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典籍 > 自我调养巧治病 > 详细内容
消化系统疾病
发布时间:2024/7/20  阅读次数:72  字体大小: 【】 【】【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与情绪不佳、饮食不节(如嗜酒、饮食无规律、过食生冷辛辣等)及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有中上腹部疼痛或饱闷感,疼痛或牵及胸胁后背,食欲减退,吐酸水,恶心呕吐,嗳气等。反复发作,日久则出现胃部灼热、隐痛、有饥饿感而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贫血等症状。

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若胃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为肝火犯胃型;若面色苍白,乏力,胃痛喜按喜暖,为脾胃虚寒型;若口干,舌红无苔,大便干,胃脘隐痛,为胃阴不足型。

(一)起居调养法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发于脾胃素虚者,脾胃既虚,正气较弱,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保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心理调养法

情绪与胃炎关系密切,发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微小血管痉挛、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变化。患者一定要思想达观、精神松弛、心情愉快。在临床上,由于精神因素加重或诱发慢性胃炎者屡见不鲜,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志的舒畅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饮食调养法

饮食不节可直接导致胃炎发生,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首先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调料和过热饮食。进食习惯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粘膜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每餐饮食以七分饱为宜,不宜吃得过饱,更不宜多吃煎炸难消化食品。并可自选以下食疗药粥食用。

(1)石斛竹枣粳米粥: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枣5枚、粳米60克。将石斛、玉竹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大枣、粳米煮粥,1日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适用于肝火犯胃型胃痛。

(2)鲫鱼粥:鲫鱼1~2条、糯米50克。煮粥食,早晚常服。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四)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淮山药100克、生鸡内金100克、醋制半夏60克、浙贝母40克,研成细末。每次3克,用水吞服,每日3次。用于各型胃脘痛者。

(2)百合30克、乌药10克、木香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胃阴不足型胃痛。

(3)炒黄芪30克、蒲公英3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白芍20克、甘草6克、丹参20克,焦三仙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浅表性胃炎兼有烧灼样感觉者。

2.中成药

(1)养胃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2)黄芪建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3)三九胃泰,每次1袋,每日3次。

(4)戊己丸,每次6克,1日3次。

以上(1)、(2)方适合脾胃虚寒者,(3)、(4)方适合肝火犯胃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常用穴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肝火犯胃配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2)耳针:常用穴为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按耳针常规方法操作,留针2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

(3)拔罐:选用上腹部及背部穴位拔大号火罐,或配合针刺后进行。

(4)艾灸法:取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内关等穴,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疗程。

(六)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等穴,在1分钟内,用右手食指、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反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七)敷贴调养法

(1)代灸膏(市售)贴中脘、足三里、胃俞、肠俞4穴,隔日调换。

(2)505神功元气袋(市售)敷贴于脐部。

(八)气功锻炼

气功对增强体质,调摄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慢性胃炎患者可以选用一些合适的功法,持之以恒,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明显的作用。一般多选用静功,如内养功、放松功等。气功的锻炼关键在于入静和意守。一般实证者宜多放少守,虚证者可少放多守。具体要求和方法可参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以胃脘部呈周期性的节律性疼痛、嗳气、返酸等为主症的慢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入“胃脘痛”、“心痛”、“吞酸”等范畴。其发病与忧思恼怒,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油炸食物及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其临床症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上腹部慢性疼痛反复发作史。②疼痛性质为压迫感或膨胀感,甚或钝痛、灼痛、剧痛;摄食、呕吐、休息或服抗酸药疼痛可暂时缓解。③疼痛有节律性,胃溃疡疼痛常在进食后1~2小时内,食物过了胃以后可以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进食2~3小时以后,空腹时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

(一)心理调养法

忧思恼怒等情绪变化与溃疡病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并可加重病情,影响疗效,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二)起居调养法

溃疡病多发于脾胃不足、正气虚弱之人,正气既虚,起居稍有不慎,即可诱发本病。患者平素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切忌劳倦过度。

(三)饮食调养法

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油炸之物为溃疡病的主要病因,患者一定要做到按时就餐,进易于消化吸收之食物,尽量不吃生冷油炸之品。另外,以下饮食疗养方法,可酌情选用。

