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4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295(10篇)
发布时间:2014/9/17  阅读次数:1301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29510篇)

  

又是一年桂花香(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古风】910日随笔(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拜谒黄帝陵(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秋雨绵绵(教体局   邱士敏)

我是师傅(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原创歌词】我不死心(汝南县韩庄初中   肖永成)

《弟子规》点亮心灯(教体局   邱士敏)

梦中桂花香(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教体局   邱士敏)

致《确山文苑》书(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又是一年桂花香(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今年有幸又回到了北校区担任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北校区前楼院子里的那一排桂花树,最是我魂牵梦绕的了。

白居易曾有诗曰“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读后,更觉得每日映入眼帘那几株桂花树的可爱与可贵了。

从阳春三月的春天到寒风凛冽冬日,总有不断的奇花争锋斗艳,但我总感觉得什么花,都比不了桂花,比不了桂花的金色簇拥,比不了桂花的香馥心脾。每到课间时段,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围在树下不肯离开。或仰望那千朵万朵压弯了枝头还躲在绿叶下正含羞怒放着的花骨朵;或弯腰捡拾着那一阵秋风过后簌簌撒落一地却依然散发着韵香的碎花片儿;更是有几个孩子立在树下伸出长长的小手,去接迎那漫天星星般坠落的花瓣儿……

风拂过,那金色的桂花瓣儿,又一阵流星雨似的沙沙落下,自然也撒落了我一身。面对这满树的花,满院子的香,忽然感觉,这尘世说不出的美好,说不出的爱与温暖,所有的烦恼也在这一刻遁去。此刻,我也禁不住弯腰学孩子们一样,捡拾起一瓣、两瓣的花瓣儿,随手夹在几页书本里,让以后的日子,在每个不经意的翻阅,都会抖落出几朵桂花来,让日子在这泛着桂花的香气里溜走,那么溜走的光阴也是泛着香味的,也是值得回味与珍藏的。

2014-9-9

  

【古风】910日随笔(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夏商校序教承远,

孔孟兴学泽千年。

粉灰洁袖亦洁心,

黑板无私更无怨。

虽无千金除困苦,

桃李芬芳心中甜。

  

拜谒黄帝陵(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早上6点,我没顾上吃早饭,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个人离开延安,去拜谒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

汽车一路向南行驶,沿途是蜿蜒而平坦的高速公路,两侧的山坡郁郁葱葱,间或有掩映在小村落间的窑洞闪过。

黄帝陵距延安约200公里。轩辕,即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汉书》注“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一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沿途的风土人情,又聊了黄陵的传说典故。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车窗外掠过熟悉又陌生的黄土地,一百九十公里两个小时就到了。

黄帝陵景区大门前,石头铺就的广场让人感到肃穆,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据说有5000块,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些从石缝中生长的小草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延续。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是用花岗岩砌成,桥的栏板上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是碧波荡漾的印池,说是“池”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湖,印池四周绿树成荫,游人如织,桥山,古柏,游人倒映在水中,为黄帝陵平添了灵气。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建筑,显得轩辕庙格外的庄严雄伟。

伴着空中弥漫的阵阵柏香,我进入山门,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树高19米,胸径11米,被当地老百姓称作“七搂八乍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树龄已有5000多年,传说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为群柏之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号称“天下第一柏”。这树虽说已经五千多岁了,但仍很苍翠,树皮龟裂得很厉害,似乎在述说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沧桑,很多人都在这个树前拍照,我也在树前留了个影,以表参拜之情。据导游说,每天都会有很多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棵树前瞻仰留念,它已经成为黄帝陵的象征。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这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及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华侨同胞谒拜黄帝时,整衣冠,备礼品,平心情,除杂念的地方。诚心亭西侧方台上置放着一块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图案,酷似“夸父追日” ,这种天然形成的图案并不多见,堪称奇观,夸父追求光明的献身精神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诚心亭北面西侧,耸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是立于199845日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一块是立于200045日的澳门回归纪念碑,向世人宣告香港、澳门已经结束了殖民统治的历史,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昭示着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繁荣昌盛的光明前景。

诚心亭北为碑亭,里面陈列着孙中山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黄帝赞》词一首,19374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邓小平1988年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和蒋介石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碑石。其中毛泽东手书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荡气回肠。碑亭东侧院内,矗立着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题词碑。碑亭两侧新建碑廊,保存有历代祭祀黄帝、维护陵庙碑石和题颂石刻。

