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典籍 > 自我调养巧治病 > 详细内容
儿科疾病
发布时间:2024/7/20  阅读次数:15  字体大小: 【】 【】【

小儿肥胖病


小儿肥胖病是由体内代谢失调造成脂肪蓄积过多,而致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20%的疾病[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可将肥胖病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类,而以前者多见,是由小儿食欲过旺,营养过剩,能量消耗下降,体内脂肪代谢失调导致;而后者是由某些疾病继发的。病理性肥胖必须先治原发疾病,然后按单纯性肥胖进行调治。这里专讲单纯性肥胖病。

小儿肥胖不仅使行为笨拙,还影响正常发育,造成弓形足和平足,并可成为成人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先躯症,故应重视预防,及早调治,而不可滥用药物减肥。

(一)饮食调养法

饮食调养法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病的最基本手段。

1.预防健康小儿发生肥胖

应注意正确喂养方法,据年龄确定每日喂食的次数及每昼夜标准食量,孩子的食物中不应含有大量的刺激性的调味品,有肥胖倾向的孩子应少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米、面)以及含糖量多的甜食。儿童食谱中动物脂肪与植物脂肪的最佳搭配比例应为3∶1,这种搭配使儿童机体对脂肪的消化处于最佳状态。要注意孩子体内能量消耗的时间,晚餐的进食量要少于午餐,而下午6点以后给孩子增加营养很容易发胖。

2.肥胖病儿的食物节制法

应将节食减肥的道理和调养方案耐心告诉孩子,使之密切配合。饮食调养只能循序渐进,使病儿逐步适应。但营养应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需要,不宜使体重骤然减轻,最初只要求制止体重速增,以后可使其逐渐下降,至超过该年龄患儿标准体重10%左右时即可递减严格限食量。对于各年龄段的患儿,均应使其食物多样化,避免刺激性调味品,食物应采用蒸、煮或凉拌方式烹调,应减少容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不吃糖果、甜酥糕、饼干等甜食,限制面包和土豆,少吃脂肪性食品(特别是肥肉)。做到每日定量,每餐定量,细嚼慢咽(可增强饱减),适量控制主食,而少量增加营养丰富的食品,如鱼、鸡蛋、豆类等。还可同时选用下列减肥食疗方。

(1)冬瓜10克,海带15克。将冬瓜连皮籽洗净切碎,海带洗净切碎,入锅内煮至熟烂,去渣取汁,代茶饮服,每日数次。

(2)玉米须50克,山楂10克。二物打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代茶饮服。

(二)体育调养法

在进行饮食调养的同时,应当配合体育锻炼的调养方法,以加快热力消耗。平时要不睡懒觉,多劳动,适当增加日常活动量。尚未学会走路的肥胖婴儿,不宜让他们过早站起来学走路,因为体重过重容易使小腿弯曲,而应让他们先学爬行、翻身,或抱着孩子在大人膝上轻轻跳动,增加双腿活动,以加强腿部力量,然后自然发展到扶着东西站起来,再过渡到迈步行走。2岁以上的肥胖小儿,应制定一个体育锻炼计划,这个计划应循序渐进,不可让患儿从不爱活动的生活方式立即变到强度较大的体耗状态。可拟定一个综合性锻炼规划,跑步、踢球、做操、游泳、划船、骑车、跳绳、滑雪、溜冰等方式,可选1~3样,做好计划,按时、按质、按量进行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可过度。

(三)耳针调养法

取卵巢、内分泌、肾、脑干、交感、脾等穴。每次2~3个穴位,交替使用,每周2~3次,3个月为1疗程。

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为儿科四大症之一,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又称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症。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摄食不足、消化吸收不良等原因,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迫使自身组织消耗,造成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出现渐进性消瘦。属中医“疳证”、“奶痨”的范畴。

临床表现以消瘦、脂肪消失为主,同时肌肉也逐渐变薄,皮肤干燥,面色苍白,精神萎软,重者可出现发育迟缓,睡眠不安等。患儿常因消化能力减弱而发生腹泻、肺炎、水肿、营养性贫血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本症的主要原因。小儿为“脾常不足”之体,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如慢性泄泻、病后失调)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而成本病。

(一)起居调养法

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多接触阳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注意皮肤清洁与食具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饮食调养法

