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4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294(7篇)
发布时间:2014/9/9  阅读次数:1345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294(7篇)

  

豆腐(罗店镇尤庄学校      倩)

课改劲吹炫酷风(韩庄初中   肖永成)

品味秋天(教体局   邱士敏)

忧伤的风吹吧,吹吧(组诗)(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歌词】对不起,没关系(汝南县韩庄初中   肖永成)

月圆的时候你想起谁(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教体局   邱士敏)

  

豆腐(罗店镇尤庄学校      倩)

我小时候,生得特别黑。妈妈曾形容我是一块煤球。这么黑的我,却喜欢很白的豆腐。

刚会扎巴扎巴走路时,妈妈说我就显得对豆制品类情有独钟。相较于奶粉,更喜欢豆腐花,豆浆还有豆粉之类。每次奶奶做豆腐时,我总是会挣脱一边烧火一边哄我的妈妈的怀抱,摇摇晃晃地走到案板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豆腐看。然后趁大人稍微不注意,黑乎乎的小手就伸向了白嫩嫩的豆腐,一把下去,软软的豆腐上留下了我的小手印,我的小手里,则抓了一把碎豆腐,高兴地咯咯直笑。

妈妈的描述让我忍俊不禁,儿时的事我不记得,但是从能记事时起,脑海里还真的储存了大量的有关豆腐的图片。

小时候,豆腐是挑担子卖的,而且一般卖豆腐的都是本村或邻村的卖家,相隔不远,彼此也熟悉,可以赊帐,也可以用大豆、玉米、小麦或芝麻等农作物换,鲜少用钱。卖豆腐的往往有一幅好嗓子,那吆喝声悠长悠长的,还带着拐弯的曲折,极有韵味儿地钻进小村庄里的每个角落。每当听见吆喝声,无论我是在外边玩耍,还是在家里嬉戏,那声音总是能立马捉住我,让我赶紧去找奶奶,生怕慢了一步,豆腐被别人打完了。跟着奶奶去打豆腐,是我童年里小小的快乐。卖豆腐的挑着两个大竹罩,里面稳稳地盛着两大盘圆圆的豆腐。豆腐的表面不是那么白,是黄白色的,上面还有纵横交织的纹路,奶奶说那是压豆腐的馏布留下的。那时的豆腐用的是当季的大豆,没有机器,只能是人工,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实在了。用刀划开一块,热气腾地就冒出来,大方的生意人会先切下一小块来,笑着递给我。我最喜欢吃那硬硬的豆腐边儿,让温热的豆香在口齿间充溢。

豆腐好像是属于冬天的,因为记忆中的豆腐坊总是在冬天的时候才能听见吱吱呀呀的磨盘轱辘声。我家的整个冬天,也都一直有豆腐点缀其中。首先从早餐开始,豆腐就上桌了。奶奶总是喜欢用萝卜炒豆腐,白菜炖豆腐,或者是大葱炝豆腐,那时的豆腐,便宜,是平家小户都能天天吃的东西。而萝卜白菜因为掺了豆腐,吃起来才没有那么寡淡无奇,才有了惹人喜爱的魅力。

那时的我,以为豆腐只有这一种做法。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奶奶不在家,家里只有爷爷,我和弟弟。平日里严肃的爷爷说要给我和弟弟露一手,好改变一下他在家从不做饭的形象。爷爷的“一手”,就是麻婆豆腐。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有名的豆腐。爷爷做的麻婆豆腐,实际上是在锅里煎的,然后放了些辣椒,那碗所谓的“麻婆豆腐”,却较之于正宗的更深地烙印在我的认为里。

