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教师作品之293(6篇)
目 录
登天梯(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荷(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李 倩)
俺的奶奶(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延安,山峦里的一颗珍珠(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夏夜之思(老君庙郭屯学校 郭前进)
壶口观瀑(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登天梯(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走过长长的水帘洞,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葱茏翠绿,似乎空气中也飘荡着诱人的绿色。这时,导游小崔指着前面,甜甜地说:“马上要到天梯啦,绝壁天梯全长180米,垂直高度130米,总台阶650级,全钢架结构,极其牢固,快捷安全。登天梯可以观赏大瀑布全景和周围景色,感受到绝壁攀岩和居高临下的意境,给你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她这么一说,我们心里都痒痒的,恨不得一步走到天梯跟前,于是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
当我们来到天梯下,看见天梯呈Z字形,像一条巨龙盘蜒而上,直上直下,一眼望上去,看不到尽头,又陡又高,好像是直立的,一头在山脚,而另一头却直插云霄。我不禁“啊”了一声,心里暗暗打了个寒颤。“天梯天梯,天上的梯子。别说上去了,看一会儿头就有点晕。”同行的有几个人开始犹豫起来,有的说我心脏不好,有的说我血压高,有的说我的脚崴了,有的说我太胖了,恐怕压坏了天梯。总而言之,不管真的还是假的,以各种借口想打退堂鼓。
导游小崔见此情景,笑着说:“如果不想从登天梯,还可以乘电梯,不过得先买70元电梯票。愿意登天梯的站一起,愿意乘电梯的站一起。”听她这么一说,15个人的队伍,呼啦啦有8个立即站到电梯队。
“来一趟不容易,不体验体验会后悔的。”看到天梯队人还有想往电梯队挪,同行的小胡赶忙拉住他。
走入天梯的路口,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我想,这是让我们一心不可二用,可见天梯的险要了。登了几级,我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不就是高低不等的楼梯吗?但向上走了近30米,就觉得自己身子向下发沉,似乎有人在下面拽我。
我手抓住天梯围栏,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生怕一不留神就会从天梯上掉下来摔个粉身碎骨。慢慢地走了一会儿,脚好像注了铅一样,很沉很重,好不容易才踏上一步,头上的汗水下起了“小雨”,不停的往下渗。于是,我手脚并用,周而复始地机械运动,心里也随着节奏做着激烈的斗争:爬、放弃、爬、放弃、爬、放弃……
当我攀登到天梯的中部那凸出的地方时,偷偷向下看一眼,只觉得两只腿肚颤抖不止,再不敢向上仰望,更不敢向下俯视,唯一能做的就是强迫自己看着脚下的石阶一步一步向上爬。
小心翼翼爬着,爬上几个台阶就要休息一会,不时有几个标牌出现在我眼前,上面写着鼓舞斗志的话,有的 “你已经走了一半了!加油!”有的 “小心”,有的 “别害怕,这结实着呢!不信,跺几下!”等,老天,谁敢跺一下脚,简直不想要命,不过看见这些提示,让我顿时失去了疲劳感,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几株可爱又妩媚的野花从坚固的岩石缝抽出小芽,长出绿叶,开出花朵,还有一株松树悬生在岩石中,让人充分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这红、黄、蓝、白的彩色花朵在微风中逸出一种淡淡的清香。于是我张开嘴巴,对着天空大喊一声:“我就要成功了!”四周立刻又响起了“我就要成功!”“我就要成功!”的回音。
待爬到天梯顶部较为平缓的地方时,我坐下来,观察跟随在我后面的攀登者。发现他们一个个脸色像猪肝,惊魂未定。这时我才明白,人人都是血肉之躯,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但你只要不退缩,坚定地一步一步爬上去,总能攀登到云梯的顶端。
登上天梯顶,“一览众山小”的惬意没法形容,有一个标牌说出了每个人的心里话“累了吧,歇一歇,生活就是这样!”
