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生活随笔】

戒酒篇(马俊来)

【听读观感】

毛泽东如何活学活用《三国》(陈品茗)

  

【诗词歌赋】

一组关于“新春”的诗词作品

【七绝】一组

【七绝】二首(范诗杰)

春天少女晃逍遥,老树寒风相互聊。

喜鹊安然它在唱,柳杨暗备嫩枝条。

迎春花

纤枝嫩蕊破寒尘,墙角篱边半未匀。

不与群芳争艳色,黄花点点醉游人。

【七绝】二首(祁振邦)

正月初五抒怀

初五来临览暖阳,财神保佑众安康。

山河万里东风盼,小陌梅花溢暗香。

立春口占

江南将是满青风,塞北雪花仍不穷。

纵使生机隔千里,未嫌一梦叠时空。

春回大地二首(张俊杰)

岭外梅红争一春,溪边蕊嫩竞时新。

莺歌枝上韶光妙,照影花娇俏美人。

柳岸鹅黄初上树,田间旧草渐翻新。

今儿初识东风面,惹眼红梅更醉人。

【五律】一组

迎新年(周广信)

红色灯笼挂,迎新辞旧年。龙腾翻巨浪,蛇跃上银川。

爆竹声声响,桃符字字传。家家除夕宴,欢乐共团圆。

初春(夏金河)

鸟叫东风至,春来旭日升。皇天增岁月,暖气破霜冰。

赶路追车尾,临期驾鹤腾。抖音谁播火?微信悔无凭。

春意(陈品茗)

立春生紫气,开岁跃红门。草木撩诗意,虫蜒醒醉魂。

惊雷时欲到,疏雨又催萱。龙凤游云系,祥光映酒樽。

【七律】一组

立春(杨海峰)

风携春韵满蓉城,青羊大慈檀烟腾;锦江夜泊涌万户,河畔长街聚游人。

熊猫爬墙嗅梅香,东效霓彩染彤尘;傍岸垂柳泛绿意,乙巳妍蕊启新程。

人日节(王鹤林)

初七人日喜天晴,悬灯结彩照地明。柳眼初开迎风舞,梅腮粉嫩映霞红。

皑皑白雪铺地毯,翠翠青松搭天棚。家家户户祈祥瑞,年年岁岁盼康平!

蛇年咏蛇(袁松林)

小龙雅号入生肖,以曲求伸把步移。潇洒丛林荆棘路,逍遥原野玉鳞姿。

攀山钻洞多蜚语,筑穴修巢少誉词。冷血凝情留挚爱,雷锋塔下富传奇。

蛇年大吉(秦正风)

连日天晴过大年,银蛇探首岁如泉。酒杯不干长流水,腊肉欣尝回味甜。

虽老松针仍挺绿,冰多石顶照迎岚。塞乡真冷春芽孕,灿烂烟花好运盘。

春韵(陈艳玲)

淑气融融朗碧天,东风习习绿芊芊。蜂翩蝶舞莺啼树,牛叫羊咩马牧川。

万物逢时竞蓬勃,千般希望播园田。阳春白雪草根唱,化作甘霖响涧泉。

六九春浅(韩丽惠)

东皇如约聚龙津,林色微茫化玉尘。梅放枝头清影瘦,莺飞岫外碧空新。

良朋宴乐宜行酒,野草齐平可踏春。六九冰融寒冻骨,霜浓不阻赏花人。

新春雅聚(姜顺德)

贤士欣然聚阁东,灵犀悄递会心融。笺飞逸彩添嘉瑞,盏溢清芬鉴雅衷。

论道才通诗境妙,参禅顿悟世缘空。晚来兴罢天将暮,霞染幽溪蓼荻红。

春满人间(马俊来)

幸福快乐到万户,平安健康追千家。吉祥如意伴吾走,财源广进随君发。

春满人间歌盛世,百里杜鹃迎春花。金蛇狂舞新年喜,龙腾虎跃振中华。

词一组

词二首(任伟生)

【雪花飞】春雨

微雨如丝织梦,轻烟似练笼纱。斜柳含情弄影,新绿萌芽。

莺试初晴语,风摇隔岸花。闲坐春心浅浅,岁月清嘉 。

【望仙门】待春归

碧天云淡晓曦明。日东升。湖中水鸟态轻盈。待春荣。

脚下曾经路,当年景色纷呈。草芽争露绿相迎。绿相迎。风过柳青青。

词二首(孙永福)