无论是食物丰富的今天,还是缺吃少穿的以前,走亲戚总是一件兴奋的事。来客了,主人总是竭尽所能地准备上一桌好饭好菜,哪怕家里再不济。走亲戚回来,总会有人打趣地问:“中午吃了什么饭呀?”被问的人则是一脸自豪地回答:“大米干饭肉燥子!”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一问一答,透露出了多少期盼啊!所谓的肉燥子,只是少少地几片肉,更多的是粉条和豆腐。这样炖出来的豆腐,是和肉一样的美食,也是过年过节时我们家改善生活的主角。所以,粉条炖豆腐,是全家人的最爱,一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午,我家的午餐,还依然是它。

夏天,不是豆腐的季节,但也少不了有豆腐的身影。奶奶总会找一个粗瓷的大碗,切上大半碗豆腐丁,然后焖起来。三五天之后,一碗臭豆腐就做好了。这种被叫做臭豆腐的小菜类似于豆腐乳,放上香油调料,无论是蘸馍还是拌米饭,都很受欢迎。

初中时,我离家到镇上求学,一星期能回去一次。每次回家,奶奶铁定会打豆腐,然后给炒一大碗,奶奶的炒豆腐,我百吃不厌。

高中在县里,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那时物价就已经开始往上涨了,豆腐也变得贵了起来。学校的食堂里,很少出现豆腐的影子了。但是偶尔,还是有的。有豆腐的时候,宿舍里的姐妹们都会告知我一声,让我赶紧去排队,晚了,就没了。那份情谊,也像豆腐一样绵软、温暖。每个月从家里来的时候,我总会带上一饭盒炒豆腐,吃饭时,七八个女孩便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每个人都拿出家里准备好的饭盒,你吃我的,我尝你的,吃饭的同时,也记住了彼此的家常味,以至于去年来我的家的女伴们,什么饭都不让奶奶做,让就炒一盘豆腐就行了。

偶然的一次,发现学校旁边的菜市场里,卖的有特别软的豆腐。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豆腐有南、北之分,有老、嫩之别。那种水豆腐,被我们买回后放到开水中,有勺子压碎,放上一点白糖,就有点豆腐脑的样子了。虽然喝起来温嘟嘟的,但是猛一喝还挺新鲜的。只是偶尔喝上一次还行,连喝三次就闹肚子,就算如此,这种别样的“豆腐脑“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上了大学,对豆腐的喜欢有增无减。食堂里有白菜炖豆腐,相较于其他菜,还有点小贵。大学里吃饭已经没有局限性了,只要有钱。三两天的,我也会打上一份豆腐,但是那豆腐没滋没味的,只好打回来再放点方便面调料拌一拌,虽然不好吃,但聊胜于无。于是觉得物非所值,便宁愿想着,也不买了。那时的我们,已经是能够到小饭馆里点菜吃饭的年纪了。学校边上林立的小餐馆就是专门为我们而开的。也是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真的麻婆豆腐。我才知道,原来麻婆只是一个人的称呼而已,与菜的内容无关。相较之下,无关乎情感,就口感而言,我更喜欢爷爷做的“麻婆豆腐。”

我是个很挑食的人,要是没我喜欢吃的菜,我宁肯饿着,也不会将就。老公在学校时就领教了这一点。因此,他带我去的饭店,基本上都是以豆腐为特色的。也是在那时候,我知道了豆腐有上千种做法,味道也千差万别。红烧豆腐软滑细嫩;酱烧豆腐一定要用老豆腐才够味;番茄炒豆腐酸酸甜甜的;把肉末和豆腐一起蒸,又是一道好菜;还有酿豆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酿这个字。还有一家让我记忆颇深的,叫作脆皮豆腐,外观金黄金黄的,外焦里嫩,还很有味。可惜的是那家店在我没毕业时就转让了,从此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脆皮豆腐了。

除了这些,还有一碗青菜豆腐汤长久地留在我的心底。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白天和老公两个人竟走路去了一个相邻的城市,等返回来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饥肠辘辘的两个人准备在学校边上的小馆里吃饭,但是平日里一家挨一家的小店都熄火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老板也正准备收摊子。因为不想吃面,我都做好要挨饿的准备了,老公却给老板不知说了什么,不大一会儿,一个大海碗端上来了。清!这汤太清了!清得连碗底的花都能看见,汤上面漂着几根菜叶,小小方块的豆腐丁浮浮沉沉地像在是跳舞……那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也是最贵的,最清淡的汤了,至于味道,没记住。