登天梯,难得的人生经历,可惜有好多人走到跟前却退却了,不知他们知道了遗憾不遗憾?这是我登上新乡八里沟天梯的真实感悟。
八里沟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深山区,距新乡市50公里,辉县市20公里。八里沟在石门水库以西,因距八里坪村8里而得名。沿沟西行,可见群峰突兀,梯田层层,到处是潺潺的流水。沟尽头为八里沟瀑布,落差180米,一年四季不断。瀑布源于海拔1400米的红石河,河宽十几米,河床为红石砂岩游人登天梯,步悬崖,可领略红石河风光。
下山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一线天下,另一条是坐观光电梯。我们游兴未尽,决定从一线天下去。一线天也很危险,不仅山与山的距离很近,只能过去一个人的身子,而且很黑,没有亮光,只是陡峭的山壁上从上到下有一根铁链。我回头向后一看,哟,脸都要碰到后面的同学的脚了,赶忙回过头来,小心往下探着脚步走,可还真危险。
双手摸索着,拽住铁链,脚蹬着山壁,慢慢下,很刺激,也很冒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是自己坠入悬崖,摔个粉身碎骨。
在山下,大家都说过瘾,谈起感受,但他们问我和登天梯相比时,我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回到家,最难忘的是那陡峭的悬崖绝壁和那悬挂在绝壁上天梯,导游陈先生话又在耳边响起,攀登时,一心一意只看着高处的那个路标,不要老是左右看,更不要往下看,不停走,就一定能达到目标。这时,在心中我开始痛恨自己那时为什么那么胆小无能、熊包笨蛋来了。
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2013年8月12日
荷(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李 倩)
我小时候,鲜少见荷。
在南下广州的列车上,远远地看到了荷塘,那种我只在电视或书本上看到的景物。那时心里真是期盼呀,期盼能近距离地接触一下荷。那翻来滚去的大荷叶,是如此地牵动着我小小的心,朵朵或白或红的荷花,也一直在我的向往中亭亭玉立。
大学时,校园紧挨着风景区,那里是著名的白天鹅保护湿地。在植被茂密,水草丰盛的那里,竟有着一个人工的大荷塘。那年秋季,我刚入学的那个秋季,荷花己经开过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迫不及待地在知道后的第一时间跑了过去。
我从末想到,像荷花这样一种娇美的植物,竟会有如此强壮的枝茎。粗的竟如玉米杆一般呢!还特别地高,直直地伸了上去。那荷叶,离远看,只是觉得她很大,走近了,竟觉得心惊!我站在水边,感觉自己还没有蒲苇高,像一根小草。本想着要摘一片枯荷叶泡茶喝呢,却愣是抅不着!
那年秋天,我第一次对荷有了印象的改观。
第二年春天,我早早地就盼着荷。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去荷塘边转悠,希望能在某一个时间里发现第一朵蓓蕾。结里真的给我碰上了。那时还不到夏天呢!我发现它时它已经长成一个拳头大小的花苞了,白白的,最尖上有一点粉红,像个桃子。我惊喜地跑回宿舍,非要姐妹们跟我一起去。于是,几个女生嘻嘻哈哈地去“赏荷”了,每个人还都专门去买了一包鱼皮花生,嘎嘣嘎嘣地洒下一路的欢笑。
那个金色的下午,对着满池的荷叶和最初绽放的第一朵荷花,学旅游管理的我们觉得,风景,无处不在!
实习的那一年,我和一个师傅去咸阳机场送机。回来时师傅说要拐一趟老婶子家。他轻车路熟地开着车,我则东西都分不清。走的是国道,外面都是庄稼地。就在我迷糊间,一池荷就那么突地蹿进我的视野。我立马就激动起来,然后很没礼貌地嚷着让师傅停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莲。是师傅告诉我叫王莲的。真不愧是王呀,那叶面大,大得狠哪!叶边往上卷起,确实像大玉盘,小学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就是这个样子的呀!感觉还很厚实,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奶奶的大圆竹筛。师傅说能放个小孩在上面都不会沉下去呢!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王莲的花还有叶子好看,不过师傅说那花会变色,早晚才开的,我没有眼福了。
后来参加工作,南跑北跑地带团,也见了不少荷,每一次见,都喜欢得想要摘,但是没有一次得逞。因为有荷的地方,好像都是游人很多的地方,我怎么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任意妄为呢!!偶然的一次,见到了花市上的一小株盆栽,长得像荷的样子,一问,还真是,叫碗莲。还真是名副其实。赶紧带一盆回家,每天很精心地呵护着养,买的时候就带有一个小花苞,不久就开了,我高兴得跟得了奖似的,只是花朵很单薄,也很小,甚至有点可怜巴巴的味道,哪里有我所见的荷塘里的风姿和绰约?妈妈说一来是生长空间小,二来是品种不一样,别看碗莲小,但是花朵也够大了,看着能让人赏心悦目。说归说,我还是想念我初见到令我心惊的荷!
回乡教书,发现在去学校的庄稼地中间有着三个用砖头垒起来的长方形水池,里面水也不多,浅浅的。问奶奶,奶奶说是人家做实验的,要在我们这培植莲藕。我一听,心就炸了,那不是我们这也要不荷花了!!