首先应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防止小儿偏食或挑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所需营养;选择易消化食物并适当补充维生素。也可选用食疗方法。

食疗方1.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将黄鳝去内脏,加鸡内金放锅中隔水蒸熟,用酱油调味服食。每日1次,可连服数日。

食疗方2.核桃肉100~500克,蚕蛹50克。先炒蚕蛹,再与核桃肉同放锅中隔水炖服。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研末。每次服1.5~3克,以糖水调服,每日3次。

(2)大麦芽、苍术各等份,白糖适量。前2味研末备用,以白糖水冲服。每服3~9克,每日2次。

(3)山药、鸡内金、焦白术、扁豆、山楂、干蟾各9克,青皮、陈皮各4.5克,红枣5枚,研成细粉,每日2次,每次1.5~3克调服。

(4)炒玉米18克,炒扁豆18克,建曲12克,炒麦芽9克,炒莲肉12克,煨肉豆蔻9克,茯苓12克,使君子肉9克,陈皮6克,焙干研为细末。将药末1.5~2克放在去蛋清的鸡蛋中,以面粉包裹煨熟。半岁至3岁患儿每天食蛋1个,4~6岁每天2个,30天为1个疗程。

2.中成药方

本症为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所致的慢性疾病,可用健脾和胃、补养气血的中成药治疗。宜服人参健脾丸,每日2次,每次3克;或用十全大补丸,每日2次,每次3克。亦可用启脾丸,每日2次,每次1.5~3克。

(四)针灸调养法

以针刺四缝穴为主,配用足三里、内关、合谷、天枢、三阴交。刺四缝用三棱针点刺,刺后挤出少量黄白色粘液。其他穴采用毫针浅刺不留针。可配合使用灸法,艾条灸每穴5~10分钟。每周2~3次,4周为1疗程。

(五)推拿调养法

(1)捏脊:患儿前半身伏卧,双腿下垂,施术者紧靠患肢站于后。两手半握拳,以左右手两食指紧挨并抵脊柱皮肤,拳眼向前方。自尾骨端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推捏至风府穴,重复操作2~3次,每次提拿1~2次,最后以拇指按摩两侧肾俞(第2、3腰椎间两侧)2~3下即可。每天1次,6天为1疗程。

(2)点穴:肾俞、三焦俞、脾俞、胃俞,以右手食指、中指指端点按以上穴位,顺时针滑动7圈,每穴如此。每日1次,1~2月为1疗程。

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降低,甚则拒食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体内缺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及急慢性疾病的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的发生。临床主要症状为食欲减低,不思饮食,腹胀,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淡苔黄,脉软。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娇嫩,胃肠消化功能不全,若受冷暖刺激、饥饱失调或贪吃生冷,就会损伤脾胃,引起小儿胃口不好,饮食不下。本症中医称之为“纳呆”、“恶食”。病久不愈可转为“疳积”。

(一)起居调养法

厌食的产生大多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喂养方法有关,因此应纠正不良习惯,不能偏食、挑食,饭前禁止零食和水果,以免影响食欲。孩子进食时,家长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也不可过分勉强,更不能因孩子不愿进食而打骂或恐吓,避免造成心理创伤而加剧厌食症。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鸡内金粉,每日2次,每次1.5克,吞服。

(2)生黄芪6克,白术6克,茯苓6克,木瓜6克,石斛5克,谷芽5克,神曲3克,冰糖8克,水煎服,7剂为1疗程。

(3)生谷芽15克,荷叶6克,香橼皮6克,佛手6克,白芍15克,甘草3克,使君子15克,冬瓜子12克,水煎内服。

(4)生姜250克,党参250克,山药250克,蜂蜜300克。生姜取汁,党参、山药研末,搅匀后慢慢熬成膏。每次服5克,每日3次,连服数日。

2.中成药方

(1)香砂养胃丸,每日2次,每次3~6克。

(2)枳术丸,每日2次,每次3~6克。

(3)人参健脾丸,每日2次,每次3~6克。

(三)针灸调养法

(1)毫针速刺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量黄白色液体。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

(2)耳穴贴压法:取脾、胃、大肠、内分泌、胰、交感穴,采用贴压王不留行籽法。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四)推拿调养法