(1)佛手扁豆粥:佛手9克,扁豆60克(鲜品120克),粳米60克。将佛手加3碗水煎汤去渣,与扁豆、粳米共煮粥,每日1剂,连服10~15天。

(2)猪肚粥:猪肚1个,粳米适量。将猪肚剁成肉浆,加山芋淀粉及调料做成肉丸子,放砂锅炖熟,每次1~2个,拌汤入粳米粥食用(冬至后食用)。

(3)炖蜂蜜:蜂蜜150克,兑入适量温水中烧开,装入瓶内,每次温服1~2汤匙,1日3次,饭前服。

(四)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红花60克,大枣10枚(胃口好者可加量),蜂蜜60克。先将红花、大枣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去红花,加入蜂蜜,每日空腹服200毫升(喝汤吃枣),连服20天为1疗程,直至治愈为止。

(2)白及12克,木香6克,陈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另用痢特灵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3)白头翁210克,生黄芪105克,蜂蜜280克。先将白头翁、生黄芪清水漂洗并浸泡1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去渣取上清液,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加入药液中浓缩成糖浆,备用。每次服20毫升,日服3次,于饭前用热开水冲服。

2.常用中成药

(1)逍遥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肝胃不和之溃疡病。

(2)良附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胃寒之胃痛。

(3)左金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用于肝火犯胃之胃痛、嘈杂、泛酸。

(4)香砂养胃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用于胃虚气滞之胃痛。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等为主穴,配以脾俞、肝俞、胃俞、梁门、天枢、膈俞等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取脾、胃、十二指肠、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每次选4~6穴,用耳针常规操作法,两耳交替使用,急性期用强刺激,每日1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2~3日1次。

(3)拔罐:取穴,第1组为大椎、肝俞、脾俞,第2组为天柱、胃俞、中脘。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次1组穴,拔大号火罐,若在拔罐前对以上各穴施行三棱针放血,则效果更好。

(4)艾灸:常用穴为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各穴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隔姜灸,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临床多用于缓解期。

(六)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期门、气海、足三里、合谷等穴,在1分钟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七)气功调养法

(铜钟气功)

①姿势:一般采用铜钟式(站功)。对病情较重、体质虚弱者,则先练卧功,取蛰龙式;伴消化不良、大便溏烂或大便不通者,取盘卧式;而胃脘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者,取虾卧式。②呼吸:先做自然呼吸2~3天,后再练腹式深呼吸。③意守:一般意守中脘或丹田(脐中),因“中脘为脾胃所居,丹田为肾阴肾阳交合之处”,故有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之作用。如胃脘部胀痛,则改意守足三里,“足三里为胃经穴”,而有健胃消胀、理气止痛作用。

胃下垂


在正常情况下,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一般不低于脐下两横指。如果直立时,胃的上界低于脐下者称为胃下垂。这种病多由于腹壁的紧张度发生变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松弛、腹压减低所引起。平素身体瘦弱,胸廓狭长者容易得本病;平时身体肥胖,但因某种原因骤然消瘦及妇女生育过多,也容易得胃下垂。临床症状有:消瘦,乏力,胃口不好,食量减少,食后胸脘胀闷不适,食后腹下坠感及腰痛,推腹有震水声,以及嗳气,恶心,头晕,心悸,等等。中医认为胃下垂多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造成。脾主肌肉而司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肌无所主,中气下陷无力升举,故发本病。常采用健脾、益气、升提等方法治疗。

(一)起居调养法

因胃下垂患者体质本已虚弱,生活起居自当谨慎。不宜久站和剧烈跳动,避免过度劳累。性生活对体质虚弱者负担较大,应尽量减少次数。睡觉时宜头低脚高,最好在放脚处的床脚下各垫一块砖头。饭后宜卧床休息半小时左右。

(二)心理调养法

胃下垂属慢性疾病,治疗收效缓慢,患者多易急躁烦乱,或郁闷不舒,而烦躁郁闷会损害肝脾,影响消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一定做到达观快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治疗,并做好自我保健,这样会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三)饮食调养法

(1)宜少食多餐。每次进食量减少,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但为了保证营养,即需少食而多餐。

(2)宜多进高营养食品。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可适当多于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积累而上托胃体。

(3)宜蹲着吃饭。因为胃下垂病人吃饭后胃内负荷增加,由于重力关系使胃垂向下方,致使患者出现饱胀不适等症状。如果吃饭时和饭后15分钟左右蹲着,就会使胃下方的脏器起到垫托作用,让胃中的食物大部分缓慢进入十二指肠,从而使胃在大负荷状态时得到一定的休息。据统计,连续三个月到半年蹲着吃饭,可治俞有多年病史的胃下垂,患者不妨一试。