春天时,小水池真的冒出了荷叶的青绿。我开心的在它旁边转来转去,每天的上、放学,我总是会瞅上几眼。就在不知不觉的陪伴中,荷叶突突地往上长,那茂密的趋势,又让我有了心惊的感觉。暑假还没来,荷花就开了。满满的三大池!那大朵大朵的花在本来就很空旷的田野里分外地显眼。不光我,好多村人们也三三两两地来看花,因为荷花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少见呢!因为有了这么一池荷,我的教学生活里竟平白多出几分喜悦来!
上下班的路上,有一个林森花木基地,风风火火地长了好久。每天路过时,见到有密密麻麻的小株植物,还有热火朝天地干活儿的人们,见到挖了好些个方形的小池塘,听说是要培植莲藕。莲藕!那岂不是要有荷花了?我心里一喜。可是,天天看,天天盼,也没见有什么动静,心想着或许是这里的气候土质什么的不太适合吧,便没再放心上。
今年的春天,轻盈地提着裙裾走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病了一场的缘故,没来由地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欣赏,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于是,这个春天,这个病愈后的第一个春天,在我眼里格外温暖美丽。每天,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学校,满眼都是美好的存在。尤其是坐在公交车上,绿的麦苗,黄的油菜,青的嫩,还有路旁的迎春,在我的眼里都是好景致。偶而地,几株开满了粉红的桃树闪过,心里便呼地激动起来,有时还会尖叫出声,惹得同车的乘友们哈哈大笑,并调侃我“多愁善感”,太“文人”。林森花木场,此时就像一个女大十八变的姑娘,在这个春天,腾地就把眉眼长开了。一株株绿化树,虽然还穿着稻草绳编制的外衣,却已经伸开了枝叶;一墩子一墩子的红花酢浆草,蓬蓬地炸开了朵朵繁茂,热热闹闹却又整整齐齐的样子像极了我们班的学生;那一大片红叶石楠,像一枝枝火把,那叶子鲜红鲜红的,艳丽得晃眼睛;还有百日红,虽没有花,但浓密的枝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次路过,大家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感叹着,可是,那些个排列整齐的荷塘,怎么就那么寂寞呢?
夏天刚冒了个尖儿,天地间就有了很大的不一样。那个下午,路过林森花场的时候,我不经意地往车窗外一扫,立马就尖叫起来。因为我猛地看见那些莲藕池里,腾腾地冒出了好多枝荷叶!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心里都在想什么了,怎么就没注意到荷叶己经长出来呢?人就是这样,一直注意某种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转移目光,然后忽然间想起来或再去注意这种事物时,可能会有很大的惊喜!我亦如此。远远望去,那些稀稀落落的荷叶也如荷花一般地亭亭玉立呢!只是那叶子的颜色不深,荷茎也很纤细,娇滴滴地在微风中晃。即使是这样,也让我乐开了花,荷叶己经长出来了,荷花还会远吗?
于是,每天在盼望中傻傻地偷乐着,期待着……
六月,那荷塘里已经铺满荷叶,叶子一片连一片,连成了一张绿色的大披肩,披在夏的身上。临近暑假,再加上素质竞赛,我们空前地紧张和忙碌起来,荷花不知道什么候冒出了第一朵,第二朵,第三朵……这花不光吸引了我,还吸引了更多的人。荷花池渐渐地热闹起来了。每天傍晚,都有了多人前来观花赏荷,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
暑假了,我不用再每天去学校了。 爸爸妈妈刚好此时回来给弟弟订亲,我便吵着带他俩去看花,老爸还好,老妈却是把眼一瞪:“我火急火燎的,广州的生意还有一大堆呢,回来这两天赶紧办办你弟的事就行,马上就得订票,谁有那闲心去看什么花呀!!”我又嚷着让老公去,人家来了一句:“你天天走那过,还看不够啊!想去自己骑个车去就行了呗!”我就纳了闷了,身边的风景不好吗?是不是那些景区当地的人们也从来不屑于天天目之所及的呢?