主要采用捏脊方法,捏3~5遍,每捏3下将脊背的皮提1下。亦可辅以揉按足三里、内关、中脘诸穴。

(五)饮食调养法

患厌食症的小儿食欲很差,可在饭前服山楂片或山楂酱以开胃,同时注意避免吃油腻、坚硬、过甜、过冷的食物和饮料,合理安排饮食。并可配合下列食疗方法:

(1)大枣肉250克,生姜50克,生内金60克,白术120克,桂皮9克,白糖适量。将上药焙干,研末和匀,加糖和面粉做成小饼,烘熟。每次服2~3个,空腹作点心食。

(2)鲫鱼100克,薏米15克,羊肉50~100克。鲫鱼去鳞及内脏,羊肉切片,与薏米同煮汤后调味食。隔日1次。

(3)大枣10~20枚,鲜橘皮15克。将大枣炒焦,与橘皮加沸水冲泡,饭前代茶饮。每日1次。

(4)山楂50克,炒麦芽50克,大米100克,红糖15克。先煎山楂,再入麦芽、大米、红糖煮粥,每日服2次。

(六)敷脐调养法

对于服药困难或不愿接受其他疗法的患儿,可采用药物敷贴肪部的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选方如下:

炙黄芪、鸡内金、焦白术、五谷虫各6克,炒山药10克。研末,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以胶布固定。每周2~3次,10次为1疗程。

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小儿睡梦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病症。多见于3岁~10岁小儿。小儿3岁以内,由于神经发育尚未健全,排尿习惯未养成而尿床不作病论,若发生于3岁以上,则作病论。本病表现为入夜不自主排尿,遇疲劳、阴雨天加重,轻者数夜1次,重者一夜数次。可伴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头晕腰酸,四肢不温,年龄大的患儿有怕羞、紧张感等。除少数由于尿路病变、脊柱裂等器质性病所致,大多数是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而引起。

中医认为本病形成是因小儿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或病后体弱、下元虚寒,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发生遗尿症。

本症若病情顽固,或治疗不得法,往往迁延不愈,使患儿精神抑郁,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一)起居调养法

患遗尿症的小儿多数身体虚弱,平素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晚饭前后控制饮水量,晚饭菜食中适当加盐,使夜间膀胱中积蓄的尿量相对减少,不能引起排尿反射。注意避免患儿过度疲劳和紧张,睡前令小儿排空小便,被子不要过重。夜间适时叫醒小孩排尿,也有利于形成条件反射。

有些孩子遗尿是由于梦中错觉或睡眠姿式造成的。可在孩子入睡前,将两条毛巾包扎于腰腹部,毛巾的两端各缚打成结,正好腹背各一个,这样孩子仰卧和俯卧就会被毛巾结阻挡,从而使小儿养成侧卧习惯。采取这一措施后,孩子睡梦和熟睡程度都有较大改变,有尿时也易醒来,自己起床排尿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已养成侧卧习惯,就不必用毛巾了。

(二)心理调养法

患遗尿症的小儿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有紧张、羞怯等症状。家长与医生应注意分析小儿遗尿的原因,排除患儿的心理压力。不应采取任何呵斥、挖苦,甚至恐吓、羞辱的作法,防止伤害小儿的自尊心,而不利于纠正小儿遗尿症。

(三)饮食调养法

(1)韭菜籽9克,研末,做在饼内,蒸熟后分2次吃,连服3~5天。

(2)取鸡蛋1个,一端扎一孔,塞入白胡椒5~7粒,堵住小孔,蒸熟后食用鸡蛋。每3天服1次。

(3)狗肉250克,黑豆100克,炖汤顿服。

(4)乌梅7枚,蚕茧壳10个,大枣5枚,每日1剂,煎服。

(四)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适量,调服。口服2~3次。主治小儿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引起之遗尿。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末,水冲调服。每次3克,每日3次。

(3)党参6克,黄芪7克,茯苓6克,升麻3克,白术6克,五味子3克,益智仁5克,补骨脂3克,乌药5克,怀山药7克,鸡内金5克。每日1剂,一般5~7剂为1疗程。

2.中成药方

(1)缩泉丸,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2)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8粒,淡盐汤吞服,主治下元虚寒之遗尿。