轩辕殿位于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黄帝陵前广场右侧,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的56面黄色旌旗迎风招展,广场左侧,一青铜质的大钟高高悬挂于台基之上。整个轩辕殿庄严神圣,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而是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

大殿是由36 根圆形石柱围合成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屋顶中央有直径14 米的圆形天光。晴天的时候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很多游客都会在那里双手托起拍照留念。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大地。整个轩辕殿反映 “天圆地方”的理念。

出了山门,向右拐,换乘游览的专用电瓶车,沿着整洁的公路向上行驶,我们向黄帝衣冠冢前进。传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荆山,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臣民们不忍心他离去,以致把黄帝的一双靴子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葬于桥山之巅,起冢为陵。这便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下了电瓶车,沿着绵延的石阶向上走,路边是古树相伴,据说这古柏有21286棵之多。大约走了20分钟看见一个大院子,这便是“轩辕黄帝陵”了。黄帝陵为半圆形墓冢,坐北朝南,四周有方形围栏,墓碑面南,书“桥山龙驭”,意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陵墓前建有祭亭,亭内立已高大石碑,刻有现代著名书法家郭沫若所书“黄帝陵”三个大字。

绕墓塚一周,向北走不远,登上象征黄帝“驭龙升天”的龙驭阁。极目远眺,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尽入眼前。黄帝陵墓座北面南,背靠桥山盘龙岗,源于子午岭东麓的沮河环绕桥山,在这里形成山环水抱的“仙岛”态势,并在桥山东西两侧,形成对称的“东湾”(龙湾)和“西湾”,东湾连着“龙首”,西湾接着“虎尾”。无疑,这里充盈着某种神秘的文化气息。

恰好,我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诉我:“黄帝陵所在的山势就像一尊盘龙,一只前爪伸向东湾,一只前爪伸向西湾,一只后爪把着县城方向,一只后爪隐藏在龙身,轩辕庙就建在龙尾上。黄帝墓塚后边的小山包就是龙首,墓塚像宝珠一样被含在龙的嘴里,不信你看看龙首上还有两个龙角呢!”

桥山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古松翠柏,整个黄帝陵不仅饱含王气,而且极为庄严;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蔚为壮观。桥山东西两边各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水,日夜奔流不息,奔向远方。这里的植被保护得的非常好,陵区里的老百姓从来不砍伐这座山上的树木,所以许多上千年的古柏树得以幸存——每个黄帝的子孙都会自觉地保护这里,以祭祀心中共同的祖先。

只有亲身来到这里,埋藏心底这种情怀才会被唤醒出来,原来每个人心中的“魂”都是那么的强烈!恭立于轩辕黄帝陵前,忽然感觉自己如此渺小。当我向黄帝陵恭恭敬敬参拜下去,我真正感到沐浴在祖先伟大而慈爱的光辉中。

拜谒黄帝陵,是我内心的憧憬,是铭记一生的荣幸!

201496日于灯下

  

秋雨绵绵(教体局   邱士敏)

秋夜,

我刚刚进入梦乡,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声把我呼喊。

我随手套上一件单薄的外衣,

走到窗边,

轻轻推开窗看着外面下起的绵绵秋雨,

我不禁顿生伤感。

  

这场秋雨

已连续下了五天。

娇弱的花朵和孱弱的枯草显得那么的脆弱,

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秋风吹断。

街灯闪烁,忽明忽暗,

秋夜寂静,无心睡眠,

只有这灯光陪伴我度过长夜漫漫。

隔窗望去,被夜色笼罩的院内花草毫无生机,

风雨敲打着残枝枯叶显得更加凄惨。

  

秋风习习,

秋雨绵绵,

伴随着纷纷落叶,

我那单薄的外衣已档不住窗外的秋寒。

思绪纷纷,

倚在窗前,

秋夜寂静,

我越发难眠。

2014.09.14

  

我是师傅(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师傅,一个令人艳羡又神圣的字眼,带着这份光环,我走过了4个年头。

我校每学期初举行的开学典礼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子的启动,更成了大会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在上周举行的“青蓝工程”蓝队师傅引领课的听评课活动,更是让我感到了“师傅”这一称呼的深深蕴涵,它,不仅仅是高悬头顶的那一份荣耀,更是沉淀在心底那一份深深的责任和担当。