于是,我只好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去会我的荷。
远远地,就看见那绿绿的一大片。傍晚的阳光虽不那么灼热,但还是有些力量的,金灿灿地给荷镀了一层。触目所及,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涌出了许多的说不过诗句,你争我抢地想要从我嘴里蹦出来,争抢到最后,只有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别的,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只觉得大脑混沌一片。我还觉得有点喘不过来气儿,是激动的。因为从来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过这么大一片荷。荷叶远比荷花要多得多,一片挨着一片,上面滚动着豆大的水珠,晶晶莹莹的,还折射出点点的光来。如同众多名家描述的一样,花真的是冒出来的,实在找不出有比这个冒字更表象的表达了。花总是要比叶高的,无一例外地亭亭玉立,花瓣瓷白瓷白的,纹路细腻,我总是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但又害怕会碰坏了花瓣,害怕花瓣上会留下我的指印。黄色的花蕊最娇嫩,细细的丝密密地围成一圈,像手拉手的小朋友一般。中间是一个圆锥形的莲蓬,像超市里卖的窝窝头,也像一个小花洒。花骨朵也挺好看,尖尖的,有粉红的头儿,一粒粒饱满鼓胀,有生气,有灵气,也有仙气的感觉。那古装电视剧里的仙子们,不都是像这花骨朵儿一样的女儿家吗?半开的花应该是最美的吧?最下面的花瓣已经伸展开来,支支愣愣地招摇。上面的却还在紧紧地贴在一起,如姐妹般地亲密无间,己经是下午了,那花片上竟布满了一层水珠,有大有小,像是衣服上的小碎钻一般,闪闪亮亮地特别好看。
这里的荷花白的居多,只有三两个塘是粉红色的。于是粉荷就显得特别珍贵,塘边的游人也最多。粉色的荷花像是画,刚画上去的画;像彩纸做的荷花灯;像塑料做的摆件……一般情况下,我都是看到假物而想到真实的原型,这粉荷竟让我想用依照她做出来的一切东西来形容。因为,她美得不像是真的。也有些开败的荷花,花瓣已经零零星星地凋落了。既使是凋落的花瓣,也没有颓废的感觉,相反的,一瓣瓣不枯不黄,像贝壳一样,像小船一般。
荷花无论是叶子还是花朵的柄上,都有毛茸茸的小刺,好像她想与人亲近,又怕与人亲近似的。荷花还有淡淡的香,不凑近是闻不到的。我都奇怪了,不是说造物主为了公平,让所有漂亮的花没有香味,有香味的花不那么美丽吗?那荷花是受到造物主的恩宠了吗?
不知不觉中,太阳己经回去了。荷塘边上游人们却越来越多了。白天太热,晚上赏荷刚刚好。路的两边己经排了老长老长的车队了,瞄瞄车牌号,豫Q的不多,反倒是外地车挺多。跑这么远来看花,那他们,是不是也一样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呢?
俺的奶奶(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闲来翻看户口簿,无意间又看到了那个不是名字的名字:齐杨氏。它的主人便是俺的奶奶。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奶奶出生于距离我家有七里地远的梁庙村委杨庄。在奶奶还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去世了,后来又有了个继母。奶奶有同父同母的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各两个。她既要帮大人干活,又要照护弟弟妹妹,所以童年很凄凉、难过。民国三十八年(1949),19岁的奶奶与17岁的爷爷结婚。虽然奶奶个头不高,又是小脚,但是干起活来却巾帼不让须眉,无论是地里的农活,还是修路、挖河之类的工活,她都能一直坚持到最后。也正因此,奶奶晚年时腿脚病的严重,基本上与残废无异。