毕业之后,我理所当然地做了导游。在南跑北跑的行程中,我又见到了不同地方豆腐的不同做法。徽州的毛豆腐是一朵奇葩,那毛茸茸的样子让你怎么也无法把它同美味联系起来;湖南的臭豆腐让我知道了原来食物可以做成那样,照样闻名全国;杭州的卤豆腐的确如传说中的那样软如海绵,却又很有嚼头;云南的包浆豆腐还真是咬一口就有浆汁流出;西安的菜豆腐,原本很普通,但是,加上了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等一大堆东西之后,会让你见证什么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还有八宝豆腐,是在北京见到的,因为八宝粥和八宝饭的影响,我以为该是圆圆的一个扣碗形状,或甜或咸,谁知,端上来的是一个小号的木桶状盛器,里面黏黏稠稠地,倒也滑嫩鲜香;还有上海的千页豆腐,明明薄薄的一片片,却又很筋道,丝丝都有味道在里面。

这么喜欢豆腐,我却不会做豆腐,哪怕是最简单的炒豆腐。也曾不止一次地尝试着去学,去做,但是,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期待太大,要么炒成豆腐渣,要么是炕成包公脸,偶尔不焦不糊的,那味道真是……总之,无论是刀功还是火候,我都不行,奶奶说我还是做的少,朋友说缺乏练习,不管怎样,我索性就不做了,这样也好,因为自己的无能,倒是更多了对豆腐的喜欢和珍惜,觉得每吃到一次豆腐,就是上天的犒赏。

在豆腐一样细密绵实的日子里,穷也好,富也罢,无论是吃腻了大鱼大肉,想改改清淡的口味,还是整天萝卜白菜,想增加一些营养,豆腐总是能适当地出现,或煎或蒸,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喜欢豆腐,更喜欢豆腐的清白和善良!

  

课改劲吹炫酷风(韩庄初中   肖永成)

时下,中国(大陆)中小学的地盘上“课改”的旗子迎风飘扬,一些人喊着“推翻传统”的口号,极力给“传统课堂打0分”,甚而把“传统课堂”妖魔化,大有此祸不除,国难当头之势,进而推及到“课改”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教师若跟不上“课改”的巨轮,不仅要误人子弟,而且要成为千秋罪人。

静思一下,时下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乱象横生,就是一些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这改那革一股脑儿地抛向了校园,兜给了教师。别的不说,单说在大的概念上就混淆了视听,把“课改”与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糅合在一团,其实,教育改革是方向,这是党和政府的事,教师哪能担当得起?新课程标准改革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教师哪能干涉得了?眼下说的“课改”其实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是“教改”,这与老师密切相关,称其为“课改”,也就是换换名词,玩玩文字游戏,显得很现代,好与“旧时代”划清界限。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是一个形式问题,其核心还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眼下的“课改”也是如此,无论你怎样改,也只是服务于课堂的一种形式或框架,课改改的不是“课”,也解决不了中国教育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所谓的“课改”,某些环节上是关乎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但绝非就代表或囊括着中国教育的改革,这一点,要让那些耸人听闻、歇斯底里的把“课改”置于民族危亡时刻的人搞清楚。再说,验证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走向还是“择优录取”,为保证教学质量,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法,那就是“勤教”和“苦学”,除此之外,别无良方,如果一味地借“课改”之名,天天让孩子“穿花衣、戴花帽、耍花腔、唱花调”,那到最后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依我看,“课改”并非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它成就的多是名家官人,为了标榜和推崇某某模式,不得不把课堂作为试验场,把老师和学生作为试验品,那管你鞋子合不合脚,一律照穿不误。试想,我们还有同胞兄弟在香港、台湾等地,他们也有汉民族语言形式的教学,不知道他们有如大陆“课改”的危机感否?据我知,咱们的专家学者动不动就效法英美国家,根本不理睬港台地区,港台地区的基础教学还是以人为本,坚守传统的,在“国学”上,更不会“去传统化”,难道港台的社会发展比我们落后?我们那些同胞的大脑比我们的这长那家滞后了!?