【浪淘沙】春韵

寒意正阑珊。欲脱裘棉。东君秉笔画春山。皴绿描红浓墨染,锦色斑斓。

耕作砚田间。培育芝兰。栉风沐雨百花繁。琢玉镂金凝血汗,笑逐开颜。

【寻梅】送春来

年逢乙巳寄百祉。福禄寿、时时取恃。万千景象皆如意。醉轩窗,富贵叩门新喜。

心灵腿健颜柔婍。自多娇、风流伊始。蛮烟戾气都清退。好运临,挚友送春来矣。

【一剪梅】立春偶题三首(高青珊)

新春瑞象

瑞彩盈空岁始天,桃映红腮,鹊闹枝前。满街灯火照团圆,爆竹声中,春信相传。

共庆嘉年笑语绵。酒溢金樽,福满心田。众人齐赴好时光,梦想同追,阔步扬鞭。

贺岁新篇

暖日融和贺岁天,梅送清香,雪化春田。彩幡摇曳舞翩跹,福字盈门,春满人间。

喜看山河换旧颜。燕语呢喃,鱼戏波间。万民同绘锦新篇,携手同行,不负流年。

春满人间

绿染山川入画天,花绽娇姿,草醒溪边。和风轻拂柳丝绵,春至家园,韵满诗笺。

盛世欢歌不夜天。鼓乐喧阗,喜乐无边。大家同享好华年,心向阳光,前路皆甜。

【喝火令】立春抒怀(赵鼎铭)

岁月随流水,人间至立春。雪梅香透倍销魂。鞭炮放声高奏,驱散众灰尘。

但盼山河固,还期盛世奔。再观舟荡水氤氲。慢领风吹,慢领雨纷纷。慢领任由调顺,普惠数黎民。

【绮寮怨】咏立春(段德仁)

暖日轻融残雪,盼山川复青。望远处、柳眼初开,东风软、草色含情。云间新阳渐透,看檐下、燕语啼小庭。退旧年、暗换流光,红廊倚、处处皆画屏。

最爱雨丝润亭。烟霞漫卷,枝头鹊语声声。翠影相迎。蝶恋蕊、戏芳英。繁花竞开如绣,映碧水、照心灵。欢歌且行。携诗意共赏、春日晴。

【沁园春】梅园春赏(朱梦林)

佳节闲游,友伴相陪,步入锦园。正腊梅盛放,金英灿灿;红梅欲绽,绯蕊娟娟。白瓣凝霜,绿枝含韵,百态千姿映碧泉。抬眸望,叹繁花如海,香漫云天。

遥思驿使当年,寄春信情丝万里牵。念林逋高隐,梅妻鹤子;放翁咏叹,瘦影孤篇。今日同观,群芳竞秀,盛世欢歌意自闲。心沉醉,愿此般胜景,岁岁绵延。

【沁园春】新春(赵孟飞)

爆竹声中,桃符新换,喜庆新春。望长街十里,华灯璀璨;琼楼万户,笑语温存瑞雪纷飞,红梅怒放,锦绣河山入画真。团圆夜,品佳肴美酒,福泽盈门。

良辰美景销魂,引无数诗家赋韵文。忆往前岁月,艰辛历尽;今朝盛世,天地焕新。大业犹承,初心不改,莫负韶光惜此身。宏图展,愿中华崛起,叱咤乾坤。

--------------------------------------------

近期小诗几首(邱士敏)

五言二首

说年咏岁

甲辰乙巳轮,新年脚步偱。

哪有全如意?开来四季春。

春节感言

童心犹灿烂,古稀又逢春。鬓角多荒草,诗田无琇珍。

爱花描几朵,承孝护母亲。岂管天渊处,宽怀守素真。

2025.2.3

【打油诗】年过古稀管笔会

龙去蛇来又一岁,年过古稀管笔会。笔来墨往稿件多,年年岁岁心疲惫。

经营网站十七载,稀有老年受此罪。久劳身心有些累,应当交给下一辈。

注:“十七载”指笔会历经2008.12025.1十七年)。

2025.2.4

【三言诗】如今过年

搓麻将,酒一壶,谁门外,挂桃符?

除夕夜,唯春晚,节日间,少爆竹。

崇洋货,弃民俗,九州地,无屠苏。

到破五,拜财神,只爱钱,不爱书。

2025.2.6

【四言诗】小区养老歌

金蛇狂舞,辰龙飞去,辞旧迎新,欢庆添岁。

小区美景,松柏碧翠,鱼翔浅底,鸭戏鸽飞。

巧立警句,人生哲理,佳词格言,沁心入肺。

夜暮彩灯,辉煌无比,群星似醉,欢笑不已。

青蓝紫色,赤橙黄绿,浩瀚太空,与之比美!