1952年,我的姑姑出生。在那个异常艰苦的年代,农村基本上都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没下顿。奶奶曾讲:那时候为了饿不死姑姑,她在生产队干活时,常常偷着把红薯片子塞进鞋里,穿回来再洗洗给姑姑吃。看着闺女香甜地吃着,作为母亲的奶奶,早该忘记了晒干了的红薯片子把脚硌出血的痛苦滋味了吧。正当姑姑一天天长大之时,我家发生了一场变故:爷爷的婶子非让爷爷与奶奶离婚,另娶她寡居的外甥女。而爷爷好像也十分乐意那样做,一心要离婚。由于他婶子在家中是说一不二的主,所以刚开始太爷没有说什么。而太奶自从嫁到我们家后,就没少受气,自然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事情牵涉到她的儿子与媳妇。同为命苦之人,太奶尽管对她的儿子不满,可又不便发作,只好背地里支持奶奶打响了一场婚姻保卫战。这场战争究竟打了多长时间,已经无法确知。但是,从1952年姑姑出生,到1963年大伯才出生,这11年里爷爷与奶奶连一个子女都没生育过可知,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短。战争的结果是,受够了村里人风言风语的太爷将爷爷打跪下认错,撵走了那个女人。1966年,我的父亲出生。1969年,我的叔叔出生。这时,奶奶已近不惑之年,对小儿子格外疼爱。只是,叔叔还未满周岁,就因病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40岁的奶奶因为悲伤过度而大病了一场。
1975年,姑姑生下了我的大姐。紧接着,1976年,二姐出生,1977年三姐出生,1979年表哥出生,1981年小姐出生,1984年堂姐出生,丁卯年正月(1987年2月)堂哥出生,丁卯年十一月十二日(1988年1月1日)我出生,1990年3月妹妹出生。奶奶一生中几乎没有享过什么清闲,儿辈还没有长大,孙辈又已来临。有时需要一下子照护好几个小孩子。姑姑家几个孩子的童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我们家度过的。也正因如此,几个姐姐每次打工回来,总是先买东西来我们家看她们的姥娘,之后才会去姑姑家看她们的母亲。尤其是大姐,在我们家生活了八年多,直至该上学了才回自己的家,不过,一到周末她还是会迫不及待地回到我们家的。我总是感觉跟大姐特别的亲,在她面前一向内向的我没有一点儿不自在。我曾经向奶奶提起过这种感觉,奶奶笑着说:“谁叫她是你姐呢?再说,你俩也正好同一个属相,都是兔子呀!”大姐一直关爱着我们成长,直至我们长大后,还在为我们的婚事操心。仅仅为我,大姐就先后介绍了两个与她同村的姑娘与我相亲,她们俩都很好,只是我,让大姐失望了。
等我们都渐渐长大后,奶奶也老了。首先,是她的耳朵背了。跟她说话时,声音稍微小一点儿,她就听不见了。然后,是她的腰弯了,腿脚也基本上残废了,身体质量每况愈下。可是,俺的奶奶她依旧闲不住,见大家在地里干活,她就挪着一双小脚,拖着个小耙上地里去拢散乱了一地的麦秸秆或玉米叶子。深秋时,她还喜欢慢慢地拢树叶回来烧锅。有时,她还会让我替她穿针引线,以便她做针线活。我担心她眼不好使扎了手,就劝她别干了,她总笑着说:“孩子儿啊!放心吧,奶奶看得着,看得着!”没事的时候,她常坐在门口,见人就打招呼,也不管认识不认识人家,听见听不见人家说的话。
2012年正月初四上午十点半,疲困的奶奶躺在了灶屋里锅门口的柴火上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她走的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安然,那样的安静,没有惊动任何人。大家吃完饭都出去玩了,奶奶坐在锅门口取暖。等我们回来,她已经走远了。人家都说奶奶是积德行善了,所以走的时候没有受一丁点儿的苦罪,而且刚过完年,亲戚朋友都在家,还增寿一岁——尽管这年才过了四天。两天后的傍晚,天还在阴着,我们把奶奶送进了她另外的那个家。合棺时,我见了奶奶最后一面,她还是那么安详,跟平时睡着了一个样——我从小就喜欢跟奶奶睡,直至我上了初中,离开了家。奶奶刚入土后,一直阴郁着脸的老天爷禁不住内心的伤痛,流下了泪水。众人走后,我俯下身子拍了拍坟上的新土,与奶奶做最后的告别。我知道奶奶一定会听见的,而且又该说了:“俺赖盼子,孩子儿啊!别再瞎折腾了,照护好文子(奶奶一直这样称呼她的曾孙子、我的儿子),跟文子妈好好过日子吧!”
那天晚上,我做了梦,又梦见了小时候的那个黄昏,我与奶奶去收晾晒的酱豆子时,因为盆太沉重,只好俺娘俩抬着。抬着抬着,不觉间我们都已经气喘吁吁了。我对奶奶说:“俺奶,等我长大有劲了,再收酱豆子就不用你来了,我一个人就能把它搬回家了,你管好好歇歇了。”奶奶笑了,逢人便说:“俺赖盼子懂事了,知道心疼奶奶了。好啊!好啊!好啊!”
现在,在家每天清早一开门,便看到了长眠于门前田地里的奶奶。奶奶周围还长眠着我的太爷和太奶,而且我们就在她身旁住,她一定不会孤单的。每次回来,我总是先去看看奶奶,抚摸着坟上的草,再与她说说话,最后才回家。
奶奶,你的赖盼子又想你了。你在那边还好吗?我又想与你一起去扫树叶子,去拢麦秸秆,去抬酱豆子盆了。奶奶,你以前就喜欢坐在门口晒太阳,现在又在咱门口看门,还看着那么一大片庄稼地,每当看着它慢慢成熟丰收,你肯定又该在梦中笑醒了吧!又该在心里盘算着:该是时候去拢麦秸秆了吧?