再说,当下孩子们读书欠用功,有厌学表现,这与课改不课改关系不大,其深层原因是源于社会风气抑或社会评价的主导,倘若人们不再以“贬值论”来认知读书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读书的劲头就不会疲软。咱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名利的,谈实惠尽管有点肤浅,但很现实,这些现实的趋向是任何大肆的逆势宣扬所不能扭转和改变的。因而,鼓吹“课改决定论”不足为信,时间和实践不久就可以验证。

说实话,大讲课改的人,如今不一定再会讲课;上了课改讲坛的人不一定能上了讲台;对着老师们侃侃而谈的高人,不一定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头。在中国,搞什么都不要忘“本”,忘了“本”要么是变异,要么是变态。那些危言耸听说“课改”的呼喊派,充其量也只是过过大话的瘾,反正话语权里也没有规定不含智慧的言论要征税,他们可以到处演说,可以热销所谓的“课改成果”,但他们到底不能称为教育理论家,因为他们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在一轮花开花落间,他们制造的繁华就落幕了,只有真正的教育家才能永驻人们的心间。至于为何上上下下把“课改”炒得炙手可热,那就不得不让业内人士深思:警惕教育的功利性绑架了“课改”!

  

品味秋天(教体局   邱士敏)

秋天的云,洁白,

秋天的天,蔚蓝;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一片丰收的喜悦就是一部交响乐,

一片丰收的景象就是一副美好的画卷。

  

品味秋天,

享受甘甜。

望眼欲穿,

望断南飞雁,

深情却是牵挂遥远。

品味秋天,

也不尽是甘甜,

甘甜之后,

有一份淡淡的苦涩,

随秋风飘远。

  

哦!

秋风会无情地将摇摇欲坠的叶子吹落,

剥去了伪装,留下一株粗糙的树干。

期待美好的季节,

写满沧桑,再增加年轮一圈。

只有青松翠竹方显出英雄本色,

摇曳着绿色,

在秋风里流淌诗一样的流畅和感叹。

  

朗朗的秋月,

洒不尽的银辉,

一泻千里的银色笼罩着人间,

抹不去的相思布满了心田。

秋月一轮,映出家乡的山川,

家乡的河水,家乡的人,

映出了安慰:“隔千里兮共明月”,

照出了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不尽的秋月,

读不尽的思念。

把思念系在大雁的翅膀上,

捎给远方的你,

留一份真情,去品味秋天。

弹一曲高山流水,

任凭思念化作汩汩清泉,

  

品味秋天。

秋天的诗意很浓,

弥漫着绚丽与灿烂,

给我一个五彩的世界,

一片蔚蓝。

秋天的味道是会醉人的,

我醉了,躺在相思的摇篮,

聆听一曲爱的歌谣,飘飘欲仙,

在瑶池里,为你采撷一株莲花,

装扮你美丽的容颜,

留下美好的思念,

画一幅相思的画卷,

把心情感叹几番。

  

品味秋天,

总会吟唱爱的诗篇,

那就是心灵的呼唤,

为爱歌一曲缠缠绵绵。

和相爱的人牵手,

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

拥抱金秋,拥抱丰收,为喜悦签单。

看丽人怀抱琵琶,

在枫林唱晚,在枫林赞叹,

绚丽的秋天,秋天的灿烂。

悠扬的琵琶声,声声如歌,歌唱秋天。

  