(3)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0克,吞服,主治脾肺气虚之患儿。

(五)针灸调养法

(1)针刺夜尿点(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留针15分钟,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2)针刺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针后加灸或采用温针灸,每日下午1次。

(3)将耳针刺入长强、三阴交后,以十字胶布固定,留针12~18小时。

(4)主穴关元,配穴三阴交、神门,采用艾炷直接灸法,艾炷如绿豆大,连续灸10壮。可配合针刺三阴交、神门。6岁以下小儿用迅速浅刺法,不留针;6岁以上小儿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

(4)针刺双侧三阴交,强刺激不留针;神阙、关元拔火罐,留罐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5)耳针取肾、膀胱、尿道、皮质下、交感、肾上腺、神门。采用穴位贴压法。左右两侧穴位可轮换使用。

(六)推拿调养法

(1)捏脊:患儿俯卧,从长强(尾骨尖端下)起,沿脊柱两侧双手捏提皮肤,逐渐向上移至大椎穴,每5~6次捏提一下,共7遍。再行推拿法:仰卧,两手拇指分别从脐部沿腹白线直推到耻骨联合,推100~200次,随后在脐下即两髂前上棘间连线中点处,用两手拇指向左右分推100~200次。

(2)耳穴按摩:将胶布剪成约0.5平方厘米的小块,中间贴1粒绿豆,贴在耳壳所须按摩穴位上。选用肾、膀胱、皮质下、枕、耳尖、外生殖器、交感。每日早晚按摩1次,每次20分钟,第1天晚按摩40分钟。手法由轻到重,以不痛为度,使耳部发热。7日后换贴对侧耳穴,1~4周为1疗程。

(七)其他调养法

1.刮痧法

于肾俞、膀胱俞、尺泽、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采用刮痧法。

2.敷脐法

(1)葱白(连根)6~7厘米3支,硫黄30克,共捣烂埋脐,固定8~10小时。

(2)黑胡椒适量,伤湿膏1张。每晚睡前将适量黑胡椒放脐窝中,以填满为度,用伤湿膏贴好压紧。24小时后去掉或更换,7次为1疗程。敷后微有热感,偶有大便干燥的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鹅口疮


鹅口疮为小儿口腔、舌上满布凝乳状白屑,因其状如鹅口而得名。又因色白似雪片而称“雪口”。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本病初起,先在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软硬腭等处。白屑周围绕有微赤色的红晕,互相粘连,状如凝固的乳块,随拭随生,不易清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表现;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啼哭,拒食,甚至低烧。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感染邪毒所致。鹅口疮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胃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虚则为素体阴虚或患某些热性疾病,灼伤阴津,虚火上浮而发病。

(一)起居调养法

预防本病要注意哺乳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奶具严格消毒,用开水煮20~30分钟,乳母喂奶前将奶头洗干净,防止损伤口腔粘膜,喂奶后给服几口温开水,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加强营养,增强小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喂养小儿的食物以微温为宜。

对患儿注意口腔护理,与其接触的物品要消毒。不要强行擦拭白斑,防止造成进一步损伤。

小孩毛巾、被褥、衣服等要勤洗晒,以保持清洁。

(二)饮食调养法

该病多与热有关,饮食应当清淡稀软,忌食粘腻、辛辣刺激之物。乳母饮食亦应注意少食辛辣刺激之食品。

(1)黄花菜50克,蜂蜜50克。将黄花菜煎汤250毫升,加入蜂蜜调匀,缓缓服之。每日服3次,连服4~6剂。

(2)西瓜皮100克,水煎饮用。每日2~3次,服4~5天。

(三)药物调养法

在补充维生素B、C的基础上,可同时选用下列药方予以调治。

(1)黄连1.5克,黄芩3克,山栀5克,生石膏5克,生地5克,茯苓5克,银花5克,生大黄3克,灯芯5克,水煎2次,少量多次内服。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钩藤2克,木通4克,竹叶3克,蝉蜕1克,水煎内服。不大便者加生大黄(后下)2克。

(3)黄柏15~20克,醋少许。将黄柏浸入醋中,1周后取醋液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用4~5日。