在引领课上,作为师傅的蓝队代表,我作了题为《大数认识》的一节复习课。课堂上,经过多年磨课、研课的打磨,我没有了刚刚步入讲台的那份忐忑和紧张,多了的更是一份难得的坦然和成熟;有了这份自信,我一向最自卑的普通话语言也显得流畅自然、标准多了;除此外,对归纳总结这一环节,我又再一次大胆地采用了“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和在场老师们的一致赞扬和好评……当然,这节课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堂容量安排的有些过大,造成了不能按时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由于小组构建的不及时,在小组交流讨论和展示环节中,处理地还不够娴熟和完美……

作为师傅,我以一颗平和认真的态度上了这节示范课,为本组成员和新加入三小队伍的徒弟教师作了很及时的引领和带动;但作为师傅,我更希望的是,他们能更好地把我的这一节课作为一面镜子,从不足中看到问题,从成功处汲取更多的经验和力量!

2014-9-15    

  

【原创歌词】我不死心(汝南县韩庄初中   肖永成)
      
有梦想就有信心
      
有梦想就不灰心
      
有梦想就永远不死心
      
      
我不能扭转乾坤
      
但不会逃避隐身
      
我要让那幸运之神转转身
      
再追一追
      
再拼一拼
      
再忍着伤痛往前奔
      
我就不放弃
      
我就不死心
      
我就等待着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死心,不死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复)
      
       
不死心,又一村
      
不死心,又一春(重复)
      
——诚邀谱曲首唱    2014.09.16

    

《弟子规》点亮心灯(教体局   邱士敏)

  “弟子规,圣人训……”一遍遍诵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带来的谆谆教诲,心中的那盏灯渐渐明了。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友爱兄弟,孝敬长辈,“孝”字也就从此铭刻于心间,使我在关心长辈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谨而信”为我谱写着一支思想升华的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我进入更高的阶梯。“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守则成为人生起步的扉页,也是一个转折点。更是那“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手册带领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规》之所以被称为弟子规,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博士,有学问的人给后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诸葛亮为阿斗写的《出师表》一样。古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古中国,也一定离不开好书的启蒙。上千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学童在不停的翻着这本书,实践着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字。《弟子规》就是这么一本好书。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儿童,少年,甚至壮年,老年都耳熟能详,熟读成诵。《弟子规》早已成为历史的篇章,成为华夏儿女成长的脚印。

  的确如此,《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如果说《弟子规》……《弟子规》熏陶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让《弟子规》点燃我们心灵的火把,点燃那盏不灭的灯。让《弟子规》永恒,让经典永恒,让爱永恒!

  

梦中桂花香(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中秋节的早晨,走在小区的林荫路上,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微风吹过,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那小小的花瓣散发出迷人的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魂牵梦萦。

“这是桂花的香味!”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对了,现在是桂花开放的季节了,汝南县三中老校区到处又可以闻到这种香味了吧!”

在那个充满桂花香味的校园里,有我和同学们太多太多的回忆……

每年中秋前,无数的桂花就像无数的繁星绽放在校园每一棵树的枝头,她们好像在比赛似的,每一朵花都尽情释放着自己的香味。我最喜欢这股甜甜的香味,它不仅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且闻着它还有一种嘴巴里嚼着一颗甜而不腻的糖果的感觉。

小时候,我在这所学校学习;长大后,毕业又分配在这工作,前前后后呆了30年,对这所校园里桂花有着特殊的情愫。记得那年春天,我亲手在门前栽下的第一棵桂花树,瘦瘦的,不到一米高,没有谁注意。浇水,施肥,两年后竟张到屋檐高,并且每到中秋前满树开出金黄的小花,散发着醉人的甜香。引来全校老师寻香观看,那一簇簇米黄色的细小花朵,如同一群金色的小天使,藏在那茂密得像一团团绿云似的枝叶里,扑鼻而来的一股清甜的幽香让他们啧啧称赞。

金桂,黄灿灿的,好似我们快乐的心情。

晚上,从窗外飘来的一阵阵桂花香里,我仿佛看到,那是吴刚从天上月宫里捧来的桂花酒,浓郁的桂花香像酒一样让人陶醉。

几年后,那棵桂花树遮住的整个窗户,门前那个小地方已经妨碍到她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我就把它移栽到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这里已经成为学校的桂花苑,不仅有金桂,还有银桂和四季桂等多种品种。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每当秋风吹起,桂树枝头吐出点点金黄时,整个校园便沉浸在馥郁的清香中,花香浓郁,清芬袭人,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飘逸在小学校的上空,过往的人们情不自禁纷纷驻足在幽幽花香中,徜徉在树下纷纷扬扬的桂花雨里,在那似浓似淡的花香里陶醉。