贴上春联,福禄寿喜,送上福字,几多艳媚!

小区养老,老年聚集,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八十伞寿,九十鲐背,百岁道骨,个个人瑞!

忘却年龄,忘记忧虑,浑然不知,老之将至。

欢歌舞蹈,强身健体,琴祺书画,养人心智。

大家言道:老了真好,心闲无虑,寿高心美。

比养老院,美上百倍,风流人物,还看我辈!

2025.2.7

人生苦短

人生短,莫求全,看红尘,享自然。

珍味,蒙肚腑,高官禄,幻云烟。

金银满,千秋鬼,妻妾群,一夜仙。

世事平,行善道,清心欲,寿康年。

2025.2.9

  

【天中散文】

拜访李小龙(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武侠梦。

青少年时代,我也曾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位侠客,然后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和除暴安良……

当我一边吹着海风,一边走在香港星光大道,看到一串串的名字和手印,脑海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很多电影画面和童年武侠梦——拜访李小龙。

真的星光大道,作为香港的著名景点,汇聚了众多影视界明星的手印和纪念碑,李小龙、张国荣、周星驰、徐克…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李小龙的雕像则使这一地方更加富有深度与情感。他的雕像就位于星光大道的中心地带,象征着他在香港这一文化城市中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19401127日,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华医院,不到1周岁的他就随父母返回香港。直到1959年,李小龙赴美读书,他在香港生活了18个年头。后来10年间,李小龙主要在美国发展,着力于宣扬中华武术,期间多次回港探亲及拜祭亡父。在香港生活的18年里,李小龙参演了23部电影。据说早年,李小龙在美国也曾得到好莱坞邀约,参演一些角色,但李小龙认为这些角色不适合他,因为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可能成为白种人的偶像,更不能振奋起同胞们的情绪,于是他决定回到香港“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尽一份责任”。

李小龙故居在香港有三处,其中位于窝打老道(即滑铁卢道)的“明德园”住宅。19719月,李小龙把妻子儿女从美国洛杉矶接来香港居住时就住在这里。“明德园”是当时嘉禾电影公司为李小龙一家所租下的一个套间的公寓名称。李小龙一家在此处居住的时间较短,只有10个月的时间。

当天行程紧,附近的李小龙主题公园也没去游览,感觉每次出游就像生活一样,总是留一点遗憾。

我感觉这李小龙的雕像不只是一个纪念物,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成就、勇气与坚持。正如李小龙所说:“我并不在乎我有多强,而在乎我有多勇敢。”走在香港星光大道上,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目中,李小龙都将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传奇,更让来自各地的粉丝们纷纷聚集于此,感受李小龙文化的影响力。

在维多利亚湾这个霓虹闪烁、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地方,李小龙的雕像犹如一位无声的守望者,目睹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回港后,李小龙陆续在20世纪70年代初担当主角拍摄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影片,以中国人不可欺侮的民族宣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发了华人世界的共鸣,更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功夫热”,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孱弱”“落后”的陈旧形象。同时李小龙也是截拳道的始创人,以三十二岁的短暂人生,给世界的武术遗产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他不仅是一名超级艺人,也是一个让世人惊叹的武术家。

如今李小龙铜像已经成为星光大道的标志,2米高的铜像是2005年为纪念李小龙诞辰65周年,按电影《龙争虎斗》的造型而制作的。整个铜像高二点五米,其中主像高两米,采用紫铜铸造,重量超过五百公斤,底部则采用重达两吨半的不规则花岗岩,以衬托出塑像的阳刚气息。铜像基本保留了设计中的截拳道手势造型,作者在人物的衣纹做了小改动,以使李小龙的形象更生动。整个铜像从设计到最终浇铸成型,共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李小龙铜像被命名为“世纪之星”,意思是一百年来才出那么一个伟大的演员。

香港星光大道位于尖沙咀海滨长廊。大道是仿照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设计,以香港电影业发展史及旨在表扬幕后巨星和幕后电影工作者成就为主题,从香港艺术馆旁伸延至新世界中心,星光大道全长440米,沿途设有介绍香港百年电影史的香港发展里程碑、数个电影主题精品商店、一百多位港星的手印以及李小龙、梅艳芳的铜像,于2004428日正式对外开放。