(4)忌暴饮暴食和吃不易消化、体积大的食物,以避免加重病情,影响疗效。

(5)食疗方二则可酌情选用或交替服用。①猪肚1只、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砂仁5克,加调料煮熟后分次食用。②鲫鱼500克、黄芪50克、枳壳30克,加调料烹制食用。

(6)另可配合药粥调之。根据辨证,可选用黄芪、党参、砂仁、百合等煮粥食之。

①党参15~30克、大枣10枚、陈皮3克,煎汤代茶饮。也可加粳米50~100克,煮粥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脾胃气虚证。

②山药30克、苡仁30克、砂仁6克,加粳米50~100克,煮粥每日服食。适用于脾虚并兼见大便溏软者。

③黄芪15克、枸杞15克,水煎代茶饮或加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病程日久,脾虚及肾者。

④百合30克、陈皮10克,加米煮粥食之。每日1次。适用于有脾胃阴虚、胃阴不足的表现者。

(四)体育调养法

胃下垂多因腹壁肌肉松弛所致,故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和胃肠肌肉的紧张度,会使疗效倍增。

(1)宜常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均能增加腹肌和韧带的力量,同时,腹肌收缩,可刺激胃蠕动,以恢复胃的生理功能。

(2)宜常跳绳。腹肌纤维的走行有外斜、内斜、垂直、横行等多种方向,其所以能够没有骨骼结构的支持和保护仍然能稳定躯干,保护内脏,完全是由于这些不同走行方向的肌纤维才能完成。而跳绳可以满足上述走行方向肌纤维锻避的需要,加强腹肌力量。一般每日跳2~3次,每次跳100下,但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适太大,以免劳累过度。

(五)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炒黄芪30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肉桂10克、五倍子20克、炒何首乌30克,一起研粉,每6克,每日1~2次,温水吞服。

(3)黄芪60克、党参6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实30克。水煎服。

2.常食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十全大补膏,每次1汤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六)针灸调养法

(1)体针:处方一为足三里、中脘、梁门、气海、天枢、关元;处方二为肝俞至三焦俞,百会。先针足三里,施手法使患者腹内有感觉后,再按其穴位排列顺序进行针刺。天枢、梁门只取左侧穴,直刺进针3寸,气海、足三里取双侧,进针2寸,针后可加灸。背俞穴斜刺2寸,针向棘突。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20分钟,

(2)耳针:取脾、胃、肺、交感。腹胀加腹、三焦;反酸加肝、胆;便秘或便溏加大肠、三焦。每次选3~5穴,耳针常规方法操作,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灸法:取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按艾卷温和灸常规操作。每次选2~4穴,每穴灸治15~30分钟,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

(4)拔罐:第1组穴: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第二组穴:筋缩、胃俞、中脘。以上2组穴,每次用1组,用刺络拔罐法,每日1次。

(七)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期门、气海、百会、关元、足三里、合谷等穴,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八)气功调养法

每天做内养功1~2次。

练卧功,取蛰龙势,以鼻吸气,用意念引气入小腹,稍停顿,徐徐将气从口中呼出。在1次呼吸过程中,默念“身松心静”。每次练功时间多少不论,但一定要轻松自然;心静多练,意乱即停。忌空腹练功。

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又叫“打呃”。多因饮食不节、饭后感受风寒、膈肌和胃部的疾患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打呃,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有的在数日内反复发作,影响休息和工作。临床上常见如下四个证型。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得寒则甚,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舌苔黄,脉滑数。

(3)脾肾阳虚:呃声微弱,气不接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脉沉细。

(4)胃阴不足;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烦渴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

(一)起居调养法

外感风寒是膈肌痉挛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患者生活起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的侵袭。

(二)心理调养法

精神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膈肌痉挛的缓解,故患者应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至于由胃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膈肌痉挛,心理调适更是至关重要,患者除设法自我控制,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之外,应主动接受心理治疗。

(三)饮食调养法

膈肌痉挛与饮食不节关系密切,所以,病人应注意饮食物的选择,忌生冷、辛辣、煎炸等刺激性强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此外,以下食疗方有益于本病的治疗,可酌情选用。