那香味,幽幽的、轻轻的、淡淡的,馥郁而不张扬,永远散发着那种持久的温润和婉。夕阳西下的傍晚,同学们结伴桂花树下散步;阳光明媚的周末,孩子们桂花树下游戏。

每天从树下走过,我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仔细打量一下,就好像打量自己的孩子,打量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又长高了,花开得多不多,要不要浇水……那桂花似乎也知道人的心事,每年在繁密的枝叶间,都撒满点点滴滴碎金似的黄花。沁人心脾的缕缕清香引得好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最令我不解的是,2012年中秋前后,那棵桂花树竟然一连开了三次。也就是在那年,汝南县三中的学生首次夺取了高考第一名的桂冠,汝南县也结束了十八年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历史。

如今,我离开了校园,却依然没有忘记那一树的桂花;虽然我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没有桂花树,但那浓浓的香味依然记得。

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年丹桂香。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很美丽的梦,梦见自己和几个同学又一次走在校园的桂花树下,空气中还是那股熟悉的香味,我们就这么漫无目的地往前走,一直走,一直走,前方永远没有尽头。

2014914

  

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教体局   邱士敏)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捍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什么“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致《确山文苑》书(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亲爱的老朋友:

你好!

首先,在你五周岁生日到来之际,我向你致以最诚挚美好的祝福,托那南飞的鸿雁带到你们那块红色的土地上,送到你面前,相信能暖进你的心扉,将这秋天愈来愈浓的凉气融化。

最早认识你,是在2010年那个百花盛开的上午。那时,我还在老家新蔡农村母校里实习。正在上课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比我年长十岁的新华兄从你们确山打来的。待人热情而又真诚的新华兄告诉我,在领导们的支持下、朋友们的努力下,你已经于去年金秋时节诞生了,今年第一期正在组稿,问我可有合适的稿件。一听到你的来临,我着实惊喜不已。惊的是你来的突然,喜的是你来的及时。因为确山的文脉绵亘千百年了,源远流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批以王奎山、张新平、赵爱民等前辈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人品为祖国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确山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确山文学界新人辈出,不少人已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上确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又是革命老区,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文学创作的勃兴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你的出现,正好为之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说,老朋友你来的正是时候啊!

五年来,老朋友你先后出来亮相了15次了吧。每一次,都让我们十分期待和欢迎。把你打开,嗅着那一阵阵扑鼻而来的墨香,真是受用极了。细细品读朋友们那诗意而又真诚的文字,犹如品一杯茶,芳香氤氲怡人,沁人心脾,消融了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又像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一盏发出耀眼光芒的灯烛,明亮而又温馨,将心中的寒意和烦恼清除。更为重要的是,五年间,因为你的出现,许多之前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近年来,在确山文学界逐渐涌现了以李新华兄长、朱国喜老师、牛红丽姐姐为首的青年作家群。新华兄的诗歌,朱老师的散文,红丽姐的小说,已经成为确山文坛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新华兄的诗歌热情洋溢,朱老师的散文朴实无华,红丽姐的小说厚重又不乏幽默。他们的作品即使放到天中作家群、中原作家群中,与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你《确山文苑》,我的老朋友又是分不开的。因为自从你横空出世,他们就默默付出,承担了编校工作,抛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硕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拓宽了他们的创作道路。

五年来,你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确山文学新人,也提携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域外年轻作者。因为刚刚开始写作,能力有限,作品上不了知名刊物,投稿屡受挫折。在此艰难时刻,是你接纳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用你的博爱不断给我们打气,使我们振作起来,通过不断学习,慢慢成长起来。几年来,你先后发了十篇拙作,老朋友啊!叫我如何不敬你、不爱你、不谢你呢?

转眼间,又到了金秋时节。农民收获的是庄稼,我们收获的是感动,而你呢?收获的是大家对你的敬意与谢忱。五年了,一路走来不容易啊!人生道路上,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是孤军奋战,因为彼此会一直相伴。

老朋友,生日快乐!

祝你的明天更美好!祝老区的明天更美好!祝老区朋友们的明天更美好!

此致

敬礼!

你的老朋友:齐云轲

20149

欢迎浏览:《天中山教师笔会》http://qlwz.web-16.com/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