我欣赏秋天的风光和秋阳高照,

还有悠悠白云和南飞的大雁,

仰望苍天,为秋天感染。

一曲秋之韵,情意绵绵。

品味秋天。    

2014.9.4

  

忧伤的风吹吧,吹吧(组诗)(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最清醒的人

一头乱发

一嘴糟须

每天都抱着石头到山顶

放声痛哭

哭声凄切

凌厉

悠长

把鸟儿惊飞了

把大地撼动了

把众人惹烦了

  

甲说:他疯了

乙说:他傻了

丙说:他痴了

丁说:他迷了

戊说:他醉了

……

  

鹤发童颜的老者用

杖子指向众人

随即又无奈地叹息道:

你们都错了

那是世界上最清醒的人啊

……

  

老者的话一字一顿

掉在地上

砸出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坑

可还是被潮水般的笑声淹没

那笑声似乎

更强大

  

读萧红

四个男人

汪殿甲 萧军 端木蕻良 骆宾基

两位前辈

鲁迅 柳亚子

谁是丈夫

谁是知音

谁是风雨中的那把伞

谁是黑夜里的那盏灯

  

《马伯乐》里苦寻快乐

《生死场》中奋力抗争

呼兰河中流的全是血泪

一河的泪水向哪流

哪才是避风的港湾

哪才有回家的道路

哪里有一个温暖的肩膀

哪里有一对纯真的耳朵

哪里有一双善良的眼睛

  

一只向阳的蝴蝶只懂向前飞

不惧风雨的侵袭

一棵倔强的木棉只会向上长

不畏风雷的突击

只为一缕暗香

文字的冰凉中有温气在汇聚

那是你心中的血在鼓胀

  

孩子

是你心中永远的痛

丈夫

是你心中永远的伤

朋友

是你永远的感动

恩师

是你永远的希望

家乡

是你永远的思量

  

天还黑着

你的笔

已把夜划开了一道道伤

去迎接久违的曙光

尽管它

似乎早已把你遗忘

  

读王安石

那张沧桑的老脸上

刻满的不是皱纹

是皎洁的月光

是浓稠的凄怆

是汇集的忧患

是不甘的痛伤

一水之间

区分家与他乡

春风绿了水之南岸

却无法呈现给你

一丝一毫的希望

  

积贫积弱的国家

积重难返的政府

不变不行

不改不可

别管众人反对

无论骂声纷扰

忠国爱民的赤胆

又怎会屈于谁

即使举国声讨

也要坚持变革

况且还有英明的当朝

  

每一次的变革

都是在旧的观念里剜肉

每一次的创新

莫不是把腐朽的东西摧毁

前进一步

付出的代价远比后退一步大

怯懦之徒望而生畏

顽固之辈百般阻挠

智勇之士阔步直前

  

什么样的人在后世都能找到知音

而你的知音不易找

骂声却像煮沸了的锅

将赞叹声埋没

梁启超振臂一呼

深藏八百多年的应和春草般

生发 远播

只要是春风亲近的地方

处处是浓绿的小草

  

杜十娘

你一介女流

烟花绽放

既无功于社稷

又不名于清流

更不比闺阁娇娘

却在读者心中创下

四百年的重伤

盼望志诚种

偏遇负心郎

狠把被污体

一纵伴长江

十九岁的灿烂青春

化作一把剑

刺透贪财薄情鬼

插入礼教臭皮囊

剖白玉洁真心

留与后人骂,叹息

或歌唱

  

一枝笔

用尽心力攥紧这枝笔

这枝用血泪锻造成的大笔

用它赶走风雨中的畏惧

用它撕碎夜色中的孤寂

用它阐释生命的意义

用它获得心灵的慰藉

我的思绪在笔端放飞

我的忧伤在笔下遗弃

笔中的墨水比夜还黑

它的冰凉却胜似我的泪滴

  

笔中有剑气

刺开混沌的包围

笔中有正气

击垮污浊的堡垒

笔中有温气

除去冷漠的怀疑

  