(1)生姜15克、大枣10枚、红糖25克,水煎趁热饮下。本方适用于胃中寒冷之呃逆。

(2)鸭蛋2个、石斛10克、白糖10克。将石斛煎汤,用其汤煮熟鸭蛋,冲白糖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日。本方适用于胃火上逆之呃逆。

(3)干姜8克、百合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本方适用于脾肾阳虚之呃逆。

(4)天花粉、白蜜各适量。天花粉削去外皮后晒干,研为细末备用;另将蜂蜜炼熟后过滤备用。每日2~3次,每次取天花粉12克,蜂蜜1汤匙,用开水调化饮之。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之呃逆。

(四)药物调养

1.常用验方

(1)胃中寒冷:干砂仁适量。每次取砂仁2克,不拘时,洗净后放入嘴中细细嚼之,余渣吐出。

(2)冒火上逆:鲜酥梨、鲜塘藕适量,鲜竹沥1小杯。将梨、藕洗净,削去外皮,切成丁,用干净纱布包住后绞出汁。不拘时,随意饮之。如火气过甚,可于上方加鲜竹沥1小杯调服。

(3)脾肾阳虚:麻雀3只,小茴香10克,干姜6克,三七6克,黄精30克。煎上药取汤炖麻雀肉服,食肉喝汤,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数剂。

(4)胃阴不足: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玉竹15克。水煎服。

2.常用中成药

①胃中寒冷首选良附丸,每次6克,每日2次。②胃火上逆首选凉膈散,每次9~15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芦根汤送服。孕妇慎用。③脾肾阳虚首选附子理中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④胃阴不足,首选琼玉膏,每次15克,每日3次,温开水或蜂蜜送服。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天突、膻中、膈俞、巨阙。足三里、内关、中脘直刺,用捻转提插手法,使酸胀感直达胃脘。内关、足三里两穴,针柄上加艾球温灸,疗效更好。天突用针从胸骨切迹上缘之内方向下刺入,深1~1.5寸,使针感传至咽部与胸部,膻中用针先平刺,再向下沿胸骨斜刺,使针感向左、右、下放散。膈俞平刺,深0.5~0.8寸,使针感局部出现麻胀。巨阙,平刺,深1寸左右,以局部出现沉胀感为好。

以上处方及操作适应于各种证型之呃逆,临床应用亦可根据具体证型,配上1~2个有针对性的穴位。如:①胃中寒冷配太冲,②胃火上逆配天枢、内庭,③脾肾阳虚配三阴交、脾俞、肾俞,④胃阴不足配三阴交等。

(2)耳针:取神门、膈、皮质下(双侧)。用强刺激手法,间歇捻转,留针30分钟。或用皮内针留埋6~8小时,隔日1次.

(3)艾灸:取膻中、中脘、关元,用艾条熏灸20~30分钟,也可用艾柱灸3~5壮。

(六)推拿调养法

(1)指压翳风穴、或天突穴、或攒竹穴。

(2)压眼法:按压眼球至酸胀。

(3)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站在病人的左侧,用左手掌指关节着于中脘穴,右手掌根按压其指背,然后,随病人呼吸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约3~4分钟,待病人下肢有明显酸麻重胀感后松指,再如法按压上脘穴和指压关元穴,以和调胃腑,降浊气。接下来,用两手拇指自剑突沿肋弓向胁肋两侧分推,再用两掌的边缘揉运腹部,再按压足三里,以和胃降逆宽胸利膈。最后,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拇指指面自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作由颈至腰骶直推,并指揉胃俞、脾俞、肾俞、膈俞等穴,以调脾胃肾之气,抑制呃逆。

(七)其他调养法

(1)憋气法:深吸一口气,直至腹和胸腔气满再也不能吸气时,马上捏住鼻子,摒气1~2分钟后呼气,反复3~4次。

(2)大惊法:突然惊吓患者。适用于情志因素而患病者。

(3)饮温水法。饮服温热开水。

(4)气功调养法(放松功):站、坐、卧均可。采用三线放松法或分段放松法。对胸、腹、腰、背部放松尤应多注意,多重复。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每次练功结束,自己揉按足三里5分钟。