2013年10月
延安,山峦里的一颗珍珠(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宝塔山,延河水,黄土高坡,土窑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是儿时就烙在我心中的延安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许多的心愿梦想,渐渐淡忘。惟独课本上贺敬之的那首《回延安》,时常常在耳边回响,多少年来,魂牵梦绕,总想到陕北,总想到延安去亲手触摸一下那里的红色印记。
直至最近,才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行程。
当列车驶进延安境内,蓝天一下子地多起来。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山峦,我心生疑惑:那些赤红色的沟沟坎坎,看上去就像有人用巨大的刀子横切割似的,平如直线,被满眼的绿色紧紧包裹! 尽管只能透过车窗,只能像放电影似地看到出现在眼前的陕北的景色。
第一次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心中有一股别样冲动,心头矗立的窑洞、土坡与高山的集合被满目陌生的高楼、满耳听不懂的延安方言所缠绕。小时候,听老人讲:陕北就是个赤黄色的荒坡野岭,就是个不毛之地。但此行我看到的是:今天的圣地延安不见了往日的贫寒,人们大多从窑洞搬进了小洋楼,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山城。
一、宝塔山下的风光
常有人说: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盛夏的傍晚,我一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早让我魂牵梦萦。伫立在晚风习习的山顶,仰望这座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其实和我往常在家乡见过的古塔没多大区别,也不像我一直想象的那样高大雄伟。打量每块砖木,并未看出什么神秘。当时是什么力量使之成为如此强大的磁场?让全国的爱国青年冒着炮火硝烟不怕牺牲汇聚在这塔下?让许多人一见宝塔就双膝跪地热泪盈眶?让我们党在此扎根最终打败强大的敌人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延安城依山傍水,建在黄土高原腹地,“三山(西山、清凉山、宝塔山)对峙,二水(延水、南河)环绕”。延安像嵌在山峦里的一颗珍珠,挺立在那里守卫着黄土地的文明。延安郡,距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唐以后多使用“延安”为其郡、府、路的名称,治所肤施县。明清设延安府,治所仍在肤施县。进入民国,废府设道,肤施县隶属陕西榆林道。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在城区设立延安市,第一次有了“延安市”行政称谓。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为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其高九层,约44米,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刻“高超碧落”,北门额刻“俯视红尘”。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宝塔巍峨雄壮,直刺苍穹,像一柄利刃撕破阴霾,又象一把火炬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它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是任何一座名塔都取代不了的。登山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来到这里的每个游客自然都想登上神圣的宝塔,俯察延安的市容和山山水水。
“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鸡鸣回城应。”今天的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延安的化身,延安的“城徽”,更是延安的代名词。
站在宝塔山上,延安城尽在眼底,套用贺敬之的信天游: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增加的是些许高楼大厦。
海拔1050米的清凉山与宝塔山隔延水相伴,山势高耸峻峭,殿宇嶙峋。清凉山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山顶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历代名人吟咏的诗、词甚多,文化积淀厚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登临此山,咏诗曰:“金明阻西岭,清凉寺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
早在1937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这里是中共中央新闻出版机关所在地。党的方针和建国大略,从高高的清凉山上,传向全中国、全世界,犹如战鼓,催征着革命的进程。就在这种极为简陋的环境中,诞生并成长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都在巍巍清凉山上见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望着这一个个人去洞空的旧址,仿佛还能听到来自延河水畔的红色之声;还能感到当年轰鸣的印刷机响;还能闻到那浓浓的油墨香;还能看到那虽然纸张粗糙却内含丰富的书籍报刊。当我们享受在现代化的传媒世界中,被电视机、收录机、网络、五颜六色的报刊杂志困扰时,是否忘记了这段艰苦的时光?