(4)板蓝根10克,水煎后反复涂擦口腔,每日5~6次,对心胃积热型较好。

(5)银花、菊花各15克,甘草、防风各6克,水煎后漱口,婴儿可用干净的纱布蘸药汁涂擦。

(6)乌梅9克,煅炭呈黑褐色;加枯矾末9克,儿茶9克,硼砂1.5克,冰片1.5克,制成药粉,散疮上。

(7)五倍子12克,冰片3克,研末吹口中,每日2次。

(8)野蔷薇花露,涂拭患处,每日数次。

(9)生香附、生半夏等量,研末,加鸡蛋清做成饼,贴敷足心。

(10)喂奶后,以10%紫药水滴婴儿舌下,利用舌头的活动使药水涂到整个口腔粘膜,每日2~3次。因药水较苦,宜食后1小时左右涂抹较好,以免影响小儿食欲或引起呕吐。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是因支气管粘膜炎症引起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分别与中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基本相当。一年四季可发病,尤以冬春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鸣、发热,肺部听诊有干罗音或中等湿性罗音。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反复多次呼吸道感染,咳嗽持久不愈,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者,多见于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病儿。

小儿支气管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或传染病(如麻疹、流感、百日咳等)时,又往往是小儿肺炎的前奏。故应积极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及肺炎均可参照本病的调养方法处理。

(一)药物调养法

支气管炎主症为咳嗽,可参照中医对于咳嗽的处理方法,辨证施治。

1.风寒证

咳嗽初起,喉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散寒宣肺止咳。

(1)验方:紫苏叶10克,陈皮10克,白萝卜片15克。加水1碗,煎成半碗,加红糖1汤匙,趁热温服。或取红糖和姜末适量,先将红糖溶化,再放入姜末,混合均匀,待凝结后制成小丸,每次服9克,慢慢嚼咽。

(2)中成药:可选用风寒感冒冲剂、咳嗽糖浆、参苏丸、罗汉果冲剂等。

2.风热证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1)验方:鱼腥草15克,枇杷叶6克,薄荷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凉服。

(2)中成药:可选服桑菊感冒片、川贝枇杷露、儿童清肺丸等。

3.痰热症

咳嗽痰黄,稠粘难咯,发热面赤,唇红口苦,烦躁欲饮,有时鼻衄,小便短赤,大(1)验方(1)验方:桑白皮、佛耳草、江剪刀草、鱼腥草各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可选用猴枣散、泻白丸、清肺化痰丸、枇杷止咳糖浆、祛痰灵等。

4.肺燥证

咳嗽日久,干咳痰少,喉痒声嘶,鼻咽干燥,潮热盗汗,大便干燥,舌苔少或薄黄而干,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止咳。

(1)验方:北沙参30克,浓煎取汁,温服。

(2)中成药:可选服川贝枇杷糖浆、养阴清肺糖浆、养阴清肺膏、秋梨膏等。

5.肺脾气虚证

咳嗽经久,咳而无力,痰白清稀,语声低微懒言,食少便溏,体虚多汗,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补益肺脾,温化痰湿。

(1)验方:生梨1只,挖去梨核,放入川贝粉3克,填满白冰糖,隔水蒸1小时,趁热搅匀后,分2次服。

(2)中成药:可选服香砂六君丸、枇杷膏、映山红糖浆、蛤蚧定喘丸等。

(二)饮食调养法

平常注意饮食宜多样化,多食蔬菜,保证全面足量的营养。少食鱼腥、煎炸、肥甘厚味及生冷饮食,以免损伤脾胃、积聚生痰,易发咳嗽。患病期间,还应注意,咳嗽为实热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厚味、油腻;久咳者尤应限止生冷食品,如雪糕、冰砖等;大便稀溏者,少食寒性的瓜果蔬菜,并可酌选下列食疗方进行调养。

(1)风寒证:杏仁(去皮尖打碎)15克,生姜5克,白米50克,常法煮粥,加少量红糖,每日早晚各1次,趁热温服。

(2)风热证:大鸭梨1个,杏仁10克,菊花3克,冰糖适量。将梨去核洗净,连皮切碎;杏仁打碎;同菊花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同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冰糖调味,每日早晚各1次,温服。或取芦根汁、梨汁、藕汁、白萝卜汁、冰糠汁各等分,入杯内调匀,每日调1杯,早晚各1次分服。