当这枝笔执起之时

我的心就会热沸

人生之花欣然盛开

开出一百年不屈的绚丽

天公的不公从此终结

人生的磨难暂时休息

全身的热血在咆哮

即使长歌当哭

也哭出个海阔天空 痛快淋漓

  

当这枝笔折断之时

我的梦就会失落

人生之花随即凋谢

我这个人

也会飞速地融进足下

这块厚重的土地

让自己的血液

为它注入活力

刷新它的年纪

  

读诗人屈原

南风送来了丰收的喜悦

也送来了浓稠的忧伤

这风起自汨罗江畔

从彼至此

已跨越了

两千三百年长河汤汤

闭上双眼

任由这风刺进我的愁肠

不忍视忧心忡忡的诗人

那费心的思量

  

忧愁熬干了心血

战火烘焦了脸庞

一片忠心

难取信于父子两世君王

一腔碧血

早感动了祖孙三代草莽

奸佞为何高张

忠贤偏被流放

不想与人同醉

独醒却泪比江水长

  

风啊  再大些

请带走我的思念和敬意

去追逐三闾大夫脚步的清响

诗人啊  睁开眼

这举国上下竞渡的龙舟

这大江南北粽子的清香

都是为你真诚的歌唱

一个你沉下

千万个你奋起

才使咱国家幸免于多次临头的败亡  

  

【歌词】对不起,没关系(汝南县韩庄初中   肖永成)

男女白:(方言)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关系,我真的原谅你

1

哦哦,同学,对不起
刚才接水有点挤
也怪我小手不争气
溅出的水打湿了你的新衣
嘻嘻,同学,没关系
能接到水不容易
这么珍惜的水滴给了我
一点凉意其实还是不错的

男女白:(普通话)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关系,我真的原谅你

2

唉唉,朋友,对不起
怪我上车没注意
不小心就碰着了你
伤着了吗咱到医院看看去
嘿嘿,朋友,没关系
出门那比在家里
碰一下不疼没有啥问题
就只当我活动锻炼身体的
男女唱:(地方风格)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关系,我真的原谅你

3
喔喔,同事,对不起
这事做得欠考虑
不经意就伤害了你
你别生气我会好好弥补的
呵呵,同事,没关系
凡是哪能都如意
不愉快的事不往心里去
将心比心一切都能化解的
(结尾)
不愉快的事不往心里去
将心比心一切都能化解的

注:时下的流行乐坛,词以脱离生活为新,曲以超脱人间为奇,要么刺激一番,要么口水便罢,没了真正的教化意义。为此,本人写了一首看似低档的,却是真正通俗的歌词,希望得到曲家歌者的一瞥一吟。

肖永成诚邀您谱曲首唱   电话:15978888198   QQ969616481

  

月圆的时候你想起谁(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月亮,那年,在乡下的小医院里,中秋节晚上挂得很低,圆圆的,好像触手可得,深蓝色的天空上有几朵流云无声的飘着,衬托着明月格外皎洁。

“中秋明月夜,千里寄相思。”好怀念小时候的中秋节!

儿时的记忆中,因为家里穷,中秋节一个月饼,全家人分来着吃,吃的时候不敢大口大口地吃,只是象征性的轻轻咬一小口,慢慢的品尝。一家人围着桌子坐,望着这个月饼口水直流,母亲公平地把月饼切开几份,我总抢最大的那块,当然小小的,归父母吃了,母亲望着我们调皮的小脸很幸福的笑着。

现在想起那时候的场景,感觉那月饼总是那么的甜、那么的香、那么的令人回味!