凤凰山隔河与清凉山遥遥相望。1937年1月,毛泽东来到了延安,他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是凤凰山。他的两位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也一起住在山上的窑洞里,直到1938年11月才离开这里。在此期间,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确定了把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方针。毛主席在那里起草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文献。
我终于来到了记忆中的宝塔山下。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部来此,一样的秋天。回想来时路,延安城外的清凉山中有宋代范仲淹屯兵的山寨,宝塔山上他屯兵的烽火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900多年前,范仲淹也同样是“秋来风景异”的日子在此吟唱,沉郁而悲壮。
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翠绿的树林下,那些登山锻炼、休闲乘凉的人们,也是歌舞升平的美景。
二、杨家岭的灯火
跨过了王家坪大桥,顺着延河北行3公里,我们一行来到了杨家岭。这是一条风景秀丽的小山湾,也是1938—1947年中共中央所在地。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进入旧址大门,翻过一座小石桥,迎面便是浑厚朴实,庄重壮美的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两次著名的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一次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那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另一次便是在这里举行的被载入史册的党的七次代表大会。此次会议之所以著名,是由于它确定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杨家岭大礼堂建成于1942年,砖木结构,正门上方的圆形图案有“1940”和“中央大礼堂”的字样。室内房顶呈穹窿式,分大厅、舞厅、休息室三部分。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大幅画像及六面党旗,正面两边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弧形的前檐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下面的红色的布额上写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两边墙上插着24面红旗,插旗的木座为“V”字形,是英文胜利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下面书写“坚持真理”四个字。大厅里摆放着二百多张木质花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她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现在会场里专门给游人安排了照相的位置,以满足大家以“七大”主席台为背景留影的需要。
我们从杨家岭大礼堂出来,接着参观领袖旧居。在杨家岭的半山处,由西向东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孔孔窑洞。这些窖洞里曾经居住过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群人物,他们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其中最西边的就是周恩来当年住地,东边是朱德当年住地,而在最东边有一个用土垒成的院子,背靠南山并排的六间窑洞,这就是毛主席当年的旧居。在毛主席的旧居里,我深情地凝望着窑洞中那张普通的桌子,那盏珍贵的油灯,又仿佛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灯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中国革命而呕心沥血的光辉画面。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泽东居住的3孔坐北面南的土窑洞,中窑是办公室,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帆布躺椅、木柜等家俱。左窑是卧室,里面陈设带蚊帐的木板床、书架、书柜躺椅、茶几等,右窑是工作人员的住室。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反对投降活动》、《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近二十篇光辉著作。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南洋侨领陈嘉庚,与著名作家艾青畅谈过文艺工作的方向。在毛主席旧居院外有一个小石桌,旁边有几墩石凳,毛主席当年就在这里接见过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首次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争取新民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我在这里默默停立,久久不愿离开。我想起毛泽东1940年说的一段话:“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当年,人们在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令人神往的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虽然我们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在我的脑海里却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震撼,倍受启迪。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回忆和思考……
三、枣园的故事
史料记载,整个延安古城呈“王”字格局,前面两道大抵相平,后一道呈弧形,是个底座。我在延安的走访中惊奇地发现,南川河与延河在宝塔山下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而这个“人”字正好顶在“王”字的上面,也许这仅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巧合。“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可我觉得当年伟人毛泽东早就发现领悟这一玄机,形象地把人民比作“土地”,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没有土地的滋养,再好的种子都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他为一个因烧炭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召开隆重的追悼会,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并将此确立为我党我军的宗旨,并化为行动指南。
枣园革命旧址,土黄色的窑洞里,陈设异常简单。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就是每个窑洞的全部家具。这些窑洞的主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在延安吃小米、喝菜汤、穿破衣、住窑洞,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尤其是关心群众疾苦,喜欢倾听群众心声,即使是骂声,他也以宽大胸怀虚心接受。1941年6月,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在开会中不幸被雷击死亡。消息传出后,一位来延安赶集的农民就借此发泄胸中的不满:“老天爷没长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公开谩骂毛泽东,有人主张要严加查办。可毛泽东听到对自己的骂声后,并未生气,而是思考我们党当时的一些政策、做法是否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他当即指示有关方面进行专门调查。原来,这一年政府向农民预定征收20万石公粮的任务过重,群众难以承受,便借雷电击死人的事发牢骚。毛泽东知道原委后,立马做出了减少公粮4万石的决定。与此同时,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机关、部队、学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有研究中共党史的外国学者这样评价:群众路线是“延安道路”的精髓,是我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
就在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走向胜利铜像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同志携手同行,向前迈进的形象……
忽然,远处传来了: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棵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这首陕北民谣的音乐的声音,是啊,来到陕甘宁怎么也得带回一点特产——大红枣。
宝塔,还是昔日的宝塔,延河水,仍旧不停地浩浩东流而去。古城繁华似锦绣,莺歌燕舞日日春;百代贫弱随风去,千年盛世在今朝。今天,在我们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请不要忘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愿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得到慰藉,愿今日的繁荣胜景万古长青!
无奈行程匆忙,延安只能短暂停留,留下的是感叹和敬仰,带走的却是满满的感动和回忆。告别延安时,我回望宝塔山,古塔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一轮轮璀璨夺目的光芒,犹如山之巅立着巨大火炬,照亮我们前行之路,也一定能照亮我们民族复兴强大之路!
延安的天,真蓝!
2014年8月23日
夏夜之思(老君庙郭屯学校 郭前进)
你的微博告诉我你走在那条路,
亲爱的,
我没猜错的话,
你走的是一条思念的路。
因为那是我们邂逅的路。
你想我了,想到我走过的地方走走,对吗?