三线放松法:将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自上而下逐次进行放松。第1条线为头部两侧——颈部两侧——肩部——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两手——十个指头。第2条线为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膝关节——两小腿——两脚——十个脚趾。第3条线为后脑部——后颈——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面——两腿弯——两小腿——两脚——两脚底。先注意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同时注意离开这一部位,再默念“松”,第1条线开始,循序而下,每放松完一条线,在“止息点”轻轻意守一下。三线止息点分别为中指、大脚趾、前脚心,每次约止息1~2分钟。当三线一个循环做完后,再把意念集中在脐部,轻轻意守3~4分钟。每次练功约作2~3个循环,安静一下,然后收功。

分段放松法:自然呼吸,然后意念从上到下顺序放松。即头部——松,颈部——松,肩部——松,手臂——松,两手——松,胸部——松,腹部——松,大腿——松,小腿——松,两脚——松,脚底——松。最后把意念想到涌泉穴,目的是把头部的气往下引,如此反复放松10遍。结束时,把气回收至腹部丹田,意守片刻即可。

胰腺炎


胰腺炎分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是由胰酶的自身消化引起,即由于胰腺酶消化胰腺本身组织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理改变轻者为水肿,重者可有出血或坏死。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有上腹剧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症状。根据腹痛的部位及性质,一般分别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胁痛”、“腹痛”、“结胸症”的范畴。

急性胰腺炎多于暴饮暴食后1~2小时发病,临床症状为突然上腹部持续性剧痛,或伴阵发性加剧,呈束带状向腰背部放射。早期常有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可有黄疸、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慢性胰腺炎常有长期酗酒,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石症,糖尿病及反复急性胰腺炎发作史,并伴有下述症状:①反复发作的上腹剧痛,向腰、背部放射,进食后加重,上体前倾时减轻,剧痛时常伴呕吐。②少数可无腹痛史,但有脂肪泻、营养不良、黄疸、呕血、黑便等症状,上腹部偶可扪及肿块。

(一)起居调养法

胰腺炎患者在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愈之后仍需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二)饮食调养法

1.饮食原则

(1)急性发作时,为抑制胰液分泌,应完全禁食。

(2)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

(3)进低脂饮食。

一般在急性发作时要绝对禁食。等病人症状逐渐缓解,可进无脂低蛋白流质,如果汁、稀藕粉、米汤、西红柿汁、蛋白水、去渣绿豆汤、菜汁等。严格限制脂肪。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低脂流质食物,如猪肝汤、豆浆、猪腰汤、蛋清汤等。以后可逐渐改为低脂半流质食物,每日5~6餐,供给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在禁食期间,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钾、镁、钠、钙下降时,可多吃鲜蘑菇场、菜汁、果汁、鲜柑汁、西瓜水等。

2.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并能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加重病情。脂肪用量,每日不超过50克。如肥肉、花生米、核桃、芝麻、油酥点心等均禁食。

(2)禁忌食饮刺激性、辛辣性食物。

(3)绝对禁烟酒。

3.食疗验方:

(1)白萝卜汁。每次饮50毫升,每日3次。

(2)西瓜蕃茄汁。将西瓜、蕃茄分别绞挤汁液,混匀,代水饮用。

(3)雪梨浆。大雪梨(或大鸭梨)1个,切薄片,放碗中,加冷开水适量,浸泡半日,再经纱布包后绞汁。顿服,每日数次。

(4)鲜李子汁。将鲜李子适量,切碎后用纱布包,绞汁,每次1汤匙,1日3次。

(5)绿豆芽汁。将绿豆芽500克取汁,调加白糖适量,代茶饮。

(6)荷叶饮。将荷叶两张切成细丝,放入锅内,加红糖、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即成。代茶饮。

(7)银花饮。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将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3分钟,取药汁,其渣再加清水煎熬3分钟,再取药汁,将两次药汁一起放入锅内,烧沸后,加蜂蜜,搅匀即成,可代茶饮。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生大黄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鸡内金10克,生山楂10克。呕吐甚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适用于肝郁气滞型(多见于轻症水肿型胰腺炎)。

(2)大柴胡汤或清胰汤加减。生大黄10克,芒硝3克(冲服),枳实10克,生山楂15克,红藤20克,败酱草20克等。适用于胃肠湿热型(多见于重症水肿型或出血性胰腺炎)。

(3)清胰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20克,山栀10克,郁金15克,板蓝根20克,蒲公英15克等。适用于脾胃湿热型(相当于合并胆道感染性胰腺炎)。

(4)单味大黄。将生大黄饮片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1~2分钟,经一般过滤取其药液。每次60毫升,每天3~4次.