那时候,乡下好安静,特别是在夜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偶尔听到厨房里灶旁传来蛐蛐的鸣叫。

那时候,月饼的品种十分单一,无非就是枣泥馅、豆沙馅、五仁馅。特别是五仁馅的月饼,里面有的有冰糖、青丝、红丝、花生仁、核桃仁。如果发现了花生仁或核桃仁,我常常会把它保存下来,一时半会儿舍不得吃掉。

吃完了月饼,我们在家门口端一盆水,让月亮映在水里,兄弟几个围在一起,听父母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静静地观赏着月亮里是不是有嫦娥在抱着玉兔,是不是有嫦娥在和吴刚对饮桂花酒,一串串的神话故事把我们引入了对未来的憧憬……

长大后,弟兄几个终日在外奔波,只在年节回家团聚。尤其中秋,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一边赏着月亮,吃着月饼,一边叙说各自的近况,这时的母亲喜滋滋地听着,笑脸清朗得如天上的皓月。

于是,母亲总盼着天天中秋,夜夜月圆。

又一年中秋节,我兴冲冲地赶回家里,不料等待我的却是冷冷清清的几间空屋。我急忙向邻居打听,原来老母亲病重,住进乡下的小医院了。

母亲躺在病榻上,眼睛无力地盯着门口,见我到来,她那憔悴的脸上似乎游过了一丝笑意,嘴唇微微动着。我把耳朵侧向她嘴边,才听见了她微弱的说话:“你回家了,今天是中秋……”我点点头,心里很凄楚。母亲又说:“还没吃夜饭吧?床头柜……”我撒谎说吃过了,可还是顺从地开了柜门,里面有几个我十分眼熟的红纸包——每年中秋,母亲总要给儿孙们分月饼,一定是用红纸包的,我想这是取“红红火火圆圆满满”的意思吧。

一轮皎洁的圆月正当空,我对母亲说:“妈,中秋月圆了。”随手熄了电灯,任明月的清辉漫进窗来。

母亲贪婪地盯着月亮,“真好啊!”这三个字居然说得如此清晰。

“吃月饼吧。”母亲对我说。

我使劲点点头,回过头去,擦了擦眼泪。

过了中秋节,母亲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不久,就走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百善孝为先,今年的中秋节到了,愿大家在百忙中放下身边的事情谐妻带子回家,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吧,因为与家人团聚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孝道。

201498日于中秋节夜晚

    

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教体局   邱士敏)

又一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

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的夜晚没有赏到圆月了,今年中秋也是如此,节前闷热了两天,十五下起了大雨,夜晚虽凉爽了许多,还是阴阴的天气。“八月十五云遮月”,民间谚语今年又应验了。

妻子、儿子、媳妇和小孙女节中秋前两天就回来了,过节团团圆圆,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十五的夜晚看不着月亮,望着黑暗的夜空心里备受冷落,就像某一个约会的重要时刻,对方却没有来。傻傻的等待,望穿秋水却没有一点信息。

中秋节,因为它是个团圆的节日,长久以来都被重视着。平常本来不太密切的朋友同学都在这天相互问候下,是礼节,也是真心的祝福。

今天十六了,天还是阴沉沉的,据预报,往后五天都有小雨。一场绵绵的秋雨落下,也许十五的夜晚没有月亮是在为这场连绵的秋雨做铺垫。深秋了、叶落了、风来了、叶走了、飘向了何方是个未知。

落一叶而知秋,在深秋里因长了一岁而伤感,秋天伴随着收获也伴随着萧条,燕子要南飞了,人呢,也要一转身而成为过客了。

十五之夜没有美丽的月光,可这个中秋还是过得很快乐!全家在一起吃了几顿团圆饭,接到了很多老朋友的短信祝福电话连线。亲情,友情温暖着我,除了没看到那个躲避在云层里的月亮,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所以我是幸福的!

四季轮回,光阴的故事还在继续着,秋季慢慢的也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叶子落了是让人感伤,可四季交换也是最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落叶飘走是在迎接雪花的降落。

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之夜已经过去,时光在继续,岁月在延伸,还会有更多的月圆之夜在等着我们观赏。只要把心放开,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2014.9.9

欢迎浏览:《天中山教师笔会》http://qlwz.web-16.com/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