(3)痰热证:荸荠100克,海蜇50克。荸荠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海蜇洗净切碎,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炖煮。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4)肺燥证:白米50克,煮数沸后,放入鲜百合50克,杏仁10克(去皮尖),共煮成粥,加糖调味服。或取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各等量,和匀凉服或温服。

(5)肺脾气虚证:猪肺200克(洗净切碎),杏仁10克(打碎),黄芪20克,白米50克,常法煮粥服。

(三)针灸推拿调养法

(1)针刺取肺俞、风门、天突、尺泽、合谷、膏肓、大椎、列缺、太渊等穴。脾虚痰多加脾俞、足三里、丰隆。

(2)耳针取肺、气管、耳神门、对屏尖、下屏尖、脑,每次选2~3穴,强刺激,每日1次。或肺、胃、胸、大肠、气管等穴,采用压丸法,3天更换一侧耳穴。

(3)推拿法:点按大椎、肺俞、中府、太渊、尺泽等,各1~2分钟,然后在背部从大椎以下,直至至阳及其两旁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用推法约10分钟,前胸锁骨下至10肋横擦,并擦上肢手太阴。多用于久咳者。

(4)拔罐法:取肺俞(双)、膏肓、大杼等穴拔火罐,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3~5次即可。

(四)起居调养法

(1)平时注意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病时注意休息,以利体力恢复。

(2)注意气候变化,衣着应适宜,防止受凉感冒,尤其秋冬季节胸颈肩部应严格保暖。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病菌侵袭和烟尘、油气等刺激。

(4)流感季节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

(5)积极治疗副鼻窦炎、慢性扁桃腺炎。

(五)刮痧调养法

取穴肩井、身柱、肺俞、曲池,刮孔最、太渊,点揉膻中,刮丰隆。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夏秋季节多发。临床常伴呕吐、发热。

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所致。外受风寒,餐具食物不洁,喂养冷热不调,乳食无度,过食肥腻或生冷瓜果,突然断奶等造成小儿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泄泻。

积极调养,可以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避免导致小儿发育不良及其他不良后果。

(一)起居调养法

(1)严密观察病情。每天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量的多少、性状、颜色、气味,测量体温,注意全身情况,防止病情加重或发生变症。

(2)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扑上滑石粉,防止出现红臀。

(3)注意气候变化及居室温度、居室通风、居室卫生,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不让小儿在烈日下嬉戏,或长久坐卧湿地。

(二)饮食调养法

(1)控制饮食。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或用米汤代替;重病患儿应禁食8~12小时,补给糖盐溶液,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或小儿患病期间断奶。添加辅食时,应逐渐增加,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快,从单一到多种,从稀到软,再到普食。

(3)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食肥厚油腻食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防止误食变质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人工喂养时应注意清洁卫生,食具在每次喂养前用开水洗烫,最好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4)食欲不振或热病早期,不宜强制进食,应减少奶量,不食油荤,而以清淡饮食代替。

(5)可根据病情,酌选下列食疗方法。①取鲜胡萝卜250克,连皮切成小块,加水适量和食盐3克,煮烂,去渣取汁,1天分2~3次服完。本方宜于伤食泻。②用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鸡内金6克,煎水服。每日3次,每次30~50毫升。本方适用于脂肪消化不良患儿。③炮姜(或干姜、生姜)5克,大米30克,共煮成稀粥,加盐或再加糖适量。分次服。本方适于风寒泻。④取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2分钟后捞出,然后取粳米100克,淘净后放入大蒜水中煮粥,待水开时,把大蒜放入,煮至粥稠即可,分次温服。本方宜于湿热泻。⑤山药60克,水200毫升,煎水,日服2~3次,每次40~60毫升。或将怀山药研粉,每次3~10克,开水调成稀糊,再隔水蒸熟,每日食用3~4次。本方适用于脾虚泻。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适量,分次温服。本方用于脾肾阳虚久泻。

(三)药物调理法

1.常用验方

(1)粳米50克,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开汤未稠时,调入藿香粉10克,改用文火,煮至米开花汤稠即可。或用鲜藿香30克,洗净去根茎及花穗,捣烂取汁,兑入米粥中服用。每日2次,稍温顿服。适于虚寒或伤食泻。