宝贝,这就是——爱屋及乌
宝贝儿,我的宝贝,我也多么想你!
只怪上天不能让我们在一起。
在这朦胧的夏夜,
有谁知道
我们的思念
如脚下这长长的路!
我想念那高低不平的路
我想念那道旁矗立的树
想念是一种甜甜的喜悦
想念是一种淡淡的忧愁
想念是一阵阵微妙的心跳
想念是一层层荡漾的波涛
亲爱的,
我想你那如花似玉的容颜,
多想伴在你曼妙婀娜的身边!
亲爱的,
我想你那含情脉脉的笑,
多想凝望你如水的双眸!
亲爱的
在这朦胧的夏夜
我想你......
壶口观瀑(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汽车盘山而上,到了山顶,白云就在我们身边飘过,隐约看见到半山腰的汽车象蜗牛。当我们乘坐的汽车下山的时候,忽然拨云见日,我看见了母亲河——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大峡谷中,缓慢地流淌着。
黄河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是全黄河最狭窄处。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在河道约束下,河水奔腾咆哮,浊浪翻滚回旋,气势磅礴。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
《尚书•禹贡》说:“黄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由此得名。
《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壶口瀑布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壶口瀑布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瀑布排江倒海,涛声轰鸣,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慑人魂魄,如狮吼,如惊雷,震声数里可闻。
走下台阶,一道壮观的瀑布从两山岩石之间倾泻而下,泻在岩石上,发出震耳的轰鸣,真是惊涛拍岸,声音如雷,气势磅礴。被摔碎的河水,互相碰撞,化为水沫,变为水雾,水雾把游人的衣服都打湿了。看,溅上来的水花直“冒烟”,在阳光折射下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这道“彩虹通天”的大奇观让游人大饱眼福,纷纷拍照留念。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的诗句。导游告诉我:“只因九曲黄河,自北向南流至此,浩瀚的水面骤然收成一束,倾泻在高差三十余米深的石槽内,像一个巨大的茶壶正在向下注水,故名壶口”。瀑布冲进水潭,然后又汇成激流,浩浩荡荡地奔出山谷,流向远方。
伫立在临近瀑布上的巨石上,听轰鸣的涛声,看满目浊浪排空,常有窒息眩晕之感;感受风挟水气劈头盖脸而来,常会浑身湿透。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听之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谷涧响雷”的轰鸣。只有亲临壶口瀑布,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走到壶口瀑布傍边,感觉有湿乎乎的东西往脸上糊,原来是咆哮的河水溅起的泥水打在我的脸上。在瀑布傍边我们必须大声说话,因为黄河的怒吼声盖住了所有的声音。滔滔黄河水到壶口这个地方突然变窄,尤如被困住的巨兽,在狭窄的山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变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吼,万马齐喑,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奇观。我看着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心里默默哼着《黄河大合唱》这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如此零距离接触到壶口瀑布真是不虚此行!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再细观察脚下的石。瀑布上下基岩上,到处可见水流冲蚀槽及大大小小流水携带砂砾的掏蚀圆形坑,一个个储满清水,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这便是著名的“石窝宝镜”。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
壶口瀑布如陕北悲情的信天游,酣畅淋漓的秦腔,原始而豪放。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让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没有跌宕,河水会变得平庸;没有奔腾,河水会觉得平淡;没有咆哮,河水则是一团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死水。目睹汹涌澎湃的瀑布,看气势磅礴的浊浪猛烈撞击河床,水雾弥空,滚滚浓烟久久萦绕不散。我被彻底征服了,震撼着、感动着、敬仰着,浑然不觉水雾湿透了衣袖。遥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抗日战争烽烟正炽,诗人光未然受其震撼,写下不朽诗篇《黄河颂》,冼星海谱曲,创作《黄河大合唱》响彻天下。
此时此刻,站在瀑布边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雄伟壮阔,什么叫惊心动魄,什么叫一泻千里。漫天落下的飞雨,听那震耳欲聋的惊雷。天空如线,一抹淡蓝,黄河自天倾泻而下,瀑布如墙倒如城倾如千军万马蜂拥而来,那时,才顿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涵义所在。河在震动,岩石在震动,大地在震动,耳朵在震动,心也在震动。
黄水汤汤,浊浪滔滔,跌下河谷,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此次并不虚行,今生有幸一睹壶口瀑布真容也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相思了。
壶口,从远古走来,一路呼唤呐喊,历经苍桑。
壶口归来,我仿佛又为今后的奋斗方向找到了新的动力。
2014年8月28日于灯下
欢迎浏览:《天中山教师笔会》http://qlwz.web-16.com/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