我记得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内,一面名言墙呈现着李小龙的功夫哲学:“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成功是一段旅程,而非终点”……

可见李小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够通过功夫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

如今,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星光大道”上这尊李小龙铜像,默默诉说着他的故事。漫步星光大道的我们聆听着他的故事,欣赏着香港岛沿岸特色建筑和维多利亚港美丽的景色。

202528

  

【生活随笔】

戒酒篇(马俊来)

我是个无欲无求的人,得也好,失也好,一向看得很淡。只是有点小爱好,那就是好酒,当然了也没有酒瘾。偶尔朋友小聚,可以喝点。不过有时候谈的舒服,谈的高兴,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也是有的。

不过近一阶段以来,总感到身体不爽,头晕目眩,便跑到千里之外,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是一个小年轻人,可在坊间名气颇大。给我号了脉,看了看我的舌苔,端详了我的面部表情,一本正经的说:不得了,不得了,你的压差太大。你喜欢喝酒吗?

我说:对头,在家基本不喝,偶尔出去应酬的时候,有点贪杯。

他说:记住,不能再喝了。酒,不是好东西,再喝下去的话,你的小命可能玩完了。

我心头一惊,说:为什么?

医生真诚的说:你的血管已经硬掉了,再喝有可能血管破裂。极可能造成植物人。幸亏来得及时,否则悔之晚矣。

我知道周围有很多人在我这个年纪,都有身体极端变化的情况,也看到很多人走路的姿势极为不雅,甚至瘫在床上的也大有人在。对那种情况,心里一个劲的害怕。妻笑着说:这下看你还喝不喝了。一喝酒,你就跟不要命的人一样。哎,我说什么你都不听,这下好了,医生的嘱托看你能不能戒掉。

当然能了。我暗下决心。女儿在我身边笑着说:爸爸,万一你成植物人咋办。酒再好,也不能喝了。

看着一家人善意的提醒,我还能怎么样,再喝酒,没治了。我说你们监督吧。我要戒酒了。就是好东西,但是与生命比起来,我还是爱惜生命。毕竟一家人在一起的和谐快乐,那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苦短,岁月悠长。以前总觉得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事情。可是现在,一旦喝酒误事,谁还会再嗜酒如命呢。关键现在喝酒,能让自己进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想一想就害怕。

不能喝了,不敢喝了,不去喝了。哎,哥也不再是当年的哥了。真喝个半身不遂,真喝个床上度过大半生,真喝个在医院里吃喝不能自理。人生也就没有意思了。

善于饮酒的人,能止酒,才是高手。不喝就不喝吧。下次见面,只喝白开水,不行的话,撒把胡椒面,搞点辣椒油,是不是也有喝酒的味道。

真的不能再喝了。想一想当年一袋小老板榨菜,就能干掉我三瓶啤酒,那酒还是冰镇啤酒,一个夏天,我家的啤酒瓶堆成了小山。不过尿酸高了,一走路,腿就疼。后来啤酒不喝,改喝白酒,有事没事,给人家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拼命地把一杯子白酒,一口喝掉。现在身体有毛病了,白酒啤酒全部喝不下去了。想想以前谁说的话,人总共就那么大的酒量,有人以前喝的欢实,后来便一滴不能再饮了。有人是刚开始不能喝,但是后来慢慢地培养,酒量变得异乎寻常的大。

看看武松,看看鲁智深,那些虚构的水浒英雄们,个个都是千杯不醉的主,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少的。还是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吧,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还是你的家庭的。

字斟句酌之下,写下了这篇不成文的戒酒篇,用来告诫今后在任何酒局上的胡言乱语。不能再喝了,别了,曾经的好朋友。

  

【听读观感】

毛泽东如何活学活用《三国》(陈品茗)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学者,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与他的革命生涯紧密相连。单是其对《三国》的研读与运用方面所显示出的睿智、精深以及对后人的深刻启迪,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谈论三国故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他评点三国人物视角独特、入木三分;他运用三国智慧驾轻就熟、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所写的,多是只言片语,但反映出他与《三国》的浓郁情缘,表现出他国学修养的厚重底蕴,折射出他妙用经典的深邃智慧。