(5)番泻叶。番泻叶研末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0.25克),每次1粒,每天3~4次。

2.常用中成药

(1)逍遥散或逍遥丸。每次6~9克,1日2~3次,温开水送服,或用生姜、薄荷煎汤送服。用于急性胰腺炎恢复期及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肝郁脾虚者。

(2)清胰丸(柴胡、黄芩、半夏、全瓜蒌、薤白、枳实、川楝子、白芍、生军,炼蜜为丸,每丸15克)。早晚各服1丸。适用于胰腺炎恢复期而见腹痛、背痛、胁痛者。

(四)针灸调养法

1.体针

(1)气滞食积型。取中脘、内关、支沟、足三里、太冲、肝俞、脾俞、胃俞、阳陵泉。腹胀加天枢;发热加曲池、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2)脾胃实热型。曲池、合谷、内关、天枢、上巨虚、内庭。内闭外脱者加人中、百会。一般用捻转提插法,强刺激;有内闭外脱者,加人中、白会,用补法。

(3)肝胆湿热型。取胆俞、肝俞、中脘、至阳、阳陵泉、三阴交、丘墟。呕吐甚加内关。用泻法,强刺激。

(4)肝郁脾虚型。取肝俞、脾俞、章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大都、太白、阴陵泉。肝俞用泻法,中等刺激,其余诸穴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

取胆、胰、交感、神门。用毫针强刺激,留针1~3小时。或埋针2~3天。

3.艾灸法

艾灸仅适用肝郁脾虚型胰腺炎,取肝俞、脾俞、章门、气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用艾条灸,每穴灸15分钟,1天2次.

(五)推拿调养法

(1)气滞食积型。患者取坐位,医者以拇指点按三焦俞、大肠俞,以通调脏腑及三焦之气机,促使肠胃之转输运动;嘱患者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点按天枢、梁门,以疏调肠胃,理气消滞;施用狮子滚绣球法,以祛郁行滞。

(2)脾胃实热型。患者腑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三焦俞,以通调肠腑;施用搓髎点强法,以通利下焦,缓急止痛;嘱患者仰卧位,施用狮子滚绣球法,以祛郁行滞。

(3)肝胆湿热型。患者坐位,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肝俞、胆俞、膈俞,以疏肝利胆,泄热调气;嘱患者仰卧位,施用点三脘开四门法以理气疏肝,和胃定痛。

(4)肝郁脾虚型。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措点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嘱患者仰卧位,施用推脾运胃法,点按中脘,以补中益气;施用揉拿手三阴法,点按足三里、公孙,以健脾益胃。

(六)其他调养法

(1)拔罐。气滞食积型,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肝俞。脾胃实热或肝胆湿热型,取曲池、内关、天枢、上巨虚。用闪火法,拔大号罐。

(2)气功调养。腹部功。①预备:仰卧位,全身放松,舌抵上腭,自然呼吸。②揉腹壮气:以右手掌放于中脘穴处,自右向左旋揉36次,再在脐部左右旋揉36次,意念注意手下推摩的感觉。③揉丹壮气:左手在下,右手叠压在左手上,旋揉小腹中点36次,然后以五指捏拢,轻轻叩击50~100次。④按揉痛点:以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面轻轻按压在腹部疼痛处,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并拢叠压于左手三指上,沿顺时针方向(实证)或逆时针方向(虚证)旋揉5~10分钟。用力由轻至重,由浅入深,柔和深透。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包括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其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为特点。中医认为本病为饮食不洁,湿热疫毒入侵所致,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湿热痢。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脓血痢、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2)寒湿痢。症状为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白多红少或为纯白粘液,纳少脘胀,精神倦怠等。

(3)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口渴、腹痛烦躁、里急后重、便下紫色脓血,甚者神志不清等。

(4)休息痢(慢性痢疾)。表现为痢疾时止时作,临厕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等。

(一)起居调养法

痢疾乃饮食不洁所致,故生活起居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方可防止本病的发生,如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切生菜和熟菜的刀具及砧板要分开;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并杜绝细菌入侵。既病者要隔离休息。

(二)心理调养法

湿热疫毒入侵,常导致气机壅塞不畅,故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所以,调畅气血为治疗痢疾的大法之一,除药物治疗外,患者保持情绪舒畅也至关重要,故应避免抑郁、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白头翁30克,川连5克,木香6克,银花15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于湿热痢。