(2)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服,每次40~60毫升,日服3次。或兑入粳米粥中温服。本方适用于湿热泻。

2.中成药方

(1)纯阳正气丸,每次1.5克,每日2次。适用于暑天受寒腹泻。

(2)保和丸5克,开水化开喂服,每日3次。本方用于单纯性和中毒性腹泻患儿。

(3)止泻片,每次2片吞服,每日3次。适用于感寒腹泻。

还可根据病情选用四神丸、红灵丹、脉安冲剂、藿香正气丸等中成药。

(四)按摩推拿调养法

(1)按摩法:以天枢、足三里、长强为主穴,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每次按摩10分钟,每日数次。

(2)推拿法:①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揉足三里10次,推七节(向上)50次,捏脊3~5遍,擦脊柱以热为度,揉龟尾30次,推脾上、三关各200次,每日治疗1~2次。②于脊柱皮肤上涂少量油剂,然后自上而下捏脊4~6遍,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捏脊后用拇指分别揉按肾俞、大肠俞6~8次,再用拇指揉按龟尾穴100次,足三里50次。每日1~2次。

(五)其他调养法

(1)敷贴法: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5克,调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外敷脐上,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伤食、风寒或虚寒泻。或用大蒜头捣烂,敷贴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2)拔罐法:根据患儿大小胖瘦选中号或小号火罐,于龟尾穴部(尾椎骨端),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或于两侧大肠俞处拔罐,每日1次,每次5分钟。

(3)刮痧法:身柱、大肠俞。点揉中脘、天枢、气海,刮足三里。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腮腺肿大伴疼痛,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全身不适。中医称之为痄腮。

本病的表现,一般先见一侧耳下部肿大,1~2天后对侧耳下亦见红肿,并伴疼痛,表面灼热,并有触痛,开口咀嚼时疼痛更加显着。腮腺肿胀大约持续4~5天以后,逐渐消退。可伴随出现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结膜炎、咽炎等症状。亦有少数病儿出现前述其他症状,1~2天以后才出现腮腺肿大。

一般而言,腮腺炎预后良好,但亦有可能迁延而导致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心肌炎的严重后果,因此,不可轻视,任其自然,而应当及时积极予以防治,注重调养。

(一)起居调养法

1.隔离患儿,预防流行

因为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粘液病毒,传播途径以唾液飞沫的吸入为主。所以对痄腮病儿应进行隔离,上学的孩子应停课在家休息治疗,至肿胀完全消退后方可上学或去公共场所。对接触过患儿的孩子可口服板蓝根煎液,以预防发病,每日用板蓝根20~30克,煎水200毫升,随时饮服,连服3天。

2.注意休息,观察病情

为了预防并发症,患儿应注意休息,积极治疗,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本病预后良好,一般都能完全恢复。但若防治疏忽,亦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应使病儿卧床休息治疗,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呕吐、头痛嗜睡及颈项强痛等症,则应警惕并发脑膜炎;如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则应提防并发心肌炎;如患儿见腹痛、呕吐及腹部压痛,则应提防合并胰腺炎;尤其12岁左右的患儿可能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而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并见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重者可使睾丸萎缩,双侧睾丸炎可能导致妨碍生育的结局。如果出现睾丸炎并发症,应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并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用冷湿敷,以减轻疼痛。出现上述并发症者,最好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二)药物调理法

(1)因为腮腺管开口于口腔内,所以,饭后用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漱口,可以保持口腔卫生,并可给病变局部清热解毒。

(2)外用验方。可用仙人掌去刺捣成泥状,外涂敷处;也可用青黛加醋调匀后局部涂敷;还可用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敷。

(3)内服验方。①可用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中药,水煎服。②也可选服抗病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等中成药。

(三)饮食调养法

(1)多喝开水,以补充因发热而消耗的水分。

(2)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油菜、丝瓜、冬瓜、西瓜、香蕉等清凉性食物。

(3)疼痛严重者,应食用清淡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性食物。既防止生热上火,又可减轻咀嚼引起的疼痛。

(4)忌食酸辣食物,因为酸辣食物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增加疼痛,而且辛辣性食物可以导致助热生火。

上一篇:眼病 下一篇:妇科疾病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