终生不辍读《三国》

毛泽东从小就是“三国迷”,1913 年读私塾时,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讲述成长经历时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1907 1908 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期间,他找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于是毛泽东便对这两部小说着了迷;他几乎把从农忙中所能抽出来的每一分钟,都用于在田边上来阅读这两部小说。”1910 年秋,毛泽东前往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把衣物“都打成一个包袱系在竹竿的一端,竹竿的另一端系着一只小竹篮,里面放着两本他心爱的书,那一定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了”。他讲《三国》头头是道,被同学公认为“三国故事大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的《讲堂录》中,有多处提到三国人物,如“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即便是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也时常阅读《三国演义》。1928年,井冈山斗争时期,部队在攻打茶陵县高陇圩时,从曾任湖南省都督、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老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毛泽东兴奋地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1932 1月,在批评他为“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又病倒了,在瑞金东华山冷清地住了五十多天,埋头读书,津津有味地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1935 年前后,党内有人指责毛泽东手法不高明,只照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毛泽东后来多次谈及此事:“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长征途中,因随身带的书看完了,毛泽东要警卫员帮他弄部《水浒》和《三国》来。谁知警卫员竟提了个水壶来,说“仨锅没找到”,毛泽东禁不住笑了。1942 年,毛泽东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1938 年,毛泽东对贺龙、徐海东等人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都不算中国人。”1945 8 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夕,江青准备了一批书,但他只挑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几种。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晚年毛泽东仍反复阅读《三国演义》。50 年代,毛泽东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些好书,至少要读它三遍。”“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60 年代初,毛泽东忙里偷闲,迷上了小人书。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册,他也摊开在案头床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几天连续看。1973 年,毛泽东于3 9 日、5 26 日向人要《三国演义》。在游泳池的书房里,除存放有多种平装本的《三国演义》外,还有两种线装木刻大字本的《三国演义》,其中一种是上海涵芬楼版,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时常阅读这两部《三国演义》。

毛泽东爱《三国演义》,也重视读《三国志》。1912 2 月,毛泽东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给他一套《资治通鉴》,他第一次接触到三国史事的记载。1943 8 8 日,毛泽东在批驳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论调时说,《三国志》、《封神榜》等历史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1952 年前后,毛泽东购置了一部乾隆时期武殿英版《二十四史》(含《三国志》)。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每逢外出,《三国志》是必带史籍之一。19759 月,毛泽东还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史书。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他实际上把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作一部书了。

见解独到评《三国》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毛泽东经常用《三国志》印证《三国演义》,使《三国演义》增强真实感;也习惯用《三国演义》解释《三国志》,使人物形象生动,使史事栩栩如生。1958 11 20 日,毛泽东和李井泉、王任重、陶鲁笳等人谈话时说:“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啰!”他还强调说:“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

毛泽东对《三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曾数百次评点《三国》人物和事件。比如,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识迟,得计迟”;说刘表“虚有其表”;说“《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说“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毛泽东品评三国人物最为突出的,当属态度鲜明地为曹操“翻案”。《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忠心与否来界定的,这正是罗贯中“扬刘抑曹、蜀汉正统”的皇权正统思想的体现。而毛泽东对三国人物的看法不落俗套,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1958 11 20 日,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思想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为曹操翻案,成为20 世纪50 年代史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毛泽东曾指出:“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毛泽东对诸葛亮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十分推崇。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诸葛亮传》中,毛泽东在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旁边,加了很多圈。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以及平定云南后用当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泽东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当然,毛泽东评价人物的尺度是客观而又辩证的,不会一概而论。毛泽东早在《讲堂录》中就称赞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诸葛亮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于世,《隆中对》历来好评如潮,但毛泽东对诸葛亮尤其是他的“分散兵力”有不同看法。毛泽东以军事家兼史学家的独到眼光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把“兵力分散”看成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考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兵力分散”给当时的蜀国经济造成了恶劣影响。

驾轻就熟用《三国》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毛泽东读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他坚持终生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三国》这类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了解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这就是他的深刻体会。在讲话、谈话和做报告中,毛泽东时常结合三国故事和人物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他运用《三国》智慧,往往是从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的,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古今中外,还没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善于灵活运用《三国》,赋以其时代含义,展现他那深邃的哲理思想。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城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1929 年,毛泽东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我们共产党是把群众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1936 9 8 日,就国共两党合作一事,毛泽东给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信:“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毛泽东用《三国演义》名言来说明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无不能合作之理”。1937 7 月,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他在《实践论》中用《三国演义》中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动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1944 10 25 日,毛泽东在谈到审干问题时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很有高度的原则,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来了。”

1953 6 30 日,毛泽东在谈到重视青年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时,毛泽东说:“《三国演义》里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陈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一个三国故事,就把不能论资排辈,要充分相信年轻人的道理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