(2)鲜黄荆叶150克,浓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寒湿痢。

(3)黄连6克,地榆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于疫毒痢。

(4)干姜1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水煎服,1日2次.用于休息痢。

2.常用中成药

(1)香连丸,1日3次,每次6克。用于湿热痢。

(2)六合定中丸,1日2次,每次6克。用于寒湿痢。

(3)安宫牛黄丸,1日2次,每次1丸。用于疫毒痢。

(4)人参健脾丸,1日3次,每次6克。用于休息痢。

(四)饮食调养法

痢疾患者,肠胃受损,运化失常,故应进半流质食物,切忌辛辣、生冷与油腻食品。此外,以下食疗方可酌情选用。

(1)粳米50克、苡仁30克、马齿苋30克,共煮粥吃,1日2次。用于湿热痢。

(2)活鲫鱼500克,大蒜2只。将鱼洗净,大蒜去皮,一起煮汤,加调料食之,每日1次。用于疫毒痢。

(3)粳米50克,生姜20克,苡仁30克,共煮粥食之,1日2次。用于寒湿痢。

(4)粳米50克,苡仁30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共煮粥吃,每日2次。用于休息痢。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气海、大肠俞等。配穴取曲池、大椎、内关、中脘、上巨虚、十二井、三阴交、脾俞等。治疗时主穴全取,配穴随症取3~5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症状控制后,改用平补平泻法,每日2~3次。休息痢施以补法,并配合灸法治疗,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2)耳针:取大肠、小肠、皮质下、神门、交感等。每日1次,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严重者,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每日1次。

(3)艾灸疗法:取关元、气海为主穴,配以阿是穴(多在气海穴旁开各1/4寸)。用隔蒜灸法,将洗净的独头蒜1个,切成2.5~3毫米厚的4片。分别置于4个穴位上,将艾卷点燃,在离蒜片5~10毫米处熏灼,主穴灸8分钟,配穴灸2~4分钟,每日4~6次。

(六)推拿调养法

推拿法对慢性痢疾比较实用。用指压法,分别按压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每穴用食指和中指(脚部穴位用双手拇指),先顺时针,再逆时针,各按压36圈。

(七)其他调养法

1.拨罐法:取穴为①大椎、脾俞、肝俞;②大肠俞、胃俞;③天枢、中脘、关元。以上3组穴,每日1组,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3组穴轮流施罐。

2.敷贴法:①行军散0.6克,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湿热痢及疫毒痢。②吴茱萸适量,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及两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寒湿痢及休息痢。

3.气功疗法(涤秽功)

(1)预备: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两目轻闭,舌抵上腭,调匀呼吸,排除杂念。

(2)涤秽:意想真气从胃口旋入,凭空而行,真气运归大肠,以意驱动大肠热毒垢秽之气,由左旋右,回旋九曲,将秽毒之气旋转送往谷道,做5~10次。然后,吸气微提肛门,使肛门闭住,再自右绕左反方向从九曲旋至胃口,做5~10次。

(3)意守丹田:涤秽后再意守丹田,使真气收归元海,以还本原,再以手掌揉腹、搓手、搓脸收功。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可呈地方流行性。其传播途径为日常生活接触,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输血、输血制品及注射传染等。病理变化是乙肝病毒繁殖,弥散于整个肝脏,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及再生,肝细胞间质增生及炎性浸润。根据病情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除重型肝炎外,表现基本相似,多起病缓慢,近期出现明显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或发热;肝肿大,伴触痛、叩痛;肝功能异常。本病中医归属于“胁痛”的范畴,认为是由湿热毒邪,内淫肝胆,肝胆疏泄条达功能失调所致。

(一)起居调养法

(1)肝炎急性期应该绝对卧床休息。慢性稳定期肝炎,虽不必绝对卧床休息,但应该注意活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好。

(2)肝功能刚刚恢复正常时,仍需认真休息调养,不要急于恢复工作。

(3)急慢性肝炎发作时,需要同家人分房隔离,至少要分床分食,排泄物要加漂白粉消毒。隔离期从发病起约1个月。宜停止房事。

(4)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可预防本病发生,或防止复感其他型的肝炎病毒(如甲、丁、戊型肝炎病毒)。

(二)心理调养法

肝炎的病位在肝脏,而肝主疏泄,在调节人的情志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所以,肝炎病人,由于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失调,往往会出现情志方面的症状,如忧郁、烦躁、易怒等,而情志病变,又反过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肝炎患者要尽量克制自己,保持乐观的态度,做到愉快豁达,这样,有利于治疗与恢复。

(三)饮食调养法

肝炎患者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要追求“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荤菜以新鲜鱼虾为好,蔬菜水果稍多即可。以下食疗方可酌情选用。

(1)猪肝100克,红枣10枚,田基黄60克,同煮,去药后食肝噶汤。

(2)苡仁50克,绿豆15克,加米煮粥吃。

(3)泥鳅若干,加调料烹制成菜食用。

(4)赤小豆50克,生苡仁30克,茯苓20克,加米煮成粥食用。

(四)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茵陈30克,栀子12克,制大黄5克,每日1帖,水煎,分2次服。

(2)柴胡15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每日1帖,水煎服,分2次服。用于心情郁闷、胸闷、嗳气、胁痛者。

(3)丹参30克,茵陈30克,水煎,分2次服。用于面色晦黯,肝区刺痛,肝炎经久不愈者。

2.常用中成药

(1)垂盆草冲剂,每次半袋,每日2次。

(2)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用于慢肝经久不愈者。

(3)乙肝解毒胶囊。1次1粒,1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内蕴者。

(4)乙肝扶正胶囊。1次4粒,1日3次。用于慢肝表现为肝肾两虚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合谷、外关、阴陵泉、足三里、中封、阳陵泉、肝俞等为主穴,配以太冲、大椎、期门、章门、脾俞、胆俞等穴。每次选主穴3~4个,配穴2~3个,用提播补泻法,先泻后补,每次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针治1次,2周为1疗程。

(2)耳针。取肝、胆、脾、胃、胰、神门、肝阳、耳尖等穴。每次选4~6穴(双耳)针刺,中等刺激,每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10小时,10日为1疗程。亦可用耳环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每周2次,5次为1疗程。

(3)艾灸。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阴陵泉、肝俞、胆俞。于上述穴位上艾条灸20~30分钟,或隔姜灸,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六)推拿调养法

推拿法仅适用于慢性肝炎非活动期,在活动期,需要卧床休息,不宜按摩。具体操作如下。

(1)仰卧位。用手掌沿肋骨走向斜擦胸助部,用力和缓,以透热为度。再用拇指按揉期门穴、章门穴1分钟。

(2)仰卧位。用手掌逆时针摩腹60周。用拇指按中脘穴5分钟,以有酸胀热感为度。

(3)仰卧屈膝位。用拇指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1分钟。再用拇指指甲掐按足背一、二趾间缝纹端行间穴、太冲穴1分钟。

(4)侧卧位。提拿右胁部30次;然后用双掌搓揉右胁部。

(5)俯卧位。用手掌从上向下揉按腰背部5遍。再用拇指按揉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穴以有酸胀感为度。

(七)其他调养法

1.拔罐

取穴①大椎、肝俞、脾俞;②至阳、期门、胆俞。用刺络拔罐法,2组穴交替使用,每日1组,每日1次。

2.气功(疏肝理气功)

(1)预备式: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膝胯放松;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虚颌顶劲,百会上颌,含胸拔背,收腹放腰;眼轻闭,舌抵上腭;心安神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2)气聚丹田:手轻缓地向腹前聚拢,掌心由相对到转向腹部,左手虎口放脐处,掌心对气海穴,右手叠放在左手背上。取鼻吸口呼的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肚脐自然内收,呼气时上鼓。意守肚脐3~5分钟。

(3)丹田开合:呼气,双手向侧分开,掌心向外,至体侧稍外;吸气,臂外旋,双掌合拢到丹田处,将触时,再外展呼气。操练30次。

(4)漫步神游:目睁开,臂下垂,散步样徐行。右脚前迈半步,脚跟着地,脚掌坠起,左手提至腹部,右手摆在右胯侧,右脚放平;如法迈左脚。如此缓行,柔和轻盈如云中走、雾中行。排除杂念,意守前脚之大敦穴。鼻吸口呼自然呼吸,每分钟约50步,走15分钟。

(5)收功:先做丹田开合3次,手上抬至膻中穴,指尖相对。做三次嘘息,鼻吸口嘘。转掌下落,左右分开。睁眼收功。

上一篇:循环系统疾病 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